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45500000012

第12章 第624研究所(1)

624所的由来

1965年1月12日,为适应航空工业的发展,第三机械工业部“651会议”决定组建航空喷气发动机研究所,代号为第11研究所,隶属于三机部第六研究院,以高空模拟试车台为重点开展建设,还要建近50台(套)大型零部件试验设备。1965年10月,三机部批准研究所设计任务书,明确所的性质、任务,主要是进行航空喷气发动机应用技术研究,是全国喷气发动机科研、设计、生产和使用单位的主要技术后方和试验研究基地。

六院11所地处祖国的大西南四川西北部江油县(后改县建市)境内。当时被定为三线地区。“三线”这一概念出自毛主席关于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在这个构想中,他把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三类地区,分别简称为一线、二线和三线。在20世纪60年代,台湾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蠢蠢欲动,美国在我东南沿海地区发动攻势,不断制造事端,中苏关系也日趋恶化,形成对中国的包围圈,国际形势比较紧张。1965年8月,在一次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主席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内地建设不好,我就一天也睡不好觉。”为了建立一个“打不烂、拖不垮”的战略大后方,1965年底中央决定在内陆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但不久即因“文化大革命”爆发而处于停滞状态;到1969年初在中苏边境发生了“珍宝岛事件”,“三线”建设才开始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了一个高潮。当时中央提出的建设方针是:靠山、分散、隐蔽。口号是:好人好马上“三线”。

624所的所址几经周折,最终选定在四川省江油县松花岭地区,位于观雾山脚下的一条山沟中的平坝上。1965年2月将原606所负责基建的苗逢润(注)副所长调去当所长。在624所创业的最艰难时期,苗逢润同志与领导班子成员一起带领全所职工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初建中的许多意想不到的重重困难,精心谋划和组织,几十年如一日在山沟里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航空发动机研究所。苗所长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事业心强,作风扎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直厚道,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为624所的创建和发展立下了丰功伟绩。调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刘子英同志任政委,他是1965年4月第一批入川的“十八勇士”之一。他身先士卒,不畏艰辛,工作从精,生活从简,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得群众拥护。调董绍庸同志担任技术副所长兼总工程师,他参与了香港“两航”起义,是从国外回来的著名航空发动机专家,曾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授,著有很多书。当时我们学习发动机原理,主要有两本书:一本是苏联的斯切金院士写的;另一本就是董绍庸教授写的。606所有很多来自哈军工的优秀毕业生,都是他的学生。调康毅同志担任副总工程师,他原在606所就当过副总师,为人正直,治学严谨,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英语很好,是一位有很高学术造诣的航空发动机专家,后来担任过624所所长,为624所和高空台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随着领导机构的不断调整,六院11所的归属和名称也在不断地变化。1965年1月—1968年3月一直叫六院11所,1968年3月所随六院划归国防科委领导,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4研究所,此后六院11所的名称不再使用。624所的名字一直沿用下来。1979年1月,经上级批准624所对外开放,对外名称又叫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以下统称为624所)。

全室迁往四川

1970年10月,经空军司令部批准,上级决定将我所在的606所第七研究室(815甲发动机型号设计室)按建制分迁到624所,815甲发动机型号和“遭遇起动系统”等研究工作均移交410厂负责。

在此前的1969年,六院决定从606所抽调一部分人到湖南去组建一个新所,主要从事直升机涡轴发动机的设计研究工作,就是现在位于湖南株洲市的608所。当时我主动报名申请,我们两口子都是湖南人,家里上有父母,下有弟弟妹妹都需要照顾,我爱人也非常希望去,因为我们在沈阳的工作单位一东一西,相距太远,六年多来她早起晚归,两头都见不到太阳,实在太辛苦了,两个孩子也难以抚养。我原以为自己要求去湖南的条件和理由是很充分的,但没想到所领导不同意,说工作需要,就是不能放你走。

