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716900000004

第4章 敬老家书(1)

敬老、爱老是一项传统美德,也是子女晚辈应尽的义务。这些敬老家书,不论是子女写给父母、女婿写给岳母还是孙子写给爷爷的书信,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浓浓的思亲敬老之情。

五年百封信牵挂妈妈感念亲恩

妈妈:

您好!身体健康吧!弟妹都好吧!

月余未给您去信了,女儿很是想念。想咱们家的麦子已割完了吧?今年收成怎么样?咱自留地麦子打了多少?新民(弟弟)开学了没有?以后凤荣(妹妹)教他学写信,把学习成绩给我写来。

大姐来信没有?我们给她去的信、寄的葡萄干已很长时间了,也不见她的回信。户口问题现在已办得差不多了。我的病也已经较以前好多了。我们一切都很好!

这里天气也慢慢热起来了,不过早上、晚上还都得穿秋衣。咱们那里现在大概很热了吧?我的被子,那条黄色的已该拆洗了,妈妈有空时给晒一下。宝银来信说:水瓶凤荣还没拿回去,他给润姐了,让她用吧。海江欠的10元钱送去了没有?长山呢?我已给他去信了。他若不给,以后我再给学校领导去封信,或等我回去时再说。

这里文化大革命情况较前有些紧张。全国到处都一样……不过我们在这里也不要紧,只要不参加武斗,也不会挨打,望妈妈不要挂念。现在,我舅舅在哪里?我们给他去信已一个多月了,也不见他的回信。现在我们两个都很好,望妈妈勿念。

凤琴

1968.6.11

妈妈:

您近段身体健康些了吧,接到弟弟的来信,真是使人心中难受得很。当我看到妈妈有病的时候,又想我们,我不由痛哭了一场。

妈妈,您身得重病,三个闺女都不在身边,不能照顾你。我两个姐姐都能在经济方面支援你,可我呢,没什么能力,又不在你跟前,心里更难过。我把行李收拾好了,马上就要回去,可我哥(亲戚)又打了长途电话,说您病好了,暂不要回来,那就不回去了。

妈妈,您真的不愿意我在新疆,那我就回去。如果现在让我回去的话,速来信。要是病好了,现在不回去也行,那我就在这里找个临时工干上几个月,八月十五前回去。我想干几个月的活,挣几个钱,也好为弟弟买点东西。虽说我和新民(弟弟)在家爱吵架,但总还是想着他的。特别是接到这封信,看到新民对你的照顾费了不少心,那更使我心疼我那年幼的弟弟……

妈,你的病我也知道是怎么得的,为了一只羊。羊死了就算了,我忠义哥(亲戚)不是和咱一样吗,老羊、羊羔一下都死完了。别说是羊,不管是啥,死了也是没办法的事。您也不要老是想不开,应该自己劝自己,光靠别人劝也劝不到心里。您想不开,真要有个三长两短,那我们还怎么回家,谁是我们的亲人?妈,你应该想开。希望妈一定把心放宽,多多保重身体,您的健康就是我们几个兄弟姐妹的幸福。

另外,我姥姥和舅姥爷他们的身体好吧?我姨也好吗?我们在这里一切都好,不要挂念。别不多写,速速回音。

女儿凤琴

1973.4.23

家书故事

以上这两封信,第一封是当年26岁的郭凤琴写给母亲的,此时她刚从河南老家来乌鲁木齐4个月。第二封是郭凤琴写给母亲的最后一封信,两个月后她的母亲去世。如今,郭凤琴已经67岁,住在乌鲁木齐市铁东社区。她和老伴过得很幸福,子孙们的生活也让她感到满意。

1968年,郭凤琴从老家河南郾城县(现为漯河市郾城区)跟随在乌鲁木齐火车站工作的丈夫来到乌鲁木齐。

从离家开始,到1973年6月母亲去世,郭凤琴给母亲写了100多封信。母亲去世后,回家探望的郭凤琴发现母亲把她写的所有信都珍藏在箱子里,她流着泪把信带回了新疆。

母亲艰难育子女

郭凤琴的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一生养育了4个子女。郭凤琴的父亲于1963年因病去世,当时已经高中毕业的郭凤琴在县城一家造纸厂工作,她最小的弟弟即信中提到的“新民”才7岁,妹妹凤荣10岁。郭凤琴的母亲不仅要养育两个幼小的孩子,还要照顾自己的母亲和丈夫的舅舅(其没有成家)。艰难可想而知,可郭凤琴的母亲从不在孩子面前抱怨,只是鼓励他们好好上学和工作。

