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不过是一个小和尚,还俗投军,也不过是那时芸芸众生之中的一个罢了,又有谁能够知道,这样一件发生在当时无人知晓的小人物身上的事情,却成为日后改变中国历史的起点。我们现在一些年轻朋友,对于自己前途发展缺少信心,总觉得什么都那么难: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进城打工,生存艰难。总希望一夜之间自己就能够成功。朱元璋还俗投军这一段历史,我想对于我们都应该有所启迪。你起点再低,还能比朱元璋那时候低吗?你再困难,能有朱元璋那时候困难吗?可是他选择还俗投军,改写了一部中国历史。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不会改写中国历史,但是你今天的选择却完全可以改写日后个人的生活道路。
朱元璋决心去投军了,可是该去哪里投军呢?
离朱元璋出家的孤庄村皇觉寺最近的一支义军就在濠州,也就是今天的凤阳。朱元璋小时候的伙伴汤和参加的就是那支义军。朱元璋于是决心去投奔濠州义军。
濠州义军的首领名叫郭子兴。郭子兴原本是山东曹州人,就是今天山东曹县人。他的父亲是个卖卦算命先生,一路给人算命,辗转来到定远。定远当地有一个大户人家,家里有个双目失明的女儿,虽然是大户人家,可是也嫁不出去。郭子兴的父亲是个外来户,想在当地站稳脚跟,还得依靠当地有势力的大户,于是他就把这个大户人家的瞎女儿娶了,也因此得以继承了大户人家的财产。婚后生下三个儿子,郭子兴是老二。
郭家虽然有钱,可是一个汉人地主,在元朝还是没有什么地位,成天净受地方官府的气,被那些贪官污吏们敲诈盘剥,郭子兴一气之下,就加入了明教,结交好汉,谋成大事。元末明教起义发生后,郭子兴索性带了几千人,进入濠州,杀了元朝的地方官,占据了濠州,响应明教号令,跟几个明教的头目一起,当上了濠州义军节制元帅。朱元璋去濠州,便是去投奔郭子兴的这支义军。
这一年是元顺帝至正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352年,朱元璋二十五岁。春闰三月初一那天,二十五岁的朱元璋来到了濠州城下。
这时候濠州城被义军占领,城里面是义军,城外面还有元军,双方对峙,虽然没有打仗,但是对往来之人戒备森严盘查仔细,不敢有所疏忽。
朱元璋来到濠州城,守门的义军一见,就起了疑心。为什么呢?大家想想,朱元璋他原本是个和尚,和尚穿的是袈裟,一个身材高大的和尚,穿着一身破旧袈裟,突然来到城下要进城,不引人注意那是不可能的,守门的兵士当然要认真盘查。
可是这一来朱元璋心里就不痛快了,他想,我是来投奔义军的,怎么把我当成奸细来盘查呀?说来说去话不投机,朱元璋就跟守城的兵士们争吵了起来。守城的兵士们也急了,几个人一拥而上,把朱元璋绑了起来,派人去请示元帅,要把朱元璋当作奸细杀掉。郭子兴听了报告,心想,说不定真的是前来投奔的好汉,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如果错杀了人,就不会再有好汉来投靠了。于是他亲自来到城门前,只见一个身材高大的和尚,长相奇特,确实与众不同,上前一问,原来是皇觉寺的和尚,是其伙伴汤和写信叫他来投义军的,而且跟军中一些弟兄们都有关系。
这下可弄清楚了,哪里是什么奸细呀?郭子兴赶紧让人给朱元璋松了绑,把他留在了军中。就这样,朱元璋成了义军中的一名士卒。后来人们记述这件事情时说:
壬辰……闰三月,一日晨旦,抵濠城。守者不察,缚而欲斩之。有人觉,报于首雄,良久得免,收入部伍。
(《皇明本纪》)
也多亏郭子兴有眼光,不然的话,这一幕就成了小和尚血染濠州城,哪里还会有以后的大明朝呢。
三、崭露头角
朱元璋虽说经历了一点波折,总算加入了义军。他纵然有天大的本事,过人的能力,可是刚刚加入义军,也是从普通士兵做起的。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后来朱元璋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曾经说:“被收为步卒。入伍几两月,除为亲兵,终岁如之。”
(《高皇帝御制文集·纪梦》)
也就是说,朱元璋参加义军后,起初只是当了一名步卒,就是最下层的士兵,我们今天就叫列兵。但是这样的一个最下层的列兵岗位,却成为朱元璋成功之路的起点。他入伍两个月以后,就得到了提拔,从普通步卒被提拔成了亲兵。
有的史书中说他几天后被提拔为“九夫长”,“几日,拔长九夫”。
(《皇明本纪》)
他到底是几天后提拔的还是将近两个月才提拔的?当然还应该是朱元璋自己说的更可信。其实入伍两个月,还没有打过什么大仗,就被提拔,成为义军元帅的亲兵,已经算是提拔得够快的了。几天就提拔,也不大现实。至于究竟是提拔为亲兵还是九夫长,虽然说法不一,其实还都是兵,都算不上是官,九夫长也就是管几个人,也就是个下层班长,要说好听,其实还不如亲兵。
