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独立战争)美国国内的政治派系主要有两支:由亚当斯和汉密尔顿领导的联邦党,杰弗逊领导的民主共和党。联邦党人非常喜欢英国的王室体制,曾主张建立君主制,不过他们考虑的人选并非是华盛顿,而是从欧洲找一位根红苗正的“蓝血贵族”来做国王。最后因为联邦党缺乏权威性,没法“统一意见”,所以搞不起来。于是退而求其次,主张建立强势中央政府,搞精英政治。民主共和党人恰恰相反,他们反对中央集权,主张强化地方政府,最好搞邦联制才好。华盛顿自称自己是“中立派”,不过在具体行事上他更倾向于联邦党。美国独立伊始,中央的权力主要掌握在联邦党手里。这是因为汉密尔顿当时身为联邦的财政部长,手里有2000多个位置可以作为回报送给选民[1],而民主党的党首杰弗逊是国务卿,他管理的国务院没什么油水——当时外交对美国而言并不是特别重要的问题,提供不了多少有吸引力的职位,所以也就吸引不了选民。联邦党主张中央集权,民主共和党主张强化地方权力,根源恐怕就在这里——任何一件事情出来了,对于其初衷,从不同角度我们可以解释出很多种“道理”来,但对于身在其中的当事者而言,他们做某种选择,主观上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所谓“深谋远虑”,他们肯定得先着眼于眼前的问题。对政治人物来说,“眼前的问题”肯定就是如何强化自己手里的权力,联邦党人主导着联邦政府,自然要强化中央集权。相应的,民主共和党肯定就要搞强枝(民主共和党)弱干(联邦党),以保证自己的权力。
而这两党的政治斗争背后,则是美国南北经济模式之争。联邦党的支持者主要是北方新英格兰地区的工商业资本家,当地气候寒冷,不适宜搞农业种植,所以只能搞工商业。对他们而言,加强中央集权有助于统一国内市场,政府有能力通过关税壁垒和财政补贴来扶持资本家搞工业。而搞精英政治则可以在话语权问题上把南边的土包子们排除出去,同时他们还希望国家建立强大的军队,为“资本主义事业保驾护航”;民主共和党的支持者则是来自于南部的农场主,人家大老远从欧洲移民到北美,追求的就是“桃花源”式(对他们来讲可能说“乌托邦”更合适)的田园生活,自然不会欢迎一个什么都管的强势政府,他们也不希望建立庞大的军队,特别是“烧钱”的海军,因为对他们而言这只意味着高赋税。
外交方面,联邦党比较“亲英”一些。原因很简单,仗已经打出结果了,后面该做的生意还是要继续做下去——西方式的实用主义,表现的就是如此直接。民主共和党则比较“反英”,原因一样很简单,对政客们而言,“敌人支持的,我们就要反对”。对他们背后的农场主而言,在独立战争期间英国人为了打击美国经济,以“正义”的名义,解放了不少南方农场的黑奴,农场主们因此损失惨重——这一招后来在南北战争中又被北方资本家给学去了,继续用在南方“红脖子”们身上。除此之外,前面提到的印第安“游击队”袭扰,吃亏的主要也是南部的农场主。
在这种政治态势下,无论是谁,真要是头脑发热做了“××一世”,他的下场恐怕只会比中国的袁世凯更糟糕——国王的存在远不止是意味着一个家族可以世代无偿享受尊荣,对国家而言君主制的建立意味着国家拥有一个统一且一以贯之的利益取向。反过来说,一国内部完全相悖的有势均力敌的利益集团完全可以把台上的君主撕得粉身碎骨。拿破仑之所以可以在资产阶级革命后能成为法兰西皇帝,一是由于他通过军功在军内和民间积累了足够的威望;二则是因为法国经济是以工商业为主的一元制经济,国内不存在两种诉求完全相反、力量对比又相差不大的政治力量。
美式政治——不是谁都玩得起
如果站在美国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显然当时北方的主张更靠谱一些。拿现在的话来说,它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北方的政治主张,归结起来就是要搞工业,建立独立的经济体系,如果不这样,光搞种地之类的“低端产业”,那么美国经济只能一直依附于英国或是别的欧洲列强,继续给别人做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到底还是别人的“经济殖民地”,日后甚至在政治上被人家翻盘也未可知。美国能在内部松散的情况下维持统一和独立,完全得益于欧洲各国正打作一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去加强中央集权,那么日后一旦欧洲局势安定下来,以农业为主的美国就是一块没被瓜分的蛋糕,各国必然纷纷要向美国伸手,届时缺乏权力核心的美国只怕比中国的晚清时期还要惨,国家陷入分裂几乎就是必然的事情。
