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38800000020

第20章 知人(1)

知,明白。知人就是在对人的了解上不糊涂。知人属于智的范围,既是一种德行也是一种能力。学生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答:“知人。”(《论语·颜渊》)不仅儒家,道家也这么看。《淮南子》说:“所谓知(智)者,知人也。”(《淮南子·泰族训》)

知人分两个方面,一个是知彼,一个是知己。

(一)知彼

要义

知彼就是知道与之打交道的对象。从治政角度看,这个对象可以分出三个部分,即民众、官员群体、个人。

这里谈后两个部分。

1.群体

要义

官员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与所有群体一样,官员群体也有自己的规则,认识这些规则对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

故事

和谐与公心

晋国君主晋悼公在绵上(今山西省翼城镇西)这个地方打猎并检阅军队。

晋君命令范匄(gài)担任中军主帅。范匄辞谢了,说:“荀偃比我强。我很早就了解荀偃,曾经给他当过助手,知道不如他贤良,所以请命令荀偃担任这个职务。”于是悼公命令荀偃担任中军主帅,范匄担任副帅。

接着悼公又命令韩起担任上军主帅,韩起辞谢了,推举赵武。悼公命令栾黡(yǎn)担任这个职务。栾黡说:“我不如韩起。韩起举荐赵武,请国君您还是听从韩起的吧!”于是悼公任命赵武为上军主帅,韩起为副帅;栾黡为下军主帅,魏绛为副帅。

晋国的民众因此非常团结,晋国是天下盟主,晋国安定了,各国的诸侯也就和睦了。

君子说:“谦让,是礼的主旨。”范匄谦让,随后各位大夫也都谦让。栾黡虽然骄纵,但由于大家的表现放在那里,他也不敢违背礼。由此晋国才能享有安宁,一连几代都仰赖这个成果。(《左传·襄公十三年》)

退兵

春秋时期,晋国攻打楚国,向前推进了90里地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楚国大夫们怒火中烧,向国君楚庄王要求道:“请下令反击!”

庄王摇摇头,说:“先国君在位的时候,晋国没有进攻我们楚国,轮到我做国君,晋国却攻打我们楚国,这是我的罪过呀。怎么能让你们来为我承担羞辱呢?”大夫们见国君这样讲,也说:“先国君在位的时候,晋国没有进攻我们楚国,轮到我们这一辈管事,晋国却攻打我们楚国,这是我们这些臣子的罪过呀。请大王下令反击!”庄王难过得垂下了头,眼泪沾湿了衣襟,起身向大夫们行跪拜礼,以表内疚。

晋国人知道了这件事,说:“楚国君臣争着把过错揽到自己身上,楚庄王还降低身份向群臣表示自责。楚国如今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咱们不能再打下去了。”于是连夜撤兵回国。

孔子听到后说:“楚庄王称霸天下,有他的道理啊!以一句自责的话而退敌,保障了国家安全,称霸天下不是理所当然的吗?《诗经》中唱道:‘安远亲近求和谐,长治久安赖我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啊!”(《孔子集语·主德》)

孔子的判断

楚国有个叫子西的公子,担任楚国令尹(相),为国家立过大功,就是功名心太重。

孔子对学生们说:“谁能去劝说子西,使他不要热衷于沽名钓誉。”

子贡自告奋勇,说:“我能够。”

子贡的劝说很成功,子西终于想通了,放下了思想包袱。

孔子说:“心地要宽广啊!不要被名利所淤塞。心地要洁净啊!人的个性一经形成便很难改变。就像是一棵树,一旦长歪了就会向歪的方向长,如果长得直就会向直的方向长。”

最后孔子的话又回到子西身上,说:“我看子西不能彻底改变自己。”

正如孔子所料,后来楚国发生了内乱,白公胜杀死了子西,颠覆了楚国政权。而这位白公胜正是子西从国外召回来的。(《孔子南文子的忧虑

智伯瑶打算攻打卫国,给卫国君主送去4匹良马和1块白玉璧。

卫君非常高兴,大臣们都向他祝贺,唯有南文子忧虑满面。

卫君问他:“全国上下一片欢腾,只有你愁眉苦脸,这是为什么呢?”