让郭凤琴至今难忘的是,她在县城上学时,一个星期回一次家,每次刚进村口,就远远看见母亲的身影。母亲把好吃的都攒着,弟弟妹妹要吃她不答应,非要等郭凤琴回家一起吃。

1966年,郭凤琴结婚了。丈夫在新疆工作,他回河南老家时两人相识相爱。两年后,为了爱人,郭凤琴放弃了工作,跟随丈夫来到了新疆。

在上世纪60年代,全国各地有不少农村的年轻人都到新疆谋生。当时为了限制农民进城,新疆还出台了《关于制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通知》。

忍痛鼓励我远行

女儿要去遥远的异乡,母亲没说一个“不”字。但从母亲深夜的啜泣和白天红肿的眼睛里,郭凤琴感受到了母亲万般的不舍。“妈,只要你说不让我去,我就不去,就在你身边!”郭凤琴哽咽着,多次这样告诉母亲,可自始至终,她得到的只有母亲的鼓励。“闺女,去吧,虽说那儿离家太远,但听说日子比咱这里好过些,别跟妈在这儿受苦了,以后多回来看看妈就行了。”临走那天,母亲没有勇气把她送到车站,等众人出门后,母亲却独自在家里哭。

刚到新疆,郭凤琴因为想母亲吃不下睡不着,只是整日地哭。郭凤琴一个星期给母亲写一封信,后来一个月写两封,泪水常常打湿信纸。信里除了讲自己的生活近况,其余全是表达对母亲的思念。母亲不识字,郭凤琴是把信寄给妹妹,由妹妹给母亲念,母亲想对她说的话也会让妹妹写进回信里。后来弟弟妹妹告诉郭凤琴,每次听她的信时,母亲都是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十分激动。

郭凤琴来疆后,户口问题在很长时间没有着落,不能找到固定工作,只有靠打零工补贴家用。对于母亲,郭凤琴总是报喜不报忧,说自己很好,一切都顺利。

母亲离世守身边

1973年春天,母亲养了两年的一只羊生病死了,这给了母亲很大的打击。母亲是个善良的人,对人和动物都很有爱心。郭凤琴的弟妹都在城里上学,小羊一出生就和母亲在一起,很有感情。母亲病倒后,郭凤琴难过得直哭,立即收拾行李要回家。第二天,丈夫在单位接到了表哥的长途电话,转达母亲的话,说她已经没事了,回来一趟不容易,不让他们花冤枉钱。郭凤琴知道,母亲是在安慰她,害怕她着急。她对母亲的内疚感也越来越强烈。

郭凤琴再一次打算放弃新疆的一切,回到母亲身边。但她再一次被母亲劝阻,母亲代话给她说:“闺女,我没事,好好工作,照顾好家人,别操心了。”不久后,郭凤琴接到弟弟回信,说母亲病危,她立即登上了回河南的火车。在母亲最后时刻,郭凤琴终于回到了她身边,专心地陪着她,在母亲心里,这也许是这么多年郭凤琴给她最大的安慰了。

(秦金俐)

准女婿信中嘱咐岳母严守秘密

岳母大人:

你好!身体健康,精神好吧!

关于我和花的问题,可能她已给你讲了,此事是你老人家最关心和惦念的事。今去信给你谈一下,以免挂念。

在处理我们的事情过程中,你老人家担心不少,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对此,我和花向你老人家致以衷心的感谢。由于我们的共同努力,现在我们的事情基本上可以得到解决。部队已批,我已给家里谈了。家中对此也十分高兴。现在,我和花的关系基本已定。我们的事,望你老人家放心。

就这些问题,想给你老人家谈一下。首先一点,家中的问题。从家里的情况看,社会关系等较复杂,虽外调能批准,里面的一些情况可能你也了解,是经过多次详尽的考虑、周密的计划才成功的。如不然,是不会批的。所以对此,我们应从多方面去注意,如不注意让别人钻了空子划不来。这个理,我想你是能理解的。对郑州(父亲家)应有一个明确的态度,说话办事要稳。

