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浑,中国古代的一个小国,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后发展壮大,建立国家。主要从事畜牧,产良马,兼营农业。居庐帐,后渐有城居。使用汉文。与北魏及南朝均有密切交往。后世多同化于汉族或其他民族。留在青海的吐谷浑,有学者认为即今土族的先民。
吐谷浑的创业史
吐谷浑,在最初的时候,仅仅是一个人的名字,到后来才演变成一个民族的名字。
在西晋时期,鲜卑族分裂后的一支——慕容鲜卑,与汉人及其他民族中的统治阶级结成割据一方的政治势力,这就是历史上的前燕、后燕、西燕和南燕。而出自慕容氏的吐谷浑,此时自辽西迁至陇上,在羌人地区形成了吐谷浑部。
很显然,吐谷浑就是吐谷浑部的祖先。《晋书·吐谷浑传》记载:“吐谷浑,慕容廆之庶长兄也,其父涉归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隶之。”
据历史记载,鲜卑慕容部的祖先叫涉归,吐谷浑是他庶出长子。所谓庶长子,就是说是妾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母亲身份低贱,虽为长子,支持他的部落贵族自然很少。因为在古代,嫡庶的尊卑区别是很大的,嫡子才有真正的继承权。吐谷浑的异母弟弟慕容廆,是正妻所生,所以继承了鲜卑慕容部的大权。
吐谷浑虽然在继承部落首领位置的斗争中失败了,但还是分到了1700户牧民,由于鲜卑部落都是以首领的名字为部落命名的,如鲜卑拓跋部、鲜卑宇文部、鲜卑慕容部。所以归吐谷浑率领的这170牧民,从此就叫做鲜卑吐谷浑部了。这支队伍,从一开始就不是纯正的鲜卑慕容,其中杂有鲜卑其他部落,更有跟鲜卑截然不同的种族成分。
后来,慕容廆继承了涉归的汗位之后,成为包括吐谷浑部的慕容部的最高领袖。
此时的吐谷浑与慕容廆的牧场没有明确的划分,所以,两个部落放牧的牲畜不免会相遇。而牧畜之间为争夺食物三天两头就会争斗一番。此事惊动了慕容廆。
他非常愤怒,认为屡次的牲畜之间的争斗是吐谷浑部落蓄意所为。在当时,游牧经济正处于发展阶段,牲畜和牧场的斗争是十分激烈的。当时慕容部还比较弱小,占有的牲畜、牧场十分有限。于是慕容廆为了保障自己部落的利益就派人指责吐谷浑,并让他离开这片牧场。
吐谷浑对此也非常气愤,认为弟弟不应该将牲畜之间的争斗迁怒于人。但是最终因为各种原因,吐谷浑还是决定带领1700户牧民西迁。而事实上,慕容廆当时所说只是一时的气活,并没有真正想驱逐兄弟的意思。而且,吐谷浑一走,部众必会因此认为他是个心胸狭窄之人,对他的领导形象必会带来消极影响;另外,1700户的吐谷浑部迁走,等于削减了自己的实力,其他部落很可能会借机来范,而自己没有援兵,势单力孤,没准就会被打败了。
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慕容廆立即派人前去追赶吐谷浑,并劝其留下。吐谷浑担心弟弟以后会设计害他,外加自己内心想要实现独立的愿望,因此不愿返回,但又怕族人说他心胸狭窄,不够大度——做大汗的弟弟向哥哥低头认错了,做臣子的哥哥却不能宽恕。
于是,吐谷浑就想出一条妙计,他说:“是去是留,遵从天意,请君试驱马令东,马若还东,我当随去;若马西去,我则继续向西行。”
结果如吐谷浑希望的那样,马群被往回驱赶了几次,又全都嘶鸣着掉头向西去。来人见状,知道吐谷浑向西去的决心已定,只好让开道路,任他们去了。
