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德国的扩张姿态与报复心理
1.德国的扩张姿态
德国如何战胜所有对手、发展经济,并在全球多个地区扩展势力范围,这一点我早已在上文阐述过了。德国国民的性格和心理在物质的持续发展下产生了重要影响。当本国的贸易霸主地位提高,军事能力增长时,就认为自己是至高无上的种族。
在德国作家和学者的吹嘘作用下,集体虚荣心飞速增长,最终打破了一切界限。德国全体国民相信自己是上帝派来管理世界的。
我也曾引用过——来自于柏林大学的教授拉森(Lasson)对这种思想做了一个总结:“陌生人就是敌人,除非有反例证明……我们在道德和智力上都优于他人,我们是无与伦比的……上帝与我们同在。”
想要称霸世界的想法是不受限制的,直到张伯伦(HerrChamberlain)——当今的一位德国作家说出了如下言论:
“德语是世界上最高贵的语言,现在或在将来,我们应将其推广至全世界。而且,德国人都应让外国人说德语,这是每个德国人的义务,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直到德语遍及全世界的每个角落,就像国家强大的军事力量一样,铁蹄所到之处即是完全胜利……一定要告诫人类:不说德语的人就是卑劣的!德语一定要成为世界最多人讲的语言!”
德国的集体虚荣在战前的许多年就一直在酝酿,虽然并未达到这种程度;但是,德国在外交上的跋扈、好斗的姿态渐渐显露了出来。连法国的和平主义者都意识到要下定决心,扞卫法国在世界的地位。以至于事情到了任何人都无法容忍的地步时,德国收到了法国的宣战书。
实际上,在外交上,德国跋扈的姿态并不足以让人无法忍耐。德国人的行为在法国人眼里是羞耻的。德国的政治家们一再地威胁法国,更有甚者,德皇演说的挑衅性越发强烈,建议本国“保持火药干燥”“磨利刺刀”。法国就尽可能地做出退让,但德国的态度在摩洛哥、巴尔干局势,甚至在奥地利吞并黑塞哥维那的事件中都体现出——依然强横。引用以下来自中立国人士的观点说明我虽为法国人,但观点客观属实:
“德国的行为越来越具威胁性,提出的要求越来越多,在各方面夺取发言权的姿态也越来越强硬。与此同时,法国却表现得越来越审慎,倾向于做出最大让步,尽量避免与对手发生冲突。事实上,在不持偏见的旁观者眼中,法国为了避免让人怀疑其有野心或侵略意图,甚至牺牲了许多合法利益。
“对于法国的种种做法,各国持有不同的态度。支持者感到不解,甚至认为法国的地位日渐下降。而爱好和平的人们却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在他们看来,德国不会仅仅满足于法国的忍让,相反的,德国会更加傲慢,以至于让法国无法再忍,从而发动战争。所以,很多小国家为此很是担心,担心德国会入侵他们的国家,影响他们的独立。原因是,再没有可以与德国抗衡的国家了。
“德国的喜爱战争和种族情怀让法国人厌恶至极,这一点让人无法忘怀,所以,旁观者们就会忍不住问道:难道德国是故意这样做的?这样做不仅可以‘检验’法国,还可以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或是让法国人为此蒙羞。在1913年,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事。”(瑞士《洛桑报》,1915年3月24日)
以上的说法句句属实,无半点虚假。在过去几年,世人已清楚地认识到了法德的关系:除非法国甘心对德国委曲求全,使自己国家的地位在文明之中降到最低,否则,必须战争。除此之外,即便可以拖延战争的爆发,和平也是短暂的,无论德国皇帝对和平多么喜爱,对外宣战也避免不了。因为,如果他想顶住国内压力,就必须这样做,保证自己完全掌握对德国军队——这支已经足够壮大、意志至高无上的军队的领导权。
在数以千计的资料下,德国人的无比自负完全表现出来。法国人被迫恢复了三年制兵役,在德国准备战争的情况下,德国国会的一名议员为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法国正在挑战日耳曼人的尊严,我们坚决反抗。”法国仅有4000万人,德国很多军人和平民都认为法国无力与德国竞争。而实际上,德国从摩洛哥危机刚开始的时候,就以为对待法国可以随心所欲——法国承受住了。
2.报复理念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间接原因还包括:德国认为1870年战争让法国怀恨在心——德国人心中一直存在这种恐惧。
我们熟知的是,俾斯麦一开始并不赞成吞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但由于国内沉重的军方压力,他必须下令侵占这两个地区。他好像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一般,这一行动带来的实际利益并不多,远不及耗费的军备物资。德国的治理方法如果温和一些,不至于那么苛刻,必定会获得人民的信任,阿尔萨斯也不会被法国列入战阵序列当中——毕竟其早已被德国化了。显然,德国这么做是不可能的,尽管这种制度德国人毫不反对,但是德国的军事制度让人无法容忍,更何况是向来喜好独立的阿尔萨斯人了。
