苦行僧式的中国人
在前文中,本人叙述了中国人对非洲人和非洲社会的许多看法。那么在非洲人看来,中国人是什么样子的呢?或许,听取一下他们的意见,将会进一步完善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这也可以让我们知道,我们的性格与别人是多么不同。
非洲人对中国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那就是吃苦耐劳。在非洲人看来,中国人简直都是工作狂。无论是自己做生意,还是搞工程,只要工作起来就几乎再没有休息的概念,无论是周末还是节假日。而且中国人上班都特别早,七八点钟就上班了,而经常到晚上很晚了还不回去。
这样的工作态度和干劲在大多数非洲人看来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简直就像是“人肉机器”,好像从不需要休息一样。与此相比,非洲人的工作态度与中国人迥然不同。比如,中国的上班族早就已习惯了加班,大多数企业即使加班了往往也没有加班费。但如果是在非洲,而且对方又是非洲人,假如你想让他加班,简直就比登天还要难,而且,哪怕是加班时间只有几分钟,也必须得付几倍的工资,否则他很可能就会到法庭告你。
正是因为要迎合这些习惯和心理,在非洲政客竞选的时候就常常喜欢拿工作时间来许诺。今天这个竞选时表示要实行一周五天工作制,等后天就有人提出要每天七小时工作。而且往往这样就会受到很大的欢迎。
在非洲,大多数非洲人都更喜欢享受生活。因此,用“今朝有酒今朝醉”这样的词来描述是非常恰当的。作为老板,几乎没有人敢以月薪付酬。因此,在非洲实行的几乎都是周薪制。因为非洲人的习惯通常是领到工资后先去玩乐一番。这常常导致这样的情形:周一薪水发下去,等周二可能那点薪水就已经所剩无几了,等周三往往就需要借钱或预支一点薪水。
这样的生活习惯和态度对中国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但同样,非洲人也完全不能理解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在他们看来,中国人这种没有享受和快乐的生活目的是在哪里呢?中国人就没有快乐?难道中国人不懂得享受?许多非洲人与中国人讨论的话题是这样的:工作难道就是人活着的唯一目的么?
另一个让非洲人大惑不解的事情是,中国人从不去教堂。在非洲人看来,去教堂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之一。没有信仰,不信奉上帝,在非洲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许多人甚至认为,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信仰,而其他动物则没有。
就工作五天的态度,某位刚果(金)的议员表示:“中国人,当他们赶工时,可以连续工作三个晚上。他们可以在晚上工作,但是刚果人不行,因为我们有一些必须遵守的作息时间。人是有自己的生理极限的。”
非洲人对中国人的另外一个印象就是中国人简直都是苦行僧。在非洲,性是相当随便和放纵的,大家从没有觉得性是什么必须避讳的问题,反而觉得性是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年人的生活是离不开性的。种族之间虽然也有分野,但是,你还是可以看到很多白人和黑人组成的情侣亲昵地挽在一起。但是,中国人却不一样。
很多中国人在非洲都是单身去的,而且经常一待就是好几年。没有亲人也就罢了,还从不找女人。几乎看不到中国人与当地非洲人一起生活、结成情侣的。这让他们感觉太不可思议了。也由于当地总认为中国是一个控制严密的国家,所以很多人就认为中国人在出国之前是都打了针的,打了一种消除性欲的针,然后就可以不想女人了。如果你说,没听说过这种针,他们就会反问,那为什么中国人从不需要女人。
还有不太好的印象,那就是认为中国人有些严苛、很吝啬。
