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59500000017

第17章 明强

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学问

【原典】

三达德之首曰智,智即明也。古豪杰,动称英雄。英即明也。明有二端: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高明者,譬如室中所见有限,登楼则所见远矣,登山则所见更远矣。精明者,譬如至微之物,以显微镜照之,则加大一倍、十倍、百倍矣。又如粗糙之米,再舂则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则精白绝伦矣。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学问。吾兄弟忝居大家,天分均不甚高明,专赖学问以求精明。好问若买显微之镜,好学若舂上熟之米。总须心中极明,而后口中可断。能明而断谓之英断,不明而断谓之武断。武断自己之事,为害犹浅;武断他人之事,招怨实深。惟谦退而不肯轻,最足养福。

【译文】

“智、仁、勇”三项通透的德行中,排在首位的是“智”,智就是明。古往今来,豪杰志士、才能特出之人都被称为英雄。英也就是明的意思。所谓明有两个方面,他人只看到近前的事物,我则可见更深远的事物,这叫高明。他人只看到粗大显眼的东西,我则可看见细微的东西,叫精明。这里所说的高明,好比身处一室之中,人们只能看近处的景物,若登上高楼,看得就远了,再如登上高山,所见的就更远了。而精明,就如极为细微之物,用显微镜照它,会放大一倍、十倍、百倍。又如满是粗糠的糙米,捣两遍就可除去粗糠,捣上三遍四遍,就精细白净到极点了。人是否高明取决于天赋资质,精明则全赖于后天钻研学问的程度。我曾氏兄弟如今侥幸身居高位,天赋资质都不算很高明,全靠勤学好问来求得精明。好问如同购买显微镜,可深知极细微方面。好学如同捣熟透了的米,可去粗取精。总之,必须心中了如指掌,而后才可口中说出自己决断。对事物能了解明白再作决断,就叫英断。稀里糊涂就作决断,人们称之为武断。武断自身的一些事,产生的危害还不大;武断他人的事情,因此招致的怨恨就很深了。只有谦虚退让而不肯轻易下决断,才足以保住福分。

为学不可不精,为人不可太精

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人若精明,的确能占得不少便宜,但太过精明,别人也必定会加以防范,精明的人往往看不到这一点。精明的人,可以精明一次,也可以精明两次,但很少有人能精明过三次的,因为一次精明是启发,二次精明是教训,三次精明就要警惕啊!

人们常常喜欢与单纯的人交往。与单纯的人交往放松、自然,不用费尽心机,提高警惕。这倒不是说单纯的人是傻子,是可以随意欺骗与捉弄的,而是说他心地纯净、宁和、淡泊,他也懂得很多,想得很深,看得很透,他把他的心智放在更有价值和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这就是荀子所说的那种人:温和如玉,完美纯正。

然而,与精明的人交往,就得时时小心,处处提防,稍有不慎就会落入泥淖和陷阱中。交往得越久,相处得越深,就越是感到被欺骗、被愚弄,当然也就越是不自在。如果没有办法还得与他交往,那么人们就会以精明手腕去对付他。这正应了郑板桥的一句话:“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点,直是算尽自家耳!”

曾国藩是一个精明的人,他弟弟曾国荃也是一个精明的人,他们就因为精明吃过不少亏。

他们懂得人情世故,但又怀着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软,所以到处碰壁。这是很自然的,你对人诚恳,人也对你诚恳,你对人诡秘,人也对你诡秘;你对人一肚子“不合时宜”,人也对你会一肚子“不合时宜”。

而曾国藩的朋友迪安有一个优点,就是全然不懂人情世故,虽然他也有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但他却一味浑含,永不发露,所以他能悠然自得,安然无恙。而曾国藩兄弟却时时发露,总喜欢议论和表现,处处显露精明,其实处处不精明。曾国藩提醒曾国荃:这终究不是载福之道,很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灾难。

到了后来,曾国藩似乎有所领悟,他在给湖北巡抚胡林翼的信中写道:“惟忘机可以消众机,惟懵懂可以祓(消除)不祥。”但很遗憾,他未能身体力行。

所以,为学不可不精,为人不可太精,还是糊涂一点好。

然而,让精明的人糊涂,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他经历很多人和事,受过很多挫折和磨难,否则他是不会糊涂的。郑板桥不是已经说过了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返糊涂更难。但也只有进到这一境界,才能明白人生是怎么一回事。