当今这代法国人早已不在意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事了。尽管德国媒体屡次暗示,但只是政府一直在寻找借口,想不断扩大军备力量,并不断地重复,德国群众终于被领导者成功说服了:自始至终,为了宣战,法国只是在寻找理由而已,任何可用的理由被利用,都会在第一时间导致法国对徳国开战。
由于阿尔萨斯和洛林问题的影响,法德关系依旧存有很多的问题,尽管法国的政治家们对这种复仇思想几乎放弃了。然而,我被法国驻德大使告知,与法国发展友好关系经常是德皇所希望发生的。但是,在这位皇帝的领导下,粗野、好斗一直是德国的外交风格,无论是在其他地区和任何问题上,即使是在摩洛哥,无法改变。
战争的重要远因之一自然是阿尔萨斯和洛林的问题,但是只有间接影响而已。为了挑起德国人民对法国的仇恨,这一事件一直被利用,导致德国的军事力量显着增强。假使这一背景不存在,德国的战备就不会如此快速地发展,就不会在短短时间内逼得法国开战。
(第四章)神秘主义对引起战争的作用
1.神秘主义在战争中的影响
所有国家都受到了神秘主义的影响,不论其是文明,还是野蛮。原因是,神秘主义具有更加强大的影响力,这是理性所不具有的。
古时候,受到神秘主义的驱使,迦太基人曾将其子女献祭给摩洛神,因迷信,在美国的印第安部落人的眼里,剥下战俘头皮是光荣的。穆斯林也是如此,只是为了传播安拉真主的荣光,而对一个庞大帝国发起进攻。同样,为了将其种族置于最高地位,如今,不少的繁华都市都毁在德国人的手下。
由于这种神秘主义没有任何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导致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诱惑力,若有朝一日人们的理想不再那么感性,就不会做出为其献身等类似的事。或许,理性并不具那么大的威力,能够蛊惑大众,但完全有能力控制一个崇尚科学的学者。
一个理想若想出现,披着神秘主义的外衣,那必须经历很多阶段——当我们研究德国是如何形成“统治世界”的神秘主义理想的,我们就会了解这一点。一开始,围绕这一理想的是哪些因素,就会在我们的调查中显示。历史的成因不是单一的,每一个成因都会产生一系列的次级影响,最初,该原因造成了这些影响,之后,转为原因本身,往复循环。
作为德国最终宣战的决定性原因——神秘主义,在德国的一段时间内,毫无地位,只些许影响了一些小圈子。神秘主义真正影响到德国的社会各阶级是到了宣战的时候,这时,少数人的梦想才被全国的共同理想所取代。
2.称霸思想的来源——民族主义
连中国人和土耳其人也认为其民族是至高无上的,更何况大多数民族都这么想——一种种族的虚荣。这种刺激可能有用,但同样不幸的是:有时候,那些自认为优秀的民族往往会被蛊惑,而且,为了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他们还会动用军队,发动战争。
过去的30年中,读者在德国出版的许多着作中了解到,最认为自己民族高于其他民族的只有德国,历来都是如此,或许,能够与之较量的只有圣经时期的犹太人和穆罕默德时期的阿拉伯人了。德国全民认为自己是上帝挑选出来征服世界的,肩负改造世界的神圣使命的人,这大概就是这种想法的主要原因。
两位历史学家——特赖奇克(Treitschke)和兰普莱希特(Lamprecht)全力地宣称以上的思想,之后,随之也涌现了大批学者,例如张伯伦之流的学者们。在他们的着作中,此类观点到处都是,集体心理均衡状态的崩溃被最大限度地显现,在本世纪,这是最集体疯狂的事了。
在特赖奇克看来,历史是在神的操纵之下发展的,而不是人,人是没有这个权利的,也是没有这种能力的。所以,这种做法是为了扞卫新教教义。德国人认为,他们一定会征服并主宰整个世界,由于标志着人类进步的开端——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使这个民族变得强大了起来。
在这些学者中,只有特赖奇克的一些观点还有些道理,没像其他人的说法那么幼稚、自大:
“行动不能左右国家的命脉,但思想却可以。行动在没有思想的引导下就如同没有一样没有结果。国家命运会伴随着宗教和政治理念的改变而转变。”
因为特赖奇克表达了德国精神的最高愿望,因此,他取得了成功,但是,他没想到的是,这种愿望是在普鲁士军事制度下形成的,并不是新教主义。
基于神学理论,特赖奇克论证了德国的优越性,而更为唯物主义的是兰普莱希特的观点。但是,无论如何,后者与前者都是为了验证一个事实,德国民族改造世界是天经地义,老天注定的。兰普莱希特认为自我的主宰是人类,而不是神,在他看来,神的旨意一说就是谬论,落后的信仰——天主教与新教注定会被某种信仰所取代。
在兰普莱希特看来,一国历史的经济发展最为重要,而且,他认为德国的工业进步是值得称赞的。同时,他还认为,国家间根本就不存在和平的竞争,当一方强大起来,有足够的能力强加给另一方想法,国家间就会产生矛盾,并越积越深,最后战争就会发生。(此处需指出,这是德国最流行的思想之一。)
不用怀疑,与其他学者一样,兰普莱希特也信奉国家社会主义。他们希望政府全面干预国家,希望一切行动——包括战争都有政府主导。在他们看来,基督教的伦理道德与过剩的事物是没用的废物,应当舍弃。这与纳粹的伦理体系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