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的下游一带,古称“扬子江”,扬子江口即长江口。这首诗是作者由通州而北海,再南下经过长江口时有所感发的记录。诗歌结合作者北上复南下这一行程,发出了“臣心一片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千古爱国绝唱。作者诗集《指南录》,也由此而得名。
自通州至扬子江口,两潮可到。为避渚沙,及许浦顾诸从行者,故绕去,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序言的意思是:从通州到扬子江口的行程,本来两次涨潮的时间就可以了。为了避免长江中小岛及许浦上的元兵,以及照顾随从的人们,我们先绕道北海,再南下渡长江口。两潮:两次涨潮之间的时间。渚沙:江中陆地。当时为元兵占领。许浦:即浒浦。在大江南岸,与通州相对。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这两句是说:这几天一直在北海随风行驶,现在又回到扬子江口,再由扬子江口向南行驶。
臣心一片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针石:应为“石针”,之所以作“针石”,一方面是出于平仄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突出“石”字,以便达到以“石”比喻“心”的效果,更好地表示作者忠于朝廷的坚定意志。这两句是说:我的心犹如石针,始终指向南方。
这首诗是近体七绝诗。寥寥数语,直白如话,主题突出,气势如注,豪情万丈。“臣心一片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是作者万死不渝、忠君爱国品质的形象概括,与杜甫“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都成为了千古爱国名句。此诗匠心独运还体现在将叙事、抒情、设喻,巧妙地浑然一体。具体说来,首先由北上而南下这段经历引出对指南针的比喻,然后再以指南针的比喻而抒发爱国决心,可谓水到渠成,毫无生搬硬套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