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097100000008

第8章 风物开江(6)

攀着木质楼梯,一层一层往上爬。楼梯陡而狭窄,仅供一人通过。据文物管理所的同志讲,因为战乱和人为破坏,维修前的宝泉塔,塔内空空如也,现在的木梯和每一层铺设的木板都是后来维修所为。我们试着用手指敲打木楼下看似木质的梁柱,手指生痛而发出钝钝的声音,那梁柱显然是水泥所为,上面不过涂抹了与楼梯上相同的红油漆。爬上最高层,只感觉空间越来越狭窄。据说从前有蹬道一直通向塔顶,而今只能抬头仰望高不可攀的最顶层,仰望那一根根闪着黝黑光泽的粗壮木梁,它们该是当初修建时留下来的古木吧。

我们靠近瞭望孔,向外眺望,十里坪坝宛似一幅巨毯直铺向天边,一幢幢民居,白的墙壁,灰的青瓦;一棵棵绿树,粗壮的枝干,婆娑的枝叶,它们三三两两点缀在巨毯的边缘,就像给巨毯镶上了一道道金边。远处,紧靠县城的牛山寺连同县城里那些高楼,在薄雾蒙蒙中,若隐若现,若明若暗。更远处的文山峰,只剩下模糊的一片。

望着十里平畴,望着辽阔的原野,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诗人梁上泉笔下的宝泉塔。

宝泉塔,百里见宝塔。

宝泉塔,烟村十万家。

四面青山作围席,打下粮食装不下。

垒成十万座大金塔,高高入云霞。

初冬时节,我们自然无法领略那稻浪翻滚的丰收景象,然而烟村十万家的情景,不正历历在目吗?

我们趴在瞭望孔,抚摸着那已经有些风化的砖石,抚摸着那拱门形的瞭望孔,不觉思绪绵绵。这些瞭望孔,曾经有多少人在此驻足观望,曾经有多少人在此对月凝思。“宝泉夜月”作为新宁八景之一,让多少人推崇,令多少人神往。想想吧,如水的月光照在辽阔无垠的宝塔坝子,县官们骑着马,乘着轿,从新宁县城一路踽踽而行。他们登上宝泉塔,俯视着万里平畴,俯视着一波一波涌过来的滔浪,俯视着月色溶溶下那一间间木屋。他们一定是思接千载,神游万里。治县的方略,百姓的生计,人生的起伏……便在这一俯一视中勾勒、描摹。至于那些才情横溢的官员,月光下的宝塔,已化作缪斯女神,成为触动他们创作灵感的泉源。

知县周绍銮登上宝泉塔,是在秋收后的一个黄昏。他趴在白塔最高层的瞭望孔。那银白的月光,那无垠的原野,那远远近近的狗吠,那深深浅浅的虫鸣,连同那秋风送来的泥土芳香,直让他心醉神迷。如梦如幻中,他诗潮喷涌,诗兴大发,他挥毫写道:

野旷烟低万井幽,碧云斜涌一轮秋。

月华如水清凉夜,山下冷泉静不流。

周绍銮是一个智者,他用如椽之笔描摹的宝泉夜月美景,有如地质勘探者发现了优质矿藏。此后,一个个文人雅士,一个个迁客骚人,竞相涌向宝泉塔探寻,竞相把宝泉夜月作为吟咏的对象。于是,一篇篇华章,一首首诗文,在独自吟咏中,在相互唱和下,镌刻在了宝泉塔的上空,镌刻在了历史的长河里,镌刻在了后世人的心目中。

“冰轮斜挂翠微巅,照澈名山属宝泉”,那是知县复成站在塔上吟诵吧;“问君谁是补天手,哲匠经营曾未有”,那是廖正笏独倚塔下叩问吧;“凡人乘月登高望,烟户千家落枕头”,那是孙葆初在登临感怀吧!

其实,欣赏宝泉夜月,岂只是达官贵人。更多的当地百姓,或登塔览月思人,或徘徊于塔前触景生情。

因为传统,宝塔一带生产的竹篦、竹梳等竹产品远近闻名,男人们在忙完当紧的农活后,总喜欢把竹篦、竹梳等这些小东小西,往背包里一装,走村串户外出兜售。他们抛妻别子,十天半月,甚至一年半载流浪在外。月圆之夜,那些期盼团圆的深闺怨妇,总会带着相思,带着愁怨,带着牵挂,登上宝塔。面对玉盘似的满月,想起杳无音讯的丈夫。“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他们是否也像我一样愁肠百结?他们是否也像我一样愁绪绵绵?他们是否也像我一样对月浩叹?无尽的思念中,她们泪水涟涟,她们肝肠寸断……

