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平平躺着,两眼瞵视着姥姥,两个月前的小圆脸,变得瘦骨嶙峋,像个小瓜籽,上宽下窄,额头突起,脸蛋塌下去了。两只大眼睛在眼眶里转来转去,闪着柔弱的目光。姥姥逗他,他还天使般笑了,非常可爱地瞅着姥姥。小细脖下衣襟上的嘎巴硬硬的,把脖子腌红了。瓶里的水喝得一干二净,还含着奶嘴不放。之后姥姥把捆胳膊腿的带子松开,他伸胳膊撩腿好高兴的样子。姥姥用小货郎鼓响声逗他翻身,他怎么也没侧过来;帮他趴着,他下额触到炕上,头抬不起来;竖着抱起来,两手架着他的腋窝,他腿软绵绵地蹬不住。她说自己已使劲地抿着上下唇,让泪水咽下去。正好三姐拿上来米汤,姥姥说去张先生那里抓药,就匆匆地离开了。此情此景,姥姥心如刀割般疼痛,憋着的泪水终于涌出来,像穿线珠子般流淌。为此,她在院墙外站了许久,踯躅不前,擦干泪水,让自己平静下来,才去了张先生家。
张先生是这一带的名医,姥姥常来抓药,很熟悉,说今天给我抓点消化药。张先生顺便问这大晌午特意过来抓药吗?姥姥告诉他,也是想来看看百天的外孙,“我女儿去了,小外孙放在你们东院他三姐家。”三姐丈夫与张先生同宗族。两院相邻,三姐几乎每天都抱着儿子过来。张先生很疑惑自语,怎么没听她说家有这么小的孩子啊,有奶妈给看着吧!姥姥没有澄清事情的真相,一笑了之。无意中,又多知道了小弟的生存境况。
回到家,她捎信让父亲过来,含着泪水求他和爷爷亲自去看看小弟,建议把小弟抱到张先生那里看病,特别嘱咐亲自看看小弟吃的是什么。
后来她又去过两次,越来越失望,怎么能如此地巧,一次也没碰上小弟吃三姐的奶。当然,喂米汤面糊,如精心应时,也可以活命,问题是小弟骨瘦如柴,快五个月了,仍然不能翻身,呵护过孩子的女性,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她每次看小弟回来的路上,都拐到母亲坟上哭诉:
“对不起呀!远水解不了近渴,我有劲使不上呀!你去保佑小弟平安吧!”
她用泪水泻出心中的疼痛和悲愤。小弟出生时比大弟重一斤多,而且夜里从不像大弟那样哭闹,满月时体重八斤多,小脸胖得溜圆。可怜的孩子,就在耗身上的肉,五个多月时夭折了,摆脱了人世间的苦难。母亲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没能留下这条“根”。
她终于明白:这样的爷爷要孙子,这样的父亲要儿子,最终只是为要自己,可怜天下孙子儿子的心啊!人沦为工具还何为人!孩子沦为工具还何为孩子!
去看望大弟时,她的心同样地纠结和酸痛。头两次大弟不知为什么有点胆怯,一时不敢靠前,远远站着,可眼睛偷偷盯着姥姥,眼神中流露出一种渴望的目光。姥姥主动把他抱到怀里,贴心贴肺地坐着,直到姥姥走,他都不愿下去,雏莺乳燕都知与莺妈燕母亲亲昵昵,孩子何不知谁亲!亲人的怀抱,是世上最舒服的摇篮和童车,孩子醒着是天使,睡着是睡美人。
孩子刚学步走不稳时,走得多趔趄也挣扎着走,一旦会走会跑,又很想找大人抱。弟弟正经历自己想找人抱的过渡期。后来姥姥每次去看望,他总是张开双臂扑到怀里,紧紧搂着姥姥,生怕分开,有时像羊羔吃奶似的跪在姥姥怀里,头顶着姥姥下额拱来拱去。她每次从陈家大院回来,跟我们说见着弟弟的情景,最后总要重复这句话:
“可惜,我只能坐一小会儿。渴望大人抱抱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孩子心里该多委屈呀!”
