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56500000023

第23章 中卷(7)

【译文】

吴、曾两位年轻人来拜访我,详细备至地说了道通你诚恳向道的心意,我深感欣慰和挂念。像你这样的人,确实可以称得上是笃信好学的了。遗憾的是我当时正在为家父守丧,心情忧伤,未能和他们两个细谈,然而,他们两个都是志向远大、用功读书的人,每次见面都能感觉到他们的极大进步。对我而言,我实在不能辜负他们远道而来的诚意,对他们而言,也没有辜负他们自己远道而来的用意。临走时,我写了这封信表达对你的问候。在这个恍惚昏迷的时候,只就你的来信里问到的几个问题,做个简单解释。寥寥数语不太详细,他们两位应该会向你口头转达。

你在来信中说:“平日下的工夫仅仅是立志,老师的教诲近来时时有所体察检验,越来越明白了。然而对于朋友,我是一刻也不能离开,倘若朋友之间互相讲习,我的志向才会精健阔大,充满生机。如果有三五天没有和朋友互相讲习,志向就会变得微弱,遇事就会产生困惑,并且随时都有可能会忘记。现在当我没有和朋友一起讲习的时候,便只是静坐着,有时看书,有时随便走走,举目投足之间,都是为了培育这个志向,觉得心舒意适。然而终究还是不如和朋友们聚在一起讲习的时候那样精神振奋,充满生气。离群索居之人,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帮助立志呢?”

这段话足以证明你平日用功的心得。立志的功夫大约也只是这样,只需要每天坚持,从不间断,等到功夫纯正熟练,感觉自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我们做学问,最关键的就是立志。别人所说有困惑、遗忘的毛病,那是因为志向不够真切。好色的人从来不会困惑和遗忘,那是因为他们好色的欲望更真切罢了。自己的痛痒自己应当会知道,应当会自己搔痒按摩,既然知道了痛痒,自己也就不得不搔痒按摩了,佛教把这叫作“方便之门”。必须自己调整斟酌,别人总是很难帮得上忙,也再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借鉴了。

【原文】

来书云:“上蔡①常问‘天下何思何虑’,伊川云:‘有此理,只是发得太早。’②在学者功夫,固是‘必有事焉而勿忘’,然亦须识得‘何思何虑’的气象,一并看为是。若不识得这气象,便有正与助长之病;若认得‘何思何虑’,而忘‘必有事焉’功夫,恐又堕于无也。须是不滞于有,不堕于无。然乎否也?”

所论亦相去不远矣,只是契悟未尽。上蔡之问与伊川之答,亦只是上蔡、伊川之意,与孔子《系辞》原旨稍有不同。《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一个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故曰:“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云“殊途”,云“百虑”,则岂谓“无思无虑”邪?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天理只是一个,更有何可思虑得?天理原自寂然不动,原自感而遂通。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来体用而已,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故明道云:“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若以私意去安排思索,便是用智自私矣。“何思何虑”正是功夫,在圣人分上便是自然的,在学者分上便是勉然的。伊川却是把作效验看了,所以有“发得太早”之说。既而云:“却好用功”,则已自觉其前言之有未尽矣。濂溪主静之论亦是此意。今道通之言,虽已不为无见,然亦未免尚有两事也。

【注释】

①上蔡:谢良佐(1050-1103),字显道,河南上蔡人,世称上蔡先生,进士,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

②“伊川云”句:《河南程氏外书·上蔡语录》记载谢氏与程颐的对话:“二十年往见伊川。伊川曰:‘近日事如何?’某对曰:‘天下何思何虑?’伊川曰:“是则是有此理,却发得太早。’”

【译文】

你在来信中曾说:“谢良佐先生曾经问‘天下何思何虑’,程颐先生说‘有此理,只是发得太早。’从学者的功夫来说,固然是‘必有事焉而勿忘’,但也应当明白‘何思何虑’的气象,放在一块综合起来看这样才对。如果没有看清楚这种气象,就会滋生期望过高与助长的弊病;如果明白了‘何思何虑’的道理,却忘记了‘必有事焉’的功夫,恐怕又会掉入虚无的误区里。应该是既不为自己所有的所牵滞,又不堕入虚无的境地。难道不是这样么?”