现在美国的政治体制根源,便始于其独立初期的政治态势。比如,其联邦制,就是主张中央集权和主张地方为大的两派几番斗争之后妥协的产物。除此之外美国政治体制里还存在一个基本特质,那就是这本质上是一种“赢家至上”的游戏。
人们通常看到的是:几派政治力量在一个大伙认可的原则之下进行选票竞争。姑且不论这里面资本的影响有多大,也不论靠煽动公众情绪上位的竞选人有多少真才实学[1]。只说基本原理,投票表决多数时候决定的不是什么“对错”的问题,而是一个利益归属的问题。谁的票数多,就按照谁意志的来,完全可以不考虑输家的利益。那反过来说,谁都知道跟着赢家有肉吃,这就意味着赢得投票的一方可以在下一轮获得更多的支持,那必然赢的更多。如此我们便发现一个有悖于我们一般认识的问题,投票表决最后达成的竟然是“马太效应”,这显然和公平是扯不上关系的——什么是公平,“损有余补不足”才是公平。再功利一些说,就是投票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平息争论,但它无法实现平衡,而失衡状态一直持续下去,系统必然是无法维系的。
我们再来看美国的政治结构。美国行政机制是总统集权制,而官员选拔则是猎官制。所谓总统集权,就是说竞选人一旦当选,那么行政权力将最大程度地集中在他的手里——美国不存在集体领导的概念,她的总统一直有“帝王般的总统”之称。而所谓猎官制,是指各级官员都是由总统委任,每一次总统大选结束之后,华盛顿换掉的都不止是一个总统,上千名政府官员要跟着搬家,而新的委任则是作为竞选中给予总统支持的回报——所谓的“支持”无外乎是提供资金或是政治上的交易。而在美国这是完全合法的且社会早已接受。这其中所掩藏的腐败或者是“合法的腐败”是显而易见。林肯就任美国总统之后曾一下子就把当时1639个公职中的1457个位置换了人。
1881年第20任美国总统詹姆斯·加菲尔德因为无法满足猎官者的要求而被人刺杀了,这时候美国人才开始正视猎官制的缺点。在1883年美国国会最终制定了《联邦公务员法》,但这也仅仅是限制了猎官制的范围。时至今日,美国除军官以外,联邦政府各部的局长以上级别官员在总统离任后依旧会全部换人,这就意味着这些职位都将通过猎官制来产生新的人选。
除了“合法腐败”之外,总统集权加猎官制的体制更意味着在四年任期当中,白宫几乎就是完全由一个小圈子内的人来掌控,这就是“赢家至上”的含义所在。而在不同派系利益常常南辕北辙的美国,派系利益是如何调和的呢?答案是根本不存在调和。
独立战争结束后不久,美国就迎来了长达六十年的疆土扩张。先是不断向西部开拓,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1803年美国以1125万美元从法国手里买到了自密西西比河到落基山脉的整个地区,其中包括现在的路易斯安那;1845年,吞并了原属于墨西哥的得克萨斯州;1846年美国向墨西哥宣战,并在1848年打败了墨西哥,战利品就是现在美国西海岸的各州,面积大概相当于当时墨西哥全境的三分之一;接着以“和平的方式”从英国手里获得了俄勒冈地区,到1849年基本上完成了美国本土的扩张……这就是美国人处理“赢者通吃”和派系利益矛盾的办法,通过不断的扩张让所有人都能获利,区别仅仅是谁多谁少而已。赢者通吃,但输者同样有利可图。
而当利益一旦无法扩张时,问题也就随之出现。1849年领土扩张基本结束之后,美国迎来的就是南北间的矛盾升级,在差不多10年后这便演化成了南北战争。而最终真正消弭南北矛盾的并非是林肯,而是1898年开始的美西战争。看清了这一层,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美国历史上会对外征伐不断,同时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总统频频有人遇刺。
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接受甚至是原样照搬了美国的政治模式,不过他们非但没走上像美国那样国富民强的康庄大道,反倒内乱不断,有些干脆到了爆发武装冲突的地步——比如埃及,又比如菲律宾。这并非是因为南橘北枳,而是因为这些国家没有像美国那样的利益扩张空间,相反他们本身还面临着国际资本的剥削。这些国家的经济运行只能在本国范围内进行,而这根本就是一个封闭体系,利益没什么扩张余地,你多占一分必然就意味着别人多损失一分。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彼此斗得你死我活,又怎么可能有其他的释放途径?
