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怎样与清高傲慢的人办事
在日常交往中,有些人往往自视清高,目中无人,表现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与这种举止无礼、态度傲慢的人打交道,实在是一件令人难受的事情。可是,如果我们不得不与这种人接触,又该怎么办呢?
有人说,对这种人就必须以牙还牙。他傲慢无礼,我便故意怠慢他。这种做法在适当的时候也许是必要的,但它通常更多地只是一种从感情出发的表现。似乎对方的傲慢清高对我们是一种侮辱,于是,我们也要用这种方式去回击他。而当我们用理性很好地思考一下自己的目的和处境时,则应该寻求某种更适当的交往方式。因为,如果他傲慢,你怠慢,便很可能使交往无法进行下去,这显然对于双方都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应该从如何使自己办事成功出发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
对此,最合适的方式有三条:
第一,尽可能地减少与其交往的时间。在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态度,或某些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他能够表现自己傲慢无礼的机会。这样,对方往往也会由于缺少这样的机会而不得不认真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
第二,语言简洁明了。尽可能用最少的话清楚地表达你的要求与问题。
这样,让对方感到你是一个很干脆的人,是一个很少有讨价还价余地的人,因而约束自己的架子。
最后,你还可以邀请这种人从事一些无法摆谱的活动。例如,请他去跳跳舞,聊聊家常,上卡拉OK唱唱歌,等等。而当对方一旦在你面前表现出其生活的原色之后,在以后的交往中,他往往不再会对你傲慢无礼。这样你就可以从容地与他办事了。
4.怎样与“闷死牛”的人办事
“闷死牛”的人沉默寡言,性格又极倔强。和“闷死牛”办事,人们总会感到沉闷和压力。特别是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外向、活跃的人,更是觉得难受。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为了活跃气氛,打破这种局面,故意找话题说。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对于沉默寡言的人来说,他们之所以这样,可能是出于有某种心事而不愿多言。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尊重对方,不要去破坏对方的心境,让其保持一种内心选择的存在方式。相反,你如果故意地没话找话,并拼命地想方设法与对方交谈,只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和厌恶,以至于他们不愿意和你在一起。
和“闷死牛”办事,使他开口,可从他的兴趣入手。当你以他的兴趣作为交谈话题时,就能敏感地触动他心灵的“热点”,进而产生心理相容和语言的共鸣。
和“闷死牛”办事,还可从他的烦恼谈起。因为“闷死牛”大都有较明显的“闭锁心理”,他们既苦于无人知晓自己的心事,又不情愿让人知晓自己的心事。所以,当你对他的烦恼给予理解,并热情帮助他解脱时,他往往就会同你攀谈起来,这样你就可以同他办事了。
5.怎样与私心较重的人办事
所有的人在社会交往中,都讨厌那种自私自利、只顾自己的人。因为这种人心目中只有自己,凡事都将自己的利益摆在前头,从不肯有所牺牲。但在日常交往中,遇到这样的人,该办事时还得办事。
自私自利的人尽管心目中只有自己,特别注重个人的得失和利益,但是,他们也往往会因利益而忘我地工作。我们对他们不必有太高的期望,也没有必要希望他们能够像朋友那样以义为重,以情为重。与这类人的交往关系可以仅仅是一种交换关系,干多少活,给多少利;干得好坏不同,利也不一样。人们之所以普遍地对这种自私自利的人感到厌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仅仅按道德标准去衡量人,以其作为社会交往的准绳,这不能不有失片面,而当我们以一种利益标准去作为社会交往的尺度时,你也就不会在任何时候都对他们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自私自利的人也常常有他们的特点——精打细算。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适当的方式,将他们这种特点加以升华,运用到某些比较合适的地方,也可以发挥其优势。例如,让这种自私自利的人干一些财务工作,在有严格约束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成为集体的“守财奴”。这样,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6.怎样与“好拔尖”的人办事