后来由沈阳606所调去了二十几位同志到608所,带队的是董秉虔同志,当时他是606所三位副总师之一,后任608所所长。

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虽然没有去成湖南,感到有点儿遗憾,但还是恪守自己常说的一句老话,那就是“一切听从党安排”,仍一如既往地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我是606所七室专业组长,又当过党支部副书记,按照领导指示要协助党组织动员大家去“三线”。我知道自己肯定是要去的。南方人去四川工作,生活习惯不成问题。

按照上级要求,接到通知后一个月之内就得出发,当时群众思想有些混乱,一些家在东北的同志就不大想去,说我到四川去干什么?但领导做了细致的思想工作之后,大家都能服从组织决定,基本上都去了。那次共分迁去308人,七室按建制全部都去了,其余从各个科室和附属工厂中抽调,科技人员约占三分之二。

走进大山深处

1970年11月,我们举家搬迁,随同606所308人包乘一辆专列,千里迢迢,从沈阳出发了。我们是从繁华的大都市走向深山老林,尽管服从工作需要,但对沈阳毕竟充满了眷恋之情,对即将到达的川西北崇山峻岭,也有着许多未知的迷茫。

火车到北京停留两天,让大家在北京自由自在地玩一玩儿。我们带着3个小孩加上妹妹刘湘华,一家6口首先去了天安门广场,大家照相留作纪念。然后带他们去了我的母校北航,又游览了故宫、颐和园和北海。这些给一家大小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和记忆。两天后我们又登上火车继续启程直奔四川。

火车开到一个叫中坝(后改名江油)的车站,下了火车上汽车,汽车行进在曲折蜿蜒高低不平的山路上,由于是第一次走这种山路,车子开得又快,大家的心都揪着,有些孩子吓得哭了,有些孩子却激动得直尖叫。

到了松花岭,一出公路隧道,感到豁然开朗,看到了马路两旁的楼房,楼前插满彩旗,站着一排排化了妆的中小学生,手中拿着鲜花,敲锣打鼓,高呼“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口号,场面虽不算十分壮观,却显得非常热烈和真诚。

当年毛主席的指示是“靠山、分散、隐蔽”和“靠山、近水、扎大营”,后来林彪发挥了—下,演绎成“山、散、洞”,进山越深越好,分得越散越好,能进山洞更好。按照林彪的这些话,624所就形成了一线五点23千米“羊拉屎”的分散局面。我们被安排在最里面的那个点———即北川县甘溪小镇,孤零零的一个设计室,孤零零的一栋三层楼,我们就在那儿办公了。

职工住房非常紧张,单身职工安排在稍加改造的澡堂子里居住。我们带家属的,就挤在办公楼里,上面两层办公,下面第一层住家,各家做饭都在走廊里面。当时没有煤供应,开始我们就带着小孩和大家一起上山砍柴、拣枯树枝。烧柴禾谁都不习惯,有些人虽然带了蜂窝煤,也不会烧,底层各家一做饭,烟就直往上面冒,熏得我们在办公室里眼泪鼻涕一起流,弄得大家都哭笑不得。有的同志趁机说俏皮话:“你老兄何必天天流下激动的泪水啊?”逗大伙儿开开心。

刚到624所时,大家还有点儿新鲜感,有说有笑的。但没过多久这种新鲜感就消失了,只剩下了郁闷和寂寞。由于四周都是高山,感到这里的天黑得比沈阳要早。到了晚上,仰望星空,就像一个带孔的锅盖,把自己扣在了大山里面,中间只露出那么一点点天,觉得自己真像是“井底之蛙”了。

