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配》中的董永,以卖身葬父的孝心,感动了天女下凡,与之结为夫妻,为债主织锦顶债。当佣工期满,夫妻二人刚要双双还家过幸福生活的时候,最高统治者的化身——玉帝,强逼这对青年生离死别。
这个民间神话故事,从汉代开始便有记载。以后,晋、唐、宋、明、清历代都有改编和补充。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变文、杂剧、传奇、小曲、评话、弹词、地方戏等,无所不有。
2000年来,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的家家户户,其影响非常深远。
董永的故事,歌颂了劳动人民,歌颂了男女自主的婚姻,反映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激烈阶级矛盾。历代统治者都想解释这个故事,纳入宣传封建道德规范。黄梅戏《天仙配》、川剧《槐荫记》都在传统剧本的基础上,从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作了加工整理,使它成了戏曲百花中一朵娇艳的鲜花。
这个董永,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学术界的看法是不一致的。《辞海》编者认为董永是“文学故事人物”,并说:“其事始见于曹植《灵芝篇》,《搜神记》亦有记载,当为魏晋间流行故事。”
赞成这个观点的人说,董永的故事越到后来越详细、具体,而且各种记载又不尽相同。譬如仙女织锦,有的说10日织百匹,有的说1月织300匹。这些歧异,显然是人们的编造,不是真人真事。
有人指出,董永不仅是作为文学作品唐人《董永行孝变文》、明人《织锦记》、《百日缘》传奇等所描写的艺术典型人物,而且历史上确有其人。汉代刘向《孝子图》、唐代李翰《蒙求》、元代郭居业《二十四孝》、清代《历代孝子录编》及《中国人名大辞典》等都有记载。董永为汉代千乘人。汉代提倡孝道,统治阶级标榜“以孝治天下”,孝子董永卖身葬父便成了统治者极力表彰的典型。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把“孝”作为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董永故事也就久传不衰。
汉代刘向《孝子图》仅仅记载了故事的梗慨。《孝子图》虽已失传,但唐初释道世撰《法苑珠林》和北宋《太平御览》两书中都有摘引,内容基本相同。这说明:这个故事在刘向所处的西汉末年便已流行。董永应为前汉或西汉人。
东晋干宝《搜神记》记载这个故事,就比较丰满,情节、人物也有所发展,为以后各种文学艺术作品所汲取的创作素材。
《搜神记》也说董永是汉代千乘人。汉之千乘县和千乘郡,都属青州管辖。《山东通志》、《博兴县志》都记载博兴县陈户镇旧有董永墓和董永祠。
有人说,《太平御览》所引的《孝子图》,把董永写为前汉人,不像是刘向的口气,从而说董永是后汉或东汉人。
湖北《孝感县志》也记载着董永的故事,说董永是东汉末年人。东汉灵帝中平年间,山东青州黄巾起义,渤海地方骚动,董永和父亲从千乘迁至安陆(即今湖北省孝感市),靠为人佣耕生活。父死,贷富人裴氏钱安葬之,相约以身为奴偿还。孝感市内今建有董永公园和孝子祠。《中国人名大辞典》等也都是说董永为后汉人,并说董永从千乘先到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县),然后又到了安陵。据《汝甫县志》记载,汝南县也有董永墓和董永祠。
清代《古今孝子所见录》也说董永是东汉青州人。
五代时蜀人杜光庭撰《录异记》,还记载了董永与仙女生了儿子。《中国人名大辞典》说董永之子名董仲,自幼灵异,数次书符镇妖。河南《汝宁府志》记载汝南县有仙女墓,为董仲思念母亲,追葬母亲衣冠之所。仙女生子故事,完全是虚构的神话传说,不可能实有其事。
山东嘉祥县东汉武氏墓石刻,也有董永的石刻画。画面是:树下一鹿车,上有小罐,大约供田间饮水。一个老人坐于车上,左手执鸠杖,右手前伸,大概是招呼儿子休息。老人上方刻“永父”二字。其左为董永,右手执农具,回首望父亲。身旁刻“董永,千乘人也”。字上空中有一人,身穿花边衣,肩有翼,其袖作飞舞状,可能是仙女。
武氏墓石刻也称武氏祠、武氏石室。是东汉武氏家族墓地。
武氏是东汉末年的官僚地主家族,史无记载。据石阙铭文记载,武氏祠建于东汉桓、灵时期,始建于桓帝建和元年(147年),数10年落成,竣工至迟不晚于公元200年。黄巾起义开始于灵帝中平元年(184年),晚于董永故事的产生。武氏基石刻便否定了董永因避黄巾战乱而南迁汝南、安陆的说法。
据江苏《东台县志》记载,董永为东台西溪人。还说西溪镇之董永墓及其父墓并存。山东《鱼台县志》也记载,县西南30里有董永墓。清雍正年间山东《乐安县志》(今广饶县)则说,城西南15里太和庄外有董永墓,墓旁有董永祠,“子孙至今永祀不乏”。
这么多的地方,都有董永水的传说古迹,说明董永的故事自古以来就在全国各地流传,人们忘记了他的籍贯,而把他作为自己家乡的人。
认为历史上真有其人的观点是,孝子董永卖身葬父实有其事,遇仙女及仙女生子则是人们的良好愿望,从而虚构了这些情节。我们不能以艺术典型的董永否定历史上的董永。同时指出,最早的董永故事是在山东及黄河流域传布。魏晋时代,北方人避乱南迁,这个故事随着流传到了长江流域。各地的董永和董永墓祠都是人民怀念董永而附会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