走出宝塔,我们站在塔下的坝子里,再次把目光投向高高的宝塔。此时太阳已经西斜,有秋风瑟瑟吹拂,那塔尖上下垂的刺丛,便随了晚风,有节奏地摆动,宛若少女飘逸的长发。尽管已是深秋,那刺丛却格外蓬蓬勃勃,枯黄中透着翠色,苍劲中彰显着活力,看不出丝毫枯萎的迹象。光秃秃的塔顶上,居然有如此旺盛的生命,让你在敬佩生命力顽强的同时,不能不怀疑那塔顶是否隐藏着一种秘密。

据当地百姓讲,塔顶曾有一棵上百年的碗口粗的黄桷树,婆娑的枝叶,犹如一把巨伞,曲曲盘旋的树根,缠绕着整个塔顶。那黄桷树也奇特,愈是天干,愈是长得青翠茂盛,即使是最干旱的年月,也从不见它枯萎。原来有一条水龙,将头搭在宝泉塔后的新宁河,尾巴搭在宝泉塔顶。塔顶干旱了,那水龙便将水通过尾部徐徐喷洒。上个世纪30年代,给当地一陶姓地主养牛的长工,清晨到宝泉塔后的河边割草,猛见一条巨龙掩藏在草丛间,正将头伸进河里喝水,吓得他哇哇哇一路嚎叫狂奔。待众人赶到河边,那巨龙早已不知去向,长工却实实在在成了哑巴。许是因为水龙的荫庇,那塔顶的黄桷树长得格外茂盛,天长地久,一些树根伸进塔内,粗壮的树根,竟然将塔顶涨起20公分左右的裂缝。县文管所担心树根将给塔顶造成毁灭性的破坏,遂于2006年向省文物管理所请示(宝泉塔系省级文物),征得同意后,将黄桷树砍伐。因担心复发,文物管理者特地用镪水将树蔸连同树根浇灌。于是,那黄桷树便彻底灰飞烟灭,只留下些刺丛。

我们再也无法领略黄桷树的风姿。然而,当夕阳将最后一抹霞光映照在宝泉塔顶,映照在那一蓬摇曳多姿的刺丛,霞光中的宝塔是如此巍峨,如此壮观;霞光中的刺丛是如此茂盛,如此苍劲。也许,它们将同那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与传说,一起永远屹立在垒子坝的石丘上,屹立在人们的心中。

文笔塔 兴文之塔

位于县城南十五里的美女峰顶,一座20多米高的石塔,高高耸立。这座不知建于何年何月呈八角棱状的古石塔,因年深日久,塔面已经风化,苔藓密布其上,就像涂抹了一层厚厚的锅烟墨。整个石塔,因了这层涂抹,呈现出一种浓浓的青黑色,因而许多人称它为黑宝塔。

伴随佛教从印度传入而在中国逐渐兴起的塔,最早是保存或埋葬佛教高僧遗骨的一种建筑,因而它们总是与寺庙相连。在中国曾形成五大著名塔林,即:五台山塔林、少林寺塔林、灵岩寺塔林、青铜峡墙塔林和飞龙山白塔林。后来,塔的用途逐渐演变成或镇妖降魔,或用来纪念,或用作祭祀,甚至作为城市的标志。然而,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塔的镇妖降魔。譬如雷峰塔下的白蛇,六和塔下的江潮,开江宝泉塔下的船只。

据传,黑宝塔也是为镇邪而建。相传,早年间,新宁县衙门里的女人们不守妇道,她们常背了丈夫外出寻欢作乐,把个县衙门搞得乌烟瘴气。忍气吞声中,男人们有心要出这口恶气,却又碍于面子而又苦于缺乏证据。于是,他们只有借酒浇愁,醉醺醺中对女人们拳打脚踢。然而,要不了多久,女人们依然如故,而且做得更加巧妙,只可苦了男人们。

后来,新上任的知县不知从何处探得这一丑闻,他怒不可遏,决心用铁拳整治。然而,那是别人的家事,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何况又是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丑事,他只能在大小会议上不着边际地吼吼。情况依旧如故。到底不能容忍这一丑恶,一番苦思冥想后,他想到了风水师。他找来风水师。风水师是个年过半百的老人,走南闯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一番勘察后告诉知县,问题出在与县衙门遥遥相对的美女峰。知县一听,眉头一紧,他忧心忡忡地望着风水师,风水师欲言又止。然而,禁不住知县的一再逼问,风水师只好遮遮掩掩地告诉他,与县衙门正对的美女峰,就像一个叉腿腆肚的美女,正躺在那儿晒羞,衙门里的女人们焉能恪守妇道。他说得支支吾吾,知县却听得真真切切。为了证实自己的说法,风水师特地带着知县来到美女峰,知县一见,果如风水师所描述。此后,知县听从风水师的建议,在美女峰建起了石塔,即今天的黑宝塔,以镇住邪气。石塔还真管用,自修建之日起,衙门里的女人们,便自觉收敛自己的行为,衙门里再也没有闹出过风花雪月之事,新宁倒是出美女,直至今天。

