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21600000024

第24章 文武之道:包拯与狄青

新政夭折后,大宋朝廷又回到以前那种平淡无奇的状态中,得过且过。之所以还能够得过且过,是因为辽国与西夏都没来进攻,边境宁静。

由于西夏的崛起,对辽国是一大威胁,宋夏战争结束了,而辽夏战争刚刚开始。辽国三次对西夏发动大规模进攻,然而这个西北小国果然厉害,居然三次都把辽国给打败了。辽夏两国矛盾激化,对大宋来说无疑是有利的,因此大宋帝国国运长久,并不是真正强大,而是运气不错。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宋仁宗时代一无是处。宋朝皇帝有一个特点,暴君是比较少的,多数皇帝都有文艺范,温文儒雅,这也导致宋代文化高度繁荣。总体上说,宋朝是比较文明的一个朝代,对大臣的杀戮是很少的,这也是宋太祖遗留下来的传统,不杀功臣,而且“不以言罪人”,就是不因为你的政见不同,就抓起来杀头。

这种文明的政治气氛下,也涌现了不少清廉的官吏,虽然不能从根本来杜绝官僚主义,但毕竟给百姓带来一点希望。其中最著名的清官,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包青天包拯。

黑脸包公大名在中国是无人不知,小说、戏曲、电影、电视不断地演绎包公的形象,当然,这些都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包公形象,那么,历史上真正的包公是个怎么样的人呢?俗话说,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包公故事千年流传,经久不衰,这是出于民间对这位清官的爱戴。他是一位清官、铁面无私,这点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包拯出生于公元999年,他的政治生涯主要是在宋仁宗当朝时期,二十八岁考中进士,在大理寺(略相当于今天最高法院)任职,包公断案的本领,大概就是在这里学来的。后来到地方当过知县、知州,善于断案,政绩突出,加之为官清廉,在1043年时调回京师任监察御史,负责弹劾贪官污吏。时值庆历新政,包公属于无党派人士,既不站在范仲淹的改革派一方,也不站在夏竦的保守派一方,只是埋头做好自己的本分事。

《宋史》是这样写包拯的:“公性峻直,恶吏苛刻,务敦厚。”他是那种嫉恶如仇的人,对恶吏深恶痛绝。他出自大理寺,长期与刑狱打交道,但并不推崇严刑峻法,务求敦厚,显然这是受到儒家思想“忠恕”之道的深刻影响。与其他官吏不同,他几乎没有关系网,从不加入哪方阵营,史书称他“与人不苟合,不为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堪称为公忠体国之表率。也正因为如此,包拯在官场上升迁是比较慢的,他靠的是自己的实力与绝佳的口碑。

包拯最为人称道的,一是清廉;二是不畏强权;三是为民申冤,这也是包青天的形象。包拯为官数十年,可谓是两袖清风。在地方任职时,比如知端州时,端州盛产砚,以前官员总是巧取豪夺名砚以贿赂权贵,而包拯“岁满不持一砚归”。史传称他“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在吃、穿、住、用方面,当官时与没当官时并无两样。他甚至还立了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与包拯同时代的欧阳修称赞他“清节美行,著于贫贱”,可见其清廉的美名,在生前便是朝野尽知了。

自己坐得正,才有攻击贪官污吏的底气。

说到不畏强权,包拯也是出了名的。包拯当过监察御史、谏议大夫等,职责之一就是弹劾不法官员,可以说,这就是他的职业。古代的监察制度虽然发达,具体实施时未必有多少作用,说到底,监察官也是人,也害怕得罪人后遭到打击报复。但包拯很猛,攻击火力很强,天不怕地不怕,官修《宋史》中的《包拯传》中这样说:“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为此,他甚至得了一个“阎罗”的称号。