可能是在中国,我们的那些公司老板们早已经习惯了,很多公司经常因为一些名义对员工罚款,有些企业解雇员工的时候也比较随意,不少企业还要求员工无偿加班,等等。在中国,大家对此早已经习惯了,因此也没人太把这件事当回事——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中国的老板,他们对待自己严苛,当然对待员工也一样严苛。但是,这些老板来到非洲,如果还是沿袭从前的这些做法,往往就会惹出大麻烦。
于是在非洲,不可避免的某些中国企业会与当地雇员发生一些冲突。如之前我们所讲述的赞比亚谦比希铜矿事件。相比之下,谦比希铜矿毕竟是大型企业,赞比亚政府需要保护它。而其他的中国人创办的中小型企业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与员工没签劳动合同,不交纳各种保险,工资标准低于所在国规定的最低保障工资(非洲国家的最低工资常常远远高于当地的人均收入水平),没经过协商就解雇员工等类似的情况,如果是在非洲,就不太妙了。用中国老板的话说,那些工人都狡猾得很,总是喜欢因为这些事情告你的状,并且还都有法律支持。前引非洲银行喀麦隆项目组协调员刘植荣在《商界评论》杂志上撰写文章《非洲人眼中的中国人》中还写道,“在中国,一些企业不和员工签订合同,不上任何保险,随意解雇员工,这是家常便饭,已习以为常。在非洲,一些中国企业老板无视当地的法律,经常与当地雇员发生冲突,官司缠身,如雇工不签合同,不缴纳各种保险费,工资标准低于所在国规定的最低保障工资,节假日强迫员工上班,加班不付加班费,随意解雇劳工等。在中国,企业老板财大气粗,可以用钱摆平一切。在非洲,这就不灵了,老百姓都知道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在非洲的一家中国建筑企业,一天法院突然送来了150张传票。原来,这家企业没按照法律程序解雇员工,被解雇的员工纷纷到法院把这家企业告上了法庭”。
这是由于如今在非洲的很多法律,还都是原先欧洲殖民者所制定的,很强调保护劳动者利益。于是,当这些员工将企业告到法庭上的时候,结果常常就会搞得企业最终不得不倒闭解散。
非洲人的警告
正是因为有这些因素,中国人在各行各业都极其勤奋。所以有人总结说,只要是中国人尚未涉足的行业,均是财富蕴藏的地方。
随着到非洲设厂、承包工程的中国企业和中国人越来越多,非洲人对中国人的看法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先前中国对非洲实行的是不计成本的无私援助政策,因此很多人大唱颂歌,而现在中国在非洲的企业则常常招致非洲人的抱怨。
在一本有关中国在非洲发展的书——《中国的远征:北京在非洲的扩张之路》中,法国《世界报》驻非洲记者米谢勒和瑞士一家杂志的编辑伯雷对中非关系的起源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人在非洲修建公路、发电站、港口以及大坝。当然,所有这些都是中国人自己来干。中国在进口非洲原料的同时,让自己生产的廉价产品潮水般涌进非洲市场,非洲本来就很脆弱的一丁点儿工业根本不具备抵抗的能力,只能在竞争中被淹没。”
当然他也认为:“中国在非洲的新投资和新利益给非洲带来了一个重大的机遇,可能是第二次机遇,第一次是相对欧美开发非洲的北南半球经济合作而言。中国和印度在非洲的贸易和投资,的确使南南合作的前景更为乐观,为非洲带来新的机遇。”
保定村的故事
关于中国人为什么能在非洲致富,一群保定农民的经历有很大的说服力。按一般的道理来说,这群来自河北保定乡下的农民,既没文化,也没有很高的见识,更没有温州人那样浓厚的商业传统,那他们为什么能够在非洲闯出一片很大的天地,甚至大发其财呢?分析原因,一是因为机遇,让他们很幸运很偶然地来到了非洲这块土地;二是因为自己的勤劳,让他们能很快在那片原本可以称得上贫困的地区,过上了非常富裕的生活。以下文章出自2008年8月《新财经》杂志上王晓慧的文章《刘建军:非洲有个“保定村”》:
