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706700000011

第11章 求人之志章(2)

也许有人曾受过这样的委屈:“我为人诚实纯朴,对工作又尽职尽责,可为什么总会招来别人无端的猜忌?”在烦恼之际也许正是我们应该反省的时候,因为智者不但善于决疑,更懂如何避嫌。古往今来的一些智士不但恪尽职守,而且更懂谨言慎行以避嫌疑,这样才不辜负民众的倾心重托、亲友的厚望及知遇之恩。

避嫌也能使人修身养性,启人心智。关于避嫌,古人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故事。

郭子仪是位大功臣,他在朝期间南征北战,东征西讨。他是唐王朝的中流砥柱。唐肃宗赏赐汾阳王府让他退休的时候安享晚年,他常常忘情声色以排遣时光。那时,唐德宗时的宰相卢杞并未成名。

有一天,卢杞上门拜访郭子仪,他正和一班歌伎忘情地欣赏玩乐。他一听到卢杞来了,马上命令所有女眷都到屏风后回避,统统不许露面。郭子仪独自和卢杞谈了许久,等他走后才让女眷出来,女眷们便问他:“平日你待客,从不让我们回避,今天为接见一个书生,为何这般慎重?”

郭子仪说:“你们不知,卢杞这个人很有才能,但他心地狭窄,人长得很难看,半边脸是青的。你们女人爱笑,平时莫名其妙的就好笑,假如见了卢杞那副尊容,你们只要有谁笑一笑,他肯定认为是在嘲笑自己,必会记恨在心。日后他若得志,你们和我的儿孙一个都活不成。”

不久,卢杞果然做了宰相。凡是得罪和嘲笑过他的人一律被他杀害抄家。而郭子仪一家不仅免遭祸害,而且即使稍有不合法的事情,卢杞也都要曲予周全,他认为郭令公曾非常器重他,大有感恩之意。

迎宾待客,虽是日常琐事,然则遇上卢杞这样的小人,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祸福往往就在顷刻之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是成就德行、避免祸端的良方,是修身养德的有志之士必须懂得的。北魏尚书袁聿修对自己的德行操守要求非常严谨,懂得避嫌,最终以爱民而名扬后世。

袁聿修是北魏中书令袁翻的儿子,为人清心寡欲,与世无争,以清廉的操守而受人仰慕。袁聿修在历任太子中舍人、博陵太守、尚书等职中一直为官清廉,当时台府郎间不免相互馈赠礼物,但袁聿修担任尚书十年,却从来没有接受礼物。他政绩显著,声名俱佳,方圆百里的百姓都称赞他。

尚书邢邵与袁聿修是老友,常开玩笑把他叫做“清郎”。大宁初年,袁聿修以太常少卿的身份巡察各地,负责考察官吏的功过。在经过兖州时,正任兖州刺史的邢邵派人送他一匹白绸。袁聿修当即退了回去,并写信说:“这一次探望你,你和平时的行为不同,古人从瓜田李下经过还要避嫌,众人的议论是可怕的,要想不让人说三道四,就像堵住决堤的河水一样困难。你的心意我领,但不要让我留下自责。”

邢邵领会了袁聿修的用意,便回信说:“今天送予东西,是我过于轻率而没有多加思考,承蒙你来信教导,我心中已经没有隔阂了。老弟你过去是清郎,现在已经成了清卿了。”

袁聿修曾兼任信州刺史,在他任职期已满将要离开时,当地的百姓都带着酒肉痛哭流涕地挽留他,挤满了街道争着远送。由于当时正值酷暑,为避免百姓过于劳累,袁聿修连连停车答谢百姓的厚意并劝说百姓们回去。回京后,七百多位信州百姓请求为他立碑,并委托中书侍郎记载袁聿修的功德。可见袁聿修是多么受百姓的爱戴。

现实中,避嫌不一定非像古人所倡导的那样刻板、绝对。但是,古人的避嫌意识确实值得称道。清白守正,小心谨慎,总比贸然涉嫌,遭受牵连好。与其逞口舌之快,说出别人的避忌,不如收声敛气,这样才能远离祸害。

勤奋自勉,博学而多才

【原典】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注曰:有圣贤之质,而不广之以学问,弗勉故也。

王氏曰:“欲明性理,必须广览经书;通晓疑难,当以遵师礼问。若能讲明经书,通晓疑难,自然心明智广。”

