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37200000022

第22章 扶助孙文(3)

12月中旬,汉口、上海各省区代表分途到达南京,大家聚首一堂,所谓的地区和职权都不存在了。通过协商,决定根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在12月16日开会选举临时总统。

接着,又有消息传来,说唐绍仪曾在汉口表示:“袁世凯并不反对共和制。”于是,又有不少代表在选举临时总统的问题上动摇起来。

12月16日代表会议上,有人临时动议:“应当根据12月2日汉口代表会议的决定,暂时不选举临时总统虚之此席,以待袁君世凯反正归来。”

又有人提议:“在此过渡时期应先成立中央军政府代行临时政府的职权。”

以上两项提议均获通过,大元帅的问题因而又被重新提到会场上来,同盟会代表与非同盟会代表通过协商,采取了相互迁就的态度,将留沪代表所选出的两个元帅颠倒了一下,以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大元帅在武昌主持军事不能分身来宁,由副元帅黄兴代行其职权。

组织军政府的问题决定后,很多人希望黄兴早日到南京组织军政府。此时,陈其美接到胡汉民来电,说孙中山已在回国的途中,准备迎接孙中山。

孙中山回国后的1911年12月26日,在上海寓所召开同盟会高级干部会议。会上,在中华民国政府形式、结构等重大问题上出现了分歧。

宋教仁主张责任内阁制,效法法国,总统为名义国家元首,由总理执掌大权。孙中山主张美国总统制。他说:“在国家政治生活正常情况下,实行内阁制是可以的。但是当前是个非常时期,实行内阁制就不适宜了。我们不能对一个唯一可以信赖的人加以种种限制,我也不愿意处处依从别人的意志,耽误革命大事。”

但宋教仁不顾陈其美、黄兴、张静江等大多数人的反对,依旧坚持己见,孙中山为了顾全大局,同意了宋的方案,并提议黄兴任内阁总理。但是,各省都督府代表会却以16比1的绝对优势否定了内阁制而通过了总统制。

接着,在上海宝昌路408号孙氏寓所,孙中山主持的这次同盟会在沪领导人会议,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文件:《同盟会本部宣言书》。

会上,尽管汪精卫等人竭力主张要同清廷议和,但因为孙中山坚决主张以革命武力统一中国,彻底扫除北方的专制余孽。《宣言书》号召:“愿我将士少希望于和议之可成,急整军旅,俟一旦停战期满,即率大军北进,以慰国民之热望。”这份宣言一扫当时的和谈风。

孙中山到底高瞻远瞩啊!这使陈其美、黄兴赞叹、钦佩。他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但对党内同志却宽容厚道。百川之所以归海,本来是因为大海能够容纳。这才是领袖的风范!孙中山回国以前,革命阵营内部对大总统的职位之争,从武汉到上海,又从上海到南京,始终争斗不已。孙中山一回国,一切其他选择都因之相形见绌而烟消云散。未来的大总统,非孙中山莫属。

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元旦,孙中山从上海出发,到南京宣誓就职。为孙中山在这样的神圣时刻、庄严场合穿什么样的服装,党内高级领导层颇费了一番脑筋。清朝的长袍马褂显然不行。西装呢,又有些人认为,别人穿可以,总统不行;平时穿可以,而今天不行。他们坚持说西装毕竟是外国人的服装,今天民国初始,民族新生,总统穿外国人的服装有伤国体,有失民族尊严;因为几十年来西方列强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太深了,穿西装恐怕老百姓感情上不好接受,甚至可能引起误解。而孙中山亲手设计、中国人一直穿到现代的“中山服”这时又没有设计出来。议来议去,莫衷一是。最后决定还是穿刚回国在军舰上换上的那种军服。

这身军服是连夜特制的。最高档的呢料,更合身的尺码,镀金的大铜扣闪闪发亮,精神焕发的孙中山穿上后平添了一股威严、正气和帅气。但是他坚决拒绝一切绶带和徽章,坚持以简朴和平实的形象面对人民。

