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前196),出生于淮阴(今江苏淮阴市)一个平民家庭,自幼家境清贫,却喜读兵书,胸怀大志。“受辱胯下”的故事,足以说明他抱负远大。他在逆境中忍辱负重,待机而起。秦末大乱,韩信仗剑从戎,先随项梁、项羽,不得重用;后改投汉王刘邦,在汉相萧何的极力推荐下,登坛拜将,从此成为楚汉之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辅佐汉王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重定关中。此后,他作为侧翼战场的统帅,独立作战,驰骋疆场,接连取得了伐魏、平代、破赵、降燕、定齐的赫赫战果,凭借其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艺术,多次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为汉朝打出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韩信又指挥了围歼楚霸王项羽的垓下之战,为西汉的开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韩信画像韩信的军事天才,使他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同时也招致了汉高祖刘邦的疑忌和防范。项羽刚灭,刘邦就将韩信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一年之后,刘邦又以“谋反”之罪,诱擒韩信,废其王位,贬为淮阴侯,软禁于京师。最后韩信蒙受着扑朔迷离、真伪难辨的“二度谋反”的罪名,被吕后和萧何诱捕处死,惨遭灭门之祸。
韩信的军事天才,受到当时人及后世人的一致推崇。萧何说他是“国士无双”;张良说他是汉军将领中唯一可以独当一面的人物;刘邦说他是“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人杰”。唐代尊韩信为兵家“十哲”之一;宋代有人称赞他的用兵之道为“千古一人而已”;明代更有人盛赞他为“兵家智圣”、“兵家之仙”。
韩信不仅是百战百胜的沙场名将,而且是精研古代兵法并且加以继承和发展的杰出军事家。他与张良一道,对古代的传世兵书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他本人撰有兵法著作《韩信三篇》;他还曾主持整理、颁布“军法”。韩信对我国的军事理论、用兵之道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韩信名垂青史,当然首先是由于他的赫赫战功与杰出才华,但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由于他的悲惨结局,引起了后人的广泛同情,于是,为韩信的“谋反”之罪辩诬、鸣冤,就成了持续两千年而不衰的历史文化现象。“胜者王侯败者贼”的常规,在这里被否定了,人们运用了史论、札记、咏史诗、楹联等多种方式,对韩信寄予无限的同情和惋惜。
一、从“受辱胯下”到登坛拜将
怀安“韩侯钓台”韩信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布衣百姓之家。他自幼家境贫寒,品尝了世态炎凉。家中没有足够的资产,乡里间对他没有好评价,自然不够“推择为吏”的条件;他又不从事经营牟利的商贾活动,在缺乏经济来源的情况下,他时常到别人家中“混饭吃”,难免招致众人的白眼。在贫困与歧视之中,他内心却有着不同凡响的追求。他喜读兵书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母亲不幸去世之后,按照他家的贫困窘况是无法依礼安葬的,但是心高气傲的韩信,却偏偏选择了一处高大空旷的墓地安葬母亲,在其周围可容纳万家百姓。这个“穷小子”的举动,在常人眼中看来,难免有异想天开的嫌疑。
贫困之中的韩信,无奈之下在一条河边以钓鱼勉强维持生活。有几位年长的妇人在河边漂洗衣物,其中一位老妇人注意到韩信时常衣食无着,出于怜悯之心,将自己的食物分出一部分给韩信充饥,连续数十日天天如此。史家称这段故事为“寄食漂母”。韩信极为感激,对她说:“我将来必定会重重报答今日的恩情。”未曾料到,这位漂母却发怒了:“你身为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填饱肚皮,我可怜你才给你食物,难道我还贪图将来的报恩吗!”只说得韩信惭愧不已,点头称是。
淮阴市井中,有个以屠狗杀猪为业的“恶少年”,对落魄的韩信横加凌辱。他在集市中拦住韩信,戏谑说:“你虽然长得身躯高大,喜爱佩带刀剑,其实却是个懦夫。你韩信如果不怕死,就拔剑与我搏斗;如果你贪生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此语一出,人们都来围观。韩信冷眼凝视对手,几次想利剑出鞘,刺死这个屠夫,但如此一来,自己就成了罪犯,远大前程会因一时的意气之争而毁于一旦!韩信沉思良久,在众目睽睽之下,俯身从屠夫胯下钻了过去。围观者轰然大笑,讥责韩信胆怯。韩信却自有定见:能屈能伸,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在众人的哄笑声中,韩信心定气闲地整理好自己的衣物,昂然向前走去。他的眉宇之间,分明流露出鄙夷之情,似乎在说:世俗庸人,怎能理解英雄豪杰的胸襟!
