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沟通胜过拳头、人脉决定输赢的年代。我们会和形形色色的人交往,也会碰上各种千奇百怪的想法,揣摩到别人的心思绝对会让我们少犯错,少走弯路。真正的人际关系是由心开始,用心经营的人际关系,人脉自然会得到正面的发展。学一些人际交往中常用的心理学,知己知彼,才是成功交往的根基。
“刺猬法则”:别挤压别人的“人际气泡”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心理相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而促进心理相容的途径之一就是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从这个角度说,两人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小是件好事。但现实中,很多人却无法完完全全接纳一个人进入自己的生活中。无论是心理距离还是空间距离,两个人总有不舒服的感觉。调整来调整去,不知道到底什么样的距离才是人际交往中的标杆。
心理学上的一个“刺猬法则”,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心理距离的调试期。
为了研究刺猬在寒冷冬天的生活习性,生物学家作了一个实验:把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的空地上。这些刺猬被冻得浑身发抖,为了取暖,他们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而相互靠拢后,又因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长刺,很快就又要各自分开了。可天气实在太冷了,它们又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时的刺痛使它们不得不再度分开。挨的太近,身上会被刺痛;离的太远,又冻得难受。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断地在受冻与受刺过程中挣扎。最后,刺猬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适中的距离,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彼此刺伤。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正是这样一类带刺的动物,想要靠近同类,从别人那里获得温暖和支持;可距离缩小,却因为太小的距离觉得胁迫和压力。这其实是因为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需要独占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叫做人际空间。因为这个空间像一个大气泡包围着每一个人,所以有心理学家形象地称之为“人际气泡”。距离太近,气泡感到了拥挤,自身的人际空间被侵犯,人自然会感到不自在。
这个心理学法则从一定层面说明了人需要与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也需要心理上的自由,需要一定的独享心理空间。正所谓喝酒七分醉,吃饭八分饱,人际交往也需要处处给人留有余地。热恋中的情侣或者是交好的朋友,总是喜欢不舍昼夜的腻在一起,恨不能上厕所都像学生时期一样同往同行。殊不知,这正是人际交往的大忌。一是容易丧失新鲜感,二是产生依赖心理,三则是心灵上感到压力。
没有人能容忍他人闯入自己的空间。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即使最亲密的两人之间也是一样。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能掌控的自我空间,如果两个气球靠得太近,互相挤压,最后的结果必然是爆炸。这也就是为什么两个本来关系密切的人,越是形影不离就越容易爆发争吵。
对人际距离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尊重别人的隐私。不论多么亲密的人际关系,也应彼此保留一块心理空间。这种尊重表现为不随便打听、追问他人的内心秘密,也不随便向别人吐露自己的隐私;其次要有容纳意识。容纳意识要求我们尊重差异,容纳个性,容纳对方的缺点,谅解对方的一般过错;最后要懂得运用距离效应。距离的存在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因此,应当培养自己拉开一定距离看他人的习惯,同时也不要时时刻刻把自己的透明度设置为百分之百。内心没有隐秘足显自己的坦荡,但因此失去了应有的人际距离,无形中为以后的人际矛盾种下祸根,这就不是明智之举。
这个道理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也是如此。领导者和下属保持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可以避免下属的防备和紧张,也可以减少下属对自己的恭维、奉承、送礼、行贿等行为,可以防止与下属称兄道弟、吃喝不分。这样做既可以获得下属的尊重,又能保证在工作中不丧失原则。“疏者密之,密者疏之”,这正是很多优秀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成功之道。
通用电气公司的前总裁斯通在工作中就很注意身体力行刺猬理论,尤其在对待中高层管理者上更是如此。在工作场合和待遇问题上,斯通从不吝啬对管理者们的关爱,但在工余时间,他从不要求管理人员到家做客,也从不接受他们的邀请。正是这种保持适度距离的管理,使得通用的各项业务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与员工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会使你高高在上,也不会使你与员工互相混淆身份。这是管理的一种最佳状态。距离的保持靠一定的原则来维持,这种原则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既可以约束领导者自己,也可以约束员工。掌握了这个原则,也就掌握了成功管理的秘诀。
而人际交往合适的距离,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尔经过研究划分了四个区域。