这次西迁,正是吐谷浑实现雄心壮志的开始。当然,吐谷浑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们西迁到了阴山,看到这里水草丰美,吐谷浑决定落脚于此。这本是匈奴故地,在吐谷浑部迁到这里之前,从东北呼伦池迁来的拓跋鲜卑早已是这里的主人,并在这里游牧多年。比起拓跋鲜卑,吐谷浑的1700户是一个较小的部落集团,处于相对的劣势。
在此后的数年里,吐谷浑部在阴山一带游牧,时常与周围的部落发生一些小摩擦,但吐谷浑部的人口一年比一年多起来,队伍也有日渐壮大的趋势。
转眼间过去了20年,此时的中原地区经历了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这场内乱使无数百姓不得安宁,还掀起了少数民族与汉人的移民高潮,吐谷浑部自然也受到了影响。此时的阴山已经不再是个适合部落安居乐业的地方。时年70岁的吐谷浑毅然决定再度迁徙,带领自己的部落去寻找一个更适合发展的家园。
经过与部落其他有威望的人士商议后,他选择向南行。一行人等南下陇山,西渡洮水,最后到达甘肃临夏。
此时的临夏是个天然的牧场,但因为曾是前凉的管辖区域,随之又先后被前秦和西秦占据,战乱不休,吐谷浑的部落担心会被战乱侵扰,无法安心放牧,于是很快又向南和向西扩展。
时间转眼间到了公元317年,72岁高龄的吐谷浑终于走完了他艰辛备至的人生之旅。他的长子吐延继承了吐谷浑的汗位。死时嘱咐其子叶延迅速保卫白兰(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兰山一带)以巩固其统治。《晋书·吐谷浑传》记载:“吐谷浑年七十二卒,有子六十人,长曰吐延,嗣。……吐延身长七尺八寸,雄姿魁杰,羌虏惮之,号曰项羽。”正如史书中所记载那样,吐延身材魁梧,勇猛异常,好战善战,他在位13年,不断开疆拓土,把自己部落的势力范围扩大到现在的四川西北、青海和甘肃南部。因其战功赫赫,因此有“项羽再世”之称。
叶延在沙州(今青海省贵南县穆克滩一带)建立慕克川总部,设置司马、长史等官。以祖父吐谷浑为其族名,从此,吐谷浑由人名转为姓氏和族名。公元329年,吐谷浑国建立,并把活动中心由甘肃转移到了青海。野心勃勃的吐延想征服当地的羌族部落,羌人奋起反抗,吐延被昴城羌首领姜聪刺杀,年仅35岁。
同年,吐延的长子辟奚继汗位。辟奚死后将汗位传子视连,后视连通聘于西秦,被封为白兰王。这期间,吐谷浑人在青海辽阔的大地上纵马奔驰,为青海历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激情篇章。
吐谷浑的灭亡
在吐谷浑正式建国后的最初的100年间,经过树洛干、阿豺等几代国君的努力开拓和苦心经营,逐步发展成为西部地区的一个小强国。
吐谷浑的政权一直延续了350年。这一政权为何会灭亡?那可能要归咎于吐谷浑人不够明智地与强大的唐朝政权作对了。
其实早在隋朝前后,吐谷浑就与周边国家、中原王朝建立了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一方面,为了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四周强邻环伺的情况下,吐谷浑整体上采取了与其他强国和平交往的政策,不断接受各个强国的各种封赐,同时长期向它们朝贡。仅凭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说,吐谷浑是一个在夹缝中左右逢源的国家,这正是它最为明智的策略;可是另一方面,吐谷浑又不断骚扰一些国家的边境,掠夺人民和牛羊。即使是在与强大的唐朝“友好”的同时,也不免时常对其边境做些侵扰的小动作。这两种互相矛盾的表现,实在令人不解。
