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55100000002

第2章 七夕的演变与起源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是我国农耕社会传承下来的重要节日之一,除汉族外,满、壮、侗、苗、畲、朝鲜等少数民族也过七夕节。有些少数民族对这个节日还有其自称,如满族称之为“祭星节”,鄂伦春族称之为“祭月亮”等。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女子最为重视的日子。在七夕的晚上,女子穿针乞巧,陈列花果、女红,制作的各式家具、用具等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人们在七夕之夜,还举办各种祈祷福禄寿喜的活动,祭拜七仙女中的七姐,祈祷仪式虔诚而又隆重。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少女节、七娘会、双七节、香桥会、巧节会等。七夕节这一天还是魁星节、晒书节、神仙节、盘古王节,以及耕牛生日等节日,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具有浓厚的文化意味。

总之,七夕节从产生到发展,经过了不断丰富的过程,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一)七夕的起源

在我国的远古时期,七月初七只是有一些与农事相关的活动,而非后代形成的七夕节。那么,七夕最早起源于什么呢?

1.源于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据历史文献记载,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就有了有关牵牛星和织女星的记载。

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七夕最早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2.源于时间崇拜

七夕除了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之外,也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很强的时间感。

我国古代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在民间,七数表现在时间上的阶段性,即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在我国的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为“喜寿”。

此外,因“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3.源于数字崇拜

在我国古代民间,把正月初一、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初二和初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的日子。

在算盘上,“七”又是每列的珠数。“七”,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而“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七夕还别称“星期”。这是因为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很特殊,一年才能相遇一次,因此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王勃的《七夕赋》说“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就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爱情相关的最美好、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因此,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七夕源于人们对自然、星辰、时间、数字等的崇拜,而在其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男女爱情的内容也融入其中,体现出人们追求幸福和美好情感的愿望。

(二)七夕的演变

农历七月七这天,在夏商周时代就有人注意到了。古人认为“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当时在民间,这一天只有些与农事相关的活动。

《诗经·小雅·大东》这首诗描述说:银河两岸的织女星、牵牛星,尽管有其名,却不会织布,不能拉车。当时的统治者也是如此,虽身居高位,却没有体恤百姓的行动,不过徒有其名而已。

诗中对织女、牵牛两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这时人们对两星的认识,虽然很可能与当时农耕信仰中的谷物神(牵牛)和帝女之桑女神(织女)有关,但还只是有关日月星辰简单的神话形象,同对爱情的认识和想象尚处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之中,自然它还不能成为传说的前身或胚胎。

然而,这不是说同传说绝无关系。因为,此时的牵牛与织女,已不再是纯粹自然现象的星座而并无其它含义,牛郎织女星作为一种文化的因素,开始进入文学的大系统之中。正是这种因素,为这个古老而浪漫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

牛郎织女传说主要人物牛郎、织女的原型,是周人的祖先叔均和秦人的先祖女修。周秦文化的交融造就了这一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经过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社会长时间的孕育。战国时代初具雏形,至汉末形成基本情节,奠定悲剧基调。

到了秦汉以后,对相隔银河的织女星和牵牛星,就附会了不少神话传说,产生了许多与之有关的民间故事,给这节日的风俗增添了很多新的内容。

七夕风俗除继承远古的一些习俗外,在汉代以后,还产生了与牛郎、织女相关的文学故事。

在西汉时期,织女、牵牛已经被传为两位神人,而且有了塑像,面面相对。汉武帝刘彻命人于京都长安开凿昆明池,并于池的两侧摆放牵牛、织女石像。如班固《西都赋》载:“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张衡《西京赋》曰:“乃有昆明灵沼……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

牵牛和织女已经从天上来到了人间。原来被远远地隔离在银河两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情因素同牵牛、织女传说的结合日渐明显。

牵牛、织女两星已经具备了人物形象,弄机织布,思念流泪,并且开始被编织为一幕恩爱夫妻因受银河之隔的爱情悲剧。

到了汉代,在司马迁的笔下,织女的家庭出身才有了一些眉目。在《史记·天官书》中说:“织女,天女孙也。”意思是说织女是天帝孙女,亦称天孙,是个仙女。

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从嫁与河西牛郎后,织造就中断了。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离,只准每年七夕相会一次。而牛郎则未能脱俗,始终是个凡夫俗子。因此七夕相会,也就是仙凡相会。

在《汉书·天文志》中,也有牵牛、织女双星的记载。到了南北朝时,任昉在《述异记》中记载:

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在汉末《古诗十九首》中,也有这样的描写: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比起《诗经·小雅·大东》中说的更加凄凄切切,道出了一对有情人,两地相思,饱受隔绝之苦的爱情悲剧。诗中虽然没有直言牵牛、织女是夫妻,但织女终日思念牵牛,渴望相见,“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情节则是十分清楚的。

在东汉应邵编撰的《风俗通义》中有一段记载: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

这表明,在当时,不仅牵牛、织女为夫妻之说已被普遍认可,而且他们每年以喜鹊为桥、七夕相会的情节,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融入了风俗之中。