看人家那个,跟他差不到百天,长得白白胖胖,水灵灵的,都三岁了,还吃母奶呢,几个姐姐抢着又背又抱的。我哪次去,都没见那个孩子在地下走过,也从没见过有谁抱过这个,他像小狗崽似的跟在人家身边脚后。人家那个活蹦乱跳的,无拘无束地喊叫,可开心了。再看这个,像被猫盯上的小鼠,缩手缩脚靠在门旁,就像一动猫会扑过来似的,既不敢逃之夭夭,也不敢随心所欲地玩,小脸冷冰冰,眼神怯生生,没谁正眼相看。真的正眼看时,准是小的告状,又哭又叫,给小的撑腰的人,开始对他吼,不问青红皂白地挨训了。这种尴尬的场景,姥姥无意中碰上过,但她有意躲开。因为你无法带走“狼”口下的“猎物”,一旦介入冲突,反倒使“猎物”处境更危险。
没妈的孩子,本是霜打的草。弟弟的精神状态,决不是天性使然,是稚嫩的心,在生存环境中时时受到伤害的结果。母亲在时他哇啦哇啦说个没完没了,还有他那咯咯咯的笑声,通通都消失了。
弟弟三岁以后,姥姥要求父亲隔些天要把弟弟带过来,离开“鼠洞”。到这让他自由自在地玩耍,放开嗓子喊叫,尽情地在院里疯跑。带子,既能哄我们玩,也能满足我们吃喝。她领我们去村中小铺,用鸡蛋换烧饼和麻花,弟弟说在家只看那个孩子吃,没人给他,想要不敢。他记住了这个小铺,每次来都缠着带子去换零食,就像今天的小学生放学时,必去零食小店一样。
平时,我和带子嗑瓜子,嗑出大的瓜子仁,都留着,积攒在盒里,等弟弟来,他爱吃,但自己还没学会嗑,说只看那个孩子吃,很馋。
如果赶上园子里的瓜果熟了,样样东西都让他吃个够,他说在家从没吃过香瓜菇娘和甜秆。他每次来姥姥家,固定的经典菜是炖鸡,最满足的是烙油饼,他一来,我们就能享受这样的美餐。
在姥家的“乐园”里,吃足了,也玩疯了。我们脱下衫子扑蝴蝶,捂蟋蟀和螳螂,追逐还飞得不高的雏鸟,在院里柴草垛里玩捉迷藏,笑声朗朗,其乐融融。
今天回忆起来,在那快乐的伊甸园里,姥姥是“怂恿”我们尽享自然和天性的“魔蛇”,不再怕“上帝”来,当然后来“上帝也真的死了”。
这里贫穷,但我们拥有丰富的爱;这里虽是小屋小院,但我们的童心,能在无限空间里自由自在。所以弟弟每次来,都不想离开,最后只好次次许愿:“过几天还带你来。”
那里富有,但弟弟难得父亲的一点点“偏爱”,那里虽有宽房大院,弟弟的童心被挤压在地缝里,畏首畏尾,也不知哪一天能飞出“牢笼”。
临走时,姥姥总要叮嘱父亲,不能忘了我是如何伤的,小弟是如何走的。你家有饭,孩子不一定能吃饱,你家不缺水,孩子可能常喝不足。要天天注意孩子的吃喝冷暖。你们干活也要顿顿吃饭,吃饭时首先想到孩子,“万不能把孩子全放给他们”。