【释评】人在漫长的求学路上,自身素质修养和努力固然重要。但个人的思维和探索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要适时借助于外力,对自己不能领悟的东西一定要学会不耻下问,只有多问才能博学。这也是一个人提高自身修养的有效途径。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后人都尊称他为孔圣人。孔子认为人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有一次,孔子参加鲁国祖庙的祭祖仪式,他不断地向周围人询问。有的人就嘲讽孔子什么礼仪都不懂。孔子听到这些非议并没有生气,他说:“把不懂的事情弄明白,这难道不是我迫切求知礼的表现吗?”

当时,身为卫国大夫的孔圉以虚心好学和为人正直而小有名气。正逢那时社会有个惯例,在最高领导者或有名望的人去世后,便给他封个谥号。根据这个风俗习惯,当孔圉死后,他就被授予“文”这个谥号,后人便都称他为孙文子。

当孔子的学生子贡闻之,便对此有些不服气,他觉得孔圉肯定也有不足之处,然后急忙去问老师:“孔文子有什么过人之处担当‘文’这个称号?”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圉这个人聪敏勤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求学为耻辱,“文”字不愧成为他的谥号。

古人为求“一字师”的例子也告诉了我们求学中要不耻下问。“一字师”,顾名思义就是由改一个字而得来的老师。把你的诗文改一个字,你就得尊称他为你的老师,从中也能体现出古代学者治学严谨、勤奋好学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我国古籍中曾记载了不少“一字师”的典故,下面举两个例子。

元代诗人萨天锡有两句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许多人对这两句诗加以称赞,但是一位老人看着这诗却摇摇头。萨天锡急忙向老者求教,老者说:“此诗虽好,只是‘闻’‘听’二字意思重复,‘闻’应改为‘看’。”他说,唐人有“林下老僧来看雨”的名句。萨天锡当下拜这位老者为“一字师”。“闻”改为“看”,不仅避免了句中前后重复,而且“看”比“闻”更直观,因而更能表现当时人物内心所迸发出的“厌”的情绪。

宋代人肖楚才来到溧阳主持事务时,一名叫做张乖崖的官员要宴请他。他看到张乖崖的案子上放着首诗,当他看到“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这两句时,思索后就提笔把“恨”改成了“幸”,然后说:“现在你正功高位显,奸人也不敢作势,天下又已经统一,太平无事,你应该感到大幸才是啊,为何还要独恨太平无事?不在情理!”张乖崖顿时醒悟,拜肖楚才为“一字师”。“恨”变为“幸”,这完全从当时国家的实际出发。古人用语先要炼“意”,然后再炼“字”。正是诸多学者对词语修饰的精湛,并且抱着对文字意境、修饰等高要求的求学态度才铸造了我国古代诗词文化的巅峰时刻。

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医家叶天士以虚心求教著称,就是在他成名以后也是日日如此。关于他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故事颇多。叶天士终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不管何人,只要自己不懂而别人会的,他都拜之为师。为了真正能学到知识,他曾改名换姓,拜当时的一名姓刘的名医为师;他也曾苦心装扮成穷人模样拜一位老僧学艺,学成后才说出自己的来历。他的老师各个行业和人群都有,有病人,有长辈,有同行,甚至还有和尚。当他得知别人善于治疗某种疾病时,就急忙前去请教,最终学成后才离去。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仅仅六年,他除继家学外,先后亲自登门求教过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叶天士的“师门深广”,虚心求教,不得不让人敬佩。

虽然叶天士名声在外,但他从不骄傲自夸。在治病的过程中,他放下姿态求助别的内行医生帮忙,碰上棘手的病例他从不逞强,虚心听取同行的建议。当一个偶然机会,他看到一位章姓医生最终把他的母亲治愈时,他逢人便夸章医生的医术比他更高明。

由此可见,保持不耻下问和谦逊的态度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不耻下问,虚心求问,勤于求问,还要善于求问。在当今这个知识至上的时代,只有勤学、勤问,才能不断积累和更新知识,完成自己规划好的人生目标。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原典】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注曰:行欲高而不屈,言欲微而不彰。