1996年,一群农民跟随北京的一家建筑单位来到了赞比亚,援助当地修水坝。参与施工的就有来自河北定州吕家庄村的100多名农民,水坝修了两年多,到结束时这群农民却不愿意离开了。因为他们萌生了在非洲种菜的想法。
原因是他们发现非洲的土地肥得根本不用施肥,无论种什么产量都很高。有些地方表面看上去干旱不堪,其实只要一挖下去,地下水就多得喷出来。但当地人却根本不懂得挖井。
另外,他们发现当地人的种植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十分原始。比如,玉米成熟了不收割,吃多少掰多少;要继续种植,就从已经干枯的玉米秆上直接掰一个玉米棒,剥点玉米粒,然后用脚随便在老玉米秆旁边扒一个小坑种下,没有垄,种哪算哪。玉米秆越立越多,实在找不到空地的时候,他们就趁着刮风,在上风处用火烧。
时间久了,保定农民与当地人渐渐成了朋友。保定农民将自己的耕种方法教给当地人。由于耕种技术相差太大,中国农民带去的一切都让当地居民觉得神奇先进,当地的黑人也乐意将自己的土地给保定农民耕种。保定农民发现,这里的钱比国内好赚,只要不懒,伸手就能来钱。一斤白菜2美元,一根葱1美元,黄瓜一斤2美元,一年可以收获3季水稻。有钱赚为什么要走?保定农民当然不愿离开。
于是,在赞比西河北岸的草原上,一个鸡鸣犬吠,屋舍俨然,道路整齐,鲜花锦簇,天天能收看央视4套节目的崭新的“保定村”不经意间悄悄崛起了。
在这里,男人种菜,青菜、白菜、香菜什么菜都种……女人种花,康乃馨、月季、玫瑰……篱笆圈里,六畜兴旺,鸡、鸭、鹅、羊、猪应有尽有。无论是蔬菜种子还是家畜家禽,在非洲都长疯了,简直一天一个样,蔬菜和花卉根本不用打农药、施肥。玫瑰和紫藤狂长,半年就把你的高脚楼挂满,月季一不留神就长得海碗一样大小,黄瓜挂秧后5天就能长到一尺长。成垛的蔬菜卖给小镇的收购商人,运往首都,鲜花可以销往欧洲。一年下来,村里人均收入起码3万美元。
后来,人们陆续将家人也都接了过去,最多时达到380多人,几乎把定州整个吕家庄都“克隆”了过来,村长还是村长,教师还是教师,会计还是会计,男耕女织,乡音绕耳,正月还是闹元宵,中秋还是尝月饼,大概空间大了,资源多了,钱包鼓了,心情好了,人际关系再也不像国内那么紧张和复杂。
1998年,时任保定市外贸局局长的刘建军在一次赴非洲考察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这个村落,这些经历令他“眼前一亮”,普通中国农民在国外靠种地也能发家致富,这种模式可以推广。
从这以后,向海外输出保定村模式成为刘建军的主要工作内容。几年间,海外的保定村数量已接近50个,有一万多名保定农民在异国他乡扎根落户,这种海外创富的新模式也逐渐为人们所认可。
据刘建军介绍:“非洲的赤道几内亚、科特迪瓦一类的国家,种地根本不要你租金!你说10000公顷,好啊,就给你10000公顷!政府和你签合同、保证书、法律文本,30年、50年,还有99年的,那地闲着也是闲着,当地农民永远也不会去种植。所以,是他请你去耕种开发。他们就是不会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就是‘采集’,到处是野生食物,随便采着吃。现在,他要的就是你地里产的稀罕东西,什么都稀罕,五谷杂粮、蔬菜、水果,他都收购,沿海大城市需求很多,供不应求,出很高的价格,他们就是爱吃。”
“在非洲最便宜的是原材料和能源,可可、咖啡1公斤的收购价才合人民币20多元,但由于非洲工业基础薄弱,最缺乏的是轻工产品和建材,就连盖房用的砖,最开始的价格竟然1美元两块,这几年虽然价格降下来了,但一块砖的价格仍能达到1元人民币。在保定,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4个烧砖的师傅,到了非洲享受到专家级的待遇,在那里待了4个月,每个人挣到了1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