被包拯弹劾落马的人无数,普通官员就不说了,就是朝廷重臣也得挨“奏”。

我们来说一个包拯弹劾三司使的故事。

三司就是盐铁、户部、度支三个机构,三司使即此三大机构的长官,总管国家财政,相当于财政部长。一听这名字,就知道是肥缺,谁坐上这位置,中饱私囊的机会多的是。三司使张方平购买了一富豪的地产,估计是低价买来,肥水不少。岂料被包拯抓住尾巴,一把揪下马来了,丢了这个肥差。继任三司使的宋祁是一位史学家、文学家,可是有个毛病,生活奢侈,出手阔绰。让这种人管国家财政怎行,包大人又上书皇帝,把他给拉下马了。顺便说一下,宋祁有个哥哥,名叫宋庠,当过枢密使、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单地说,就是宰相级的人物,也被包拯给弹劾下台了。

当然,必须承认,包拯能弹劾这么多人,与皇帝的开明是分不开的。若是遇上个暴君,你不畏强暴,只能意味着死得比别人早。

说实话,包拯给人的印象并不友善。他并不是那种和颜悦色的人,而是整天板着脸,一点笑容也没有。当时有人这样说:“包拯笑,黄河清。”什么意思呢?包拯要是能笑,那么黄河水也得变清了,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事。他有许多称呼,如“黑包公”、“包黑子”、“包侍制”、“包龙图”,前面是说相貌黑,后面是说他的官职。但最贴切的一个外号,应该是“阎罗王”,大家可曾听过有会笑的阎王吗?包拯就是那个不会笑,大笔一挥可夺人魂魄的阎罗王。

我们不要被他酷酷的外表欺骗了,他是一个外冷内热的人。他不会冲着百姓微笑,但绝对会为民伸冤。我们看惯了包公破案的故事,他在大理寺待过,在地方为官多年,后来又出任开封知府,确实破案无数,但具体是什么案件,史书仅仅记了一件。不过小说流传的包公案,也未必都是虚构,民间能流传,自有其蓝本。

1057年,包拯任开封知府,他修改了一些规章制度。比如说,以前开封府讲排场,小民是不能直接进去告状的,而要先转呈给胥吏。这样子,府中官吏贪败滋生,于是乎“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包拯把府衙大门打开,百姓可直接进门找包大人,既杜绝腐败,又提高办事效率。开封百姓,莫不拍手叫好。

由于性情耿直,包拯一生仕图起起落落,但总来说,他是幸运的,他治下的百姓也是幸运的。1061年,包拯成为枢密副使,跻身于最高决策层,只是不久后便病逝。斯人虽已逝,但他作为“清官”的形象却在民间广为流传,在老百姓心里树起了一块千年不朽的丰碑。

如果说包拯是宋仁宗时代最负名望的文官,那么狄青则堪称是最有才华的武将。

作为一代名将,狄青的军旅生涯是从一名普通士兵开始的,他一步一个脚印,以自己的才华以及坚忍不拔的精神,实现从士兵到统帅的人生飞跃。

1038年,李元昊称帝,宣布西夏独立,次年,宋夏战争爆发。在这场历时四年多的战争中,大宋军队整体表现不佳,多次在决战中被西夏军重挫。开战之初,宋军屡战屡败,全军上下士气低落,从将军到士兵对西夏军队都深持恐惧之心。

当时狄青是三班差使,仅仅是军队中的一个小头目,大家都不敢出战,他就自告奋勇,充当先锋。在四年多的战争中,狄青声名鹊起,每次战斗,他都冲锋在前,而且脸戴了一个铜面具,令人看了毛骨悚然,这也成了他的招牌标志。在四年多的战争中,他总共参加了二十五次战斗,身负八处箭伤,但都大难不死。他以无所畏惧的英勇表现以及拼命三郎的顽强作风,为自己赢得了未来。

由于战功卓著,狄青被提拔为延州指使。有一回,经略判官尹洙巡视前线时,与狄青交谈一些军事上的事,认为此人非常有才华,便把他推荐给了经略使韩琦、范仲淹,推荐词是:“此良将材也”。