说弟弟是姥姥怀里的宝,父亲肩上的宝,爷爷心中的宝,这是漂亮的空话。而对稚嫩的孩子来说,他们只能是远处的山,对岸的船和天上的月亮,遥不可及。因为他们不能时时提供满足和安全,也不能守护在身边,给予温暖和滋养。最实际的生活,弟弟还是在她们的冷漠、阴郁、压抑和敌意中分分秒秒度过,成为霜打的草。爷爷和父亲的存在,她们不得不慑服,但以雕虫小技慢性侵蚀弟弟的童心,从未停止。
即便父亲偶尔给了弟弟点点的关照,也会引起她们的嫉妒,还把情绪传给了“那个弟弟”。据说父亲临终时,已到成年的那个弟弟还耿耿于怀。这种人,终了只能使自己的心钻入地缝,自食悲哀之苦果,这叫“因果报应”。
4
清扫房间的老家丁,看到了这悲惨的一幕。看似没有料到的意外,实是不同形式的必然。
据说兄弟俩坐在火炕上,围着火盆吃爆米花,吃着吃着霸槽子成习的小的,就把装爆米花的筐抱在自己怀里,不让大的吃,大的偏要去筐里抓,小的就抱着筐跑下了炕。兄弟俩你跑我追,筐掉了,爆米花洒了满地。大的愣愣地站着,看地上的爆米花,不知如何是好,小的又哭又嚷嚷,呼喊姐姐。两个撑腰的闻声赶过来质问“谁欺负你了”,这其实是在“叫战”,要煮豆燃萁了。
老家丁猫腰往筐里收地上成堆的爆米花,低着头想尽量多收些。
小的哭着从火盆里抽出烙铁,撑腰的大人看到孩子手里操着这种家伙,应立即缴械,意识到它的危险性,然后再劝和。小孩子护食,抢零食吃本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很正常。大人以自己霸道的思维,认为能哭能闹的就一定是挨“欺负”了,在她们的天下,老鼠还可能欺负猫吗?只能是“猫”假虎威,更加肆无忌惮。所以“谁欺负你”的话音没落,小的操起手中的烙铁,转身向大的头上砍去,烙铁迎面落在太阳穴上,大的转身躲时,又一烙铁落在后脑勺下,顿时,血流模糊了半个脸和脖子,大的倒在地上,晕厥过去,没有哭出声。
这时,那俩个撑腰的大闺女,才把烙铁夺过来,扔到地上,喊娘“快来”,抱着小的溜了,根本没瞅倒在地上流血的如何。
试想,这与今日在马路上疯狂飙车的纨绔子弟、富二代的不肖子孙,撞伤人逃之夭夭有何区别!这可是与她们血脉相通的同父的小弟呀,仅仅四岁多,躺在血泊中。她们扬长而去,说她们有蛇蝎的心肠还过吗!
大娘过来,看到躺在地上的弟弟,直挺挺地站着,与她的两个女儿一样无动于衷。是吓得发怵,还是冷酷无情到也没了人味!她猫头鹰似的眼睛盯着“猎物”,像木偶人站在那里,四肢一动不动,立即朝门外喊干活的长工找父亲。一向矜持的大太太,此时当着父亲的面,咋咋唬唬地说着埋怨话。
收爆米花的老家丁,把弟弟早抱到怀里了,用手捂着伤口,不停地呼唤弟弟的乳名,还老泪纵横地说:
“我只顾哈腰捡地上的爆米花了,怎么就没看到他操烙铁呀!我真是老废物呀!快醒醒吧!宝贝!”