孙中山乘坐的专列停在上海北站。这是慈禧太后用过的专车,它豪华舒适,车厢内还有许多珠宝装饰,里里外外透着一种皇家气象。今天车头上又披红挂彩,成了一辆地道的花车。

孙中山由宝昌路寓所出发,前往北站登车。查理和党内汪精卫、陈其美其他高层人士簇拥在孙中山周围。霭龄则是手提机要箱,寸步不离地紧跟在孙中山身后。上海北站早已人山人海,欢送的人群身着节日盛装,手持气球彩旗,人人脸上喜气洋洋。孙中山到达车站时,惊雷般的掌声自发地响了起来,口号此起彼伏。陈其美力劝孙中山直接进入车厢,马上开车。孙中山却被热情的群众感染,坚持在月台上走了一个来回,向群众挥手致谢。

上午11时,陈其美安排的花车从上海北站徐徐驶出。沿途到处是迎送的人群。孙中山心头燃烧着烈火,他觉得不能冷落拥护革命的人民,不顾警卫人员的劝阻,一次次拉开窗帘,向沿途群众招手。同时他也想饱览一下江南的大好河山,这是他在海外一直魂牵梦萦的祖国风光啊!

车过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大站,都有成千上万的群众迎送。人海、旗海、军乐、鞭炮,那场面任何人看了都会感动。

列车走走停停,直到下午5时,才汽笛高鸣驶进南京下关车站。这里欢迎的场面更为壮观。下关江面上停泊着的中外军舰齐放礼炮21响,隆隆的炮声既是对大总统莅临的热烈欢迎,也是对亚洲第一个共和政权建立的祝贺。

黄兴在上海向孙中山汇报完情况,已连夜赶回南京,亲自组织了车站的欢迎仪式和总统的就职典礼。霭龄紧跟孙中山下车的时候,只听得礼炮雷鸣,十几支军乐队争相鸣奏,“共和万岁”、“中华民国万岁”、“大总统万岁”的口号响遏行云。车站上成千上万的人都踮起脚尖,竞相目睹新总统的丰采,人群像潮水一样涌来涌去。各种肤色的外国驻南京领事也来到车站迎候。大街上都挤满了人,沿街店铺、房屋张灯结彩。孙中山兴致勃勃,首先同黄兴率领的17省代表一一握手,接着同各国领事见面,向他们表示感谢,并请他们转达自己对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的敬意。

孙中山同群众见面的时候,陈其美忽然得到一份情报,一股清军已经化装潜入城里,伺机对孙中山行刺。按照预定计划,孙中山在这里要换乘马车前往总统府。从车站到总统府几公里的路上早挤满了人,甚至房顶、树杈上都有人,虽然黄兴对警卫工作检查了又检查,但这人山人海之中,谁分得清哪是热情的群众,哪是阴险狡诈的敌人?何况马车对炸弹、子弹几乎没有什么防护能力,这段路上怎么保证总统的安全?眼看孙中山一边向群众挥手,一边向马车走去,大庭广众之前,如何向孙中山报告这个最重要最机密的情况?陈其美心急如焚,情急之中,他连忙写了一个纸条:发现敌情,总统不能走预定路线!!!一转身,交给了走在孙中山右后侧的黄兴。黄兴看罢纸条,心里咯噔一下,不管情况是否确实,都必须做出改变,万一发生问题,那就无法交代。他把纸条塞进口袋,决定改走第二条进城路线。

孙中山走近了马车,几十辆披红挂彩的马车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驭手们一手高举挂着红缨穗的长鞭,一手扶着车辕;侍卫人员在车前摆好了大红毡垫,已伸手请总统登车。孙中山正要迈过去,只见黄兴紧走几步,跨到孙中山前面,用手向前一伸,示意孙中山继续向前。孙中山疑惑地望了黄兴一眼,只得又向前走去。黄兴引路,他们绕场一周,又回到了车站跟前,进了休息室。这时黄兴才向孙中山汇报,实行第二方案,继续乘专车进市内铁轨,直接开到总统府。陈其美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总统府是由清朝两江总督衙门改成的,太平天国建都南京,这里曾是洪秀全的天王府。黄兴主持对这里进行了修葺。孙中山对选择这里也比较满意,年轻时他曾以洪秀全第二自诩。