秦末乱起,各地豪强纷纷起兵。待时而动的韩信,仗剑投效项梁、项羽叔侄,未得重用。英雄择主而事。韩信改投刘邦。当时正值刘邦被迫接受项羽分封为汉王,远赴汉中就封。韩信没有展示才华的机会,仅仅做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官。在行军途中,韩信又因触犯军法,而与其他十三位将士同时被判处死刑。行刑官将站在前面的犯人依次处死,排列在最后的韩信眼看就要大难临头。出于求生的本能,韩信在临刑之际抬头寻找是否有可以救自己一命的人。他眼前一亮:前面不正是汉王的亲信夏侯婴吗?于是,韩信大喊一声:“汉王难道无意于争夺天下吗?为什么要杀死我这样的壮士!”夏侯婴被他的喊声所吸引,感觉此人言谈举止不同凡响,就释放了他。两人稍做交谈,夏侯婴认定韩信人才难得,就出面向刘邦推荐。刘邦因此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治粟都尉是负责筹措、分配军粮的中级军官,无法施展韩信的满腹韬略。好在因为这一职务关系,韩信与丞相萧何常有接触,萧何开始赏识这位深通兵机的治粟都尉了。
刘邦率军到达汉中,军中出现了逃亡之风。韩信主动求见刘邦,建议尽早决策东征,以稳定军心、争夺天下。刘邦对他的建议置若罔闻。韩信估计萧何必定已经向汉王推荐过自己,毛遂自荐式的努力也没有导致刘邦的另眼相看。他认定在汉军之中是受不到重用了。于是,他在夜间骑马逃离汉营,踏上归途。
丞相萧何得知韩信逃亡的消息,顿觉事态严重,这位可遇不可求的统帅之才,岂能如此消失!萧何来不及向刘邦作出说明,立即策马追赶。山风呼啸,月影摇曳,一路狂追的萧何,终于追上了韩信。经过萧何苦苦相劝,韩信勉强同意跟随萧何重返汉营,观察汉王刘邦是否有重用自己的诚意,再作打算。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早有人向刘邦报告:“丞相萧何也逃跑了。”刘邦大怒,如失左右手。过了几日,萧何前来拜见,刘邦且怒且喜,当面责骂萧何说:“你也逃跑,为何?”萧何连忙解释:“我不敢逃跑,是追赶逃跑的人去了。”刘邦追问:“你所追的是谁?”萧何回答:“是韩信。”刘邦听后再次大骂:“诸将逃跑者已经有几十人了,公无所追赶;却单单去追赶没有声望的韩信,其中必定有诈。”萧何回答:“诸将易得。至如韩信,称得上国士无双。如果大王甘心长期称王于汉中,可以不重用韩信;如果大王还有意争夺天下,除了韩信之外,没有其他人可以替大王筹策分忧。就看大王如何决策了!”刘邦听萧何如此推重韩信,急忙解释:“我当然要图谋东进争夺天下,安能郁郁久居此地?”萧何说:“大王既已决策必定东进,如果真能重用韩信,韩信就可以留下来;不能重用他,韩信终究还会逃走。”刘邦爽快地送了一个顺水人情:“我看在您的面子上,任命韩信为将军好了。”萧何说:“即便是任命他为将军,韩信仍然不肯留下来。”刘邦说:“那么只好任命他为统领全军的大将了。”萧何应声祝贺:“大王如此决策,实为大幸!”于是,刘邦准备宣召韩信加以任命。萧何提醒他:“大王素来待人傲慢无礼,现在封拜大将如同呼唤小儿一般随便,大王这般不尊重人才的态度,正是韩信之所以逃走的原因。大王真心要封拜韩信为大将,一定要郑重其事地选择良日,行斋戒之礼,筑设坛场,一切按照古代任命大将的礼仪程式行事,才真正可以。”至此,刘邦完全被萧何的分析所吸引,同意一切按照萧何的建议运作。