南文子说:“没有功劳而受到赏赐,没有付出而得到礼物,不可以不慎重对待。况且,4匹马和1块白玉璧,是小国奉献给大国的礼物,而现在却颠倒了过来,大国将它们送给我们小国,国君您还是多考虑一些为好。”晋国是实力雄厚的大国,卫国是弱小国家,所以南文子认为智伯瑶的做法不正常。

卫君觉得南文子的忧虑有道理,就把他的话告诉了守卫边境的人员,命令他们加强戒备。没过几天,智伯瑶果然派兵偷袭卫国。到边境一看,卫国已经有所准备,就退了回去。智伯瑶说:“卫国有能人,预先知道了我的计谋。”

智伯瑶不死心,又生一计。让他的世子假装出走,逃奔卫国。

南文子说:“智氏的世子是个君子,很受智伯瑶的宠爱,他又没有犯什么大罪,现在却突然出逃,其中必有阴谋。”

于是,南文子派人到边境迎候世子,并叮嘱使者说:“如果跟随世子的兵车超过5辆,就不要放他入境。”智伯瑶得到了这个消息,只好作罢,并放弃了偷袭卫国的念头。《战国策·宋卫》

列子拒礼

道家学者列子居住的地方属于郑国的一个附庸小国,它的君主是子阳。

有人对子阳说:“列子,是天下著名的得道之士。他住在您的国家里,生活很是穷困,您在礼贤下士上面恐怕做得很不够吧?”

子阳听了这话,就派人给列子送去几百石粮食。列子走出家门会见使者,拜了两拜,谢绝了。使者只好带着粮食返回。

列子走进家里,他的妻子很不理解,捶胸顿足地说:“我听说有道之士的妻子儿女都能过上舒服日子。而你的妻子儿女呢?个个面现饥饿之色。现在君主派人看望你,还送来粮食,你却不肯接受。难道我们一家命中注定要忍饥挨饿吗?”

列子笑了,说:“你呀,不是懂得我的人啊。你想过没有?君主是因为听了别人的话才给我送来粮食的,同样也会因为听别人的话而加罪于我。这正是我不接受他的馈赠的原因。”

后来,郑国的民众发难,杀死了子阳。

如果接受别人的供养,却不肯为别人去死,这是不义;但如果为别人去死,然而这个别人的所作所为却违背道义,这种死就不合情理。列子谢绝了子阳的粮食,不欠他什么,不存在是否为他去死的问题,这就避免了不义,同时也避免了不合情理,这难道不是远见卓识吗?在他遭受饥寒之患的时候,仍然能够坚持不接受馈赠,是因为他有先见之明的缘故。能够事先体察世事的变化而提早做好准备,就达到通晓人生真谛的境界了。(《吕氏春秋·观世》)

三位齐将

将军田忌离开齐国投奔楚国,受到了楚王隆重接待。

楚王向他请教:“楚国和齐国都是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两国经常发生冲突,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齐国军队呢?”

田忌说:“这好办。齐国如果派申孺领军,楚国以5万军队迎战,派一位上将军统领,一战即可斩杀申孺而归。齐国如果派田居领军,楚国就要发兵20万迎战,派一位上将军统领,双方可以打个平手,各自罢兵。齐国如果派盼子领军,楚国必须起全国之兵,大王您亲自出征,田忌我随同前往,分别由国相、上将军统领左右两翼,如此布置,也只能勉强保住大王的性命而已。”

这时,刚好齐国派申孺率领军队进犯楚国,楚王根据田忌的意见,派一位上将军以5万军队迎战,果然马到成功,一战就斩杀了申孺。齐王大怒,派盼子为将,率军前来。楚国调动全国之兵,楚王亲自挂帅,田忌跟随,国相、上将军担任左右司马,结果只保住了楚王全身而退。

回来后,楚王让田忌站在上位,自己恭恭敬敬地面朝北站,问田忌:“先生为什么预料得这样准确呢?”