有罪者放肆大胆,趾高气扬地溜之,无辜者反而羞愧满面,局促不安地自责。这真是高贵者最卑鄙,而低贱者最高尚。
大娘见父亲进屋,喋喋不休地说“两个孩子打架”打成这样,为她自己的儿子推卸责任,实际是为自己的卑鄙辩护。
父亲心里明白,大的挨欺负是家常便饭,大的若忍了,就不会挨打的,今天肯定是忍无可忍,再看满地爆米花渣子和屋角上的烙铁,他明白了大半,根本没想问究竟是怎么回事。
他赶忙用毛巾给弟弟包头,查看流血的部位,并喊伙计快套车,还嘱咐车上要压两麻袋粮食。说着他扯过棉被,把弟弟包上,便往外走,大娘没有跟出去,还直挺挺站着,像冬天立在外面的铁杆一样,父亲最后喊老家丁上车。
父亲抱着弟弟,眼盯着头上的毛巾慢慢地被血浸红了,不停地呼唤弟弟,一个劲让车老板快马加鞭。虽说车上压了很沉的麻袋,跑起来还是颠簸得厉害,老家丁让父亲把弟弟的头稍抬高点,以防血流得太多。
后来老家丁说,在这儿干了十几年的活,从没见过二当家的(爷爷是大当家的)掉过泪,今儿个抱着不说话的儿子,泪水滴滴答答地掉,还不停地叨咕,“怎么打得这么重啊!”老家丁劝慰他:
“那是个有棱有角的铁疙瘩,落到谁头上,都得开瓢,万幸,这是孩子打的,手劲小。”
快进城时,弟弟终于睁开了眼睛,但问啥都不答,这使父亲非常担心。到了医院,就是几年前要给我截肢的那家,给两处伤口,缝了二十多针,说侥幸没有骨裂,但有轻微骨伤,脑震荡是肯定的,失血不少,要住院观察。家长护理中,要密切观察孩子的意识,瞳孔、脉搏、呼吸、体温等肢体活动。还要轻声呼他的名字,跟他说话,不答,也要对他说,观察他的眼神表情,推测他是否听懂了。
头两天,弟弟睁眼看看,之后多是昏昏欲睡,喂水喂粥都能咽下去,就是问话不答,父亲又请医生检查了弟弟的耳朵,诊断没问题,让家长耐心护理。
第四天早上,弟弟终于开口要“喝水”,父亲悬着的心放下了大半,还是非常担心脑内受震动刺激留下什么后遗症。
父亲终于有机会昼夜守候在儿子身边,从老家丁嘴里,知道了儿子这次受伤的经过情形。老家丁整年屋里屋外干活,非常清楚大娘她们对弟弟的虐待情形,他看在眼里,也疼在心上,既不敢怒也不敢言,这次终于有机会同父亲说说心里话。他说自己喜欢弟弟仁义,偶尔逗他说几句话,事后因孩子跟自己说话,还要挨骂;后来老家丁只是看他笑笑,摸摸他的小手,交换下眼神就足够了。孩子姥姥来过后,孩子也要挨训,说孩子没记性,不是多少次告诉你“别理她吗”。说今年夏天孩子去姥家,他亲姨从外地回来给孩子穿了一套制服的短衫短裤,可洋气了,父亲说记得这身衣服,穿上特精神。老家丁问:“你见他以后穿过吗?”父亲说没有。“她们当天就命令孩子脱下来,说这衣服太大,给二闺女的儿子拿去了”。姥姥也问过那套漂亮制服怎么不穿了,弟弟说给别人了。
老家丁还掏心窝地说:“孩子太小,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大人就得时时注意呀!有一点点闪失,都会难以弥补。这回发生的事多后怕。”
父亲听了老家丁的话,很受震动,深知这次受伤的危险,也决非偶然。以后该怎么办,这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5
弟弟出院了,爷爷急匆匆赶过来看孙子,他先攥着孙子的小手,又轻轻地摸着头上的药布问“疼不疼”,弟弟说“有点痛”。“活菩萨”满脸笑容地鼓励:“再过几天,就一点也不疼了。”
之后,爷爷颓然把孙子的手放下,像突然想起什么要事,提醒自己似的一怔,正襟危坐到炕边,完全收敛了笑容,矜持片刻,冲着大娘“发难”了:
“你把闺女都叫过来。今天匆忙,不然把出嫁的也叫回来,我有话说。”
大娘很窘地走出去。爷爷向父亲目语:我没有同你商量,我想你不会反对。
父亲心领神会明白爷爷要说什么,其实自己也憋了一肚子气想借机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