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行相反
南北朝北魏献文帝时,徐州刺史李(xīn)曾任仓部尚书,宠信卢奴县令范 (biǎo)。其弟左将军李瑛劝道:“此人以笑脸事人,以财物交人,轻视德行道义,看重权势利益。听他说话,甘甜入耳,看他行动,有如盗贼,不及早跟他断绝来往,将后悔莫及。”(能 降人以色,假人以财,轻德义而重势利;听其言也甘,察其行也贼,不早绝之,后悔无及。)李没有听从,反而把心里的真实想法都告诉了范 。后来范 出面告发李通敌,致使其全家受害。(《资治通鉴》卷134)
天爵和人爵
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时,治书侍御史薛聪不畏强权,敢于任事。有时孝文帝想要宽容被弹劾者,薛聪总是和他争辩,孝文帝经常说:“就是我见了薛聪也不能不害怕,何况其他人呢?”由此贵戚们不得不有所收敛。薛聪升至直阁将军,执掌宫中禁兵。百官退朝后,薛聪总是留下来陪侍孝文帝,两人在帷幕后面议论政事,有时能整整说上一夜。对于治政的失误,薛聪能够进行劝谏,意见大多被采纳。薛聪为人厚重,行事谨慎,外界不知道他都做了些什么。孝文帝想要晋升薛聪的官爵地位,他总是苦苦辞让,不肯领受。孝文帝引用孟子的说法,对他道:“你的天爵很高,自然不是人爵所能企及的。”(卿天爵自高,固非人爵所能荣也。)(《资治通鉴》卷140)
不轻慢
隋炀帝时,杨玄感任礼部尚书。他骁勇善战,骑射娴熟,爱读书,喜欢结交宾客,海内很多名士都与他来往。他与蒲山公李密的交情很好,有时侮慢他。李密对杨玄感说:“人应该说实话,不可以当面阿谀!要是在两军阵前交战,大怒喝喊,震惊威慑敌人,我不如您;要是驱策天下贤士俊杰,使他们人尽其才,您不如我。怎么可以倚仗高位而轻慢天下的士大夫呢!”杨玄感笑了,认为李密说得对。(《资治通鉴》卷182)
宠辱不惊
唐朝高宗时,卢承庆任司刑太常伯,经常参与考核朝廷官员和地方官员。有一个督运官,因途中遭遇大风致使粮食受损,卢承庆的考语是“监运损失粮食,成绩中下”。这位官员神色自若,没有说话就退出了。卢承庆看重他气度,改评为“非人力所能及,成绩中中”。这位官员既没有显出高兴,也没有愧疚。卢承庆又改为“宠辱不惊,成绩中上”。(《资治通鉴》卷201)
保密
唐玄宗时,开府王毛仲与龙武将军葛福顺联姻。王毛仲是玄宗的宠臣,葛福顺主管禁军,吏部侍郎齐浣认为双方结成姻亲对朝廷不利,便把自己的担忧报告给玄宗。玄宗夸奖齐浣忠心,答应设法解决。齐浣引用《易经》中的话说:“君主言行不缜密,就会祸及臣子,使他们丢掉性命。希望陛下严守机密。”恰逢大理丞麻察获罪,降为兴州别驾,齐浣与他是朋友,出城为他饯行,跟他透露了这件事。麻察轻友,为人阴险,立即向玄宗告发。玄宗愤怒,立即召见齐浣,斥道:“你担心我不能守密,却又告诉麻察,如此做法难道是保密吗?况且麻察素来没有德行,你难道不知道吗?”齐浣叩头请罪。玄宗下令:“齐浣、麻察合伙诬陷将相,离间君臣;齐浣降为高州良德县丞,麻察降为浔州皇化县尉。”(《资治通鉴》卷213)
感谢
唐朝文宗时,李德裕从西川调到朝廷。文宗早就注意他了,打算让他当宰相。现任宰相李宗闵与李德裕有矛盾,不愿意跟他共事。京兆尹杜悰出主意,说李德裕虽然擅长文学,但不是科举出身,常常为此耿耿于怀,可以从这方面想想办法,不妨用御史大夫的职位圈住他。李宗闵认为此计可行。杜悰便去见李德裕,把将要出任御史大夫的消息透露给他。李德裕喜极而泣,说:御史大夫是朝廷举行大礼时在宫门纠察百官班列的重要职务,我这个晚辈怎敢担当!连连请他转达对李宗闵的感谢。(《资治通鉴》卷244)
狗鼠之辈
唐朝武宗时,吐蕃国因为立赞普一事发生内乱。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起兵,自称是义兵,实则想篡夺国家大权。他担心鄯州节度使尚婢婢抄他后路,便先发进攻鄯州。路上遇到雷电,十几个部将和几百头家畜被击死。论恐热以为不祥,犹豫不进。