王氏曰:“行高以修其身,言微以守其道;若知诸事休夸说,行将出来,人自知道。若是先说却不能行,此谓言行不相顾也。聪明之人,若有涵养,简富不肯多言。言行清高,便是修身之道。”

【释评】老子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正直的人,看起来外表却随和;真正聪慧的人,外表却好像有些笨拙;而最能言善辩的人,往往看起来有些木讷。这些道理都是修身的根本。

另本作:“高言危行,所以修身。”意思是说,身处乱世,言论一定要高尚,行为一定要谨慎,亦通。

能屈能伸是为人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屈可以转化为伸,伸又可以转化为屈,所以,在官场中要学会能屈能伸,有时候还要学会丢掉面子,先给人家做孙子,只有能给那些强大的对手当“孙子”的人,才能在以后当“爷”。

李宗吾认为汉高祖刘邦是古今厚黑第一人,深得“能屈能伸,先当孙子后当爷”的要领,他说:“刘邦天资既高,学历又深,把流俗所传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一一打破,又把仁义廉耻,扫除净尽,所以能够平荡群雄,统一海内,一直经过了四百多年,他那厚黑的余气,方才消失,汉家的系统方才断绝了。”刘邦是历代官场上最懂得屈伸之道的帝王。

“装孙子”就是屈的表现,刘邦是一个十分会“装孙子”的人,但这并不影响他最后“当爷”,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而项羽虽然英雄盖世,但他处处逞强,宁折不弯,不会“装孙子”,在这场争夺帝位的战争中败下阵来,最后不得不自刎乌江。

秦朝末年,人民不堪忍受秦朝的残暴统治,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一时间各路英雄纷纷响应。这个时候,刘邦趁机在沛县起兵,夺取了沛县,自称沛公,成为秦末起义群雄中一支农民军的领袖。

经过数年的征战,刘邦的军队成为秦末起义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了推翻秦王朝,当时义军盟主与各路起义军首领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

在各路义军中,刘邦率先领兵进入关中,想在关中称王,不想离开关中。有个儒生看出了刘邦的心思,偷偷对刘邦说:“关中土地肥沃,地势险峻,位置适中,是成就帝王之业的风水宝地。将军只要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让其他义军进入,自可高枕无忧了。”

刘邦听他说得有理,马上调派军队,严守函谷关,不让其他军队入关。

刘邦刚刚调兵遣将完毕,项羽统率的诸侯联军就打到了函谷关。项羽早已经知道刘邦已先于自己入关,本来就不高兴,现在一看,刘邦居然将关门紧闭,不让自己进去,不由得勃然大怒,于是他命手下的大将英布夺取函谷关。英布骁勇善战,不一会儿就攻占了函谷关。随后项羽率领大军进入函谷关,并与将士们约定第二天天亮后攻打刘邦。

当时,项羽的兵马有四十万,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兵马仅有十万,驻扎在灞上。双方兵力悬殊,且相隔只有四十里地,刘邦的处境十分危险。

这个时候,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张良有旧,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张良,并建议刘邦赶快到项羽的大营中赔礼道歉。当刘邦知道项羽要攻打他的时候,急得直跺脚,一个劲儿地说:“这可怎么办?”

张良献计道:“项羽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人,要平息他的怒火,让他不杀你,你就要向他道歉,并装作很服从他的样子。”

刘邦想了一下,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先“当孙子”了。

第二天清早,刘邦就带着一百多个随从到鸿门拜见项羽。刘邦一见项羽,满脸堆着谄媚的笑容说:“我跟将军同心协力攻打秦国,将军在河北,我在河南,没想到我先进入了关中。我之所以关闭城门,是为了防备强盗,哪儿知道有人因此挑拨我和您的关系。”项羽见刘邦低声下气地跟他说话,满肚子的气也就消了一大半,又见刘邦送上一对玉璧,气也就都消了。就这样,刘邦通过“装孙子”逃过了一劫。

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接着分封天下诸侯。此时他对刘邦还有戒备之心,虽封刘邦为汉王,但没有把关中封给他,而是将巴蜀分给他作为封地。

刘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率先进了咸阳,结果不但没有分到好一点的地方,还被贬谪到巴蜀去,鼻子都气歪了。因为巴蜀山高水远,道路艰险,交通不便,当年秦朝政府把那里作为放逐罪犯的地方。项羽封他到那里称王,等于将他变相流放。