在七夕之夜,妇女们不仅争出家门观赏“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的“鹊桥之会”,而且还要祭拜牛郎织女星,乞愿七巧。

对于这一点,可以从汉代的一些画像中体现出来。据吴曾德著《汉代画像石》一书记载:山东省历城县孝里铺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中,有一幅石刻天象图。图中有牵牛星、织女星遥遥相对,在织女星下有一女子正坐在织机上操作,旁边还有一只飞鸟,就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以鹊为桥、七夕相会的表现。

此外,在河南省南阳汉画馆中,也有一幅表现牛郎织女的画像。这幅画像右上角有一牵牛星,星下画一牛,牛前有一人做扬鞭牵牛状;左下角有一织女星,里面跪坐着一位头挽高髻的女子。这显然也是对牛郎、织女传说的一种艺术表现。

在三国时期,更有不少诗文反映了这一内容。如曹植的《九咏注》说:

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得一会同矣。

由此可见,牵牛、织女已经成为诗人表现爱恋和思念之苦的一种突出和常用的意象。

至魏晋南北朝时,牛郎织女传说已与七夕紧紧到联系在一起。人们都以牛郎为勤劳能干的代表,织女是心灵手巧的代表,七夕节的所有习俗都与牛郎织女有关。

与此同时,还涌现出许多描写七夕风俗的诗歌。其中最多的是描写七夕穿针的诗。如梁简文帝萧纲的《七夕穿针诗》:

怜从帐里出,想见夜窗开。

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

刘遵的《七夕穿针诗》:

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

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

穿针乞巧的习俗在此时已出现,并被后世之人不断地延续了下来。

明代是牛郎织女传说演变的重要时期。由于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牛郎织女传说在明代进入了文人和民间艺人的视野,被加以重述。明代产生了以牛女为题材的小说、戏曲,短篇小说有《鉴湖夜泛记》及依据其改编的《灵光阁织女表诬词》,中篇小说有《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杂剧有《渡天河织女会牵牛》,传奇有《相思砚》《鹊桥》。

《鉴湖夜泛记》是明初文学家瞿佑《剪灯新话》中的一篇短篇文言小说,记述元代处士成令言一日忽至天河,遇到织女,织女诉说神界并无牛郎、织女结为夫妇的事。

小说虽继承了民间牛女传说中一些因素,如织女具有高贵的身份,但将织女塑造成一个高贵且与牵牛无关的神仙,从根源上否定民间流传的牛女传说,这是以反封建为主题的民间传说,在理学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的必然遭遇。

明末白话小说《灵光阁织女表诬词》,内容由《鉴湖夜泛记》增益而成。由这篇白话小说可以看出,瞿佑的《鉴湖夜泛记》在文人阶层中的影响。作品反映了在理学思想禁锢下文人思想的僵化,及其对古代神话、民间传说的曲解。

明代后期,商业经济迅猛发展,新经济因素萌发,市民阶层形成,民主思想萌芽,涌现出了以罗钦舜、王廷相和李贽为代表的反理学的新思潮。民主思想的萌芽对牛女传说的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类推荐
  • 中国禁忌风俗

    中国禁忌风俗

    世象百态,无奇不有,然而禁忌风俗常常习焉不察。这是它的奇怪之处,也是它的独特之处,学界称之为“隐示文化”。一方之民,由于共同的禁忌,都不做某些事,都不说某些话,没有行为的表现,只在心里犯嘀咕,怎么观察?有什么办法?难,的确是难了些,不过办法还是有的。光用眼看不出来,那就再动动嘴;走马观花不行,那就深入田野。习俗要传承,禁忌有变化;横向比较,纵向考察。梦可勘,心岂不可度乎?于是,民俗学者的兴致来了,三翻七捣,普查钩沉,扑扑拉拉,没几多光景,竟把中国的民间禁忌搜罗了一大箩筐,资料、专著连篇累牍,禁忌的大门再也关不住了,禁忌的研究也渐渐深入,蔚为壮观起来。
  • 幽灵的白色魅影

    幽灵的白色魅影

    几千年来,为何幽灵的传说经久不衰?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吗?幽灵究竟只是传说,还是存在于人们生活中?《幽灵的白色魅影》带你一起探寻幽灵的行踪,追寻它产生的源头,带给你一个不一样的幽灵世界。
  • 周立波评说:周立波研究与文化繁荣学术研讨会文集

    周立波评说:周立波研究与文化繁荣学术研讨会文集

    作为一位文学教育家,周立波在文艺教育战线上是革命文学新人的良师,是从延安走向全国的大批青年革命文艺战士的辛勤培育者之一,是包括著名诗人贺敬之在内的延安鲁艺同学们永久怀念的授业之师,是学识渊博、深谙艺术真谛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教育家。正是在周立波同志的帮助与带动下,上世纪60年代初,湖南文坛群星灿烂,佳作连连,出现了新中国文学流派——“茶子花派”享誉一时,至今绵延不绝。周立波由此被誉为当代湖南文学之父!
  • 纵横兰州