田忌说:“申孺的为人,欺辱有才能的人而蔑视没有才能的人,大家都不为他所用,所以必定灭亡。田居的为人,尊重有才能的人而蔑视没有才能的人,贤才为他所用,不才被他抛弃,所以胜算占一半。盼子的为人,尊重有才能的人而爱惜没有才能的人,贤才和不才都能为他所用,所以必胜无疑。”(《说苑卷八·尊贤》)

隐退

西汉初,宗室刘交喜爱书籍,与申公、穆生、白生一起学习。他当上楚王后,任命这三人为中大夫。穆生不能喝酒,刘交每次设宴,都特意为穆生准备甜酒。等到楚元王的儿子以及孙子为王时,也为他特备甜酒,但慢慢地就淡忘了。穆生退出宴会,说:“应该离开了!不特设甜酒,说明楚王对我已经怠慢,再不走,楚王将会给我戴上刑具在街市上示众。”穆生声称有病,卧床不起。申公、白生极力劝他继续为楚王效力,穆生道:“《易经》说:‘知道契机的神妙吗,契机,是动机的微妙变化,是显示吉凶的先兆。君子看到契机采取行动,而不是消极等待。’(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先王礼待我们三个人,是他恪守道义;如今楚王怠慢我们,是忘记了道义。无视道义的人,怎么可以长期相处,难道我只是计较区区的礼节吗!”穆公离开了楚国。后来楚王卷入“七王之乱”,兵败自杀。(《资治通鉴》卷16)

腐木不可以为柱

西汉时,成帝微服出行,到阳阿公主家,看中了歌舞女赵飞燕,把她召入宫中。成帝对飞燕宠爱有加,打算立为皇后。谏大夫刘辅上书说:“如今陛下出于感情,在欲望的驱使下,倾心于一个出身卑贱的女人,想让她以国母的身份君临天下,既不畏惧天,也不愧对人,迷惑没有比这更大的了!俗语说:‘腐朽的木头不可以用来做梁柱,主人的婢女不可以反过来做主人。’(腐木不可以为柱,人婢不可以为主。)做天和人都不赞成的事情,必定有祸而无福,这是市井小民和过路行人都知道的,朝廷却没有人肯站出来说一句话,我私下里很痛心,不敢不冒死劝谏。”成帝不听。(《资治通鉴》卷31)

大树将军

王莽新朝被推翻后,刘秀开始了统一天下的行动,他把手下官兵分配给众将领,大家都表示愿意跟随“大树将军”。大树将军是指偏将军冯异,他为人谦和退让,不夸耀自己,他约束部下官兵,只要不是与敌人交战或者遭到敌人攻击,平常的时候一定要跟在其他部队的后面。每到一个地方停留,将领们聚在一处谈论功劳,冯异却常常独自躲到树下。所以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资治通鉴》卷39)

出身

东汉章帝去世,窦太后临朝摄政。窦宪以侍中身份入宫主持机要,出宫宣布太后命令。他的几个弟弟也都手握重权,窦笃为虎贲中郎将,窦景、窦同为中常侍。门客崔骃(yīn)上书窦宪,道:“《传》说:‘生来就富有的人骄横,生来就尊贵的人倨傲。’生于富有而能够做到不骄横,生于尊贵而能够做到不倨傲,还从来不曾有过。”(《传》曰:“生而富者骄,生而贵者。”生富贵而能不骄者,未之有也。)(《资治通鉴》卷47)

东汉末年,曹操去世,曹丕接任魏王。曹丕认为弟弟曹植有野心,把他贬为安乡侯,将其党羽处死。

三国时期学者鱼豢(huàn)评论道:“谚语说:‘贫穷的人不用学,自然俭朴;卑下的人不用学,自然谦恭。’这并不是说人在本性上有什么差别,而是所处的形势造成的。(‘贫不学俭,卑不学恭。’非人性分殊也,势使然耳。)如果曹操能够及早约束、管教曹植等人,用心良苦,那么曹植等人怎么会有非分之念!”(《资治通鉴》卷69)