汉王即将封拜大将的消息传出,诸将皆喜。在众将的注目之中,拜将台如期竣工,拜将仪式隆重举行。当着刘邦把大将的印绶郑重交付给韩信的时候,汉军将领均大感意外!因为韩信在大家的心目中实在是没有威望,甚至可以说是无所知名。司马迁行文至此,使用了一句传神之语:“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庄严肃穆的拜将仪式,完成了。
汉王刘邦向在尊位就座的韩信说道:“萧何丞相多次推荐将军兵略盖世,将军可以教给寡人什么计策?”韩信稍做谦让,随即发问:“现在大王准备东出争夺天下,对手应该是项王吧?”刘邦答:“是的。”韩信问:“大王自己估计从武勇、强悍、仁义、强盛几个方面比较,您与项王谁有优势?”刘邦默然良久,还是据实回答:“我不如他。”韩信再拜致贺说:“我也以为以上几个方面大王不如项王。汉中拜将台但是臣曾经侍奉过项王,请准许我分析项王为人。项王勇猛善战,但是却不能任用部下贤将,这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部下有人患病,他去探望,相对涕泣,把自己的饮食分给对方,可以说关心备至;但是说到部属有功应当封给爵位官职的,项王却很吝啬,往往将刻好的官印把玩到受损,还不舍得颁给。这就是所谓的妇人之仁了。项王虽称霸天下而臣使诸侯,但他不居关中而定都彭城,又违背义帝之约,而把他的亲信分封为王,各路诸侯心中不平。项王所过之处,无不纵兵掳掠,天下人大多心怀怨恨,百姓不亲附,只是迫于他的武力威强,不得不对他表示顺从罢了。在名分上他虽然号为霸王,实际上丧失天下之心。所以说他表面上的强盛是很容易转变为弱势的。现在大王只要能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武勇之士,就可以战无不胜!以天下城邑分封功臣,还有谁胆敢与您抗拒?况且项王任用的‘三秦王’本来是秦将,统领秦人子弟多年,所伤亡的人不可胜计,又欺骗其部众投降诸侯,被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章邯等三人免于一死,秦地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现在项王凭借军威强封此三人为王,秦民决不拥戴他们。大王此前进入武关,对关中百姓秋毫无犯,废除秦的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都希望大王做秦地的君主。况且根据楚怀王对诸侯的约定,大王应该称王于关中,关中民众都知晓此事。大王被迫接受项王的分封而入汉中,秦地民众无不深感遗憾。现在大王举兵东进,三秦之地可以传檄而定也。”听了这番话,汉王刘邦大喜,连连表示相见恨晚!于是,完全采纳韩信的计策,部署诸将做好挥军东进的准备。
韩信在登坛拜将之日,纵谈天下大事,畅快淋漓,准确明细,实际上是为刘邦描绘了争夺天下的战略蓝图。所以,后人把韩信的这番言论,比之于三国时期诸葛亮对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隆中对”,是有相当道理的。
汉中韩信塑像
二、侧翼战场的汉军统帅
项羽分封诸侯王所遗留的矛盾,很快激化。东方的几次变乱,为刘邦重夺关中之地,创造了条件。韩信成功地制造假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助汉王刘邦确立了在关中地区的统治。勇猛善战的章邯,在与韩信的对垒作战中,被玩弄于股掌之中,完全没有了昔日的名将风采。这是韩信出任汉军大将所指挥的第一个战役,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天才。