然而,传说毕竟牵强附会太多。你若细细打量,就会发现,这高高耸立的青黑色石塔,更像一只饱蘸墨汁的毛笔头。那自然收缩到塔顶的圆而尖的塔锥,无疑就是笔尖,塔面上浓浓的锅烟墨似的苔藓,无疑就是正突突突往外奔涌的淋漓墨汁。因而,更多的文人墨客,又将该塔称作文笔塔。

其实,作为新宁标志性建筑的文笔塔,它寄寓着一代知县对振兴新宁文风的美好夙愿,它濡养着一代又一代新宁文人。

嘉庆二十一年即公元1816年,举人李宝曾调任新宁知县。这个出生于江南通州(今江苏通州)博览群书的读书人,这个自幼饱受厚重江南文化熏陶的举人,这个一向信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知县,深知一个地方的文化,对当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巨大影响。因而,每到一处做官,他总是把振兴当地的文化教育摆在首位。

李宝曾赶到新宁,正是隆冬腊月的年关。他虽没能看到宝塔坝子翻滚的稻浪,然而,那一望无垠,一大片连着一大片匍匐在地的绿茵茵脆生生的油菜,还是让他怦然心动。他想起了江南老家,想起了老家那些辽阔坦荡的平阳大坝,想起了大坝上那些德隆望尊的先贤。他想,也许新宁这片沃土,像老家一样,富含文化因子,说不定更加丰饶。

李宝曾是在阳春三月桃花盛开的时节,坐在县衙门暖意融融的阳光下,拟出那些诗题的。他要用这些诗题检测这方沃土;他要用这些诗题发现那些真才实学者。他捏着这些诗题,不由得摇头晃脑。他想,那些贡生,那些秀才,拿到这些诗题,一定是文思泉涌,一定会一挥而就。他叫来幕僚,将诗题交与他,嘱咐他将诗题分发下去,按期收稿,届时评定优劣。然而,半个月过去,幕僚交给他的不过是寥寥几份,而且大多数诗味寡淡如白开水,当属平庸之作。李宝曾大惊,他气咻咻地将诗篇抛掷地上,责怪幕僚做事不力。幕僚捡起诗稿,诚惶诚恐。某某诗稿还在创作中,某某因为家事诗稿还未创作,某某……幕僚掰着手指头,向李宝曾一一汇报贡生、秀才们的创作情况。李宝曾听罢,一声长叹。

第二天,他让幕僚找来新宁县志,查考新宁建制以来的进士,除了宋、明两朝中了零星的几个进士,几乎很难找到他们的身影。他捏着泛黄的纸片,心里涌起万般惆怅。后来,他又带着幕僚走出衙门,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他惊奇地发现,许多田夫野老竟大字不识,一些小孩只会疯打疯闹,从不曾读半句书,写半个字,父母却不闻不问。即使大户人家,他们有华丽的房屋,有艳丽的衣裳,却鲜有琅琅的书声。李宝曾恍然明白,新宁虽有江南的平坦富饶,但没有江南厚重的文化底蕴,更没有滋生厚重文化的土壤。

李宝曾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要改良新宁的文化土壤,在贫瘠的土壤中播种下文化的种子;他要让新宁瘠薄的文化土地上,开出艳丽的文化花朵,结出累累的文化硕果。李宝曾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一方面,他以知县之身份,到新宁各地游说,鼓动乡绅捐款捐物,大力兴办私塾,将那些顽劣的孩子尽量赶进私塾,从文化的源头抓起。另一方面,他派出懂风水的勘测师,到新宁各地勘测,他要建一座永久性的志在激励文人学士的石塔,以鞭策新宁文人。

于是,在多方勘测后,一座以斗笔造型的石塔,在李宝曾的亲自指点下,建在了与县衙门遥遥相对的美女峰峰顶,即现在的文笔塔。

我不知道,文笔塔落成那一刻,李宝曾有何感想,但我坚信,面对石塔,他一定会双手合十,默默祈祷新宁文化昌盛;我不知道,文笔塔竣工那一刻,围观的文人学士有何想法,但我坚信,面对石塔,他们一定会群情激昂,豪情满怀,心里涌动着别一样的诗情。