    纵横兰州

    苍茫的高原,巍峨的群山,滚滚的河水,豪迈的皇天后土,孕育着从远古走进新时代的一辈辈兰州人,奋发图强,昂扬奋进,使兰州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走近兰州的山山水水,穿越历史的深邃,那些山野的花香,那些挂满枝头的果实,那些车水马龙,那些耸入云天的大厦高楼,那些英雄,那些庙宇,那些大佛与菩萨,承载着历史,书写着人文,让兰州魅力四射,奔涌着激情,洋溢着青春,展现着丰采与活力。 大山大水的兰州,脚步紧踏着时代的鼓点,心儿紧贴着母亲的胸怀,正在继往开来,开拓进取,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奇迹。
  •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近代中国学术界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涌现大量史料,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治学须知大势,近代国际汉学界对中国认识的深化和中国学者掌握西学外语程度的增强,使得彼此得以沟通,渐成一有机整体。通过描述分析中外学界的交往关系,可以显现学术发展的状况趋势,并把握个人及流派在其中所处的时空位置,进而探寻新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正途大道。
热门推荐
  • 《一个男人的堕落史》

    《一个男人的堕落史》

    杀手是无法归于平淡的。既然躲不掉,那就选择接受。江湖是我的,美女也是我的。看一代牛人如何纵横江湖,享尽齐人之福。
  • 淡定的人生才幸福

    淡定的人生才幸福

    本书从人生、态度、工作、心灵等方面入手,探究淡定的奥秘,寻找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淡定的方法。
  • 王座征途

    王座征途

    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为了支配自我命运,为此他不惜一切,然而最后却……
  • 人生第一步:家庭育儿宝典

    人生第一步:家庭育儿宝典

    本书为“健康全家福,生活礼品书”之家庭育儿宝典分册。全书分为6部分。内容包括新生儿抚育、婴儿抚育、2岁儿抚育、3岁儿抚育及婴幼儿疾病防治。根据儿童各个生长时期的体格和发育特点分别以合理喂养、日常照料、早期培育、智力开发等板块详细叙述了科学育儿的基本常识和方法,以帮助父母更好地照料孩子。本书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对培训育婴员和指导新手妈妈极为有用,适合0~3岁宝宝的父母和照料者阅读。
  • 猥琐的幸福生活

    猥琐的幸福生活

    生命中我们会遇见很多人,并不知道最终会与谁走在一起,又能走多远,那个你以为会厮守一生的人,却如擦身而过的路人,再次相逢,也如陌路,留给自己的,只有无尽的遗憾和感伤,甚至还会有流泪的冲动!没有异能,没有穿越,一个普通人的传奇故事,伤了也会疼,疼了也会哭,只是哭过笑过之后,还是要幸福地活下去!后面很精彩,喜欢的收藏了慢慢看吧!感谢创世书评团提供论坛书评支持!
  • 怀揣月光上路

    怀揣月光上路

    评论集《怀揣月光上路》近20万字,蕴含了蔡先进近十年的心血,分散文评论、小说评论和艺术评论三个类别,评论对象既包括像莫言、刘醒龙这样的名家,也包括文坛新锐势力。从写法上既有学理性强的长篇论文,也有随心见性的短评文字。
  • 我们不知道

    我们不知道

    我想,每个人都会因为成长,而不断的变化着。形象,性格,语言,喜好,可能还有更多,像是新旧衣服,不断的,脱掉旧衣服,然后,又穿上新的。
  • 我不是人

    我不是人

    《我不是人》是一部特立独行的小说,“我不是人”不是自己扇自己嘴巴子,而是困惑和倦怠于眼前的成人生活,为自己的尴尬身份寻找的托词,也就是说,是假想,假设“我不是人”,我变成了宠物狗、老虎、骏马、熊猫、圣人、老鼠、十九世纪的外国人、孔雀、孩子、鱼、神仙、未来人……十二种可能的“变形”,构成了这部庸人版《变形记》。
  • 中国经济发展前沿报告

    中国经济发展前沿报告

    本书由作者近年来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立项选题的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论文组成,共三十篇。
  • 情感与理智:熟女八分

    情感与理智:熟女八分

    顾盼是“八分熟女”理论的坚定捍卫者。她性格彪悍犀利,通透果决。24岁这年,顾盼遭遇了工作中的变故,遇见了曾经错过的男人,也经历了一段未成正果的爱情,终于在疼痛中体悟了成长。顾盼并不是顶美的美女,但是她真实,通俗但不庸俗地活着。她代表的是我们内心永远不灭的希望。顾盼的闺中密友胡美丽,妖娆且理智,却陷入了婚外恋的泥淖。美人的感情生活总是曲折的,最终她的理智战胜了情感,获得了感情的新生。她代表了对爱情勇于尝试的开拓者。女人的成熟大多是挫折教育的结果,伤害有时候也是一种财富。作者要传递的观点是,无论是工作还是男人,爱TA八分最相宜,剩下两分,好好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