孩子们永远是天真可爱的,他们高兴地数星星,比赛看谁数得多,而大人们则感慨万千,有的沉默不语,有的暗自伤心,心情十分复杂。

大约7个月后,我们住办公楼的人都搬到甘溪的梅家园去了。梅家园山坡上有一座古庙,据说1935年红四方面军路过时,徐向前司令员曾在那里开过会。从甘溪办公楼到梅家园有三四里路程,要过一条河,当年是铁索木板桥,我们去时已建成了能过汽车的钢筋水泥桥了。我家被分配住到半山腰上一栋三层简易楼顶层的一间半房子里,在那里住了大约3年时间。那时候要求隐蔽,房子的外表看起来要跟老百姓的房子一样。建房子用的是“干打垒”的方法,就是用河沙、石子再加一点水泥搅拌在一起,做成长方形的块料,一块块堆砌起来,屋内墙面连石灰都没有抹,谁要想打钉子进去挂点东西是很难的,屋顶有些是用瓦片,有些采用石板。

在沈阳时就听人说过这里山上有“熊瞎子”,晚上睡觉前一定要把门窗关好。但我们住了那么多年,却没有一个人看见过“熊瞎子”。

成为624所一部分

后来听说,在我们分迁到624所之前,还有过一段小插曲。

1970年5月份,为加快“三线”建设步伐(另一说是为执行林彪1969年9月的001号令),空军司令部决定在成都建立飞机和发动机的第二设计研究所,由601和606所分迁部分科技人员去组建,地址初步选定在成都军区空军指挥部所在地,两所各占一半,606所的一半要略大一点,由601、606所军管会和革委会各派出一个小组前去考察调研。601所的考察组回去后,写了一个报告,认为这个地方很好,同意将第二飞机设计研究所建在该处,以后发展成了现在的611所;而606所考察组回去后,写的报告却不同意建在那里,据说有三条理由:第一,这个地方靠近武侯祠旅游风景区,不利于保密;第二,房子太破旧,一脚就可以踹倒,改建需要花很多的钱;第三,周围全是农田,没有发展余地。当然还可能有一条理由是因为发动机试车时噪声较大,容易扰民。就这么几条理由,606所就将这个地方放弃了。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上级领导提出希望624所暂时代管。但苗逢润所长明确表示不同意,他说,这些同志要是给624所,我们非常欢迎,可以单独成立发动机设计室,如果是代管,我们不好管,也管不好。

1970年6月六院正式批准,明确624所将要承担型号设计任务,于是将第二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就建在624所,先建一个设计室,待条件成熟时再逐步扩大。这样我们就名正言顺地成为624所的一部分了。606所分迁去的设计人员,绝大多数分配到了建在北川县甘溪小镇的设计室工作。

从甘溪到所本部松花岭有20多千米路程。交通只有一条弯弯曲曲、铺了一点小石子的泥巴公路,个别地方勉强能够双向通车。道路的一边是悬崖峭壁,山上“嵌入”的大小石块好像就要掉下来的一样,令人望而生畏;另一边是大山沟,底下就是平通河,地势十分险峻,车子一旦掉下去肯定会粉身碎骨。我们刚去的时候,因为只有一部大轿车,要让给女同胞和孩子们坐,我们只好坐敞篷的解放牌卡车。汽车开在这种山路上,开始大家挺害怕的,真有点心惊肉跳的感觉,但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

来到这个偏僻的大山沟里,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为了搞新型发动机设计。这个发动机的技术指标很高,是为“双三”飞机配套的发动机———飞行高度30千米,马赫数3.6,代号“911”。在624所的编制中,成立了第一设计室,规模很大,大概有160人,由袁美芳担任室主任,杜仲泽、王靖寰、陈大筏为副主任,周振德为党支部书记,相当于一个中小规模的设计所了。

我在设计室担任总体性能组副组长。组长是李介玉同志,他是留苏回来的。我们两人各负责一个总体性能方案,因李介玉原来是搞910发动机的,他搞的方案是在910基础上改进设计;我负责的是以斯贝发动机为参考样机,重新进行总体方案设计。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两个方案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刚开始接受任务时,我们就感到指标太高,很难实现。我们查了很多资料,采用涡喷发动机耗油率太高,而涡扇发动机虽可以明显降低耗油率,但当时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涡扇发动机也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一台涡扇发动机能够飞到马赫数3.6的。再加上我国国产发动机还处于仿制阶段,自行研制才刚刚开始,技术基础太差,材料、工艺也很落后,要搞出这种高指标的发动机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当时林彪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又是党中央唯一的副主席,他提出来要搞“双三”,要造航空动力的“长江大桥”,谁也不敢说一个“不”字。