有史料记载,中原的隋朝曾经大举讨伐吐谷浑。公元581年,吐谷浑趁隋朝刚建国、立足未稳之际,不断骚扰隋西北边境;被隋军击败之后,吐谷浑并没有就此收手,次年又来骚扰,随即又被击败;但是第三年,吐谷浑卷土又来,在短短几个月内,先后骚扰了临洮、凉州、岷州——屡战屡败,屡败屡扰。这种不长记性的行为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公元609年,被骚扰得不耐烦的隋朝开始了以征服吐谷浑为目的的“西巡”。隋军大败吐谷浑,并将今青海大部分地区划归到隋朝的版图。只是当时没有将吐谷浑人赶尽杀绝。谁想到,到了隋朝末年,吐谷浑又卷土重来,重又收回了失地,吐谷浑国也由此复兴。但是它的强盛时期早已经成为历史,吐谷浑开始迈向它的暮年阶段。
到了唐朝,吐谷浑依旧不改旧习,与唐之间也上演了不断通好、频频骚扰的闹剧:一方面是吐谷浑不断向唐朝遣使,双方交往密切,并设立了互市;另一方面,吐谷浑又乘唐朝忙于巩固政权之机,频繁地寇扰唐朝西部边境,阻碍唐朝从河西入西域的交通。据史书记载:吐谷浑为寇唐朝边境,岷、鄯、洮、叠、芳、旭、扶、兰、凉、松、河等11个州深受其害。
唐王朝对此深表不解,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唐朝已经非常强大,但吐谷浑并不收敛自己的行为。李世民先后派人与吐谷浑可汗伏允交涉10次,希望能和平解决这一问题。但年老木讷、固执昏聩的伏允始终不悔改。这一极其不明智的作法激怒了李世民,他不想再放纵吐谷浑了,下定了征讨的决心。
公元634年,李世民统一了除西域和青海等地外的中国。他英明纳谏,任用贤能,国内局势稳定,“贞观之治”的盛世拉开了序幕。此时的唐王朝已经把征讨吐谷浑提上了日程。
就在李世民做好准备出征的前夕,吐谷浑还不知道自己大难即将临头,这年11月,他们又到凉州劫掠了一番,并拘走唐行人鸿胪丞(官职,负责传旨、册封等事)赵德楷、安侯等人。这一事件令大唐颜面尽失,对吐谷浑发动讨伐战争已经刻不容缓了。
事实上,唐太宗立即发布《讨吐谷浑诏》,历数吐谷浑历年罪行;12月,以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10万唐军兵分三路直指青海。
面对唐朝的10万大军。吐谷浑早已吓破了胆,四处逃窜,结果唐军一路穷追不舍,结果不到半年时间,唐朝就取得了这场战争的全面胜利。但宽厚的唐太宗并没有灭掉吐谷浑,而是使用下诏让吐谷浑复国的方法试图收买人心。在唐的帮助下,封慕容顺为西平郡王。但慕容顺不为国人拥戴,不久便在内乱中丧命,他的儿子燕王诺曷钵继位。唐太宗从大局出发,为了保持边境的和平又把皇室女儿弘化公主嫁给诺曷钵,赐予诺曷钵“河源郡王”、“乌地也拔勒豆可汗”的封号。此后,吐谷浑正式成为唐朝的属国。按说,吐谷浑从此能有一段和平安宁的好日子。然而,谁也不曾想到亡国的命运很快落在了吐谷浑人的头上。
诺曷钵是吐谷浑第15代王,也是最后一代,虽然在与唐交好这一方面,他做得非常好,但是西藏地区的强大政权——吐蕃的兴起成了吐谷浑的心头大患。
公元663年,唐高宗在位期间,吐蕃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吐谷浑的战争,吐谷浑国亲吐蕃的大臣素和贵逃回吐蕃,将吐谷浑的虚实及兵力部署情况全盘告诉了吐蕃王。结果吐蕃大军顺利攻入吐谷浑,在黄河边上,两军交锋,吐蕃人击溃了吐谷浑大军。存续了350年的吐谷浑政权就此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