也有的史书说,朱元璋到军中两个月后,被郭子兴看中,选去当了一名“亲兵九夫长”。这回又有“亲兵”,又有“九夫长”,合到一块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经过学者考证,才知道,当时义军学着元朝军队的制度设立了一种“牌头”制。元朝军队以十人为一牌,一个牌头,管着九个士兵。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军队中的班长,还算不上是军官。朱元璋对此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自己不说当上了“九夫长”,只说“除为亲兵”,至于亲兵带管几个人,是什么地位,就不去提了嘛。
朱元璋为什么能够这么快就在义军中崭露头角呢?这其实也没什么可奇怪的。朱元璋比义军中那些同是农民出身的士卒强太多了。
首先,他有见识,有主张。朱元璋从小就是个孩子头,有指挥能力。而且在他当和尚的时候,曾经外出游方几年,是见过世面的人,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社会经历比较丰富。这些在他当兵的时候,就都派上用场了。据说每次奉命外出行动,他都能起到决定作用,总能有所收获。连队长也不得不佩服他,有事情就跟他商量,不知不觉他就成了这队士兵的主心骨。
其次,朱元璋小时候读过私塾,认识几个字,有些文化。别看他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在当时义军中已经是很难得的“文化人”了。上面的命令文告,他能看;军士们的书信,他能代写,俨然是军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文书。这都使得他不同于一般士卒。
此外,我们知道,朱元璋当孩子头的时候,能够得到孩子们的拥护,原因之一是他做事有担当,有了好处又能跟大家分享。这就是我们说的一般人不容易具备的领导素质。
就这样,短短两个月,朱元璋在军中就有了一点影响,成了一个让上下都佩服的人物。这一天,郭子兴来到朱元璋所在队伍巡查,全队士卒们在一声号令后,站成了一排。朱元璋个子最高,就站到了第一的位置上。
郭子兴一眼就看到了他,也就想起那天城门守卒错把他当奸细抓起来的事情,于是问队长,这个新来的大个子和尚怎么样呀?队长平时许多事情靠朱元璋,当然对他赞不绝口,说他的确是难得的人才。郭子兴一听,自己果然没有看错人,一高兴,当时就提拔朱元璋作了亲兵,把他调到元帅府去了。
朱元璋当了亲兵以后,进入了郭子兴的帅府,也就成为郭子兴的心腹。史书中说他“既长九夫,王常召与论”(《皇明本纪》)。这里说的“王”,就是郭子兴。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郭子兴被他追封为滁阳王,所以明朝人写的史书中就称郭子兴为王。
随着地位的变化,朱元璋更有了表现才能的机会,很快他就成为郭子兴身边不可缺少的人物。
凡是历史上的成功者,都少不了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个是自身的才能和努力,另一个是历史机遇。你光有才能和努力,没有机会,就是人们常说的“怀才不遇”,没有施展的平台怎么可能成功呀;你光遇到机会,可是没有才能,关键时刻表现不出来,也没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良机尽失”。朱元璋很幸运,具备了这两个条件。他既有能力,又有所准备,还遇到了好机会。这样一来,他的能力,在元朝末年的乱世,也就得到了最好的发挥机会,所谓英雄乘势,一飞冲天。著名的明史学界前辈吴晗教授曾经用生动的笔墨描绘了朱元璋这一段时间的情况:
元璋作事小心勤谨,又敢作敢为。得了命令,执行很快,办理得好。打仗时身先士卒,得到战利品,不管是金、银,是衣服,是牲口粮食,扫数献给元帅。得了赏赐,又推说功劳是大伙儿的,公公平平分给同出去的战友。平时说话不多,却句句有斤两。又认得一些字,队伍上一有文墨的事情,元帅的命令,杜遵道、刘福通的文告,以至战友们的家信,伙伴们都找他解说。几个月后,不但在军中有了好名声:勇敢,能干,大方,有见识,讲义气,人缘好,甚至郭元帅也当他作心腹体己,不时和他商量事情,言听计从了。
(吴晗《朱元璋传》第二章)
大家看看,朱元璋的这些优点:做事既小心谨慎,又敢作敢为,把领导的命令执行落实好,取得功劳后把功劳归于大家。虽然都只是人所共见的优点,但是要真的身体力行做到,也不那么容易,更何况这么多优点都集于一身呢!朱元璋就是这样表现出与众不同来,于是也就比别人更快获得了成功。
朱元璋在皇觉寺的时候是什么法号,我们已无从得知了,只知道大约在这时候,他才有了朱元璋这个名字,而且有了字——国瑞。也就是到了这一年的六七月间,朱元璋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郭子兴义军中的重要人物。
朱元璋既然如此出众,如此重要,郭子兴就想了,这个人才可不能失去呀,得想办法留住。想个什么办法把朱元璋留住呢?郭子兴想来想去,还真就想出一个办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