亲密距离(15厘米之内),这是人际间最亲密的距离,只能存在于最亲密的人之间,彼此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和气息。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即使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很少在大庭广众之下保持如此近的距离,否则会让人不舒服。
个人距离(46~76厘米),这是人际间稍有分寸感的距离,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但能够友好交谈,让彼此感到亲密的气息。一般说来只有熟人和朋友才能进入这个距离。
社交距离(1.2~2.1米),这是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人际距离,也是我们在办公室中经常见到的。这种距离给人一种安全感,处在这种距离中的两人,既不会怕受到伤害,也不会觉得太生疏,可以友好交谈。
公众距离(3.7~7.6米),一般说来,演说者与听众之间的标准距离就是公众距离,还有明星与粉丝之间也是如此。这种距离能够让仰慕者更加喜欢偶像,既不会遥不可即,又能够保持神秘感。
亲密并非无间,美好需要距离,在人际交往中要调控好彼此的人际气泡,不论关系多好,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给对方一定的心理自由度,彼此留有一定的距离感。距离感是很微妙的,拉开一点距离,一来可以使彼此获得心理自由,感到多一份舒服和自在;二来可以使彼此感到对方更美好,从而使彼此的关系更融洽和谐。了解了交往中人们所需的自我空间及适当的交往距离,就能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佳距离,从而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蝴蝶效应”:小细节,大影响
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蝴蝶效应,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这主要是什么原因呢?蝴蝶扇翅膀的运动,会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这主要说明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这个心理学法则就是在阐述细节的影响力。细节决定成败,你不经意间的一个细节都有可能损坏了你的“光辉形象”。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有当众擦鼻涕、挖鼻孔、搓泥垢、打哈欠、打嗝、修指甲、剔牙齿、挖耳朵、搔头发、搔痒等,那么这些动作则会令你身边的人产生不良甚至是恶心的感觉,进而破坏了你的光辉形象,他人也会因此而讨厌你。
我就曾经遇到这么一件事。初夏的一天,有一次坐地铁1号线,在途径某某站时,上来了一个大约30多岁的女性,可是在地铁驶出车站没有多久,我就看到她靠在门上,然后把自己的鞋子脱掉了。
可想而知,整个车厢里将会弥漫着多么难闻的气味。当时很多人都被她的这一举措惊呆了,很多人也因此往别的车厢走了。当然,我们不知道她究竟是不是故意脱鞋。但是她这种行为已经让很多人很反感,觉得恶心。她的形象已经在她脱掉鞋子的那一刹那被糟蹋掉了。试想一下,就这么一个不顾公共场合其他人感受的人,能否拥有很好的人缘?我想答案当然也是肯定的。
相反与人交往时,你注意到了自己的一些小细节,那么就很有可能获得对方的好评,为你的人脉资源又增加了筹码。
王芳,是个活泼开朗,喜欢交际的女孩子。每次在与别人交谈时,她总能认真去聆听,当对方讲到高兴的时候,她就扬起眉毛跟着高兴,当对方严肃时,她也就瞪大眼睛跟着严肃。除此之外,对于别人的邀请,她总能拿出笔记本,认真地记下约会时间和地址,这样大家就觉得她是个很认真很讲信用的人。因此,她在单位的人缘也很好,自然她的工作也很得心应手。王芳能很好的注意到这些交际细节,因此她的社交圈子也是越来越大,工作开展也是越来越好。
其实,这些都是一些交往的小细节,比如,你节奏匀称,动作庄重,稳若泰山,那么就会给人产生气度不凡、从容镇定的印象。相反,你毛毛躁躁,火急火燎,那么就会给人产生轻浮、浮躁,不稳重的印象,难以委以重任。
没有人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关心,也没有人会对关心自己的人产生反感。所以,要想拥有一个好人缘,那么就需要你适当地讲出来。如果你发现他(她)穿戴或容颜方面的细微的变化,就立刻指出来。特别是女性,在与女人交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点。如果你注意到了她服饰、容颜有一些小的变化,并当众讲出来,她一定会很高兴,也会对你另眼相看。你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就缩短了。当然,如果是不好的细微变化,就需要慎重,不要轻易讲出来。
周健,便是这样一个人。有一次,领导让他去出版社给张主任送一个稿子。他听了领导的话,便做公交车去出版社了。到出版社以后,便上楼敲门进入张主任的办公室。这时,张主任正在忙,他便坐那儿等。周健无意中发现张主任毛衣上的小饰物,觉得跟毛衣搭配起来很好看。过了一会儿,等张主任忙完之后,周健对张主任说了送稿子的事,并顺带说了一句:“张主任,您毛衣上的胸花跟这毛衣搭配得真好看!”张主任一听,心理很是高兴。那一下便对周健这人记住了。
如果你发现对方的微小变化,并且真诚讲出来,相信你们之间的感情肯定就非常融洽,并因此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就是这么一个小细节。你注意到了,那你就会赢得他人的好感。千万不能忽视这些小的细节,它往往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某人在毛衣上别了一个小小胸饰,假如你发觉后适时适当地称赞对方,说不定及时地称道,说不定一贯对你冷漠的他突然因为受到你的表扬而对你笑脸相待,或许就此成为你们开始交往的一个良好开端。
记住他人不经意间的话,并在以后的日子里帮助他去实现,那么一定能获得他人的好感,打动对方,进而缩短两人的心理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