而即便是对美国而言,一个国家怎么可能无休止地对外进行利益扩张呢?而一旦有朝一日美国无力再维系国外利益不断输送入美国,那么等待这个国家的又将是什么呢?
不甚光彩的启动资金
美国建国时的18世纪到19世纪是一个特殊到绝对无法复制的时代,文艺复兴和科技成果井喷式的爆发将西方国家带入到了文明时代,而种族主义、白人至上观念又让他们并不拒绝野蛮。距离现今最近的一次种族灭绝发生在美国,这颗星球上最后一个大规模的奴隶制经济体同样来自美国。而正是那个“青黄不接”的时代,使得美国在当时没有承受一丝道义上的压力。
土地是最基本的经济要素。任何一国的崛起,无不是以土地所有制的改变为起始。近现代时期,日本的“版册奉还”,中国的土地革命,印度废除柴明达尔制等等,无不是经历了激烈斗争。而美国人的“土改”却要轻松容易得多——直接把当地的印第安土著杀光了,它的残酷性远远要甚于欧洲“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北美新大陆是一块被“上帝保佑”的拥有大量待开发资源的大陆。几乎一半的面积被森林覆盖,有超过500亿棵树,还有2万公顷的沃土有待开垦。肥沃的土地吸引了大量欧洲移民的到来,却给北美印第安人带来了灭顶之灾,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印第安人的人口从100万锐减到25万,幸存下来的则被迫离开富饶的土地,被驱赶到由政府设定的保留地,这个机制一直延续到现在。
任何经济模式当中,人都是永远无法被省略的、最基本的经济要素之一,自资本主义发端以来,通过压低工资、延长工时,甚至使用童工来压缩人力成本,对资本家而言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而由此带来的社会管理成本急剧升高同样不是什么新鲜事,1920年代,英国工人就曾因不堪忍受资本家严酷的剥削,最终发起了席卷全国的“宪章运动”,这才有了延续至今的“八小时”工作制。而美国在资本原始积累对人力成本的经济方案同样简单,压缩人力成本最决绝的办法就是不把他们当做是“人”——美国南部的种植园经济基本上完全是靠黑奴来完成生产过程的。
在华尔街成为金融中心之前,曾是北美最大的黑奴交易市场。北美贩卖黑奴的血腥交易始于17世纪上半叶,到1800年,被贩运到美洲的黑人达到1000万至1500万,死在贩奴路上的大约7500万。严格说来美国曾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奴隶制国家。
此外还需要提一下的是,众所周知,中国在近代曾饱受鸦片毒害,而美国其实是继英国之后又一个“国际毒贩”。据不完全统计,从1805年到1837年的三十多年间,美国共向中国输入鸦片14169箱。1839年虎门销烟运动中,仅3月份林则徐从美国商人手中收缴的鸦片就达1540箱。
南北战争——崛起绝非是无代价的
如上所说,美国的这套政治体制能够良好运行的前提是能不断实现利益扩张:获得足够的利益——各个集团都有得分——各利益集团的胃口都被撑大了——进一步的利益扩张。不过和英国不同的是,美国存在经济二元制的问题,所以国内问题更容易爆发,一旦利益扩张的速度慢下来了,等不到工人们起来反抗,南辕北辙的利益集团之间就要先打起来了。
1790年,南北两派达成了妥协。南方派将支持北方主导的联邦政府,但作为交换,南部各州必须由南方派掌控,首都则要从费城搬到波多马克河畔,也就是今天的华盛顿。因为那里处于马里兰和弗吉尼亚两个蓄奴州之间,属于南方派系的地盘。如此,美国国内搞起了“一国两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