遗憾的是,刘邦指挥的继续东进行动,却因为在彭城的惨败,而受到重创。刘邦在从彭城溃败西归的途中,咨询张良的意见:“经此一败,我已经无法控制关东了,我准备把关东让给其他人来经营,只是他必须与我合作,共同反对项羽。你看选择谁好?”张良说:九江王英布、在梁地独自作战的彭越,都可以为我所用,“至于大王部下将领,能够冲锋陷阵的战将确实不少,但是真正能够担当重任、独当一面的,却只有韩信一人。如果大王决意不再直接争夺关东,就把关东交给英布、彭越、韩信三人,以此换来他们对大王的支持,项羽就必定会被打败。”
刘邦点头称是,韩信是统帅之才,萧何与张良都认定他是项羽的克星,以后应该让他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成皋-荥阳一线,刘邦与项羽的正面相持战场呈现出拉锯战状态,刘邦即命令韩信分兵作战,开辟侧翼战场。刘邦还授给韩信左丞相的尊位,使他兼掌军政大权。既然要重用韩信,就要让他有职有权,从而使他感恩戴德。这就是刘邦用人的高明之处。
汉王二年(前205),楚汉之争刚进入正面相持阶段,汉王刘邦命令韩信分兵作战,开辟侧翼战场。
受命于汉王独立指挥大军作战之后,韩信的第一个征伐的目标是魏王魏豹。
魏豹曾经是刘邦东征彭城时的盟友,此时据地自守。魏豹君臣认定,汉军主力在荥阳战场,韩信所率军队数量有限,而且有黄河天险可以利用,只要准确判断汉军选定的渡河地点,就可以遏制汉军渡河。魏军的注意力被吸引到黄河西岸的临晋关。这似乎有足够的理由:其一,在附近的黄河诸渡口中,临晋关最方便大部队结集和展开;其二,半年之前,汉军就是在临晋关渡河进入魏境的,有熟悉地形之便;其三,也是最重要的理由——韩信在临晋关结集了大量兵力,由灌婴所率领的骑兵,是汉军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他们在临晋关日夜操练载马渡河,临战气氛相当浓烈,而在其他渡口,并无汉军结集的迹象。于是,魏军把数万主力军队配置在与临晋关隔河相望的蒲坂城(今山西永济县西),严密防守。正当魏豹君臣自以为得计之时,一个炸雷般的消息使得他们惊慌失措:汉军出人意料地出现在远离临晋关二百多里路的夏阳(今陕西韩城县),并且轻而易举地渡过了防御力量薄弱的黄河天险,正向着魏都安邑城杀来!
临晋设疑,夏阳潜渡,出敌不意,先声夺人!韩信再一次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原来,汉军在临晋关的公开结集、征用船只,都是韩信为了迷惑敌人而作出的军事佯动,目的在于将魏军主力吸引到蒲坂城一带,为汉军在夏阳的潜渡制造战机。就一般常识而言,骑兵的机动作战能力大于步兵,尤其适应于作奇兵突袭。但是,兵无常势,唯有出乎敌人的意料,才能出奇制胜。韩信在此役中,偏偏不按照军事常识调兵遣将。他让灌婴率领骑兵,在临晋关大张声势摆出抢渡黄河的态势,以牵制魏军主力;暗中却命令曹参带步兵北上,直奔夏阳。没有船只,汉军如何在夏阳渡过汹涌的黄河?韩信早已胸有成竹,他命令秘密收集腹大口小的罂缶等大型容器,将它们空腹密封起来,又收集木梁、木箱等,将它们捆缚在一起,以增强浮力。乘魏军不备,汉军借助于这些简单的漂浮物,泅渡黄河天险,一举夺得战争的主动权。韩信乘机扩大战果,步兵、骑兵协同作战,一路势如破竹,魏豹弃城逃亡,终被韩信所擒。
韩信指挥的伐魏之役,速战速决,大获全胜,使得汉军自从彭城惨败以来消极沉闷的士气为之一振!