就在文笔塔建成不久,李宝曾离开了他魂牵梦绕的新宁。虽然他在新宁待的时间很短,却留下了一座永久的石塔,留下了振兴新宁文风的美名。

此后,文笔塔成了新宁八景之一,无数的文人墨客来此登临、凭吊,无数的文人墨客为它痴迷、倾倒,无数的文人墨客为它挥毫泼墨。

成都举人在诗中写道:

三台高拱接文昌,云锦书成百尺芒。

塔上晴岗崖畔雨,都分秀色到宫墙。

与他同时代的同治年间新宁知县复成,在同题唱和中吟咏道:

文峰高插碧霄间,气度端峻凛苍攀。

星汉仰跻凭彩笔,城阙俯视隔烟寰。

……

由此,文笔塔化成了一个文化符号,它不断激发着新宁文人的创作灵感,催生着他们的才气,在文思泉涌中,为新宁贫瘠的文化土壤播洒阳光雨露;在文思泉涌中,为新宁文化的昌盛呐喊助威。

后来,文笔塔就像一根喷涌着文化血脉的管道,源源不断地为新宁文化的昌盛注入新鲜血液。它直接孕育了开江文化县的美名,孕育了开江旧时代的著名诗人绿蕾,孕育了新时代的著名作家田雁宁、著名诗人张建华。

时至今天,在唱响川东的开江作家群中,又有多少文化人受到它的洗礼与熏陶,又有多少文化人对它顶礼膜拜。他们在登临中,品鉴下,凭吊里,奔涌的泉思已勃发而出。更有无数的普通百姓,在游览赏玩中,灵感突现,诗兴大发,为它歌,为它吟。

就这样,文笔塔已演变成了一座文化的丰碑,它在长久的矗立中,化作了诗,化作了词,化成了开江文化一个永久的符号。它就像一盏高悬的明灯,指引着开江文人学士不断向前、向前;它就像一面永远高高飘扬的旗帜,引领着开江的文人墨客不断攀登、超越。

烟波浩渺宝石湖

浩渺的湖泊

游览宝石湖,你会惊异于湖面的浩瀚与磅礴,惊异于湖水的苍茫与辽阔。这个湖湾连着湖湾,沟汊套着沟汊,半岛勾着半岛的大片水域,就像一个硕大的迷宫,又像一个五彩的万花筒。当你乘着游船,在阔大的水面徐徐前行,眼看就要抵达湖的尽头,却又豁然一亮,一大片明晃晃、浩荡荡的水域,赫然出现于眼前;当你乘着快艇,箭一般驶出一个湖湾,眼看就要折艇而回,一个更宏大更悠长的湖湾,兀自在前方向你招手。就在你不断地从这片开阔的水域驶向另一片宏大的水域,从这个狭长的湖湾、沟汊,冲向另一条细长的湖湾、沟汊,你会觉得那片片相连的水域,茫无涯际,直铺向天边;你会觉得那些左拐右弯的沟沟汊汊,在纠缠交织中,织成了一张纵横交错的巨网。一种“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浩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扑面而来。

同类推荐
  • 一个人的微战争

    一个人的微战争

    本书是一部富有浓郁军旅特色的散文集,全书共四十一个不同的小故事。从那些最不经意的地方入手,折射当代军营生活的侧面——面对冒烟的炸弹、战友的暴毙,思考武器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思考战争的命运,书中处处透出悲悯的情怀。陌生化是该书一大特色,作为一名曾经的武器操作手,作者巧妙地把人带进一个个陌生的领地,阅读该书犹如一次陌生的心灵旅行。书中没有波澜壮阔的大场面,处处都似一个人的微战争,让人看到那最不经意背后的人性光辉,看到不一样的军营,以及军营背后神秘而真实的生活,一切未知等待读者亲自揭秘……
  • 红尘禅心

    红尘禅心

    一个人的人生结局不论是圆满或徒劳,命运总是显得那么微妙无常。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如白马过隙,活在当下也许是对人生最直接最简单的诠释。我们无限感慨生活却总是在花开花落的悄然无声中体会着生活的无语。在浮浮沉沉的命运中我们首先要学会的是善待自己,善待自己就是善待生命。
  • 在世界遗忘你之前

    在世界遗忘你之前

    本书是青年导演杨树鹏创作的故事集,杨树鹏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写作者,他惯于用虚构的时空背景的来表达现实中情景、情绪,擅长利用电影分镜头脚本的手法讲故事,他笔下的故事有很强的画面感。
  • 大家小品