刘邦虽然很不高兴,但他知道小不忍则乱大谋,大丈夫做事要审时度势,能伸能屈。现在项羽势力大,而自己势力小,只能暂时顺从他,先去汉中,以巴蜀为立足之地,安抚百姓,养精蓄锐,广招天下豪杰,以求东山再起。

为了进一步麻痹项羽,刘邦带着人马进入汉中后,就命人烧掉了栈道。

听到刘邦烧掉了栈道,项羽很高兴。然而,项羽不知道“火烧栈道”只不过是刘邦耍了一次手段而已,他这是向项羽示弱,意在麻痹项羽。刘邦进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蓄力量,等到实力已能与项羽抗衡之时,突然杀出汉中,把项羽打了个措手不及,并最终在楚汉之争中笑到了最后。

同类推荐
  • 要改变命运先完善性格

    要改变命运先完善性格

    性格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何等重要!要想改变命运,一定要先完善性格。本书以此为基点,用对比的方式阐述了完善宽容、谦逊、机敏、果断、沉稳、谨慎、坚韧、自信、大胆等性格对改变个人命运的益处。本书会教你如何完善宽容性格,如何完善谦逊性格,如何完善机敏性格,如何完善果断性格,如何完善沉稳性格,如何完善谨慎性格等等,帮助您全面改善您的性格!
  • 成功从优秀做起:优秀员工知道更要做到的100件事

    成功从优秀做起:优秀员工知道更要做到的100件事

    100个跨越平庸,成就卓越的行动方案,100个笑傲职场,走向成功的职业指南。一个人想要成功并不难,只要你能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知道什么是自己该做的,并努力做到、做好,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快地步入职场优秀者的行列,成为一个成功人士。
  • 性格与命运

    性格与命运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格,秉性也。众生之间固有差别,那么性格与命运的关系,在性别上有多大的差异呢?其实性格与命运在性别上没有明显区别。女人和男人相比,有时女人能做到的事,男人却不能,为什么?皆因性格不同所致。同样的社会背景,同样的家庭环境,同样的生活遭遇,同样的智商,然而到头来女人成功了,男人却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性格不同。
  • 魅力来自沟通

    魅力来自沟通

    沟通的品质决定人生的品质。沟通能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青年人成功和快乐的必要条件。第一是因为青年不再单纯是学习或工作,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一项重要个人发展目标,具备良好的人事能力能让人生的路越走越宽,反之则可能让自己陷入窄胡同。第二是因为现在用人单位对年轻人的沟通能力非常重视,不强调他们的成绩高低,注重实际能力。不强调名牌高校、高智商,注重情商。不强调专业对口,注重综合素质。因此正确引导和促进青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培育青年健康的心理,帮助青年健康地成长,提高其沟通技巧,将有助于青年人走向成功,并且为青年未来家庭生活幸福美满打下良好的基础。
  • 一分钟经理人:时间管理

    一分钟经理人:时间管理

    《一分钟经理人》系列丛书言简意赅但是意义深远,它综合了现实生活中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方法简单而行之有效。用故事的形式来阐释管理学,来解答困惑,并且提出 了一些管理方式,具有普遍的意义;本书中所提出的问题是日常性的,也许我们每天都会遇到,而提出的解答方式和观点也是常识性的,但往往也是最容易被我们所忽略的。知识和经验是十分宝贵的。前人有过的错误,可以不必再犯;前人成功的案例,则可以作为参考。我们编译本书希望它启迪人们的智慧,提高人们驾驭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热门推荐
  • 呵护女人身体的健康密码

    呵护女人身体的健康密码

    女人由于生理结构和男人不同,所以比男人更容易患有一些疾。但由于各种原因,女人又常常有意或无意忽视自己的健摩,这实是对自己身体不负责任的行为。女人要想身体健康,就需要从根本上杜绝发病源,改变自己的饮食起居习惯。并把好习惯坚持下去。健康其实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你在日常生活中拥有健康的习惯,才会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身体是生命的基石,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有美好的生活。所以女人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有保健意识。在此,送给所有女人一句良言:维护身体健康要靠你自己。
  • 魂溟

    魂溟

    刃,划破的脖颈,流下的血液,是恶。剑,刺穿的喉咙,横飞的头颅,是罪。那一日,被冠上弑师之名,从此,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 七元璇玑召魔品经