曾国藩一再强调“强”字自“明”出。在智慧处求强,在自修处求强,这样才能使人挺进。他始终主张持之以恒,绝不灰心泄气,绝不矫揉造作,一如既往。然而在功名渐盛、地位渐高的时候,则其势不同,就需要持盈保泰,恬退谦谨了。他虽说“亦渐老于事,锋芒钝矣”,实则故乐谦德,“喜闻迂直之言”,而以贞固自守。同治六年(1867年)正月初三日《致九弟书》云:兄自问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诀。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彼从丁巳(咸丰七年,1857年)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以前,通不相同,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又同年三月初二日书云:弟当此百端拂逆之时,想心绪益觉难堪,然事已如此,亦只有逆来顺受之法,仍不外悔字诀、硬字诀而已……弟当此艰危之际,若能以硬字法冬藏之德(贞),以悔字启春生之机(元),庶几可挽回一二乎?

“悔”“硬”二字诀,是曾国藩立身处世思想之化境。照一般的解释,总以为曾国藩悔悟其往日强矫之非,而毋认柔道行之了。其实是他“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和“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的对立一致之合。悔是“悟”的意思,“明”的意思,觉悟出真道的微妙处,知“自己全无本领”,正见得自己“本领甚大”。“能立”“能达”“不怨不尤”,方刚柔体用之极致。曾国藩还说他兄弟不明白悔字的奥妙,而趋于消极,乃用一硬字诀的“挺”字来救济。梁启超先生所谓“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龙梦荪先生所谓“虽极人世艰苦之境,而曾不少易其心,虽遇千挫百折之阴,亦不足以夺其志”,都见出一个硬字来。故曾国藩晚年仍说:“‘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此二字贯注其中,皆从‘倔强’二字做出。”又说他兄弟皆禀母德居多,好处是天性“倔强”。他虽衰老,“亦勃常有不可遏之候”。

这正是以挺(强硬)为体,以柔(廉悔)为用,合禹墨老庄为一途,以成中庸之道。

曾国藩在进攻太平军时,曾亲自率领在衡州组建的水师东征,想一举消灭太平军。不料,因刚训练出来的湘军水师作战不力,在岳州、平江、湘潭等地接连打了几次败仗。后来,曾还带领在长沙的水师五个营晚上偷袭靖港,亦吃了败仗,几乎全军覆灭。

以往,曾国藩曾多次讥笑清廷绿营兵不能打仗,如今看到自己组建的湘军也屡战屡败,感到“无脸见江东,一气之下,在船上滚入江中,想一死了之”。幸身边的人发觉,才把他打捞上来,护送回长沙大营。

在长沙,曾国藩灰心丧气,几天不吃不喝,弄得满城风雨。无论官场还是社会上,有冷言冷语、幸灾乐祸的,有向上告状、弹劾曾国藩的,还有认为湘军不能作战,主张解散另建的。曾国藩听到这种种舆论,坐立不安,既有几分不服气,又有几分羞愧。

正在心灰意冷之时,曾国藩接到了父亲曾麟书的手谕,训导他“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国事维艰,只能进不能退”。在其父的勉励下,曾国藩鼓起了勇气,他命幕僚向朝廷写奏折,禀报率湘军与太平军作战的情况。其幕僚对岳州、湘潭几战,如实地写成“屡战屡败”。曾国藩阅得此禀报,似乎说自己太无能了,便接过笔去,改为“屡败屡战”。一字之改,被动变主动,消极转为积极,“败不馁”之气魄跃然纸上。皇上看了,对曾国藩虽未获胜,但仍表示满意,督令再战。

据说,曾国藩为与太平军决一死战,在向湖北进发时,还立下誓言,嘱弟在家代为准备棺材,不获全胜,誓不生还。后来曾国藩在湖北武昌、汉阳连续打了几战,都获胜利。其幕僚便将他家备好棺材,决一死战的情况,写入了奏折,曾国藩看了,又将“备棺在家”改成了“带棺出征”,更表其决心。

咸丰皇帝看了这一奏折,对曾国藩忠君的决心倍加赞赏,原赏给二品顶戴,令其署理湖北巡抚,后又收回,改赏给兵部侍郎衔,并催令迅速东下,进剿太平军。

处事不乱,不逞一时之强

曾国藩一生刚强,坚而不脆,以为古来豪杰以“难禁风浪”四字为大忌。他自述道:“吾家祖父教人,也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又说:“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谓‘至刚’,孔子所谓‘贞固’,皆从‘倔强’二字做出。吾兄弟皆受母德居多,其好处亦正在倔强。”他上承家训,进而总结了自己的经历,深刻地认为:“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他甚至“尝自称欲着《挺经》,说他刚毅。”这种倔强的性格,使曾国藩虽屡次踬跌,却依然充满刚毅,勇往直前。

