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705100000034

第34章 不成熟的政治家——“智囊”晁错之死(3)

当初,袁盎曾经担任过吴国的国相,早知吴王有反心,但为了保全自己,便屡次向朝廷报告说吴王不会造反。投桃报李,刘濞就厚待袁盎,给袁盎许多丰厚的礼品。晁错担任御史大夫期间,曾派人审查过袁盎收受吴王财物一事,核实后报告景帝,下令免去了袁盎的官爵,贬为平民。七国之乱爆发后,晁错对身边的丞史说:“以前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门替吴王遮掩,说他不会造反。现在吴王果然造反了,我打算提审袁盎,这样就可以弄清楚吴王的造反计划。”丞史认为袁盎不会做出背叛朝廷的事情,说他造反没有什么证据,提审他并不合适,况且七国大军纷纷杀来,这个时候提审袁盎又有什么用处呢?正当晁错犹豫不决的时候,有人却把消息传给了袁盎。袁盎大惊,连夜拜访窦婴,请他通融,要求面见景帝。经过窦婴的努力,景帝终于召见了袁盎。因为袁盎曾经做过吴相,景帝便开门见山地问他对吴楚七国之乱有何看法。袁盎认为七国之乱不值得忧虑,他分析说:“吴国煮盐、铸钱,财富倒是不少,但并没有人才。吴王身边所谓豪杰之人不过是一群无赖子弟,亡命之徒,绝难成什么大事。”景帝问他有什么退敌良策,袁盎要求屏退左右,景帝照办了,但留下了晁错。袁盎坚持说:“我说的计谋,人臣不得与闻。”意思是说连晁错也要退下,晁错只好回避到东厢房去。袁盎这才说:“吴楚之间互相通信说:‘高祖皇帝分封子弟,以捍卫朝廷,现在贼臣晁错借故指责诸侯,剥夺他人土地,所以才以反为名,想杀了晁错,恢复他们的故地。’现在陛下只要杀了晁错,免去吴楚七国的谋反罪名,恢复他们封地,这样朝廷兵不血刃就能够结束这场战乱。”景帝沉默了好久,然后说:“且看真实情况如何,假如真像你所说的那样,我不会因为爱惜某一个人而对不起天下。”这实际上是同意了袁盎的主张,准备以牺牲晁错的性命来乞求吴楚七国退兵。于是,景帝就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过了十多天,丞相陶青、廷尉张欧、中尉陈嘉联名上了一份弹劾晁错的奏章,指责晁错提出由景帝亲征,自己留守长安以及作战初期可以放弃一些地方的主张,是“无臣子之礼,大逆不道”,应该把晁错腰斩,并且“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景帝最终还是同意了大臣们的上奏,腰斩了忠心耿耿的晁错。

晁错的死其实是一种必然,也是景帝改革立场发生动摇的一个标志。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晁错作为他的太子家令,被还是太子的景帝称为“智囊”,晁错的言行深深地影响着景帝,因而被景帝尊为老师。与晁错朝夕相处,晁错的改革思想也深深影响着景帝,太子也憧憬着有朝一日登上皇位,要有一番作为。因而他在登基之初就重用晁错,并锐志于改革,因为他不想仅仅去做一个安于现状的皇帝。但是,汉景帝并不是汉高祖,景帝并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在他决心削藩的时候,并没有做一个很成熟的准备,他也没有想好一旦战争爆发,他应该做什么样的防御和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和后果。因此,当诸侯国真的举旗造反的时候,景帝只有惊慌失措并且自乱阵脚。

他的六神无主,导致他愚蠢的听信了袁盎的谗言。在当时的西汉朝廷中,袁盎与晁错水火不容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景帝自然也不会毫不了解,他选择在这个时候相信袁盎,放弃晁错,表现了他性格中懦弱和做事的无原则性。