正苦于手下无干将的韩琦、范仲淹马上召见狄青,经过一番交流后,发现这个小伙子武艺高强、精明强干,在行军作战上也极有天赋。韩琦、范仲淹一致认为,狄青乃是不可多得的将材,须好好培养才行。可是范仲淹也发现,狄青虽有军事天赋,却有一个很大的缺点:他的知识水平比较低。倘若要成为统率千军万马的将领,没有知识是不行的。范仲淹扮演了伯乐的角色,他送了狄青一本《春秋左传》,并语重心长地说:“一位将军若不知道古今中外的事,那也不过只有匹夫之勇罢了。”从此之后,狄青发愤读书,不仅读了《左传》,还把秦、汉以来的兵法书全都研究了,其军事理论水平也得到极大提高。

奠定狄青一代名将地位的一战,是平定侬智高之役。

侬智高是何许人呢?

这里我们先简单说些背景资料。

宋朝在疆域面积上,与全盛时期的汉、唐是不能相比的。此时西南的交趾(今越南北部)已经脱离中原政权的统治,在交趾与大宋邕州(广西南宁)之间,有一个广源州,其首领就是侬智高。广源州这个地方,崇山峻岭,有大山大河,盛产黄金、丹沙,民风强悍,善于战斗。侬氏家族历来是广源州的酋豪,臣服于交趾。侬智高这个人颇有野心与抱负,他曾经与交趾打仗,但战败被俘。考虑到侬氏的势力,交趾把他释放回广源州,可是这改变不了侬智高独立的决心。

仁宗皇祐元年(1049),侬智高出兵占据安德州,宣布脱离交趾统治,建立“南天国”。侬智高上表大宋朝廷,请求归顺,但是大宋朝廷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拒绝其要求。这位南天一霸索性广招亡命之徒,于1053年率五千精兵,攻破邕州,改国号为“大南国”,自称“仁惠皇帝”,之后连续占领横州、贵州、藤州、梧州、封州等,一路向东,直逼广州城。侬智高围困广州五十七日不克,遂解围攻破昭州。一时间,南方局势恶化,大宋帝国又一次面临严重的外患。

在这个时候,已经升任枢密副使的狄青自告奋勇,他上书皇帝说:“臣起自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愿得蕃落骑数百,益以禁军,羁贼首致阙下。”仁宗皇帝任命狄青为荆湖南北路宣抚使,讨伐侬智高。

狄青抵达前线后,发现情况非常糟糕。

起初驻扎在南方的宋军对侬智高多抱有轻视之心,正因为轻敌,故而损兵折将。狄青下令,所有将领不得轻举妄动,等待他统一部署。可是有人急于立功,对统帅的命令置若罔闻。陈曙擅自发兵八千出战,大败而还。狄青毫不客气地将陈曙斩首示众,所有人无不大惊失色。

侬智高发现新来的宋军统帅按兵不动,不由得讥笑大宋帝国的将军都是些贪生怕死之辈罢了,等了十来日没发现动静,稍有松懈。岂料狄青正是故意迷惑敌人,在敌人松懈之时,正是他进击之日。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正是狄青的作兵风格。宋军急行军一昼夜,一举越过天险昆仑关,出其不意地出现在邕州东北的归仁铺(广西南宁东北)。侬智高紧忙出动大军应战,狄青正面以步兵接敌,将蕃落骑兵作为奇兵,在战斗关键时刻投入作战,从左、右两翼包抄,侬智高大败,是役损失数千人。

吃了败仗后,侬智高退回邕州城内。狄青紧追不舍,推进五十余里,侬智高精锐尽失,自知不是狄青对手,遂纵火烧了邕州城,在夜色的掩护下,仓惶出逃。收复邕州城后,宋军缴获了侬智高留下的金帛巨万,并且发现了一具尸体,身着金龙袍。当时有些将领认为这是侬智高的尸体,打算向朝廷邀功。狄青答道:“安知这不是侬智高的诡计呢?我不敢在没确认的情况下,向朝廷假报邀功。”