将相之门

西汉安帝时,边境形势吃紧,大将军邓骘打算放弃西部的凉州。郎中虞诩找到太尉张禹,认为邓骘的决定是错误的,列举了三条理由。谈到第三条时,他说:“人云:‘函谷关以西出将,函谷关以东出相。(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刚烈之士和武将,大多出在凉州。当地民风雄壮勇猛,人人学习兵战之事。如今羌人、胡人之所以不敢入侵内地危害中原,就是因为凉州在其身后。”故而凉州绝不能放弃。(《资治通鉴》卷49)

十六国时,前秦苻氏政权衰败,前将军、丞相王猛的孙子王镇恶投奔东晋,朝廷任命他为临澧令。王镇恶骑术不佳,拉不动强弓,但却有谋略,性格果断,喜欢议论军国大事。有人把王镇恶推荐给太尉刘裕,刘裕跟他交谈,很是喜欢他,便留他在家里住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刘裕对参佐们道:“我听说将军之家出将军(将门有将),如今在王镇恶身上验证了。”随即任命他为中军参军。(《资治通鉴》卷115)

隋炀帝时,仆射杨素恃功自傲,遭到炀帝的忌恨。杨素死后,炀帝把恨意转移到他的儿子、礼部尚书杨玄感身上。杨玄感见朝政日益混乱,而炀帝又对自己不满,便和几个弟弟谋划造反。炀帝准备亲自征讨高丽,杨玄感趁机迎合,请求道:“我家世代蒙受国恩,愿意充任讨伐高丽的将领。”炀帝高兴地说:“将军之家必出将军,宰相之家必出宰相,此言不虚。”(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固不虚也。)于是转变了对杨玄感的态度,宠信日重。(《资治通鉴》卷182)

预见带来灾难

东汉末年,袁绍决定征讨曹操,田丰竭力劝阻,说这么打是打不赢的,应该采取相持的对策。袁绍认为他这是在扰乱军心,给他戴上刑具,关押起来。袁绍大败,消息传到冀州后方,有人对田丰说:您一定会得到重用。田丰答:“袁绍外貌宽厚而内心猜忌,不能明白我的一片忠心,多次因为我的直言相劝而震怒。要是他打赢了,或许高兴而赦免我,现在打输了,会由于愤怒而更加忌恨我,我不指望能保住性命。”

同类推荐
  • 历史大搏杀

    历史大搏杀

    这是一本诠释中国帝王集团政权博弈的大作。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审视中国两千年的帝制发展,揭示了隐潜在历史表象之下的潜规则,即围绕着帝王,外戚、太监、士人官僚集团以及其他势力为了争权或合纵或连横,乃至兵戎相见的残酷血腥。作者这样说过:“研究中国帝王史,上要看政权操控者即不同的统治集团,下要看基层组织,同时更要看到历史大势的变迁,这才是研究历史的初衷,这样才能有所收获。”读过《历史大搏杀》,你会惊奇地说:“原来故事中还有故事!历史可以见证未来!”黑格尔认为,中国文明是静止的,停滞的,是没有历史的。
  • 统一之路与分裂之痛

    统一之路与分裂之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两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现象:其一是一些分裂的国家重新统一了,如德国、越南和也门等;其二是一些原本统一的国家又分裂了,如苏联、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等。 分裂国家为什么能重新统一?统一国家又缘何会出现分裂?本书与你一起研究和探讨国家的统一与分裂问题,如德国、越南和也门等的重新统一给仍处于分裂状态的国家提供了哪些宝贵的经验?苏联、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分裂又为那些多民族国家如何保持统一防止分裂提供了哪些有益的教训?都将一一进行分析。
  • 思想政治工作原理

    思想政治工作原理

    本书分为总论和分论两编,共十四章。总论共八章,主要阐述思想政治工作一般原理,对各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分论共六章,主要针对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提出做好和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特殊要求。
  • 旧制度与大革命(政务版)

    旧制度与大革命(政务版)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开篇即写道:“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已经有前人绘声绘色地书写过,我不愿意再写。我现在所创作的这部书绝不是为了讲述这一段大历史,而是志在思考、研究、透视这一场大革命。”这部作品从宏观角度揭示了大革命的本质、使命与功绩,从中观角度解析了引发大革命的各种制度性诱因,从微观角度解析了引发大革命的各种社会性诱因。这部作品,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国大革命,并从中获得历史的启示。
  • 寒冰访罗明