尚婢婢派人给论恐热送来一封信,表示自己只喜欢读书,不想当官,说自己完全可以解职回家,不必大人您劳师动众。论恐热把尚婢婢的信拿给部将们看,非常得意,说就是让尚婢婢做宰相,他也不会有所作为。于是引兵退走。尚婢婢得讯,拍着大腿大笑说:“我国如果立不起来赞普,那么就归顺大唐,怎么能够事从论恐热这种狗鼠之辈呢!”(《资治通鉴》卷247)
士为知己者死
唐朝僖宗时,南诏国请求与唐朝和解,岭南西道节度使辛谠向朝廷报告了这一情况,在奏书中说他率军戍守多年,耗费大量粮饷费用,加重内地负担,建议抓住这个机会与南诏订立和约,使疲惫的民众获得喘息的机会。僖宗批准了这一建议,命辛谠负责办理。
辛谠派人出使南诏,路途遥远艰辛,使者相继在途中去世,随员也死了大半。这时辛谠已患风痹病,将部下摄巡官徐云虔招来,握住他的手说:“使者相继病死,你既然入仕做官,就应该想着报效国家,是否走一趟?我痛恨自己患上风痹,不能拜你。”说罢呜咽流涕。徐云虔说:“士为知己者死!明公对我一直坦诚相待,我恨自己没有机会报答恩德,怎敢不接受命令!”于是领命出使南诏。(《资治通鉴》卷253)
闽主
五代时,南方的闽国向北方的后晋称臣,朝廷派卢损出使闽国。卢损到了福州,闽主王昶称病不见,命他的弟弟王继恭招待晋使。闽国士人林省邹私下对卢损说:“我的国主不侍奉他的君主,不爱护他的亲人,不体恤他的民众,不敬畏他的鬼神,不亲睦他的邻邦,不礼待他的宾客,这样的人,能持久吗?(吾主不事其君,不爱其亲,不恤其民,不敬其神,不睦其邻,不礼其宾,其能久乎!)看来我将要穿着僧服向北边逃走,跟您相见于中原了。”(《资治通鉴》卷282)
唐主
五代时,南唐国主李昪(biàn)去世,李璟即帝位。李璟为人谦虚谨慎,即位之初,不呼唤大臣的名字,几次邀请公卿议论政治措施。李建勋说:“主上宽厚、仁爱、大度,比先帝强;但性格和习惯尚未定型,如果没有正派人辅佐,只怕不能守住先帝开创的基业。”(《资治通鉴》卷283)
小结
官场规则很深也很复杂,从人才以及人际关系的角度解读,作最一般概括,可以这样说:最受下级欢迎的上司,应该仁爱、宽厚;最受上级信赖的属员,应该忠实、谦恭;最受同事喜爱的同僚,应该诚恳、无私。
2.个人
要义
上个问题侧重的是一般认识,这里主要谈的是对个人的具体认识。
故事
管仲
管仲与鲍叔牙交好,两人在许多事情上共过事。后来他们分道扬镳,分别追随齐国君主的两个儿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
管仲人品不好,常常遭到人们诟病。鲍叔牙虽然吃过他的亏,但每每出头为朋友辩护。管仲家里很穷,两人合伙做生意,分钱时管仲拿得多,鲍叔牙不认为他贪心,而是说他需要钱。管仲协助鲍叔牙办事,尽帮倒忙,鲍叔牙不认为他笨,而是说他没赶上好机会。管仲几次做官都遭到罢免,鲍叔牙不认为他没有本事,而是说条件对他不利。管仲在战场上三番五次地逃跑,鲍叔牙不认为他胆小,而是说他有老母亲需要照顾。
最不能令人容忍的是,公子纠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公子小白坐上齐国君位成为齐桓公后,别的追随者以自杀表示气节,而管仲却选择屈辱地被囚禁,做最后的等待。别人都说他厚颜无耻,作为政敌的鲍叔牙却不这么看,而是夸奖他有见识,不因为保持小节而放弃自己的功名事业。
鲍叔牙对齐桓公说:“您终于继承了国君大位,这已经非常尊贵了,我无力帮助您更加尊贵。您的志向要是只在齐国一个国家上面,有我鲍叔牙和别人就足够了;要是想称霸天下,非得管仲辅佐不可。”
齐桓公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把国家政务托付给管仲。
齐桓公多次会合各国诸侯,为天下立规矩,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靠的就是管仲。(《史记·管晏列传》)
子路
孔子带着学生到山中游玩,分派子路去打水。
子路来到河边,碰上一只老虎。子路无处可逃,只好硬着头皮跟虎搏斗,一把拉断了老虎尾巴,揣进怀里。
子路打水回来,问孔子:“上等人士怎样打虎?”
孔子答:“抓住老虎的脑袋。”
子路又问:“中等人士怎样打虎?”