咸丰九年十月十四日,他作一联以自箴: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这正是他这种倔强性格的写照。

至于强毅之气,绝不可无。然强毅与刚愎有别。古语云:自胜之谓强。曰强制,曰强恕,曰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舍此而求以客气胜人,是刚愎而已矣。二者相似,而其流相去霄壤,不可不察,不可不谨。

自胜,也得克己,所以,刚强也是一种克己之学。克己,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下手,即“刚柔互用”,不可偏废。曾国藩说:“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并非就是暴虐,强矫而已;柔并非卑弱,谦退而已。”

为使“刚”得恰到好处,“柔”得也恰到好处,曾国藩强调刚柔均须建立在“明”的基础之上。他说:“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他致书诸弟说:“‘强’字原是美德,我以前寄信也说‘明强’二字断不可少。‘强’字须从‘明’字做出,然后始终不可屈挠。若全不明白,一味横蛮,待他人折之以至理,用后果证明它,又重新俯首输服,则前强而后弱,这就是京师说的瞎闹。我也并非不要强之人,特以耳目太短,见事不能明透,故不肯轻于一发耳。”又说:“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

不明而强,于己则偏执任性,迷途难返,于人则滥用权威,逞势恃力,终归都是害人害己。什么是“明”?就是要明于事,明于理,明于人,明于己。欲强,必须明;欲柔,同样必须明。否则,虽欲强而不能强到恰当处,虽欲柔而不能柔到恰当处。一味刚强,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一味柔弱,遇事虑而不决,决而不行,待人则有理不争,争而不力,也是不能成功立业的。

所以,曾国藩认为,“强”有两种:“斗智斗力之‘强’,则有因‘强’而大兴,亦有因‘强’而大败。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近世如陆、何、肃、陈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终。”“惟曾、孟与孔子告仲由之‘强’,大概能持久恒常。”《孟子·公孙丑上》载:“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怕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曾国藩所追求的,正是这种“自反而缩”的“强”。孔颖达注:缩,直也。指正确的道理。反躬自问,为维护正确的道理而勇往直前,这才是真正的“强”。故曾国藩说:“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一味逞强,终必败露;练就意志刚强不拔,就可能有所成就。

明强就是敢争,当一种判断确定后,曾国藩从不迁就他人的意见,有主见,敢斗争。他向清廷伸手要权,拒绝鲍超北上勤王,便是《挺经》“明强”法中最典型的事例。

同类推荐
  • 最具影响力的文坛巨匠(下)

    最具影响力的文坛巨匠(下)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约翰·亚当斯传

    约翰·亚当斯传

    约翰·亚当斯(1735年-1826年),美国第一任副总统、第二任总统,绰号“圆球”《独立宣言》签署者之一,被美国人视为最重要的开国元勋之一。1735年10月19日,亚当斯生于马萨诸塞州昆西的一幢房子黑,美国人称这幢房子为“美国独立的摇篮”。亚当斯从小聪慧过人,有“神童”的美誉。20岁时获得哈佛大学法学院硕士学位。1765年发表文章评击《印花税法》,从此参加到反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运动中。1774年当选第一次大陆议会的代表,成为《独立宣言》起草委员会的成员,被誉为“美国独立的巨人”。
  • 百位世界杰出的企业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百位世界杰出的企业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每当历史的巨人跨越一步时,人类就总会在向前暸望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回首流逝的年代,缅怀远去的先人,感悟曾经的岁月。当我们带着崇敬与激情去追思那一位位闪烁着智慧光芒、给人类带来希望和光明的世界杰出人物时,胸中便会油然升腾出一股发自心底的感动,一股追求奋起的冲动。
  • 漂泊者萧红

    漂泊者萧红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天才女作家萧红的最新传记。萧红一生追求爱与自由,为了反抗父亲指定的婚姻,她弃家出走,从此开始了漫长、曲折、艰苦备尝的流亡生涯。她先后坠入爱情的陷阱,在贫病中极力挣扎,最后客死于南方孤岛香港,年仅三十岁。
  • 李自成第六卷:燕辽纪事

