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我也有过追求见微知著的时候。高中时,放学一个人回家,路上碰到同班的漂亮妹子,热情地跟我打招呼:“就你一个人走啊?”这只是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被我见微知著地想到了很多种可能性。但那些想法究竟确否,我至今都不知道——因为我一直没有勇气去验证。2008年本科毕业刚上班时,领导不经意的一句话,也被我见微知著地推论出许多信息。但是没用,我只工作了两个月,就辞职考研去了。再后来,我知道那时的我太矫情了。见微知著是小家子气的表现,爱见微知著的人本质上都是“穷矮矬”,他们最爱从女神一个暧昧的眼神儿中解读出无数种含义,其实人家只是美瞳戴久了眼睛有点硌得慌。还是歇歇,别瞎想了。
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见微知著。但凡你能看见的,很多人一样能看见。如果许多人都没看见,而你看见了,不要忙着窃喜,先诊断一下自己是不是得了妄想症。一个追求见微知著的人是雄心勃勃的人,但是,如果缺少了坚定的信仰和与孤独为伍的勇气,那么最“毁”人不倦的就是勃勃的雄心。如果一个人能够破坏的比他可以建设的多得多,他只会不可挽回地走向挫败和颓废的深渊。不要总企图往路宽的地方走,那条很宽的路,熙熙攘攘,却很容易无路可走。而一条很窄的小路则有可能带你通向远方。
凡事不宜看得太远。如果你的视野所及只是一座城市半条街道,你将看见霓虹闪烁下的曼妙倩影。如果你的视野能突围出城市的裹挟,你将看见冰冷孤独的旷野大地。如果你的视野能突围出银河系的屏障,你将看见茫然无际的宇宙黑暗。那些恒星闪烁的微光,不过是荒原上的一点萤火,根本不足以给深邃的黑暗带来点滴的慰藉。这又有何可喜呢?
人不当追求见微知著,而当追求见著知微。见微知著都是小聪明,见著知微才是大智慧。见著知微其实是反求诸己,反身而诚。这世界上的绝大多数问题,如果敢从自己身上找病根,就会立马迎刃而解。
所以,不应当看见一件小事,想到一件大事。而应当看见一件大事,想到一件小事。举例来说,你不应当看见林志玲的玲珑娇躯,想到两岸和平统一的大业;而应当看见十八大胜利召开,想到今天中午吃什么。这样,你就不是一个小聪明的人,而是一个大智慧的——
吃货。
总有人比你好,而终无人可取代你
朋友告诫二十岁的女人说:“如果你觉得男人不可取代,那你就大错特错了,那是因为你太依赖感情。你没见过的好男人太多了,所以才会觉得那个男人不可取代。”
我听了这番高论之后说:“此言差矣。”
《白马啸西风》的结尾写道:“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对的。比他好的男人很多很多,可是她偏不喜欢。
哪里能用“好不好”来衡量一个人可不可以被取代呢?如果以“好”来衡量,那么全天下的男人,没有一个是不可以被取代的。如果以“好”来衡量,那么这世界上有太多对孩子更好的父母,但没有人能比得上你的父母。
你要知道,你拥有的,就是最好的。不是因为一件东西好,你才千方百计去拥有它。而是因为你已拥有了它,才一心一意觉得它最好。这个世界上,总有你无法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一心想去得到你没有的东西,你的欲望就永远无法得到满足。而一旦满足,你便眼中尽是它的不好,而转身被别的东西所吸引。问题是,你现在所拥有的,真的不如你未得到的好吗?为什么一个二十岁的小姑娘中意的那个男人就不能是全天下最好的男人呢?要知道,是因为我中意你,所以你就是全天下最好。而不是你已是全天下最好的,我才中意你。
朋友的观点实在很可怕。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一生都在责备别人不够好,责备外物不够尽善尽美,而从来没有想过责备自己没有成为最好的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猫生·狗生·人生
房东出差,家里的小狗没人照顾,室友二泡就去接过来照看几天。
小京巴很可爱,我忍不住去摸它的头,它一声不吭让我摸;室友Y斗完地主从房间出来,去摸它的头,它也是一声不吭地让他摸。二泡打开狗粮,小狗就欢快地跑去吃。这时我对二泡说:“我还是更喜欢猫。”
二泡问为什么。