韩信作为一位高明的军事家,他没有满足于一次战役的胜利。他要继续扩大战果,并且要把自己所指挥的侧翼战场的胜利,尽可能地与刘邦指挥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在平定河东之后,韩信派出使者主动向汉王刘邦请战:“愿益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书·韩信传》)韩信这是把征服项羽后方的艰巨任务,一力承担下来。刘邦当然高兴,庆幸自己有了这样一位了不起的统帅。刘邦增兵三万人,派遣张耳协助韩信,进击赵、代之地。
声威所及,作为魏国紧邻的代国,对韩信敬畏交加。代国的相国夏说,在天险之地阏与(今山西和顺)布阵,与韩信拼死一战,很快也被韩信击溃。夏说本人被韩信俘虏。随后,韩信部下的精兵,被刘邦不断抽调到正面战场,“(韩)信之下魏、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拒楚。”(《汉书·韩信传》)侧翼战场与正面战场的良性互动,是如此和谐、有效。
在平魏、破代之后,韩信携连战连胜之威,率三万部众,继续东进,兵临赵境。赵王赵歇与赵相陈余,亲统二十万大军,在军事要塞井陉口(在今河北省井陉西北)屯兵据守,准备迎击汉军。一场兵力相差悬殊的恶战即将暴发。
赵将李左车深通兵法,他对陈余建议说:“韩信连战连胜,兵锋不可挡。他进攻井陉,道路险狭,车辆无法并行,他的军粮势必放在后尾。请给我三万奇兵,从小路截击他的粮草辎重。您据守井陉关口,不与他交战。我的奇兵截断他的退路,使他进退无路,不出十日,就可擒斩韩信。”陈余虽然号称博学,在实战指挥上,却很迂腐,不愿采用李左车的诈谋奇计。
韩信侦探清楚,陈余确实不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喜出望外,这才敢沿山间险路进兵。在距离井陉口三十里处,扎下大营。夜半时分,韩信传令进兵。首先,挑选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手持一面汉军所用的红旗,从小路迂回到抱犊山北面,潜伏下来,监视赵军营垒动静。韩信对骑兵将领说:“我出兵交战,先假作败退,赵军必定会倾巢而出,尾随我军,你们乘敌营空虚之机,迅速冲入赵营,拔去赵军旗帜,立我红旗。”随即又传令全军:“暂且吃点便餐,今日破赵之后,全军大会餐!”汉军众将,都知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赵军又占据了有利地形,怎么也不相信在一顿朝饭之间就能打败赵军,只好敷衍地回答:“遵命!”心中却充满了疑虑不安。韩信分析敌情:“赵军已抢占便利地势,扎下营垒,陈余意在歼我全军,只要不见到我的大将旗鼓,他就不会进攻我军的先头部队,他担心那样一来,我军在到达险阻地段时会撤退,围歼的意图就会落空。”因此,韩信决定利用陈余的贪功心态,派出一万人的主力部队做先锋,直奔井陉关前的谷地,在绵蔓河的东岸,迅速布置阵营,构筑壁垒。
韩信果然料敌如神!早已准备决战的赵军,为了达到围歼汉军的预定目标,竟对这支万人大军的行动,置之不理,任由他们在眼皮低下,从容布阵。并且,赵军将士看到汉军竟背依河岸布阵设营,都哄堂大笑:这不是自绝退路吗?汉军怎么连起码的军事常识都不具备?盲目轻敌情绪油然而生。
拂晓,韩信高扬大将旗帜,亲率后续部队,直逼井陉口赵军营垒,陈余立即开营迎战,关前的谷地,顿时变作血肉横飞的战场。激战良久,韩信假作战败,一路“溃逃”到先锋军队抢筑的营垒中,为了使赵军确信汉兵败退并非诱敌之计,韩信把指挥全军作战的大将旗鼓,也抛在撤兵的途中。赵军果然中计,全军冲出营垒,杀向河边的汉军阵地。赵军的大本营,竟空无一人。此时,韩信事先派出的两千骑兵,迅速出击,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赵军大营,改立汉军旗帜,关闭营垒,严阵以待。汉军营垒三面被围,背后就是滔滔激流,已无后退之路。全营将士深知,营垒一旦被攻破,只能任人宰割。只有坚守待变,才有生路。为了自保生存,汉军莫不以一当十,奋勇杀敌。临时构筑的营垒,因此而成了赵军无法攻破的铜墙铁壁。赵军久攻不下,不得不撤回休整。接近营垒时,突然发现营垒上一片汉军旗帜,不由得心惊胆战,全军顿时大乱,四散逃亡。两处营垒中的汉军,纵兵夹击,大破赵军。陈余被杀,赵王被擒。
