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贞元十九年(803)三月,白居易书判拔萃科及第。同科及第者八人,诗人与元稹名列其中,同授秘书者校书郎。这个正九品上的小官,职在校雠典籍,刊正文章。诗人便在长安常乐里租赁了原宰相关播私第东亭。关播已于贞元十三年去世,房子空着。白居易入住后,见亭东南隅有一丛竹,是关播手植的,因无人管理,已凌乱不堪。白居易亲手芟草施肥、疏间培土,并写了这篇文章,书于亭壁。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如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繇是筐篚者斩焉,者刈焉。刑馀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翳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犹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本文大体分为三部分:“竹似贤……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主要写竹及人多树之为庭实的原因。
“竹似贤”,以竹喻贤者。“竹本”,指竹竿。“固”,稳固,坚固。“思”,思念,思慕。“建”,建立。“善建”,善,犹大、高。善建,犹高大挺立。“不拔”,不能移动,不能改变。形容不可动摇。“直”,正直。直为立身之本。“不倚”,不偏不倚。“道”,圣贤的大道;治理。“应用虚受”,应需使用,虚心接用。“贞”,操守坚定、忠贞不贰。文中指竹节经寒不凋。竹四季常青,谓之贞竹。“节”,节操,操守。“砥砺”,磨炼,激励。“名行(-xínɡ)”,名声品行。“夷险”,平坦险峻。“夫”气助词。“如是”,如同这样。“君子”,高尚之人。“人”,人们,众人。“树”,种植。“庭实”,本陈列于朝堂的贡品,文中指堂前或院子里种的竹子。
“贞元十九年春”至“若有情于感遇也”,记叙自己参加科举考试,初授官入仕,寓居长安,得故相国私第东亭,为凌乱不堪的丛竹,芟草施肥、疏间培土及竹“依依然”、“欣欣然”之情景。
“贞元”,唐德宗李适年号。“拔萃选及第”,书判拔萃科考试合格。“校书郎”,尚书省正九品上,尚不及七品芝麻官。“假居处”,寓居之处。“常乐里”,长安里巷名。“关相国”,即关播,曾任宰相,即相国。“明日”,第二天,文中不必拘泥于此。“履”,踏,经。“隅”,角落。“斯”,此。“殄(tiǎn)瘁”,亦作“殄悴”“殄”。枯萎;凋谢。“询”,询问。“老”,指老者或旧人。“捐馆”,捐馆舍,抛弃。死亡的婉辞。“假居”租屋而居。“繇是”繇,通“由”。从此;于是。“筐篚”,盛物之竹器。方曰筐,圆曰篚。扫帚。“寻”,长度单位。“八尺曰寻”,或云七尺、六凡。草。“茸”,草初生时细软的样子。“荟”,茂盛,荟萃。郁,丛集茂密。“芟(shān)”,除草曰芟。“翳荟”,草人茂盛。“除”,除去除掉。“粪”,秽土。“疏”,疏通,涤除。“间”,间隔。“封”,筑土为垄。文中作培土。“不终日”,不到一天(时间)。“清”,清凉的树阴。“清声”,清亮的声音。“依依然”,轻柔飘拂的样子。“欣欣然”,欣喜欢乐的样子。“感遇”,感激知遇之情。
“嗟乎”至结尾,写由竹而贤者,由物说到人,说明作《养竹记》的目的。
“嗟乎”,感叹之词。“何有”,有何用。“似于”,类似于。“真贤者”,真正贤明的人。“犹”,犹如、如同。“众庶”,众多庶人(平民)。“异之”,奇怪它(他)。用作动词。“贻”,赠与、赠送。“闻于”,传闻于。
《养竹记》是诗人租居入住东亭后,因为丛竹“芟翳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并写《养竹记》一篇,书于亭壁的记叙文章。
文章借竹言志,用以自勉。有满足于安静、平淡生活之意。
诗人善於记叙事物,文章短小精练、层次清晰。第一部分写竹,第二部分写入住的原因。第三部分借竹喻志,说明写作的目的。
尤其是第一部分,首句设问,引出下文。分别写“竹本固”、“竹性真”、“竹心空”“竹节贞”,以竹喻人,得出“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的结论。读来使人意韵盎然,回味无穷,似临东园,清阴之下,聆听风吹丛竹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