6点15分,孙中山一行抵达总统府。按原定计划,吃过一顿简单的便饭,就举行就职典礼,但是为《临时大总统誓约》和《临时大总统宣言书》这两份最重要的文件,各方意见还不统一,还在为临时大总统的任期和去职时间、条件等争论不休。陈其美对那些坚持和谈,并主张袁世凯一旦答应逼清室退位,孙中山就应自动辞职让位给袁世凯的人恨得直咬牙,但这样的场合他是插不上话的,只好干坐在一边生闷气。

眼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胡汉民提议说:“今天天气已经不早,总统宣誓就职是件隆重的大事,半夜三更的恐怕不好,是否延迟到明天上午进行。今夜仔细斟酌,把文件改好。”

孙中山勃然变色:“不行!今天是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一定要在今天宣告成立。1912年的元旦也就是民国元年元旦,这样的时间有特殊意义。半夜三更怕什么?民国新生,普天同庆!上午虽好,小时间不如大时间。一定要马上把文件改好,赶在12时之前举行仪式。”

在孙中山亲自主持下,两份文件又逐句作了敲定。

晚上11时,胡汉民、陈其美等人陪同孙中山走进礼堂。会场上每一个人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孙中山,向他欢呼致意。孙中山稳步走上主席台,庄严地举起右手,朗声读道: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也,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读到这里,孙中山稍微停了一下。接着朗朗的声音又在整个礼堂轰响起来:

“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孙文。”

典礼结束,霭龄立即把经汪精卫改定的孙中山简历散发给中外记者。她想象着,民国成立、总统就职和孙中山的革命功绩将通过一束束电波传遍中国的山山水水,传遍世界上每一个重要的地方。明天当人们读到报纸,得知消息,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和一切关注中国命运的外国友人都将为此而欢呼。中国,一个新的世纪到来了!

同类推荐
  • 哲学宗师:笛卡尔(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哲学宗师:笛卡尔(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遴选了人类历史上最富影响力、最具个性的一百多位中外名人,作者结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用生动活泼、严谨细腻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这些世界知名人士的生平故事、理想追求和光辉业绩,为广大读者描绘了一幅幅极具传奇色彩而又引人入胜的名人人生画卷,是青少年学生最佳的成长伴侣。本书为该系列中的一册,介绍了理性哲学家——笛卡尔的生平事迹。
  • 阎锡山传

    阎锡山传

    本书采用祖国传统史学的实录风格,努力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让历史人物回到历史中去。阎锡山一生是如何走过来的?以及他对历史所发生怎样的影响?阎锡山是民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客观评述这样的历史人物,做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北洋风云人物系列之冯国璋

    北洋风云人物系列之冯国璋

    本书以纪实的手法描写了北洋直系军阀领袖冯国璋复杂的人生经历,文笔生动,人物众多,刻画细腻,可读性强,再现了晚清至民国初年军阀斗争、风云变幻的真实情景。
  • 民国那些教育家

    民国那些教育家

    本书介绍了20世纪上半叶对中国教育有过重要影响的六位教育家,他们是傅斯年、潘光旦、陶行知、叶圣陶、陈鹤琴及舒新城。他们都经历五四新文化的洗礼,都非常爱国又非常重视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引进,都认为教育的宗旨是人格的培养,都反对知识的灌输和现代科举制度…… 作者在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以通俗易懂、明白流畅的笔触对近现代教育所做的一次探讨。书稿详细介绍了六位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并适时地与今天的教育做对比,对我们反思教育的功能,探讨教师的作用,明确家长的职责,寻找教育的出路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 元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话说元朝十五帝