在我回去探亲的时候,你常给我谈起你的过去,总是热泪滚滚。的确,从前你的个人生活是不幸的,个人的生活没给你带来一点幸福,而带来的只是苦闷和孤单。这些是历史教训,自己应该记住。我认为,作为你自己来说,如今不应考虑别的,欢欢喜喜、幸幸福福地度过自己的晚年就行了。目前,你不应有别的想法和依靠。如果靠别人将来是靠不住的。唯一的靠山只有你的女儿战花,这一点你应清楚。所以,做事、说话,一切要从她的长远利益着想。只要我们在一起,就是要饭也能叫你老人家幸福地度过晚年,更何况目前我们还有工作。从我本人来讲,虽不是你的亲生儿子,但望你放心,战花对你什么样,我的行动也是如此。有我们两个,一切问题都能解决。所以,对郑州(父亲家)不可太过分,也不能一下变了,总之办事要秘密点,注意影响。依我的意见,最近两年最好少去或不去,如去也要有一点策略。

另外,我们在一起住,彼此要照顾影响,如有事,可以坐下来商量,共同处理好。不能叫别人笑话。对村里的工作,能做就做一点,不能做就少管点,咱们两家要配合好。咱们离得近,好处多,可以互相照顾,做事说话要注意分寸。别的我就不说了。关于我和花,你尽管放心好了,相信我们之间的真诚感情。以后的相处,会幸福愉快的。

以上我所以要谈一下,从母子关系来讲,你是长辈,我是晚辈,有的话可能不该说。但是,从同志关系讲,你我都是共产党员,是同志,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作为党员交心,我认为什么话都可以谈。如果有不对的,下次给战花来信,你写上批评,我接受。因时间关系,别不多谈。

祝你老人家安好,健康!

女婿

1975.9.4

家书故事

信中提到的“花、战花”,就是现在的刘华,“战花”是她的小名。写信者是刘华的丈夫,收信者是刘华的母亲。这封信是刘华的丈夫写给岳母的唯一一封信,也是他们之间最推心置腹的一次交流。1982年,刘华作为随军家属来到新疆,她带回了这封信并一直保存至今。

写这封信时,刘华正准备和当时还是军人的丈夫结婚,但因为刘华复杂的家庭关系,他们的结婚政审遇到了困难。为了他们的爱情能顺利开花结果,当时刘华的丈夫认为,十分有必要以女婿的身份给老人写一封信。

如今,56岁的刘华和丈夫住在乌鲁木齐市北京路一个家属院,丈夫仍在工作,她是家属,两个儿子均已工作。

家庭复杂政审难

刘华和丈夫的老家都在河南,而且是一个村的,两家离得很近。丈夫1969年在河南一个部队当兵,1974年军校毕业后被分到新疆霍城县部队工作。而此前,刘华在老家县里的一家工厂工作,两人已经相爱,准备结婚。

在上世纪70年代,婚姻自由仍被“组织纪律”束缚着。军人的婚姻就更加严格了,与军人结婚要具备三大条件——政治合格、成分清白、年龄达标,政治合格即“三代”之内政治可靠;成分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大阵营;年龄要达到25周岁以上。先经过基层连部“政审”,连部政审合格,则逐级上报团部组织部门审核同意,再到当地政府民政部门申请批准。

当时,刘华的家庭情况就有可能成为阻拦刘华和丈夫结婚的因素。

刘华的母亲和父亲于解放前组成家庭,属于包办婚姻。因为母亲直到30岁都未怀上孩子,父亲便又娶了。但3年后刘华的母亲怀上了刘华。

解放后,母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当上了村干部,考虑到尴尬的家庭,虽然深爱着丈夫,她却主动和丈夫离了婚,独自带着刘华在农村居住。因刘华的父亲在解放前曾经营实业,解放后被划为“资本家”,他和他的家人在郑州居住。1969年,刘华父亲的第二任妻子去世,留下了5个子女,最小的才两岁。为了帮助照顾孩子,母亲又主动和父亲复了婚。当时刘华还小,仍住在农村,母亲就两头跑。

信件夹在情书中

要结婚,政审这道坎就得想办法迈过去。

要结婚就要让村里开证明,可老家的人都知道刘华父母的情况。如果部队领导知道了刘华母亲和“资本家”父亲又生活在一起的事实,恐怕相爱的他们无法真正在一起,刘华丈夫的前途也可能受到影响。这让正打算结婚的两个年轻人惴惴不安。