汉军将领齐集帐下,向韩信求教:“兵法上说,用兵布阵应该是‘右部和后方以山陵为依托,左边与前方以水面为屏障’,此次将军却命令我们背水列阵,与兵法的规定恰好相反,最后我们却大获全胜。请问这是什么战术?”韩信回答:“此次布阵的原则,在兵法上本来早有记载,只是各位没有认真注意罢了。兵法上不是有‘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话吗?况且,我所率的部下都是最近才调集到一起的,我与各部将士并不熟悉,军队素质接近于乌合之众。这种状况决定了必须把他们置于没有退路的绝地,才能使人人为自身生存而殊死战斗;假若让这样一支军队在有退路的地方安营扎寨,一旦敌人进攻,就会自行逃走,我怎能指望他们听从号令奋勇杀敌呢?”众将无不佩服。
韩信“背水为阵”取得井陉大捷,不仅是古代战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更重要的是,对于应如何灵活运用兵法原理,创造性地发展兵家理论,做了有益的探索。
韩信在战前曾发布命令,不得伤害李左车,有能活捉者赏千金。战事刚一结束,即有人将被俘的李左车紧紧捆缚,押送韩信大营。韩信亲手为李左车解开绳索,请他在尊位就座,自己以敬师之礼相待。韩信向他求教今后攻燕、伐齐的方略,李左车以“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为由,婉言推辞。韩信开诚布公地说:“如果陈余能够采纳先生的计策,我和部属们恐怕已沦为俘虏了。今天我是真心求教,请先生赐教。”韩信推心置腹,言语声色不带任何战胜者的优越感。李左车深为折服,即侃侃而谈。
李左车指出,韩信连战连捷,特别是井陉一战,已经是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声威足以破敌,这是韩信的优势所在。但是,汉军屡经恶战,已是极度疲惫,实际上已很难再打大仗。这是韩信的短处。如果率领这支疲惫之师,去进攻燕军据守的高城深池,恐怕会力不从心,无法迅速破城。那么,汉军的弱点就会暴露出来。如果对较弱的燕国都无能为力,势力更强大的齐国就会无所顾忌地与汉军为敌,汉军就会陷入被动。善于用兵的人,不应该用自己短处和敌人的长处相较量,而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去进攻敌人的短处。
韩信全神贯注地聆听李左车的分析,不断点头称善。他继续虚心求教:“那么,怎样做才能扬长避短呢?”李左车答:“现在替将军筹划,最好是休整军队,镇抚新占领的赵地;同时,摆出军队随时都可北上进攻燕国的军事态势,造成一种现实的威慑力量。然后再派出一位能言善辩的使者,带上将军的一封劝降书信,前去燕国,向燕国君臣宣示汉军的优势和威力,燕王必定不敢不俯首听命。在燕王表示归降之后,再派遣使者到东方的齐国去游说,齐国也必定会走燕国的道路,不战而降。在这种特定环境之下,齐国即便是有多谋善断的人,也没有办法为齐国设计出什么高明的谋略了。如果按照这一方案去做,那么,天下大局就会很快明朗化了。用兵之道,本来就有先虚张声势震慑敌胆,然后再实施实际进攻的战术,我提出的方案就是对这种战术的具体运用。”(《史记·淮阴侯传》)
韩信当即决定完全采纳李左车的建议。韩信把军队配置在通往燕国的道路上,然后派出了使者前往燕国诱降,燕王臧荼反复权衡利弊,只好表示归降。燕国之地,未经一刀一枪之争就落入了汉军控制之下。
《孙子·谋攻篇》有句名言:“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是军事指挥艺术的最高境界,多少名将都向往能够臻入此境,但就是孙武本人也没有实际达到这一境界;所以严格说来,它只是兵家的一种理想追求。韩信不战而屈全燕,是第一次把这种理想追求变为客观的现实。这场斗智斗勇的特殊战争,虽然没有刀光剑影,但却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范例。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韩信所创造的奇迹,并非出自个人的谋略,而是依据手下败将的建议,否定了自己原有的方略之后而取得的。在战胜敌人之后,对被俘的敌方将领给以宽赦和优待,在历史上倒不乏其人;但是尊降虏为师,虚心求教,因而导致一个英明决策的形成,韩信是几千年战争史上罕见的军事家。