    元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话说元朝十五帝

    纵观蒙元历史,就是血淋淋的征服与统治的历史。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在50多年的时间里, 以总数不到40万人的军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一一蒙古帝国。本书以元朝十五位帝王为主线,从不同的角度再现了成吉思汗家族的兴衰荣辱。文中既有小故事的穿插, 又再现了历史原貌,极具知识性,是一部完整的元朝历史。
热门推荐
  • 天才儿子笨蛋妈

    天才儿子笨蛋妈

    他,东方夜。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天才。冷酷的眼神,吓退了无数的女人。女人对于他就是‘麻烦’的代名词。而她是个例外,非但没有被那冰冷的眼神吓到,反而还送一杯酒给他。举杯一饮而尽!真是个特别的女人!让他有一种晕眩的感觉。结果,真的给晕了。该死的!他失了身!被那个连名字都不知道的女人‘迷奸’了。这对他简直就是奇耻大辱,等找到她,他一定会加倍讨回来!男人靠得住,猪都能上树!乐无忧对那种只会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丝毫不感兴趣。可是为了能完成奶奶的最后心愿,她决定生个孩子。于是就出现了上面那个不淡定的男人……
  • 把你放在心上

    把你放在心上

    在点点滴滴的生活细事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平平常常的故事,清清浅浅的文字,散发出透着人性真善美的花香,不经意间翻阅,甚至会在刹那间激活你沉睡的心灵,影响你对人生和生活的态度。
  • 千年余泪

    千年余泪

    孤舟一片,激起千年泪。一场灭世的阴谋,一场跨越千年的斗智斗勇,一个个惨烈牺牲的人与神,终究如尘埃般散去~~
  • MT之天使联盟

    MT之天使联盟

    我叫MT的虚拟版!新人写书,希望大家支持
  • 九神幻想

    九神幻想

    一个普通人怀揣神的法术,穿越到斗气与异兽的世界。迷茫的他,如何开始新生。黄泉之海中得到寒冰圣龙的寒冰斗气,生命的奥义。那场远古之战中,为何众神陨落。至今却是异兽成圣,无人敢称神。
  • 99次逃婚霸道总裁的小娇妻

    99次逃婚霸道总裁的小娇妻

    一次意外,让本以为不可重逢的两个人重逢。杨辰橙本以为可以躲得了顾寒啸那腻死人不偿命的温柔陷阱,途中却上演了一场你追我跑猫捉老鼠的游戏。他逮到她,把她逼到尽头,一手撑着墙,玩味地说:"不逃了吗?"她倔强地扬起小脸,不示弱地说:"不逃了。"
  • 极致灵动

    极致灵动

    2057年,一个新的时代,人类一步步开发人体极限,一次特殊的事故中,一种奇特的能力被开发出来。人们称这种能力为——神的感觉。而这次事件也被后人称为新世界的开端。地下世界的实力也开始动乱起来,每个国家都开始组建了自己的势力。。。10年过去了,一个神秘的少年,一步步解开了世界的谜团。
  • 总裁,别碰我妈咪!

    总裁,别碰我妈咪!

    “大宝,这个男人,说要追我们妈咪!”大宝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张照片!“不够帅!你去解决!”大宝把手里的照片丢进了一边的垃圾筒里。“好的!”小宝接到命令,从沙发上跳了下来!“大宝,这个男人,说是我们的爹地!”小宝指着被自己带回来的男人。事情从这个男人出现之后发生了。
  • 新生的战将

    新生的战将

    一个女子来到海边,看到上面漂着一个人,救了起来后经过交谈知道了他是来自另一个世界......
  • 勃列日涅夫时代

    勃列日涅夫时代

    本书像一幕史诗大剧,一幕幕活剧给读者带来前苏联由“升平”到衰败的真相和启发。苏联解体之后,当年严密封锁、讳莫如深的秘密档案次第开放,使得本书所涉及的史料丰富而翔实,加之作者作为作家和政论家,独具敏锐的目光和洞察力,对人物、事件的分析、评判深刻而独到,颇富参考价值。作者是新闻记者出身,文笔生动,冷峻幽默,让人在沉思中兴味盎然。本书俄文版出版于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