当危险直接威胁景帝皇位的时候,这个胆小又薄情寡义的皇帝只能选择牺牲自己的老师来平息战争,景帝天真的抱有“杀了晁错,就会解决一切”的幻想,他在叛军声势浩大的攻势下,完全动摇了支持晁错改革的信念,也忘记了自己想要削藩的理想,他希望以晁错的死来向各个诸侯表示自己的妥协,他天真的以为杀了晁错,七国就会退兵。因此,在晁错没有丝毫防备的情况下,就将他腰斩于东市。

六、晁错并非对皇帝尽愚忠

有人说晁错的死源于他的愚蠢,因为他一意孤行的去做“以疏间亲”的事情。当危险临近的时候,他看不到危险的火苗,却还是一往无前地向前冲。当他向汉景帝献上震惊朝野的《削藩策》的时候,他也同时将危险推向了自己。

但是,真的是晁错看不到危险的临近吗?其实并非如此。当《削藩策》把晁错推上了风口浪尖的时候,晁错的父亲就感到了危险,他对晁错说:“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回答他的父亲说:“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亲听到这里慨叹道:“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从他和父亲的这些谈话中可以看出,晁错早已经明白“削藩”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危险,但是他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并没有把自己的利益和安危放在首位。因此,班固对晁错有这样一个评价,他指出晁错是一个“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的人,这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客观的评价。

但也有的人说,晁错的忠心是一种愚忠,是他的愚忠害死了他。但是,我们所说的愚忠是指只懂得一味的顺从皇帝,无论皇帝做什么样的错误决定都只能顺从。但是晁错绝对不是这样一个没有主见的大臣,晁错用自己的远见卓识看出了藩国的危害,因此,他向景帝提出建议,要求一定要追查诸侯过错,削减封地,最终把权力收回到皇帝自己的手中,至于将会引起其他大臣的哗然、各个诸侯王的不满以及自己将会成为众矢之的而面临的危险,这些他都全然不顾,依旧我行我素,他力排众议,反对继续迁就诸侯,认为长期迁就下去就是养虎遗患,早削藩危害会减少,晚削藩危害会无穷。他为了国家、为了社稷,不论面临多大的指责和危险都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这样的晁错怎么能以愚忠论之呢?

七、后人从“七国之乱”的结局中汲取的教训

“七国之乱”最后是以朝廷的胜利,各个诸侯王纷纷自杀为结局的。虽然皇帝是胜利了——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但是后人应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1.做事要坚定

想要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一定要有一个坚定的意志。不要轻易做决定,因为轻率往往会导致悲惨的下场,但是只要是深思熟虑的决定,就要坚定不移的做下去。景帝在削藩行动之前,是完全赞同晁错的,并且对这一行动充满了信心,但是一旦叛乱真的发生了,懦弱的汉景帝对之前自己的决定又不负责任的动摇了。

阵前斩将的悲剧本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就是因为汉景帝的意志不坚定、左右摇摆,才导致晁错的冤死。如果汉景帝能够仔细的分析一下时局,就会发现当时的状况实际上是有利于朝廷的,如果景帝能够拿出破釜沉舟的魄力,晁错这样一个全心为国的忠臣,也就不会冤死于东市了。

2.用人不疑

汉景帝犯的第二个错误就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对自己的老师、自己的“智囊”——晁错产生了怀疑。当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的时候,汉景帝听信了他人对晁错的非议,对他产生了怀疑。伟大的君主和平庸的君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善于用人,用人不疑”。显然,汉景帝不是一个伟大的君主,如果汉景帝当初坚定的听从晁错的建议,真的御驾亲征,这无疑会大大的加强阵前军队的士气,还可以震慑吴楚七国的叛军,这样的作用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功效却是巨大的。然而汉景帝的做法却截然相反,他在晁错提出了这样的建议的时候,对晁错产生了怀疑,怀疑晁错这样做的用意是不是存有私心。这只能是晁错的悲哀,也是景帝的悲哀。因为景帝这样一个有雄心壮志的皇帝,只能以斩杀自己的老师来向叛军乞怜。但是,这样的乞怜是天真的,忠臣的屈死只能换回吴楚等国耻笑,并且坚定了他们叛变的决心,加速了他们叛变的步伐。