    大家小品

    本书选收了现当代最经典的名家名作,包括《作品研讨会之一针见血》、《血没热过,就从未年轻过》、《妈妈做的菜其实很难吃》、《林丹,裤子也行》等。
  • 三地书

    三地书

    由于过去有较长时期生活在农村,生活的贫困和想象的自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致使我喜欢写瓷实而又有质感的诗,不喜欢故弄玄虚的东西。这里的瓷实,即有生活,有感悟,有真情实感;质感,即有形象,有诗感,有艺术境界。
热门推荐
  • 三阴阳

    三阴阳

    本书以三阴阳出世到发迹到露出原形为线索,勾勒出一位貌似忠厚却工于心计、拨弄是非、阴险自私、损人又害己的人物形象。作者以锐利的笔锋揭穿了一个个变术,剥离去层层外衣,露出了一个鲜活的怪胎。同时,描写了县县办师范时期一位被乱点鸳鸯谱点到学校任主要领导的乡镇干部楚里的所作所为,把一所学校搞得乌烟瘴气、混乱不堪、以至不可收拾。客观上为三阴阳、江东京等提供了浑水摸鱼的气候和土壤。
  • 巫师纪元

    巫师纪元

    带着生物辅助芯片闯入巫师大陆的年轻小子,凭借着知识的优势在异界混的风生水起。这里有奇幻怪异的巫师世界,这里有强者云集的诸神世界,这里有睥睨众生的巨龙位面,这里有轰隆隆的地精大帝国,当然,这里更多的则是充满离奇和玄幻的奇异世界……从此,多元宇宙在这里出现了拐点,一个新的历史在这里延伸,巫师纪元!
  • 城市英雄

    城市英雄

    本书以独特的角度表现武昌首义。全书前后有著名学者章开沅、冯天瑜二位先生所作的序言和作者本人创作谈式的后记。正文部分共18章,前面5章归纳了武汉的城市历史地位和酝酿武昌首义的社会大环境;中间9章叙述了湖北地区革命组织的建立与武昌首义暨阳夏保卫战的发生经过;后面4章回顾了武昌首义的意义及影响包括首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脉络清晰,结构合理。
  •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江山多娇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江山多娇

    收录了当代名家的散文佳作,从钓鱼台的春昼写到江南的冬景,再到济南的秋天;从黄昏的观前街写到英国的康桥,再到北戴河海滨的幻想;从阳关雪写到柳侯祠、道士塔..我们跟随作者的笔尖游历各方美景,感受别样风情,真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倾世执着

    倾世执着

    一个内向的高中生,虽然已有不俗的来历,但仍旧有着一身的谜题!我是谁?我的真实是身份?为什么那多人对我感兴趣……一个不善表达,却依然感情丰富的人。在不停的探索,在不停的改变着自己,在不停的体验着生活。虽然,不相信命运,但却时不时的想想自己生命的意义,看看是否真的有什么上天注定。期待,却又并不知道该如何经营那一份属于自己的恋情。明天,或许后天,自己是不是真的能明白自己?好多的疑问,笔者并不能回答,但是却可以提问……
  • 7天让你读懂社交心理学

    7天让你读懂社交心理学

    心理学是帮助人们了解自我、洞察人生、解释行为的一门实用科学。人的心理千变万化,这也使得人的心理现象成为一个极为复杂和奇妙的领域。但通过大量的试验以及经验的总结证明,人类的心理活动仍然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对心理现象事实上都很熟悉,只不过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解,因此觉得神秘罢了。
  • 铮峰武道

    铮峰武道

    星属世界,一个本命器的世界。燕铮,本是修真世界一名金丹老祖。只因争夺天外之物而陨落,不曾想却令天外之物认主,近而护住其金丹和其神魂转世重生。
  • 飞鹰风云

    飞鹰风云

    一个山村少年历经腥风血雨、悲欢离合,终成一代王者!这是一个男孩到男人的故事,这是一本写给男人的书,金戈铁马、热血咆哮,战火在升起,我心在飞翔。
  • 冰耀飞鹰

    冰耀飞鹰

    人生道路步行走,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即使达到高层也有未知道路要行走,看一代青年踏上人生新的道路,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路。
  • 再一世仙缘

    再一世仙缘

    我齐楚在南门岛庸碌一生,本已经放弃了修仙之梦。而今却机缘巧合明白了体内的神秘力量究竟是什么。人生至此有憾。如能重活,必圆此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