狄青的判断是对的。据史料所记,侬智高的确没有死,他逃到了大理(今云南),不过其政治生涯从此画上句号。

狄青平定侬智高之役,其规模是比不上宋辽战争或宋夏战争。然而侬智高凭借广源州区区一块地盘与数千蛮兵,居然能蹂躏两广,从邕州一路杀到广州,可见宋朝国防力量之孱弱。这次胜利对兵事不振的大宋帝国来说,仍然算是注了一针强心剂。自太宗皇帝后的两百多年,大宋帝国在对外战争上胜少败多,弱势明显,狄青的胜利,对朝廷乃是莫大的慰藉。也正因为如此,狄青成为帝国的英雄,他一路高升,直至升任枢密使,成为帝国的顶梁柱。

狄青的人生就是一部奋斗的励志书。他出身低微,早年因为当兵,在额头上有刺字(宋募兵时多有刺字),后来成为国家重臣,刺的字还在。皇帝看不过去,亲赐药水让他把刺字除掉。狄青用手指着刺字对皇帝说:“陛下乃是以战功提拔微臣,而不是问臣的出身门第。臣之所以有今日,正是从此刺字当兵开始。臣想保留此刺字,以劝勉诸兵士能留在军队中,请恕臣不奉诏之罪。”也就是说,狄青留着额头上的刺字,就是要给普通士兵树立榜样,只要肯奋斗,就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在仁宗时代,狄青是最负盛名的将领,他的故事后来也同样被改编为小说,广为流传。狄青与汉代名将卫青颇有类似之处,两人均出身低微,后来均成为军界的一号人物。只是卫青崛起还沾了外戚的光,而狄青则完全是靠自己的奋斗。俩人的性格也有共同点,缜密而寡言,沉勇而有大略,居于高位时不忘卑微,始终怀着戒慎之心。在行军作战上,狄青与卫青一样,用兵上深谋远虑,审时度势,耐心等待最佳战机,不战则已,战则必胜。所不同的,卫青生于汉朝最强盛的时代,狄青所处的宋朝则相对孱弱,故而他虽有不世之才,终究未能取得卫青那么伟大的业绩。

同类推荐
  • 夏商时代的社会与文化

    夏商时代的社会与文化

    是否有历史的观念也许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最根本区别之一,只有人才有历史,因为他不断地思考和反思自己的过去,历史正是在这种反思的过程中呈现和确立起来的一种对于过去的特定观念。这种习惯的来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在先民的生产和生活中,总是会有许多困惑,面对这些困惑,先民一方面是恐惧。另一方面也有一种积极地努力解决问题的尝试,人类正是在这种对于困惑的不断努力和尝试着解决的过程中发展和成长起来。
  • 白金帝国:英国皇室

    白金帝国:英国皇室

    韩炯、姜静所著的英国皇室选择欧洲和亚洲具有典型性的几个皇室家族作为主要故事,以历史文献资料为素材,并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系统挖掘、整理,以家族历史为主要剧情,以皇族重要人物为主角,由历史学家担当编剧和导演,来表演几出皇族历史剧。
  • 误闯春秋变霸主

    误闯春秋变霸主

    一场车祸,让西九龙重案组高级督察邹子华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变成了晋国二公子重耳。那是一个群雄争霸的年代,晋国在外有秦、齐等国虎视眈眈,在内有骊姬和荀息阴谋不轨,还有心术不正的晋国三公子夷吾,再加上胸怀坦荡的世子申生。莫名其妙来到这个时代的邹子华,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命运,而努力去拯救晋国的命运。假途灭虢,平冤案,斗骊姬,出使楚国,代晋献公参加葵丘之会,蒲城斗秦军,流亡天下,杀夷吾夺回晋国,称霸中原……一幕幕精彩的故事接踵而来都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改变历史,也不能创造历史,但是因为邹子华的意外出现,会不会让历史上所记载的春秋和现实发生一点点改变呢?(稗官小说不求实事与正史相合,学者通人不必深究。)
  • 我只是个看家鬼