在社会交往中,“好拔尖”的人也不少。这种人狂妄自大,自我炫耀,自我表现欲非常强烈,总是力求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比别人正确。当遇到竞争对手时,总是想方设法地挤兑人,不择手段地打击人,力求在各方面占上风。
人们对这种人,虽然内心深处瞧不起,但是为了顾全大局,为了不伤交往中的和气,往往处处事事迁就他,让着他。这样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中国人总是追求一种和谐,谓之“和为贵”。这无疑是人际交往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和目标。为了顾全大局,求大同,存小异,在某些方面作一些必要的退让,应该说是一种比较高尚且聪明的交往方式。“和”无疑是必要的,但如何去获得“和”,则有不同的方式。“让”是一条途径,“争”也不失为另一条必要的方式。殊不知,有些争胜逞强的人并不能理解别人的谦让,而以为真是自己了不起,由此而变本加厉地瞧不起别人,不尊重别人。对这样的人,则不能一味地迁就,而应使他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
还应该看到,争胜逞强的人当中,有属于性格使然者,也有属于社会化不够的不谙世故者。后者常常是年轻人,对于他们,更多的应该是正面的引导和点拨,开拓其眼界,增长其见识,这类人一旦成熟,一旦对社会有了初步认识,便会改变过去那种争胜逞强的态度。
总之,迁就只适合那些比较有理智的人,而对于不明智的人,不妨晓以利害,挫其傲气。
7.怎样与性情暴躁的人办事
所谓性情暴躁的人,通常指的是那种好冲动,做事欠考虑,思想比较简单,喜欢感情用事,行动如疾风暴雨似的人。和这种人打交道,应该谨慎,否则稍有得罪,他便捶胸顿足,怒不可遏,甚至拳脚相见,实在是不划算。也正因为这样,许多人都不愿意和这种性情暴躁的人来往。其实,这是一种对人认识不足的偏见。
当然,性情暴躁是一个缺点,它容易伤害人,并且常常表现为蛮横无理。
但是,这种人也有优点,而这正是我们与之交往的重要基础。
首先,这种人常常比较直率。肚子里有什么,都表现出来,不会搞阴谋诡计,也不会背后算计人。他对某人有意见,会直接了当地提出来。所以,与其和那些城府较深的人相处,还不如与这种人打交道。
其次,这种人一般比较重义气,重感情。只要你平时对他好,尊敬他,视之为朋友,他会加倍报答你,并维护你的利益。所以,和这种人交往,不一定非要那么客套,或讲什么大道理。你只要以诚相待,他必定以心相对。
最后,这种人还有一个特点,即喜欢听奉承话、好话。所以,在与其交往中,宜多采用正面的方式,而谨慎运用反面的或批评的方式。这样,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办事要因时制宜
办事要因时制宜,主要包含下面两个含义:
1.办事要抓住时机
一个人的成功,除了依赖一定的条件之外,机会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韩愈的《与鄂州柳中丞书》中云:“动皆中于机会,以取胜于当世。”比如,一颗价值连城的明珠,深埋于沙砾之下,永远不会放射光芒,一旦被人掘出,才大放奇彩,堪称瑰宝。办事成功也一样离不开一定的机会。
譬如你要升官晋职。由于本单位、本部门的领导者因为某种原因,或者是工作突出被提拔了,或者到了法定年龄,离休、退休了,或者因工作犯了错误被解职了,总之,使原来的职位出现了空缺,这个空缺就为你创造了一个升迁的机会。如果这个机会来临之时,你却在工作中犯了错误,官运就会与你失之交臂。
也许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他们总认为自己的提升是因为自己有某些才能。这种说法,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因为谁都知道,一个人被提升时,首先要有职位。没有空出的位置,任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不会被提拔到一个“悬空”的位置上。当然,我们不否认才能在提拔中的作用,只是说,才能与机会相比,毕竟是第二位的原因。君不见,一些才智很高的人,因为没有职位的空出而怀才不遇;可是,有些才智一般的人,因为有了机遇,也能顺势被提拔起来。
时机对于办事效果就是这样,时机不出现,有时任你费尽九牛二虎力,也办不好,办不成功;一旦时机出现了,你不想办,却反而歪打正着,当然,这属于一种非普遍的机会。