孔子答:“抓住老虎的耳朵。”
子路接着问:“下等人士怎样打虎?”
孔子答:“抓住老虎的尾巴。”
子路扔掉虎尾,捡了块石头揣进怀里,又来找孔子,说:“夫子你明明知道老虎就在河边,可还是支使我去打水,是要害死我呀!”竟然起了杀心,问:“上等人士怎样杀人?”
孔子答:“用笔。”
“中等人士怎样杀人?”子路又问。
“用嘴。”孔子答。
“下等人士怎样杀人?”子路接着问。
孔子看了眼子路鼓鼓囊囊的衣怀,说:“用石头。”
子路扔掉石头,跑了。(《孔子集语·杂事》)
剂貌辨
静郭君田婴非常看好他的门客剂貌辨。剂貌辨有许多毛病,门客们都很不待见他。
新齐王即位,他不喜欢静郭君。静郭君便辞去国相的职务返回自己的封地薛邑,不久剂貌辨离开薛邑,去见齐王。
齐王听说了,生气地等着剂貌辨,说:“你这个人,就是使静郭君言听计从、喜爱有加的那个人吧?”
剂貌辨答道:“喜爱是有的,至于言听计从却从来没有过。大王刚被立为太子时,我就对静郭君说:‘太子耳后见腮,眸子下斜偷视,一副不仁之相,这样的相貌乃是背叛的标志。不如废掉他,另立太子。’静郭君流着眼泪说:‘不能这样。我不忍心这么做。’要是静郭君听了我的话,就没有今天的祸患了。这是其一。
“回到薛邑后,楚国令尹昭阳提出用大于薛邑几倍的土地交换薛邑。我又说:‘请一定答应这件事。’静郭君说:‘薛邑是从先王那里继承来的,尽管现在的大王不喜欢我,但把薛邑换给楚国,我怎么向先王交代呢?再说了,薛邑设置了先王的宗庙,我又怎么能够把宗庙让给楚国呢?’还是没有听臣的话。这是其二。”
齐王长叹一声说:“静郭君对我,竟然到了如此地步!我年轻,不知道这些,您肯为我把静郭君请回来吗?”剂貌辨应承下来。
静郭君回到齐国都城的时候,齐王亲自到郊外迎接,请他重新担任国相。(《吕氏春秋·知士》)
刘邦
汉高祖刘邦曾与韩信闲聊将领们能指挥多少兵。刘邦问:“像我这个样子能指挥多少兵?”韩信答:“陛下您最多能指挥10万兵。”刘邦问:“您呢?”韩信说:“越多越好。”刘邦笑着说:“越多越好?那你怎么还被我捉住了?”韩信道:“陛下您不能指挥兵,却善于驾驭将,这就是我韩信被陛下捉住的原因。何况陛下的才能,乃是人们说的‘为上天所赐,而非个人努力能够获得的’呢。”(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资治通鉴》卷11)
郭泰
东汉桓帝时,有人问范滂,郭泰是个怎样的人。范滂答:“隐居而不离开双亲,坚贞而不隔绝世俗,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还有别的。”(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他。)(《资治通鉴》卷55)
曹操
东汉灵帝时,黄巾军起事。在与黄巾军作战的朝廷各路人马中,有一支由骑都尉曹操率领。曹操从小机智、警觉,善于玩弄权术和使用谋略,喜欢行侠仗义,行为无拘无束,不经营家产事业,人们并不看好他。唯独太尉桥玄,还有一个南阳人叫何颙的,认为他非同寻常。桥玄对他说:“天下将要大乱,不是掌握时代命运之才,不能救世。能够恢复天下安定的人,大约是你了。”何颙看到曹操后叹息着说:“汉朝将要灭亡,能够重新安定天下者,一定是此人。”桥玄劝曹操结交许劭。曹操前去拜访许劭,问:“我是什么样的人?”许劭瞧不起曹操的为人,不说话。曹操非要他说。许劭答:“您,乃是治理天下的能臣,扰乱天下的奸雄。”(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非常高兴地去了。(《资治通鉴》卷58)
东汉献帝时,董卓专权,倒行逆施。函谷关以东的州、郡全都起兵讨伐董卓,推举勃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各路兵马云集。济北国相鲍信和曹操驻军酸枣。豪杰大多归心袁绍,唯独鲍信看好曹操,对他说:“众人谋略平平,能够拨乱反正的人,是您。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尽管强大,也必定会失败。(夫略不世出,能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您恐怕是上天派来的吧!”(《资治通鉴》卷59)
唐太宗征伐高丽,路过邺城,亲自撰文祭奠魏太祖曹操。说:“魏太祖能够面临危险而随机应变,预料敌情而设置奇兵。作为一位将领,智慧有余,作为王者,则才智不足。(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资治通鉴》卷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