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感情要逼真
会来事儿的人最善于调节和控制人的情感或情绪:他们说话办事亦庄亦谐,亦真亦假,需要一本正经时便板起面孔,需要活跃气氛时便调侃打趣。不管扮真扮假,不管对上对下,他们都很投入:
包括感情、包括激情,也包括表情。他们之所以会赢得人们的喜欢和认同,就源于他们的那股子逼真劲儿。
1.煞有介事
《红楼梦》里看会来事儿的人,应属王熙凤。她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张嘴。
王熙凤善于笼络人心,最能恭维人,尤其是对位居贾府“金字塔尖上”的人物贾母,更是张口说好,闭口言佳。但她恭维得十分得体,左右逢源,不让人感到肉麻,只觉得其口才出色。如林黛玉初入贾府,其他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凤姐却有说有笑:
“我来迟,没得迎接远客!”接着携着黛玉的手,称赞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只几句话既称赞黛玉的美丽,又间接夸耀贾母的“气派”不凡。黛玉明明是贾母的“外孙女儿”,她偏偏说不像,意说是“嫡孙女似的”,这似不经意的一句,把贾母和黛玉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贾母听了自然高兴。
当贾赦欲娶贾母的贴身丫头鸳鸯做妾,鸳鸯宁死不从,这事最后引起了贾母的大怒,把王夫人也狠狠地训了一顿。探春为王夫人开脱,贾母才意识到错怪了王夫人,便抱怨王熙凤不提醒自己。凤姐笑道:“我倒不派老太太不是,老太太倒寻上我了!”在贾府上下,敢和贾母开玩笑,派贾母“不是”的,仅有王熙凤一人,所以众人都想听听她如何派贾母的“不是”。王熙凤笑道:“谁叫老太太会调理人呢?调理的水葱似的,怎么怨得人要?我幸亏是孙子媳妇,我若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到这会子呢!”王熙凤自然不敢真的派贾母“不是”,只不过是借此机会恭维贾母一番,赞扬贾母会调理人而已。这样的“不是”莫说派给贾终,派给谁,谁不愿意听呢?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第三十八回的一段,充分显示出王熙凤的谈吐出类拔萃。贾母在小时候因“淘气”上“枕霞阁”玩时被钉子碰破头,鬓角上落下“指头顶儿大的一个坑儿”,别人听了自然不敢说什么,王熙凤却敢拿贾母的“坑”开玩笑。她说:“那时候活不得,如今这么大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蹦出那个坑来,好盛福寿啊!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个坑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出些来了。”凤姐先给贾母戴上高帽,说其从小就是大富大贵的命,取得贾母的欢心,接着才点出贾母头上的“坑”。至高至上的贾母头上碰了个“坑”,毕竟不是值得炫耀的事。用现在的话说,是后天造成的生理“缺陷”。“坑”落在贾母的头上,理应是该忌讳的。王熙凤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偏偏在贾母的“坑”上作文章,而且作得“立意深刻,用笔不凡”。“坑”到了贾母的头上,也成了不同凡响的“凹陷”了,成了“聚福盛寿盆”了。而后又杜撰说“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个坑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出些来。”言外之意,贾母头上的坑也会因福寿盛满了,最终凸出来的。其恭维的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天衣无缝的水准。
怨不得贾母笑软了说:“这猴儿惯的了不得了,拿着我也取笑儿来了!恨不得我撕你那油嘴!”
2.豁出自己来
人会来事儿不单是圆滑老到,有些时候,如果圆滑老到也不能解决问题,必要时还要豁出自己来。比如,小说《刘墉》就写了这么一个故事:
乾隆君臣几人边饮酒边赏月,酒今天已经饮得够多了,大家都只是做做样子,主要陪乾隆说说话,开开心。不知谁提到了下棋,乾隆立即来了精神。
“刘墉,朕很早就听说你下得一手好棋,可朕从来也没有和你对弈过,今日陪朕对弈一局如何?”
“恭敬不如从命,愚臣只能陪皇上逗乐,只怕不能让皇上尽兴。”
“无妨,无妨,今天只是博得一笑,又不是拼个胜负高低,何必如此自谦呢?”