我说:“这条小狗房东养了八年,你今天把它接过来,它吃得还是那么欢快;我带它出去遛弯,它遛得还是那么开心,完全没有因为离开主人而落寞。它怎么知道这次离开家只是暂时的呢,就不怕这次离开主人之后再也见不到了吗?如果是猫,就不会这样。我摸它,它丝毫不拒绝,Y摸它,它也丝毫不拒绝,而我们今天只是第一次见它。如果是猫,就不会这样。”
二泡说:“嗨,这小狗性格就是憨,谁摸它,它都不会拒绝,只要有吃的有喝的就好了。”
我说:“所以我才更喜欢猫啊。”
二泡说:“猫不跟人亲近,狗跟人亲近。”
没错。我之所以更喜欢猫,就是因为猫不太容易跟人亲近,而狗太容易跟人亲近了。猫并不是不跟人亲近,而是没有那么容易跟人亲近。正因如此,一旦猫和人亲近起来,才更可贵。
猫有自尊,狗没有。
狗对主人的忠诚是与生俱来的,你给它好吃的,它就无条件地喜欢你,对别人咆哮;别人如果给它好吃的,它一样会去讨别人欢心。过去乡下的中华田园犬也许并不是这样,不过今天城市里的各种宠物狗大都是这种性格。宠物狗的使命就是逗人开心,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任务了。
猫不一样。猫对你的好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不会因为你喂它就变得跟你熟,它要你尊重它、喜欢它、溺爱它,然后才能放下戒备。我家曾经有只小猫,小时候要抓它送人,没抓到就自己养了,养了快一年,每次都是看到人走上前就跑开,直到后来走丢都没有谁碰到过它。如果是狗,喂三天它就来讨好你了。我很遗憾这只猫自始至终都没有信任过我们,但也明白这就是缘分,不可强求。正因如此,一只猫一旦信任你,你才知道有多么难能可贵。
那只有恐惧感的小猫的妈妈叫迷迷,是我养过的最好的一只猫。
说猫有自尊,是因为它察觉到你对它喜欢得还不够彻底。但凡两个人(准确说来应该是一个人和一只猫)彼此间彻底信任、无条件喜欢,那么在他们之间就完全不存在“自尊”这个词了。
所谓自尊,只是因为彼此信任得不够彻底。
我有时候怕迷迷影响我睡觉,就在睡前把它轰出去,然后关上门。过不了一会儿,它就会回来,发现我已经关门了,就在门口用爪子挠门,如果我忍着不给它开,它就会一直不停地挠下去,直到我开门为止。如果说猫有自尊,它就不会在我房间门上挠很久;如果说猫没有自尊,它却从来不去挠我爸妈的房门。对它来说,它是知道这么挠下去我肯定会开门的;对我来说,我也确实如它所想不忍心始终把它关在外边。有这样一种默契存在,所以才和自尊无关。
同样是在家,我爸在的时候猫会比较老实,只有我妈的时候猫就会稍微调皮一点儿,如果只有我,猫就肆无忌惮了。它会从地上跳到各种桌子上、柜子上、床上,它的技巧很好,从来没有打碎过任何东西。它会在我做宏观经济学题目时卧在我的书旁边闭目养神甚至睡着,但它不会在我爸看书时跳到他旁边闭目养神。
猫的可爱之处就在于它有各种无赖手段,但从来都只在最信任的人面前表演。
猫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它的聪明,它从来不会弄巧成拙。它有智商分辨清楚什么时候是你真的不能被打扰,什么时候你可以被打扰。
猫的可爱之处更在于它非常懂得撒娇,但同时又非常吝啬它的撒娇——它绝不会对没那么喜欢它的人撒娇,即使对喜欢它的人,它也只有在它开心的时候或者是觉得你应该被奖励的时候才会对你撒娇。
这一切,狗都学不会。
如果一条狗离开了你,你还可以再养一条有着相似性情的狗。
如果一只猫离开了你,你可能再也遇不到第二只有着同样气质的猫。
小孩儿的事情大人不要问
很小的时候,每天都有很多问题问大人,比如为什么走路的时候月亮会跟着我一起走之类。偶尔不小心触及少儿不宜的问题,大人就会略显尴尬地来一句:大人的事情小孩儿不要问。
高一的时候,班里某同学作文里写道:“进入了高中,我不再是初中时代那个玩世不恭的少年了。”六十多岁的语文老师批评道:“‘玩世不恭’这个词是形容大人的,你一个小屁孩玩世不恭个什么呀。”
晚上看完电视,估计爸妈还没睡,我一边开电脑,一边把电话拨了回去。我给家里打电话还算勤,两三天一次,每次开电脑的时候拨过去问问家里没啥事,说说我这也没啥事,然后挂掉电话,正好开机完毕。只要多说两句,话题就会扯到:这两天忙不忙、北京的房价降了吧、你准备咋打算啊、该考虑考虑谈恋爱的问题了吧之类的。这些问题都是无解的,我的回答早就形成了定式,无非那几个词:还那样、不知道、慢慢来。
这回我妈说:“你出的那书咱这儿新华书店有没有,你爸想买一本看。”我说:“估计没有,别买了。”我妈说:“那你寄一本回来。”我说:“还是不寄了吧,没啥看头。”我爸说:“让我们也欣赏学习一下。”我说:“真没啥看头,都是抄的。”我爸说:“怎么都是抄的呢?”我说:“编著嘛,又不是自己写,我写的东西都在网上呢,你们不是都看过!”