你所说的离正确是不远的,只是还没有透彻地领悟罢了。谢良佐先生与程颐先生的回答,也只不过是他们两个人的意思,与孔子《系辞传》中原本的意思稍稍有所不同。《系辞传》所说的“何思何虑”,是指所思所虑的都是一个天理,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的思虑,并不是说完全没有什么思虑。所以说:“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所谓的“殊途”,所谓的“百虑”,难道也是“无思无虑”吗?心的本真想法就是天理,然而天理只有一个,除此之外还有别的什么需要思虑的呢?天理本来是固定不动的,是要自己感应了之后就能明白的。学者做学问下工夫,即使有百思千虑,也只是要恢复他内心本来的想法和作用而已,并不是用自己的一己私愿便能安排思索出来的。于是程颢先生说:“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如果学者只是凭着私愿去思索事物,那便是在私欲上用才能与智慧。“何思何虑”正是做学问的功夫,在圣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对学者就必须勉强自己才能做到。程颐先生是将它当作效果来看待了,因此才会有“发得太早”的说法,紧接着又说“却好用功”,便是他自己意识到前面所说的话存有欠缺。周敦颐先生主张静的想法也是这个意思。如今你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说不是你自己的见解,然而不可避免地将功夫当作两回事了。

【原文】

来书云:“凡学者才晓得做功夫,便要识认得圣人气象①。盖认得圣人气象,把做准的,乃就实地做功夫去,才不会差,才是作圣功夫。未知是否?”

先认圣人气象,昔人尝有是言矣,然亦欠有头脑,圣人气象自是圣人的,我从何处识认?若不就自己良知上真切体认,如以无星之秤而权轻重,未开之镜而照妍媸,真所谓以小人之腹,而度君子之心矣。圣人气象何由认得?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程子尝云:“觑着尧,学他行事,无他许多聪明睿智,安能如彼之动容周旋中礼?”②又云:“心通于道,然后能辨是非。”③今且说“通于道”在何处?“聪明睿智”从何处出来?

【注释】

①圣人气象:程颐语,出自《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二:“凡看文字,非只是要理会语言,要识圣贤气象。”

②“觑着尧”四句:语出《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意为看着尧,学习他如何做事,但没有他的聪明睿智,怎么能像他那样一举一动都符合礼仪呢?

③心通于道,然后能辨是非:意为只有心与天理相通,然后才能明辨是非。语出《河南程氏遗书》卷五。

【译文】

你来信中说道:“但凡学者刚刚开始懂得做功夫,就应当能够辨识圣人的气象。在大概认识了圣人的气象之后,便把它当作办事的准则,踏踏实实地去下工夫,才不出现差错,这才是作圣人的功夫。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先认识圣人的气象,过去是有人这样说过的,然而这是欠缺要领的,圣人的气象自然是圣人的,我们从哪里能够体会认识到呢?倘若不在自己的良知上真真切切地体味,就好像是用没有准星的秤去称轻重、用没有打磨过的铜镜去照美丑。那便是所谓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圣人的气象从哪里可以体会得到呢?自己的良知本来同圣人是一样的,一旦把自己的良知辨识清楚了,那样圣人的气象就不在圣人的身上反而在我们自己身上了。程颐先生曾经说过:“觑着尧,学他行事,无他许多聪明睿智,安能如彼之动容周旋中礼?”后来又说:“心通于道,然后能辨是非。”现在你且说说哪些地方可以与天理相通啊?那么“聪明睿智”又要从哪里得到啊?

【原文】

来书云:“‘事上磨炼’,一日之内,不管有事无事,只一意培养本原。若遇事来感,或自己有感,心上既有觉,安可谓无事?但因事凝心一会,大段觉得事理当如此,只如无事处之,尽吾心而已。然仍有处得善与未善,何也?又或事来得多,须要次第与处,每因才力不足,辄为所困,虽极力扶起而精神已觉衰弱。遇此未免要十分退省①,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如何?”

所说功夫,就道通分上也只是如此用,然未免有出入在。凡人为学,终身只为这一事。自少至老,自朝至暮,不论有事无事,只是做得这一件,所谓“必有事焉”者也。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尚为两事也。“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事物之来,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所谓“忠恕违道不远”②矣。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若能实致其良知,然后见得平日所谓善者未必是善,所谓未善者,却恐正是牵于毁誉得丧,自贼其良知者也。

【注释】

①退省:意为退下来反省。语出《论语·为政》:“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②忠恕违道不远:语出《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译文】

你在来信中写道:“先生所说的‘事上磨炼’,一日之内,不管有事无事,只要一心培养心体的本来想法。倘若遇到事情有所感触,或者自己突然有了感悟,自己心中已经感觉到了,又怎么能认为是无事可做呢?但是就着某件事情聚精会神地思考一会儿,便觉得事理应当如此。然后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去处理它,只不过是尽我们本来的心意罢了。但是仍然会有事情处理得好或者不好的区别,这是为什么呢?又或者因为事情发生很多,需要罗列先后顺序来依次处理,但是因为我的才智不足,总会为一些事情所困扰,即使竭尽全力去坚持,精神也会觉得疲惫不堪。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未免需要自己静下来反省,宁肯不完成事情,也不能不存养本心。这样做对吗?”