乾隆确实没有和刘墉下过棋,但他听说过刘墉棋艺高超,估计自己未必是刘墉的对手,才故意说得轻松,为自己留个台阶。
乾隆持黑刘墉持白,按照围棋规则,黑先白后,二人你来我往下了足有一个时辰仍不分先后。下棋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几位站在旁边看棋的都看出乾隆已呈现出败像,频频向刘墉使眼色,可刘墉的心思全在棋上,对他人的暗示根本没有在意。乾隆也似乎看出自己的棋在走下坡路,心也浮躁起来,一口接一口喝茶。和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不时地跑到皇上后面向刘墉使眼色,又不时跑到刘墉背后扯扯他的衣襟,可刘墉都装作不知道。
和糰眼看皇上就要败在刘墉手里,忽然有了一个主意,急忙端了一杯茶过来,双手递给乾隆,就在递茶的时候,和糰假装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整个身子倒在棋盘上,把棋盘打翻在地,棋子也滚满一地。和糰急忙从地上爬起来,他一边拾棋子一边向皇上谢罪。乾隆明白和糰心意,心里感激和糰,嘴上还斥道:
“朕和刘爱卿正下到兴头上,却让你给搅了,真扫兴,今后做事也稳重一些,别毛手毛脚像个三岁孩子!”
刘墉知道乾隆说这些话是为了装点门面,也不点破,也附和着皇上说:
“就是嘛,皇上这就要赢我了,却让你给搅和了,皇上不想和也得和,我可要感激和大人了,改日一定请和大人到府上吃顿饭,可皇上要骂你‘一年不成驴,到老都是个驴驹子’喽——”
3.机智不迟钝
人若想会来事儿,除了具备一颗善良厚道的心外,还要练就一套反应迅速、动作机灵的处世本领。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位德高望重的英国将军举办了一场祝捷酒会。酒会上除上层人士之外,将军还特意邀请了一批作战勇敢的士兵,酒会自然是热烈隆重。没料想一位从乡下入伍的士兵不懂酒席上的一些规矩,捧着面前的一碗供洗手用的水喝了,顿时引来达官贵人、夫人小姐的一片讥笑声。那士兵一下子面红耳赤,无地自容。此时,将军慢慢地站起来,端着自己面前的那碗洗手水,面向全场贵宾,充满激情地说道:“我提议,为我们这些英勇杀敌,拼死为国的士兵们干了这一碗。”言罢,一饮而尽,全场为之肃然,稍顷,人人均仰脖而干。此时,士兵们已是泪流满面。
在这个故事里,将军为了帮助自己的士兵摆脱窘境,恢复酒会的气氛,采用了将可笑事件严肃化的办法,不但不讥笑士兵的尴尬举动,而且将该举动定性为向杀敌英雄致敬的严肃行为。乡下士兵不但尴尬一扫而尽,而且获得了莫大的荣誉,成为在场人的焦点人物。这就是机智不迟钝。
机智不迟钝,关键在机智。比如,在某些特定场合的提问中,常有令回答者在应答上左右为难的情况,尤其是某些选择性的问题,由于各选择项所代表意义的特殊性,不管我们倾向于哪一边,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那么,遇到这种“两难”的情况时,该如何应对呢?我们不妨跳出“非此即彼”的框框,分别肯定双方的优点,在一个动态性较大的前提下,将答案说得灵活可变,为自己留下收缩自如的退路。
一位外交家参加各国使节团的国际舞会,与他共舞的美国小姐突然问他:“请问您喜欢贵国小姐,还是美国小姐呢?”坦白地说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若说喜欢自己国家的小姐,会立刻得罪美国小姐;若说喜欢美国小姐,实乃违心之论。这位外交家不慌不忙地答道:“不论她在哪个国家,只要喜欢我的,我都喜欢她。”
本例中,这位外交家如果草率地予以回答的话,很可能有辱使命或者得罪对方。因此,他没有按照固有的模式从这二者中选择一个,而是跳出提问的框框,一概而论,表明,只要她“喜欢我”,“我都喜欢她”,从而轻松地给自己解了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