    李自成第六卷:燕辽纪事

    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
热门推荐
  • 《天使的翅膀不一定白》

    《天使的翅膀不一定白》

    天使的翅膀不一定是白的,人生就是一条无法回头的路,没有可以再来一次,只有折翼的天使。魏海然,一个走在无法回头路上的人。
  • 神偷老公乖乖上钩

    神偷老公乖乖上钩

    夜九,一个危险、神秘又强大的男子,就像黑暗中无处不在的影子一样,无论多危险多严密的地方对他来说都是如履平地,就像他后花园的花任他采摘。基于他出神入化的易容术至今未曾有人见过他的真面目。因为夜九非凡的身手一个神秘的女子找上门,希望他们接下自己的任务,夜九本已经拒绝,但因为一些事件夜九最终接受任务。为了完成任务拿到不知是何物的“王的夜空”夜九乔装成欧寒非接近皇甫公司总裁皇甫菲羽。两人之间擦出了华丽的火花,激情的碰撞,非一般的爱情。(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望门庶女:皇叔,请下轿

    望门庶女:皇叔,请下轿

    从云端跌入泥潭,一瞬天堂,一瞬地狱!她受尽屈辱,隐忍数年,满心欢喜接下合卺酒却是他给的穿肠毒药!她恨,恨这世道不公。她怨,怨这冤屈难平。她悔,悔这所托非人!那些悲悯善良有何用?柔弱可怜有何用?重活一世,她定要将那些践踏她,侮辱她,背叛她的人一一踩在脚下,将她们所喜爱的,所在意的,所不舍的尽数摧毁,让她饱尝生死离别,堕入人间地狱。“不,你不是人,你是鬼。”“你说对了,我已经去地狱走了一遭,放心,他们都会去陪你的,定不叫你在黄泉路上孤单!”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让孩子受益终身的励志故事

    让孩子受益终身的励志故事

    我们要加快自己的步伐,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了!追求是永不放弃地奔跑,我们需要目标。追求是永不放弃地奔跑,我们需要坚持。追求是永不放弃地奔跑,我们需要超越。人可以没有永远的身体,但是不能没有房屋的思想!
  • 恶魔王爷的新宠:和亲王妃

    恶魔王爷的新宠:和亲王妃

    她是大玥皇朝的长公主,被指给云国顽劣不堪的九皇子。大婚在即,他却抗旨拒婚,将她推给了云国的常胜将军,之后又一次次的戏弄她,甚至在她大婚之夜,闯进洞房,当着她夫君的面轻薄与她。看着满身是血的夫君,她绝望地闭上眼,衣衫裂锦,肝肠寸断。然而,当她残破的身子和昭示着屈辱的凄惨模样呈现在文武百官面前时,究竟痛了的又是谁的心……现世篇:她是他大哥的女儿,他是她的小叔,辈分的差异,血缘的禁锢,注定他们此生相守不能相爱,只能眼睁睁看着她嫁给别的男人...
  • 美男缠身:爱上魔界公主

    美男缠身:爱上魔界公主

    “怕了?”南宫冥扯扯嘴角,露出了一丝带着讽刺的笑容,还有一点点的失望和难过。“怕?我司徒可的字典里还没有这个字。”司徒可毫不犹豫地回答。怎么回事,一觉醒来,一群帅哥要追她?什么,这些都是她的未婚夫,而且任她挑选?可是,可是,她才不要和非人类过一辈子啊!
  • 我的野猪王子

    我的野猪王子

    无聊的白艾邀好友肥丫来老宅中吃饭,不料好友却迟迟不见人影,打电话过去,得知好友要带两个孩子过来。在花园中,白艾见到了两个穿得一身复古的小孩,不料好友却说并没有带孩子过来。白艾突然想到那两个孩子和地下室中里一副油画上的人物长的一模一样,那是她曾曾祖父年幼的弟弟和妹妹,早已作古。惊恐中发现那两个孩子原来是落难的躲在地下室修理飞船的外星人变的,被揭穿的外星人翻脸,绑架了白艾,不料飞船半路出故障,在将能丢的东西都丢掉连污染极重的实验试剂也被排空以后,无奈的外星人只好把白艾也丢出了飞船!醒来以后,她被一群奇怪的人包围,并称她为女神。只是那群人的首领对她并不友好,说从天上下来的都不是好东西,原来他被外星人排出的实验试剂污染了,并且产生了一系列奇怪的变化。
  • 星灵大路之守护家园

    星灵大路之守护家园

    在星灵大路上,由黄道十二宫上演着一连串的故事,全都充满了‘趣’。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竹马太妖孽

    竹马太妖孽

    小时候,他是她的竹马,长大后,他一把搂住她:"叫老公,乖……"只是后来,她只想要好好的爱他,只希望能好好的呆在他的身边,可是当她认为自己和他能够永远在一起的时候,一场误会让徜徉,原以为会幸福的她,觉得自己被他背叛。但是为什么,在她想要重新开始的时候,他又出现在她的面前,是巧合?还是故意?这一切的雾水情缘,似乎又重新回到了那个时候,儿时的欢脱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