很早之前我的网络日志是QQ空间和人人网同步的,因为QQ上的朋友和人人上的朋友没有交集,自从我爸妈在QQ空间上翻我的日志之后,我大概三五篇中只有一篇会同步到QQ空间。因为我觉得,有些小孩儿的东西大人不宜看。
自称小孩儿这卖萌卖得有点过了,几年前逛街还有小孩儿叫我哥哥,现在一律叫叔叔了。要搁从前,我这年纪都已经是一把孩子的爹了。虽然如此,我还是觉得很多东西家长不宜,就像二十年前他们会说“大人的事情小孩儿不要问”一样。
有些日志,粗口太多,宜禁掉。有些日志,有隐晦的荤段子,宜禁掉。有些日志,态度不够阳光,宜禁掉。有些日志,不小心忧郁了一下,宜禁掉。哪怕你稍微透露出来一丁点儿身体的不适、情绪的消极、偶尔的烦躁,在他们那里都会被放大一万倍。我还清晰地记得我爸第一次看我日志的那天晚上半夜睡不着给我打电话:“难道你平时写东西都是把‘回家’写成‘肥家’?把‘没有’写成‘木有’?”我知道他其实想说的是:难道你平时写东西都是到处使用“装逼”、“蛋疼”这些词汇?我深刻地理解我爸那种受过20世纪80年代的文艺教育、并习惯从电视节目中接受熏陶的、到了知天命年纪的人,很难直截了当地与我讨论在文章中大规模使用“蛋疼”这类词汇是否合适,所以他只能含蓄婉转地和我商榷“肥家”、“木有”的问题。
肥家木有?肥不了家了。步子已经迈出去了,而且迈得还挺大。
我的QQ空间经常一两个星期都不更新,哪怕是一条状态都不会写,门庭冷落。但每次我看到我爸妈的QQ上线后,过不多久,如果打开QQ空间,就能看到他们刚刚来访过的“脚印”。如果我哪天发布了日志,QQ空间会上升数十上百的访问量,如果没有发布日志,访问量大概是每天加1。就算我隔二三周不更新,他们仍然每次上网都进去瞅一下。有时候,爸妈会问:“最近怎么没见你写日志了?”我说:“也不能天天写,总得歇歇吧。”其实是那些天的日志都多多少少有些家长不宜的部分,我又懒得专门整删节版,而且哪怕删掉一个点,我都觉得味道会淡很多。我不想在电话里面跟他们解释他们读不懂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我该怎么回答呢?难道要我像他们二十年前那样丢下一句“小孩儿的事情大人不要问”?
很小的时候,和其他小孩儿在一块打闹骂人,没有哪个小孩不是很早就上过了four words(脏话)的一课。但不知哪天,周围居然很多长辈一致认为“王路这小孩儿不会骂人”。就因为这一句似是而非的褒扬,我忍了二十年。为了不吓到他们,颠覆他们的“下一代”观,我始终努力保持着形象上的连贯性,二十年来我当着他们的面从来没有爆过粗口。
假期回家的时候,有时会和父亲的朋友们一起吃饭,哪里的饭局都是一样的流程——喝酒吃菜讲段子,而一旦有孩子们在场的时候,他们的段子就不太好意思讲了。大二的时候,一个家长讲段子因为顾及到孩子们在,讲得曲折委婉,以至于其他人都没听懂,他不得不又曲折委婉地解释了半天,终于其他人开始哈哈大笑。其实在他刚说了一个开头的时候,我就完全抓到了那个点,但我自始至终都很配合地闷头吃饭装听不懂。并不是我特别能忍住不笑,而是和我大学里听过的段子比起来,他的那个段子弱爆了。
还记得我爸第一次翻我日志的那个夜晚,他在电话里说:“我感觉你现在的态度有点玩世不恭啊。”我心想:“玩世不恭?这个词是形容大人的吧?我一个小屁孩玩世不恭个什么啊。”
我是读《少年文艺》长大的一代,后来不出所料地成为了文艺青年。我一度很想摆脱“文艺青年”这个标签,后来慢慢发现,和“文艺青年”一词相对的不是“普通青年”,也不是“二逼青年”,而是“文艺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