1971年9月13日,林彪外逃,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成为千古罪人。后来通过中央文件的传达和学习,才知道林彪反革命集团秘密策划“571”工程计划,妄图谋害毛主席,篡党夺权。

同类推荐
  • 罗曼·罗兰 契诃夫(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

    罗曼·罗兰 契诃夫(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

    罗曼·罗兰是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契诃夫是俄国小说家、戏剧家。本书对其二人的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做了翔实叙述,探究了二人成功的主要原因。阅读此书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从而为其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 谁许你一世倾城:林徽因传

    谁许你一世倾城:林徽因传

    生动而具体地重现了民国时代林徽因幼年、童年、少年、青年四个阶段的成长与成熟。全面而细致的描写了林徽因的一生。书中所述均是认真考察历史典籍而成,绝非想当然的传记作品。而是根据现存的关于林徽因的史实资料与作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予以文学性的演绎。本书填补了市面上众多林徽因传记未能触及的前半生,让读者从头认识这个可爱而坚毅的女孩,感受到一个依然美丽而不再遥远的林徽因。
  • 亨利·福特(名人传记丛书)

    亨利·福特(名人传记丛书)

    一个极富好奇心的农家少年,通过自学走上了机械工程师的道路,秉承着刻苦钻研的精神,成为世界第一批汽车的制造者之一,并创办了福特汽车公司,将汽车从新奇的奢侈品变成了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改变了美国乃至世界的交通历史。本书讲述了美国著名的企业家亨利?福特的传奇一生,让青少年读者了解早期汽车工业发展历程的同时,也学习他那执着和永不言败的创业精神。
  • 毛泽东为什么能

    毛泽东为什么能

    这是一本所有怀揣理想、敬畏历史的人都应阅读的书。本书没有从时间线索梳理毛泽东的生平,而是独辟蹊径,从修身立志、文治武功、战略决策、用人艺术、文学情怀等十二个方面,分析毛泽东为什么能带领中国人民缔造新中国,为什么能站立潮头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为什么能影响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什么能成为当代中国最伟大的成功者。
  • 曾国藩3:黑雨

    曾国藩3:黑雨

    修订老版讹误106处!一字未删,原貌呈现手稿!唐浩明独家作序认可版本!阅读收藏最佳版本!政商必读!最受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欢迎的10本书之一,中纪委“读书推荐”栏目推荐学习。柳传志、宗庆后、白岩松鼎力推荐!历史小说巅峰之作,关于曾国藩最权威、最好看、最畅销的读本。了解千古名臣曾国藩的唯一经典,读懂国人处世智慧的殿堂之作。依据人民文学出版社三卷本《曾国藩》编校而成,全新修订原貌呈现。
热门推荐
  • 刨出来的文化遗产

    刨出来的文化遗产

    《刨出来的文化遗产》是一本关于考古的科普书籍。人人皆知考古学家的工作艰难,这些专家花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的劳动成果就是今天我们所见的文化遗产,还有更多的未知的文化遗产被埋在地底,等待世人的挖掘,本书将带领青少年读者们走进考古学家的工作环境,领略考古的乐趣。
  • 星河制霸者