3.性格决定命运

晁错的冤死有许多的原因,晁错自己的性格原因也占有很大一个比重。

晁错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所作所为全然是为了国家、为了皇帝考虑的,并且晁错为人刚正、执着,这些都是他的优点,但同时也是他的致命伤。因为作为一个政治家,仅仅有卓越的头脑和眼光是不够的,他还要有灵活的处事能力,而这正是晁错所欠缺的。他很刚正,正是因为这样他才不轻易妥协,但是在政坛上需要灵活的处事方式,而晁错恰恰没有给自己留有任何可以转圜的余地。可以说,晁错作为一个正直敢言的学者是合格的,但是作为一个身负重任的政治家,他是不及格的。

4.做事考虑周详

晁错拥有精准的眼光和独到的见识,并且这个见识是超前的,晁错能够在别人还没有发现问题的时候就先人一步,这是他的过人之处。虽然晁错有看出问题的能力,并有解决问题的魄力,但是却缺少周详的考虑。当七国真的叛乱的时候,不仅景帝惊慌失措,就连晁错也束手无措了,所以惊慌的景帝只能以斩杀老师来求和,从而导致晁错冤成。这就是他们考虑事情并不周详的结果,也是悲剧产生的一个原因,这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同类推荐
  • 贞德(名人传记丛书)

    贞德(名人传记丛书)

    法国东部乡村里一个平凡普通的女孩,穿上男装,骑着战马,娇小瘦弱却也无比坚强。贞德的一生只有短短的20年,可是她在生命最后的4年里,解救了奥尔良城,促成了法国查理七世的加冕。为什么这样一个对法国做出重大贡献的女孩,最后却被巴黎大学神学院以异端罪处以火刑。
  • 塞万提斯评传

    塞万提斯评传

    塞万提斯是举世闻名的世界级文学大师,历来被誉为现代小说之父。他的名著《堂吉诃德》可谓家喻户晓但目前国内对塞万提斯本人及其著述的研究则相对很少,作者以第一手翔实的资料撰写了这部《塞万提斯评传》,无疑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这本书打破了迄今为止我国学者对基万提斯研究的零星状态,以其内客的系统性、丰富性、翔实性呈现在读者面前,弥补了这一学术研究的空白。此书无论对专业工作者、教学人员还是文学爱好者和一般读者,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读物。
  • 骚客的传记

    骚客的传记

    本书收录了自秦代以来历代文人骚客的传记,再现了历代文人的风流倜傥、浪漫多情、多愁善感。包括有“五斗先生传”、“陆文学自传”、“罪言”等。
  • 吴三桂降清

    吴三桂降清

    吴三桂,集明清改朝换代诸矛盾于一身,反复无常:先由明入清,助清夺天下,功高震主;后反清自立,威震华夏。他不断改写历史,最终自取灭亡。《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吴三桂降清》是吴三桂丰富多彩的人生翔实记录,是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说到底,就是一部人生教科书,它给人的警示和启迪,不知要用过多少口头说教!
  • 近代西方哲学之父笛卡尔

    近代西方哲学之父笛卡尔

    本书是“千年十大思想家丛书”之一。20世纪末,英国广播公司举行网上千年思想家的评选活动,评出了十大思想家,本书对排名第八的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进行了介绍。
热门推荐
  • 痴绝道冲禅师语录

    痴绝道冲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海底探寻(走进科学)

    海底探寻(走进科学)