韩信以劣势兵力,连续取得伐魏、破代、胜赵、降燕的大捷,在项羽的侧翼形成了颇具威胁的第二战场,直接改变了楚汉对峙的格局,迫使项羽不得不抽调精锐军队,去对付韩信。韩信几次将来犯楚军击退,使得项羽以部分兵力牵制韩信的军事部署完全落空。在屡胜大敌的同时,韩信还多次派出部下将士增援正面战场。刘邦在与项羽的对峙中,之所以能够屡败屡起,与韩信的策应作战、派兵增援,有着直接的关系。
就在韩信指挥的第二战场捷报频传之时,正面战场上的刘邦在与项羽的对峙中连续失利,不得不几次脱身逃亡。在荥阳之战中,刘邦依仗部将纪信的慷慨代死,又采用了陈平的“女子夜降”妙计,才侥幸从荥阳重围中潜逃。其形势之危急,与一年前兵败彭城极为相似。在项羽合兵包围成皋之前,刘邦与亲信将领夏侯婴共乘一车,悄悄地从北门逃离,身边竟然没有其他将士随行。其狼狈之状可以想见。刘邦与夏侯婴北渡黄河,直抵修武(今河南修武县东),他的目的就是控制韩信的数万大军。当时,韩信亲率大军在修武休整。对于刘邦而言,韩信是他的部将,本来可以光明正大地征调韩信大军增援正面战场;但是,多疑的刘邦却对韩信是否听命产生了疑虑:韩信统帅着数万精兵,自己却只有夏侯婴一人相随,万一韩信突生异心,自己岂不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因此,刘邦决定运用特殊手段,控制这支精兵。刘邦二人乔装改扮,自称是汉王使者,利用黎明前的昏暗,驰入汉营,直接进入韩信的大帐。韩信尚在睡梦之中,刘邦从其睡榻之旁,夺得指挥军队的印信兵符。然后,刘邦悄悄退出,召集将领,改易人事,以刘邦所信任的人取代韩信的亲信。韩信起床之后,才得知汉王亲临,连忙前来拜见。对于刘邦的“夺军”行为,没有表示任何异议。由此可见,韩信是在忠实地履行臣属的职责,而无少许异念。后世史学家论及此事,认定“修武夺军”是刘邦对韩信的第一次“行诈”。项羽未灭,天下未定,韩信正在忠心效力,刘邦却暗中把他当做需要防范的潜在敌人了!这是多么令人心寒的事情!
韩信依然在忠心耿耿地为了汉王而奋战在战场之上。
此后,韩信以突袭手段,击溃了齐王田广、齐相田横的军队,控制了东方大国齐地。随后,韩信在潍水设伏,将项羽部下的第一勇将龙且及其所率的二十万精兵一举击溃,龙且本人也被击杀。潍水之战,使得项羽为数不多的机动作战军队被歼灭,更为关键的是,韩信不可战胜的舆论,已经在楚军中悄然形成。这种心理影响对项羽而言,无疑是一种灾难。
三、垓下之战的总指挥
汉王五年(前202),毁约追击项羽的汉军,在固陵之战中大败,只好坚守待援。刘邦接受张良的建议,派遣使者,分赴韩信、彭越军中,具体划定其封国的范围,重申夹击项羽的旧约。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之下,韩、彭两位军事实力派人物,开始实心实意地投入到共同消灭项羽的军事行动之中。项羽的厄运难逃了。但是,在关系到楚汉兴亡的关键时刻,韩信一定要等到刘邦明确的增封许诺之后,才全力投入军队,确实有乘势要挟之嫌。刘邦无法释怀。这对韩信的未来而言,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韩信用兵如神。他不是直接西进寻求与项羽的主力决战,而是率领大军自齐地南下,与先期受命而出、转战于淮北的灌婴骑兵会合,以绝对优势兵力,压向守御力量不足的楚都彭城。楚军精骑在南平阳县(今山东邹城市北)拼死阻击,无奈韩信、灌婴所率军队势不可挡,只好败退。韩信很快攻占了彭城,俘虏了替项羽留守根本重地的项它。韩信随即展开进攻加招降的攻势,楚国腹地的大片领地先后归附。韩信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占领了项羽的大后方。
等到韩信率领兵强马壮的齐军,赶到楚汉两军对垒的固陵前线的时候,项羽率领的十万楚军,实际上已经是无后方依托作战的孤军了。接踵而至的消息,对项羽而言都是雪上加霜的:英布诱降了楚国大司马周殷,在楚地攻占要隘、屠戮守城的楚军,然后与活动于江淮之间的刘贾、彭越合兵,到达了汉王军前。汉军及其盟友云集,共同对付项羽。