    星河制霸者

    “星际狙击炮:以强吸收望远镜吸收目标物体反射的光线,达到超远距离物体实时播放,再利用量子计算机计算出目标的行为方式概率,预测出目标下一步的行动,并加入科里奥利力计算公式、地转偏向力公式、行星轨道公式。通过核动力将“船弹”(子弹体积和皮划艇差不多大)发射而出,冲出大气层后,再经过地球本身的弹弓效应把子弹弹射到外太空,实现超远距离打击。”秦风挖了挖鼻屎,“嗯,赶上我弹一发鼻屎的威力了。”书没有简介那么不靠谱,来看看反正也不吃亏。不看的话弹你鼻屎哟~
  • 魅宠萌舞:调皮小姐

    魅宠萌舞:调皮小姐

    一个21世纪的普通女儿竟然穿越到古代时期,但这不是重点,填饱肚子才重要。“我都说了!我不是麟米兰!不是不是!”“我要回家!~~~~(>_<)~~~~呜呜!”上上下下都拿她没办法,任她撒娇!但是她不掌握舞者地位,难保她不会被欺负!纳尼!当舞者这可是她滴梦想耶!富有天赋的她又会有怎样的经历呢!某某人:一见钟情!调皮小姐:谁跟你一见钟情呀!真是自恋!……
  • 法医老公:货到请签收

    法医老公:货到请签收

    夏坎儿,24岁,实习法医……被逼的;薛南宇,30岁,首席法医……牛逼的;夏坎儿遇上薛南宇,用她的话说,这特么绝逼是世上最悲催的事情。第一天见面,他让她跟尸体睡了一晚;迎新酒会,他在大庭广众之下赏她一耳光;就连她去做流产手术,他都能架着她的腿说:不就是掏个孩子,便宜你了,我来。夏坎儿嘴角抽搐:“无功不受禄,又不是你的,滚一边呆着去。”就见某人拿着解剖刀阴测测的笑:“老子乐意给别人喜当爹!
  • 乾坤

    乾坤

    作品描写宋朝仁宗年间,捕役出身的少年薛天傲在国恨家仇中成长的故事。人是世间了不起的杰作,而武功又是人的伟大创造。薛天傲将生物原理与易经之道相结合,最终使得神功大成。作品从易经、佛理等方面探讨了人与自然万物相处之道,以“缘”字阐释了一种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最终,以形悖论的方式结尾,留给读者最后的玩味。
  • 妖网

    妖网

    生于人世间,宛如存于夏日浩淼的星空,彼此间素生牵绊,或亲情、或友情、或爱情,汇聚成“星”,交织成“网”。如同传说般,若每个人都是天上的一颗星,“牵绊”便如大网牵引并保护着每个闪耀的生灵在这水墨无光的世界,避免于迷途,远离于沉沦。而生存并潜行于这水墨之间,另一种被称之为“妖”的生物,觊觎着每一颗牵连的星光,对他们而言,满口吞下这闪耀着光芒的果实,便能享受那穿透灵魂且渗透于心脾的美味。于是他们潜伏在每一颗星的身旁,在不被察觉的前提下,细细地剪断那一根根牵连着的缠“网”。当最后一根牵绊被剪断之时,等待着失去最后一丝牵连“果实”的,将是早已张开的血盆大口。
  • 梅间诗话

    梅间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苍穹星辰落

    苍穹星辰落

    一个为父报仇的少年,一把忘了辉煌的断剑,两者的相遇使得历史都为之改变。残缺的星落剑,能吞噬的自由之翼,远古流传的洪荒剑幕,所有的一切让少年穆星辰由废物变得强大,一段段感情,一个个阴谋,一次次陷阱都在等待他来挑战。神秘的翎组织带来了怎样的血雨腥风?而九州大陆又如何在这暴风雨中求得生机一线?且看少年穆星辰纵横苍穹大陆,一怒万千流星落,弹指无尽剑幕升。
  • 通古魔路

    通古魔路

    人人都说,修魔道者人人得而诛之!这世界还有什么话能比得过实力?你弱便被欺,你强便为主!有人说我已经成魔,而我却说我叫陈墨。
  • 陆地王者

    陆地王者

    每篇只有一个故事。陆仙一个神奇的人不停的转战不同维度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