后来,两人只好找到刘华工作的工厂,做通了厂里的工作,以工厂的名义开证明,证明刘华和母亲生活,父亲已与母亲离异。这样,结婚的事才定了下来。可夫妻俩仍不放心:万一家乡有人把情况反映到部队怎么办。

于是,刘华丈夫决定在给刘华的情书里夹带一封给岳母的信,提醒她注意言行。这才有了这封准女婿写给岳母的信。

女婿女儿多孝顺

1976年4月,刘华和丈夫顺利结婚。

刘华母亲最终帮着丈夫养育大了他的5个孩子,夫妻俩担心的事也没有发生。当时,要偷偷照顾丈夫一家,又要为孩子们注意言行,为了孩子们能生活得好,母亲做了不少牺牲。

1989年,刘华的父亲去世,刘华夫妻俩把母亲接到新疆。

对当年岳母为了成全自己做的牺牲,刘华的丈夫心存感激。岳母喜欢吃他做的饭,他就是再忙也会赶回来给老人做饭;看到老人的袜子烂了,他会悄悄买来新的;老人不小心骨折了,去医院治疗、到外面晒太阳……背上背下都是他的事。那时,由于刘华夫妇都忙着工作,孩子也小,老人主动提出要去敬老院,刘华同意了,可丈夫不同意,“家里条件好得多,到那里我们也不放心。妈,你就别操心我们了,你过得好就是我们的幸福。”他的话让老人感动得直流泪。

2008年,刘华的母亲去世,享年88岁。刘华的丈夫亲自把骨灰送回了老家,和岳父合葬。

(秦金俐)

同类推荐
  • 曾颖:陪女儿看花开花落

    曾颖:陪女儿看花开花落

    国内知名专栏作家、传媒人和天涯名人、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奖者曾颖写给女儿的书,一位父亲的情商教育手记。全书由七个部分组成:分别以“爱”“责任”“亲情”“完美”“宽容”“能力”等为主题,以故事的形式,讲育儿的体会和感悟。其中穿插有由国内著名漫画家孙邦彦创作的54幅与文章内容相配合的彩色铅笔卡通画,令读者在轻松有趣的阅读中感受一位善于思考与联想的父亲文笔和情感的魅力。
  • 南怀瑾谈优秀孩子的经典教育

    南怀瑾谈优秀孩子的经典教育

    本书是家庭教育类图书。国学大师南怀瑾认为,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所以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应该从儿童抓起。本书便是对南老关于儿童经典教育的诸多真知灼见的总结,书中不仅选录了南老推荐给孩子诵读的经典篇章,而且以生动鲜明的案例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让孩子在阅读古代经典著作中领悟传统文化的智慧。
  • 3岁决定孩子一生健康

    3岁决定孩子一生健康

    本书从饮食入手,解决孩子在成长发育期的常见问题。内容包括:3岁前的饮食习惯决定20年后的健康状况;从3岁的饮食习惯看100岁的好习惯;我“型”我吃,为孩子做好营养储备;怎么吃,孩子的胃才不会“发脾气”等。
  • 父母一定要告诉女孩的80个性常识

    父母一定要告诉女孩的80个性常识

    父母眼里的小妞妞长大了,经常提出一些让人面红耳赤的问题,这些和“性”有关的问题到底该如何解答,在本书中你可以得到最科学、最生动的解答。女孩的性教育是个敏感而又不可回避的话题,它关乎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可掉以轻心。《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的80个性常识》一书,结合科学合理的分析,进而给出家长实用有效的指导方法。让家长坦然面对这些问题,引领我们科学地解读孩子的性成长,给出孩子合理的解释。告诉女孩生命的真相,让孩子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感恩父母。
  • 哈佛家训VII:人生要耐得住寂寞

    哈佛家训VII:人生要耐得住寂寞

    本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寂寞,是人生成长阶段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感受寂寞、超脱尘世,是一种人格的独立与完整;耐得住寂寞,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陈景润的寂寞,攻破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堡垒;艾米莉狄金森的寂寞,创造了无数不朽的诗篇当被寂寞包围的时候,请不要沮丧,请接受寂寞的洗礼,也许这正是成功的契机《人生要耐得住寂寞》是《哈佛家训》系列第7本,书中的经典故事寓教于乐,都富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桥梁,也是青年学生学会独立,走向社会的枕边书,让读者在增长智慧的同时,提高自身修养,是可以陪伴我们共同成长的必读书目。
热门推荐
  • 鬼夫哪里逃