    寒冰访罗明

    本书作者以对话的方式记述了罗明先生一家与中国、与北京大学的情缘,更是通过两国领导人的一些交往细节的回忆和当时国际背景的描述,展现了一部活生生的当代中罗关系史。
热门推荐
  • 学霸惊魂:逗比总裁甩不掉

    学霸惊魂:逗比总裁甩不掉

    再次融资失败的鸥鹭正怒气冲冲地满街寻找着驴肉火烧的时候,一阵玫瑰花瓣雨飘落下来撒了她一身。她抬头一看,发现她的冤家郁孤正吊着威压晃荡在她的上空。“你在干嘛?!”她吓得后退了两步。郁孤从腰上解下一个收旧家电大叔同款白色小喇叭,喊道:“走过路过的都来瞧一瞧看一看了啊,我要向这位鸥鹭小姐求婚!”“啥?!”鸥鹭还在目瞪口呆。“哇塞!”“好浪漫!”的呼声已经排山倒海地袭来。“大家都见证一下啊,她要是敢不答应,我就让上面解绳子!”“你这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你造么?!”“嫁给他!”“嫁给他!”“嫁给他!”围观群众的怒潮已经无法遏制。
  • 魂逆九天

    魂逆九天

    心怀梦想的少年,在武学的道路上蹒跚前行!看他如何脚踏诸妖,剑斩万邪,破那重重阻碍,最终笑傲九天!梦想不怕大,万一实现了呢!请点开,认真的读一读,万一你喜欢呢!一切热血传奇尽在魂逆九天!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侠义红尘记

    侠义红尘记

    本书讲述了一代大侠西门秋带其门下四大杀手纵横江湖和爱恨情仇的故事。书中人物形象生动,富有情感,语言精练,情节精彩,值得一看。
  • 三国轩辕传奇

    三国轩辕传奇

    这是一部不同寻常的三国小说,其中内涵,请诸位细细品味,孰是孰非,皆为本人观点,切勿当真。
  • 田园锦绣之农门商女

    田园锦绣之农门商女

    作为国家暗影卫的柳月烟,死于非命魂穿到古代也就罢了,刚醒来,斗极品亲戚,淡定从容搞定恶徒,为留在月牙村,贿赂村长,哼哼,她柳月烟的东西岂是轻易可拿走的,吃了她的早晚给她吐出来,创业发家遇男主,死缠不放,终倾心,为查母亲原主死因,后宅斗法开启!--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超越对话:走向佛教基督教的相对转化

    超越对话:走向佛教基督教的相对转化

    本书作者作为深受怀特海哲学影响的基督教思想家,在当代宗教多元论的语境中探讨了基督教与佛教(禅宗、净土宗)的对话,提出了通过对话而超越对话并相互转变的对话模式,这对当今世界宗教文化交流与和平发展富有建设性。
  • 狗腿子的崛起

    狗腿子的崛起

    我是一猥琐的胖子,职业是大明帝国的狗腿子。我平常贼眉鼠眼,眉飞色舞,生冷不忌……
  • 执行在于细节

    执行在于细节

    《执行在于细节》作者罗鲜,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也绝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制度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只有花大力气,把小事做细,才能把事情做好。大量的工作都是一些琐碎的、繁杂的、细小的事务的重复,所以,我们只能从基层做起,不能眼高手低。浮躁应被扎实所代替,冲动应被理智所折服,这才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 兵遇上秀才之爷有枪

    兵遇上秀才之爷有枪

    文状员诸葛文觉得自己很悲催,金榜题名时,被一个来自现代的霸王花给盯上直接洞房花烛了。这个花容月貌的娘子不但会花拳秀腿,还能弄枪使棍,让他胆战心惊不敢靠近!红装变武装,秀才变军师。俏人儿在沙场如鱼得水,捷报频传!铠甲散尽,壁咚开始!某将军泪奔,经鉴定秀才相公乃禽兽一枚!(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