    本文主要内容为海底“浓烟”之谜、海洋中的淡水河、使人失踪的岛、海水是怎样形成的、珊瑚岛是如何形成的、海洋巨蟒是什么动物等。
  • 南有嘉鱼

    南有嘉鱼

    这是两个清醒理智的大儿童在彼此的感情世界里后知后觉的故事,也是一个腹黑的资本家谈恋爱的新姿势。王谨骞和周嘉鱼做邻居的时候,可没少让她看见自己的惨相。那时的他是树下挨了欺负不敢回家的瘦弱少年,周嘉鱼是在他对面专注练琴的稚嫩孩童。时光兜兜转转,他们曾分开,又在异国重逢。周嘉鱼以为王谨骞一如从前,却忘了如今人人都要尊称他一声王先生。他问她:“你以为我是凭什么让你对我如此放肆?周嘉鱼,做人要有良心。”
  • 儒家的和谐管理:组织行为规范

    儒家的和谐管理:组织行为规范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辑录,古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这是一本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包含了丰富的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管理之道。《论语》不仅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宝贵的途径,那就是把中国古代的管理智慧同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成为一种可能。在《论语》中,孔子明确提出了“仁者爱人”与“为政以德”的管理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认为“仁”是“德”的最高体现,管理的本质是“修己安人”。孔子的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修己”,通过“克己复礼”实现自我管理,其归宿是“安人”,即实现“尽善尽美”的社会管理。
  • 木语心悦

    木语心悦

    青春,像天空,时而阳光明媚时而风雨交加。而木子和林宇晨却成了我的风向标,却注定有人欢喜有人忧,友谊亲情爱情,我该作何选择,才不会这么悲伤
  • 神返人间

    神返人间

    一场莫名的流星雨坠落人间的石板是否是真神降临失意青年走入世界漩涡最终··世界·
  • 史上最强初级魔法师

    史上最强初级魔法师

    她是洛家的败笔,异类,是洛家最不愿意承认的存在。从出生开始自身拥有的魔法元素为零,魔力微弱,几乎是一个普通的人类。而对洛家来说,她就是废物。她是卡斯学院有史以来最耻辱的污点,她被取笑为永远的初级魔法师。一次被戏弄,落入就算是高级魔法师都无法全身而退的迷失森林。生死之间,洛晴的命运之轮终于开始运转。体内强大的魔力开始源源不断的涌出。从此,卡斯王国开始流传一个不可思议的传言。一名初级魔法师从迷失森林全身而退,还拥有了传说中的神兽。拥有了魔兽,不就意味着她有了召唤师的能力吗?!整个欧雅大陆震惊了。洛家后悔将家族天才赶出家门,开始四处寻找她的下落。却已寻不到她的踪迹。“既然已经抛弃了我,我就是自由身了。我要去寻找对我来说重要的东西。”永远穿着破旧又不合身的魔法长袍,肩上站着一只白毛虎纹猫。洛晴开始了寻找的旅行。当洛晴到达魔法师的巅峰境界的时候,有人问她。“你为什么不去改变你的称谓?相信只要你开口,魔法协会会很乐意将你的称谓提升。初级魔法师早就不适合现在的你。”洛晴笑了笑,“称谓什么的,很重要吗?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我的伙伴。是和我生死与共的人!其他的,都不重要!”
  • 完美逍遥

    完美逍遥

    这是一个人人向武大陆,这里的一切资源都是属于强者的,弱肉强食,杀伐果断,阴谋诡计,只为争取更多资源,走向武道巅峰,一个稚嫩少年,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不服输的倔强的活着!
  • 七世情劫

    七世情劫

    轩辕情殇,一个被情所伤的男人,带着一颗破碎的心离开了让他拥有许多回忆的地方。在到前女友想去的五川时,误进了深山。被困之下见识到了传说中的修真者大战。修真者明心自爆元婴,魂魄进入了轩辕情殇的身体,轩辕情殇的命运从此改变,在都市中修真的他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有爱情、黑道、政治……
  • 惊世拳芒

    惊世拳芒

    昊天武道,六阶九品;血脉造化,上古称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