    七元璇玑召魔品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武圣风云

    武圣风云

    十二年前,四大武林世家之首夏家一夜之间,被离奇灭门,“夏家奇案”究竟有何内幕?发现蛛丝马迹的熊凋后,又会查探出真相和内幕?一场十多年前的风雨,究竟为何延续至今?而谁才是这一切的幕后黑手?一家荒野酒肆,一把剑,一把叫“天煌剑”的绝世好剑。君十四的“天流十四刀”、瀛洲刺客的“无极剑法”、安臣在的“沧澜小飞刀”、熊凋的“一剑刺向太阳”……自此,天下高人纷纷震撼出场。神秘失踪的“天下第一杀手”,暗藏玄机的神秘杀手组织“暗河”,得到朝廷庇护的“九道山庄”,这一切似乎都指向一只真正的“黑手”。黑夜弥漫江湖,一片迷雾。熊凋带着一路人却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他们能否冲破最终的黑暗,他们能否带来真正的“破晓”?
  • 凡尔纳密码:海底两万里

    凡尔纳密码:海底两万里

    小说讲述了法国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应邀登上一艘驱逐舰,参与追捕当时盛传的海上“怪物”,不幸被“怪物”俘获的故事。而所谓的“怪物”竟是一艘当时无人知晓的潜水艇。潜水艇艇长尼摩邀请阿罗纳克斯教授一行三人做海底旅行。沿途,他们饱览了海底变幻无穷的奇异景观和形形色色的生物,经历了种种危险。最后,当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罗纳克斯等三人不辞而别,将他们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诸于世。小说悬念迭出,高潮频起,趣味盎然,蕴含着鲜明的爱憎和广博的地理知识,使人们在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的同时,感受自然的神奇和科学的力量。
  • 流年似水,静候花开

    流年似水,静候花开

    如果开始本来就是一场错,如果爱的本身就是一场错,我们又能将谁来指责,只是,一颗心会疼,想起你的时候会疼,你不在的时候会疼,夜里梦见你的时候会疼,回忆的眼泪是场雨,依旧的天空却看不见繁星,那过往的情景永远不会再现,那走过的路永远不能再回头,幸好,我们把一场爱演得如此真实。
  • 佛说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

    佛说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纨绔太子妃:逆天废材不好惹

    纨绔太子妃:逆天废材不好惹

    【一定要先看最后一章!作者暴躁,不许唧唧歪歪提要求。此书免费,保证完结不保证更新,欢迎踊跃讨论剧情】懦弱无能的落魄千金被庶妹迫害致死,再睁眼时,却变成了腹黑懒散狡诈绝情的…她?!!魔法是虾米?——不知道,先修着再说;武道是什么?——管它呢,先练着再问;魔宠是什么?——鬼晓得,先弄只再议;神兵利器是什么?——哼哼,本小姐我天生自带!莫名穿来异大陆,她本想云淡风轻的混吃等死,谁知麻烦居然自动找上了门——人欺,揍之;人辱,骂之;人杀,诛之!既然不能风流一世,干脆就让她站在九重宫阙之巅,翻手为云,睥睨天下!
  • 长情赋:一世为妃

    长情赋:一世为妃

    这是第三世,前两世的事都深深记在脑海中。第一世为医学传人。第二世为武学传人。这一世是第三世,终于落得个清闲做一个无忧无虑……啊呸,根本做不成安静的美少女!从几百岁变成小奶娃子,作为一个穿越资深的老前辈,聂悠很痛苦。她爱过,恨过,现在淡了。那人居然追了那么远。那一世说好的。‘勿寻勿念,愿君一世安好’?多年不见,那人追到此处,只见他笑着说:悠儿,你一世不来,我就寻你一世,你若生生世世都不来,我即便寻到灰飞烟灭也会缠着你。聂悠:对不起,我们……还没成亲,别了。
  • 学生热爱科学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

    学生热爱科学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

    为了指导班主任搞好班级文化建设,我们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编辑了这套“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与主题活动指南丛书” 图书10册。本套书除了论述班级文化建设的各种方法外,还提供了可供参照的各类班级主题活动的案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非常适合各级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及学校辅导员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陈列和收藏的最佳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