所谓的功夫,以你的天分,也就只能这样了,但是仍然还有些出入。普通人做学问,终身只为了这一件事,从少到老,从早到晚,不管有事没事,只要能够做到这一件事就行了,这就是所谓的“必有事焉”。如果说“宁肯不做事,也不能不培养本体”,就是还把做事与培养本体当作两件事看待了。“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事情发生的时候,只需尽我们本心的良知去应付,这就是所谓的“忠恕违道不远”。处理事情有好有不好的区别、困扰和混乱的担心,都是由于在意毁誉得失,不能真正地做到致良知罢了。如果能真切地做到致良知,然后就会明白平日所谓的好未必就是真的好,所谓的不好,恐怕正是为毁誉得失所牵累,而自己损害了自己良知罢了!

【原文】

来书云:“致知之说,春间再承诲益,已颇知用力,觉得比旧尤为简易。但鄙心则谓与初学言之,还须带格物意思,使之知下手处。本来致知格物一并下,但在初学未知下手用功,还说与格物,方晓得致知。”云云。

格物是致知功夫,知得致知便已知得格物。若是未知格物,则是致知功夫亦未尝知也。近有一书与友人,论此颇悉,今往一通细观之,当自见矣。

【译文】

你在来信中说:“关于致知的学说,我在春天再次承蒙您的教诲,已经深知如何用功,觉得比以前更加简单了。但我认为,对于初学者来说,还应该再带上格物的意思,使他们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本来致知和格物是一起用功的,但在初学者还不知道从何处下手的时候,先说格物,这样才能懂得什么是致知。”等等。

格物是致知的功夫,懂得致知就是已经懂得了格物。如果还不知道格物,那么就是致知的功夫还不曾弄明白。最近我有一封给朋友的信,详细地讨论了这个问题,相信你认真读后,就会明白。

【原文】

来书云:“今之为朱、陆之辨者尚未已。每对朋友言,正学不明已久,且不须枉费心力为朱、陆争是非。只依先生‘立志’二字点化人,若其人果能辨得此志来,决意要知此学,已是大段明白了。朱、陆虽不辨,彼自能觉得。又尝见朋友中见有人议先生之言者,辄为动气。昔在朱、陆二先生所以遗后世纷纷之议者,亦见二先生功夫有未纯熟,分明亦有动气之病。若明道则无此矣。观其与吴涉礼论介甫①之学云:‘为我尽达诸介甫,不有益于他,必有益于我也。’②气象何等从容!尝见先生与人书③中亦引此言,愿朋友皆如此,如何?”

此节议论得极是。愿道通遍以告于同志,各自且论自己是非,莫论朱、陆是非也。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凡今天下之论议我者,苟能取以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则在我无非警惕修省进德之地矣。昔人谓“攻吾之短者是吾师”④,师又可恶乎?

【注释】

①介甫: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进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神宗时为相,曾推行变法。

②“为我”三句:意为请替我向介甫先生转达我的全部观点,如果对他没有益处,则一定对我有益。语出《河南程氏遗书》卷一。

③与人书:指《答汪石潭内翰书》,见《王阳明全集》卷四。

④攻吾之短者是吾师:语出《荀子·修身篇》:“故非我而学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同类推荐
  • 灵性的成长: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语录

    灵性的成长: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语录

    印度的克里希那穆提是20世纪最伟大的灵修大师,他一生致力引导人们点亮自性之光:认识自我,旨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自由境界。在本书中,我们撷取克里希那穆提思想中的精粹,在其的引导下深入探讨与心灵成长息息相关的问题,为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心灵送去一星火种,点亮人类的自性之光。
  • 做人资本总集(精华本)

    做人资本总集(精华本)

    《做人资本总集(精华本)》不论你是圣哲贤人,还是凡夫俗子,都要从一点一滴开始积累做人的资本。一个人,如果有了成功的做人资本,就能在生活中扮演各种成功的角色。
  • 每天读点《道德经》

    每天读点《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分为81章,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尽管全书只有五千余字,但从古至今,研究《(道德经》的文字已经有几千万字之多,注解《道德经》的名家也有数十家。可以说,《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具原创性和启发性的著作之一。本书从《道德经》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人生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成功之道、社交之道、管理之道、谋略之道、思辨之道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老子有关治国、为人处世和个人修身方面一系列的观点。若能把它用于实践,希冀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完满的人生。
  • 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

    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其伟大的显著标志就是她富于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拥有高度发达的哲学和文化,其思想文化界的巨子犹如天穹的群星,璀璨夺目,不可胜数。该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国内仅有的少数几本胡塞尔专题研究专著之一,而且在于它的独特视角,即把胡塞尔哲学放在西方主体主义哲学的历史源流中来理解,对其思想渊源和其后的影响都作了较详细的分梳。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作者没有盲目地跟着胡塞尔的思路跑,而是既能入乎其里,又能出乎其外。
  •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爱智书系)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爱智书系)