    我只是个看家鬼

    守着一个地儿不动,才能谈得上有立场。方一平吃惊地发现自己换了时间、地点、身边的所有人。他不得不谨慎地观察,慢慢地融入环境,守护身边那些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人。然而他发现身不由己变化太大,后世那点知识根本不够用。而且自己从经常性心虚力怯,变成了偶尔乃至理直气壮。这让他在夜深人静时很惶惑,不知道躯体里住着的到底是谁,并一再地叩问上苍:我到底还是不是那个看家鬼?
  • 金牌小书童

    金牌小书童

    人生百年一场梦,争名逐利红尘中。谁人笑看风云淡?唯我金牌小书童!
热门推荐
  • 地精大老爷的幸福生活

    地精大老爷的幸福生活

    我是一地精,一个自由自在快乐的地精~啦啦啦~~~~跨位面,夺地盘,逆天成长,最终成为一个无敌的地精!我!是独一无二的!(爱玩魔力宝贝怀旧版,我在牧羊,现有骑士一枚,欢迎同好进来与我PK一起任务一起飞!)
  • 侠武正道

    侠武正道

    武,是什么?侠,又为何物?一身侠武,立于今世,又有何作为!
  • 圣经的智慧(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圣经的智慧(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在《圣经的智慧》中,我为大家讲述的是关于圣经的故事,我写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我认为你们应当掌握更多的关于圣经方面的知识,但我又实在不清楚你们从哪里可以找到这方面的知识。
  • 金牌狂嬷

    金牌狂嬷

    一朝穿越,别人是公主王妃,她却是恶毒小嬷嬷一枚。别人有美男骑士,她却被处处算计。搞不清身份,弄不懂局势,不知道阵营。不过,她有不屈的灵魂!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然而何时惹上了这位不靠谱的皇子?像膏药一样甩不掉还撵不走。吵嚷着非要让她当皇妃,算了,就当多养了一只树懒当宠物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的王妃太过温柔

    我的王妃太过温柔

    我叫林语雪,今年十八岁,我是一个非常不幸的女孩子,父母走的早,只留下我一个人孤苦伶仃,我常常被同班的同学瞧不起,我不知道自己到底留下过多少泪水,泪水之中包含了我太多伤心之事与委屈,我常常在想明明我自己没有干对不起别人的事情,为什么我总是被人欺负,面对同班同学的嘲笑与唾骂,有时候我真的很想死去,可是我想了想我必须坚强的活下去,或许是老天爷对我同情让我跌进时空隧道去一个非常美丽地方。
  • 网游之传奇

    网游之传奇

    主角来到一个神秘的挑战空间,这里竟然是个网游一般的世界,在这里有无尽的任务等着主角去完成。而他得到的好处则是统治整个世界!
  • 实知篇

    实知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穿越红楼之蛮玉难降

    穿越红楼之蛮玉难降

    “贾宝玉,我要抱~”他目不斜视的看着手中的书,“我宁愿去抱猪。”“你嫌弃我!我要回娘家!”
  • 商妃不好惹:傻王要入赘

    商妃不好惹:傻王要入赘

    逆天穿越……有多逆天?穿越在一名死了两天正在举行丧礼的妹纸身上,结果嘛~把一干家丁丫鬟吓的是屁滾尿流,还好爹妈不嫌弃,……且看她如何将自家生意发扬光大,名传四海。某王笑的一脸神经:“我以江山为礼、嫁你可好??”
  • 秘籍点读机

    秘籍点读机

    哪里不会点哪里,爸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武技太难学?点一点!功法不熟练?点一点!心法太深奥?点一点!远古字体看不懂?点一点!什么叫秘籍?秘籍就是让人难看懂的东西,这下古杨只要点一点,瞬间秒懂!“什么?一共要花费三千万灵石?呃……不贵,就是我没那么多灵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