    鬼夫哪里逃

    一年之内,六个姐姐相继离奇死亡,之后母亲变得诡异,一直想要让我穿上她亲手做的寿衣……一夜之间,村子里所有人都死去,而闺蜜肖然也变得诡异至极。突如其来的身份不明的明仁对我百般纠缠,每晚的噩梦缠身,地窖里的七口棺材,有着神秘光环的天机居士,让我陷入了一个接一个的漩涡,直到我嫁给明仁之后,才发觉,原来他每天晚上都会吸我的血……我仓皇而逃,却发现事情并没因此停止,随着布偶之谜的解开,我明白了明仁的真正身份,他的冥王位置却是抢了别人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澳大利亚学生文学读本(第5册)

    澳大利亚学生文学读本(第5册)

    从最简单入门的英语句式、拼写与发音开始,并且附有大量插图,通过趣味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引发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兴趣;并向规范、美丽的文学作品过渡,让孩子们掌握语言的艺术,感受本国的人文历史。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全面了解西方社会的很好途径。
  • 飞碟与外星人

    飞碟与外星人

    人类总是充满好奇心,富有求知欲望,不仅对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和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谜都充满了好奇心。这是人类的心理特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基本动因。从地球到宇宙,从自然到历史从科学到艺术,在这许许多多的领域中,无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未解之谜”。
  • 再见,演讲焦虑

    再见,演讲焦虑

    一项调查显示:在演讲课上,75% 的学生有演讲焦虑的表现。该题材有广泛的潜在读者,市场需求量大。系统介绍公众演讲焦虑治疗的科普书和专业书目前在市场上是空白。本书深入浅出地、系统地介绍一门科学治疗技术。本书适用于团体治疗,也适用于个人治疗,属于短程治疗。本书的叙述结构和排版的特点:简洁易读、逻辑连贯、学练兼用。公众演讲焦虑是非广泛性社交焦虑中的特定症状之一。在心理学领域有成熟的治疗理论和方法。本书将运用认知行为治疗理论帮助有演讲焦虑的人控制公众演讲焦虑。李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企业培训师。就职于GE公司多个部分。
  • 北宋清泉奇案

    北宋清泉奇案

    一个横空出世的大盗,行窃数十起从未失手一个年轻俊朗的算命先生,屡助官府破得奇案一个江南富家公子哥,只想行走江湖快意恩仇北宋元丰年间,青衣奇盗祸乱中原。为瓮中捉鳖,朝廷下令庸城城禁七日,只为拘捕大盗。人心惶惶的七日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第三部猜画正在修改,期间可去如下地点群聊:贴吧:北宋清泉奇案书迷群:203531848寻人可至新浪微博:七名小少爷
  • 梦见与叙事

    梦见与叙事

    本书是套书《独立文丛》中的一本。作品分“凭栏处”“来来往往”“一朵一朵盛开”“写作的那些事”四辑,不露声色地对自然进行描摹,内容丰富多彩,文笔老到而沉稳。
  • 异界修魔传

    异界修魔传

    穿越到异界,一切都是个未知数……我,华明一定要闯出一片天……
  • 爱是我不能体会的感情

    爱是我不能体会的感情

    她,无人能比,在哪里,有她的挚爱,而他,却以为她,是个不可理喻的人,朋友的同生共死,挚爱的信任,早已离她远去,她,变成了恶魔,却遇见了另一个他。
  • 沧海遗珠

    沧海遗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儿童的高级教育:一位普通父亲16年的教子方案

    儿童的高级教育:一位普通父亲16年的教子方案

    您正在翻开的是一本即将颠覆传统育儿观点的图书。如果您墨守陈规,或者循规蹈矩,如果您完全地依赖学校教育,请不要继续阅读下去;但是如果您是《卡尔.威特的教育》的忠实读者,如果您知道木村久一,那么请仔细地阅读这本书,它是作者16年坚持用自己的方法精心培育自己的孩子的经验集合,以及作者与其他家长交流得出的育儿感悟。本书仅限于12岁以下孩子家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