    世界有没有一个开端?宇宙有没有一个边界?世界上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还有那至今令人类百思不得其解的时间之谜:在这些亘古谜团之外,还有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提出“世界”是什么一这个问题?人的感觉是否可靠?语言能不能传达思想?我们能否认识他人的心灵?经过理性的反思和省察后,我们会发现所有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和答案,原来都小是这么理所当然,闪此在自然面前永远保持谦恭的姿态就成了唯一正确选怿!
热门推荐
  • 萌萌王子:我的校草大人

    萌萌王子:我的校草大人

    转学第一天就杠上四大校草之首的厉南枫,这家伙不知道是不是被她打傻了,居然要她当他的女朋友。为了自身安全,她只好委屈求全,不过这位校草大人还满贴心的,上下课负责接送,二十四小时随传随到,正当她满心欢喜自己走了好运。谁竟意外发现这一切都是校草大人的诡计……哼,真当她是软柿子,可以随意拿捏吗?接招吧,我的校草大人……
  • 重生的白马王子

    重生的白马王子

    如果你重生了想换一个什么身份?那就白马王子怎么样。
  • 夜玫瑰

    夜玫瑰

    为了工作来台北打拼的工程师,找到了他在陌生城市的第一个棲身之所,叶梅桂是他的房东。工程师在叶梅桂的眼中读到了属于自己的寂寞,在叶梅桂如井般深遂的眼神中,启动了柯智宏脑中大学社团学姐跳舞的身影。那是大一时,学姐帶他跳的第一支舞以色列的民谣《夜玫瑰》,学姐翩翩舞姿深深打动着他。台北生活的每天每天,白天的工作是精密逻辑思考的,晚上和叶梅桂的交往是温馨的,也是惊险万分的。面对神秘刁蛮的叶梅桂,柯智宏那大刀阔斧的治水本事也派不上用场,只随着叶梅桂的一切起舞。別忘了还有可爱的狗狗小皮。
  • 龙血战兵

    龙血战兵

    他是最强的特卫兵王,身怀绝顶的功夫,世界一流的枪法,档案被列为最高机密,深入金三角潜伏敌人内部,是金三角丛林中最凌厉的刀刃,直刺敌人的心脏,剿灭毒枭,血战天下。对待敌人冷血残忍,毫不留情,对待美女柔情万种,征战疆场的路上各色美女相伴。牺牲后获得重生,身怀异能,一代兵王,化身龙血战士,问鼎人生巅峰。
  • 我问关公

    我问关公

    本文的主要内容为:为什么说关公“生在蒲州,长在解州”?、关公是怎样熟读《春秋》的?、关公是怎样到绛邑小华山求师学艺的?、南山上的三道狭谷是怎样形成的?等。
  • 仙雷

    仙雷

    雷霆至刚至烈,集天地之正气而成,沛然莫能御之。仙资只有二十的李子宇本终身再难踏进仙道之门,一次机缘巧和,得到了一道雷电分身。这道雷电分身妙用无穷,其分裂的混沌雷火是天下底下炼器最好的火焰,再比说,他可以吞噬劫雷……有了这道分身后,李子宇重新踏进了仙道之门。一段淹没在历史禁忌重新掀起滔天的波浪。
  • 复仇公主的坎坷恋爱

    复仇公主的坎坷恋爱

    冷怡雪的妈妈被杀了,而且是在她的生日中,这在她的心中留下了阴影。她遇到了改变她的白马王子,她与他相爱了,可是他隐瞒了她,他已有未婚妻,她们分手了。他打了她,为什么?她活得时间不长了!他会怎么做???请细看本文,挺好看的,如果有什么问题,请加我qq2513028498来提出,谢谢!!!
  • 白话聊斋

    白话聊斋

    语文新课标指定了中小学生的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广大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语文素养,促进终身学习等具有深远的意义。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荒原纪

    荒原纪

    一朝只为红颜知己,踏上修仙路。万年生死谁能预料,魂归一场美梦。(本文极度慢热,希望大家缓一缓先,最初的十章只是铺垫,与玄幻看似相差很大,但你坚持下去就一定会看见不一样的东西!总而言之,我都会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写完这本幻想多年的书)
  • 携手赢天下

    携手赢天下

    两个将军世家的大小姐在去热带雨林训练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两枚戒指,在这天晚上突然一场奇异的龙卷风后,两人却穿到两位隐世家族废柴小姐身上,废物吗?任人践踏吗?全系法师空间戒指萌宠哈哈哈全在我手!家主之位,最强杀手组织我雅兰是老大,这天下还需我于晓丽拯救!没有男人?世上最好的两位在我俩手中!雅兰一出谁与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