就正常而言,大多数办事机遇,都是办事主体努力创造的结果,如下级主动承担某项重要工作而获得了广为人知的成绩和显露出惊人的才华,从而引起领导的重视、赏识而晋升成功。
所以,要想办事成功,关键的还是靠自己主观努力来把握住时机。
2.时过境迁,不应墨守陈规
有这样一个历史故事:
战国时代,有施氏与孟氏两家邻居。
施氏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学文,一个儿子学武。学文的儿子去游说鲁国的国君,阐明了以仁道治国的道理,鲁国国君重用了他。那个学武的儿子去了楚国,那时楚国正与外邦作战,见他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就提升他为军官。施氏也因两个儿子显贵,满门荣耀。
施氏的邻居孟氏也有两个儿子长大成人了。这两个儿子也是一个学文,一个学武。孟氏看见施氏的两个儿子都成才,就向施氏讨教。施氏向他说明了两个儿子的经历。孟氏回家以后,也向两个儿子传授机宜。于是,他那个学文的儿子就去了秦国,秦王当时正准备吞并各诸侯,对文道一点也听不进去,反而认为这是阻碍他的大业,就将这儿子砍掉了一只脚,逐出秦国。
他学武的儿子到了赵国,赵国因为连年征战,民匮国乏,已经厌烦了战争,这个儿子的尚武精神引起了赵君的厌烦,砍掉了他的一只胳膊,也逐出了赵国。
孟氏见邻居的两个儿子与自己的儿子一样,却形成两种结果,就去问施氏。施氏说:“大凡能把握时机的就能昌盛,而断送时机的就会灭亡。你的儿子们跟我的儿子们学问一样,但建立的功业却大不相同。原因是他们错过了时机,而非他们在方法上有何错误。况且天下的道理并非永远是对的,天下的事情也非永远是错的。以前所用,今天或许就会被抛弃;今天被抛弃的,也许以后还会派上用场。这种用与不用,并无绝对的客观标准。一个人必须能够见机行事,懂得权衡变化,因为处世并无固定法则,这些都取决于智慧。假如智慧不足,即使拥有孔丘那么渊博的学问,拥有姜尚那么精湛的战术,哪有不遭遇挫败的道理?”
孟氏父子听完这番道理,顿时怒气全消,并说道:“我们懂这个道理了,请不必再说!”
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因时过境迁,重走老路,而导致自己生活不幸的情况发生。
曾经有这么一位妇女,五十年代在大学读书时和一位男同学热恋了,但是后来这位男同学被划为右派,遣送到边疆劳动改造,他们的恋爱关系不得不中断了。二十多年后他们又见面了,这位妇女早已有了丈夫和孩子,家庭生活是愉快而和睦的。但是当她看到这位昔日恋人至今还是孑然一身时,她被同情、追悔的心情支配着,和丈夫离了婚,和这位已经平反改正了的昔日恋人结了婚。但是,这种结合并没有给她带来什么幸福,她反而更加痛苦了,一方面,她背上了对不起原来的丈夫和孩子的“十字架”,这个“十字架”比她过去对昔日恋人的思念和负疚之情还要重许多倍;另一方面,她在重新结婚以后,发现这位昔日恋人的性格、气质等许多方面和青年时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他们已经合不来了,但是这时,她已经是进退两难了。
这种情况,反映了梦想和现实的矛盾。对逝去的爱情多少有点眷恋之情固然无可厚非,但是不珍惜现在的夫妻之爱、家庭之情就太不应该了。况且,对于“第三者”来说,如果是真正爱自己过去的恋人,也要珍视对方现在的家庭、长远的幸福,决不能在旧情难忘的驱使下不顾一切地旧欢重拾。
《傅雷家书》中说过:“过去的罗曼史,让他成为我们一个美好的回忆,作为一个终身怀念的梦,我认为是最明智的办法。”过去的毕竟过去了,失去的毕竟失去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才是现实的态度,正确的态度。
办任何事都是这样,都要从变化的角度来考虑,如果依然按照过去的眼光、想法、办法来处理,必然要四面楚歌。所以,最好的出发点就是一切面对现实。
四、办事要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的“地”包括的内容很多,如社会环境、地域环境、人际环境、办事的场合,等等。为人处事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必须根据环境等各要素的变化,随时变化自己的办事原则、办事方法以及言行举止的姿态和神态,这样才能办好与之相适宜的事情来。
1.要适应社会环境
很多年前,某地的报纸上曾刊登过这样一篇文章,题目叫《“娇气”的外国人》,说美国的郎士杰夫妇在中国的某地投资建厂。在办理这一系列事情的过程中,因受不了地方政府的层层叠叠的批复手续,以及不送红包、不请客就办不了事的人情关系,郎士杰夫妇叫苦不迭,穷于应付,已准备打道回府了。
这件事情说明了中美两国社会环境存在着差异。一对外国人,因不了解中国人的办事习惯,不懂得也不习惯中国人的工作、生活方式,所以处处受阻,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