陷入困境的项羽自知无力取胜,只好向东南方向撤退。
苦尽甘来的刘邦适时地将全军的指挥权,交给了齐王韩信。
意气风发的韩信立即调兵遣将,指挥汉军阵营大约五十万将士,对项羽的十万撤退之师,展开尾追。两大阵营的金戈铁马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聚集,惊天地、泣鬼神的垓下之战,在这里爆发了!韩信承担了指挥全军歼灭项羽的重任。
汉军将士都知道,这是消灭项羽最好的机会,不容放过。但是,犹作困兽之斗的楚军,依然有着令人敬畏的作战能力。正是这支返归后方的军队,在两个月之前,还在固陵之战中把毁约尾追的刘邦嫡系军队打得落花流水。韩信深知,想要制服神勇无敌的项羽,正面与之敌对者必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韩信作为此次战役的最高统帅,再次展示了他的大局意识和克敌制胜的指挥天才。他毅然地把自己率领的齐军,摆放到与项羽正面冲突的位置。因为他了解汉军阵营各支军队的实际作战能力:汉王刘邦的嫡系部队,在与项羽作战时,多次失利,难免有畏敌如虎的心结;彭越、英布、刘贾的军队,擅长于游击作战,而且他们的部下,有相当一部分是刚刚招降、整编的楚地子弟,让他们与项羽的主力当面恶战,万一战败或出现意外变故,都会使汉军阵营陷入被动。只有韩信亲自率领的三十万精兵,可以承担与项羽正面交锋的重任。这支军队,在韩信的指挥之下连战连胜,士气高昂,韩信对它的指挥得心应手;从其组成来看,既有原来随汉王刘邦征战的骨干力量(尤以灌婴所率的骑兵战斗力最强),又有韩信从原赵、燕、齐三国军队中改编的精兵强将。从各个方面考察,这支军队的作战力,在汉军阵营中是首屈一指的。
韩信把攻坚战的任务,留给了他本人直接指挥的军队,不仅说明了他有不畏强敌的勇气,而且也表明了他对汉王的真诚拥戴——甘愿为汉王拼死奋战,力克大敌。
在攻坚方向上,第一梯队是韩信所部,第二梯队韩信安排了汉王带领所部坐镇,可以随时策应第一线上韩信的军队。韩信的忠心,由此得到进一步的证明。韩信给刘邦安排的位置,实在是最佳位置。在名义上,刘邦处于主攻方向上,但是只要韩信的军队能够抵御住项羽的攻势,刘邦实际上是不必参加恶战的。刘邦所率的第二梯队,无异于是后备军或督战队。为了保证刘邦及其首脑部的安全,韩信还特意命令勇将周勃、柴武,率领一支精兵为其后卫。
韩信对项羽的骁勇善战,同样心存敬畏。他在主攻方向的安排,是以“正奇并用”的方式,力求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韩信将三十万的嫡系军队,分成正面与左右两翼。正面以灌婴的精骑为先锋,韩信亲统大军为其作战主力。左右两翼的军队,则由韩信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孔(后封蓼侯)、陈贺(后封费侯)统领。
对于项羽列为左右两翼的钟离、季布的军营,韩信也分派诸将加以围攻,务求割断楚军两位勇将与项羽的联系,使他们无法协同作战。
惨烈的垓下之战开始了。项羽苦战灌婴的骑兵之后,遭遇韩信的主力。又是一轮的血肉横飞。韩信按照预定作战方案,佯败而退。项羽乘势追击,不料,韩信埋伏下的左右两翼精兵突然杀出!韩信、灌婴返兵再战,在战场的纵深处,形成了对项羽追兵的三面包围之势。对项羽而言,战场形势的突然逆转,是完全出乎意料的。项羽和他的军队,本来就是以少敌多属于被动性作战,他们是凭着一腔激愤,支持着他们拼死作战的,此前经过连番苦战,似乎获胜而追击败逃之敌的喜悦,转瞬之间已经被误入敌军圈套的残酷现实所击破,代之而来的一种无可言状的恐惧——韩信用兵,神鬼难测!楚军人心大乱,项羽只好吞下战败的苦果,退守大营。
项羽不可战胜的神话,被韩信所打破。在韩信指挥之下,汉军对项羽的围困和进攻,还在进行之中。
此后,发生了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项羽自刎等一系列悲惨壮烈的历史场景……
项羽无论如何神勇,在韩信的多面埋伏、反复截杀面前,回天无力,只好慷慨赴死。项羽由此成为悲剧英雄,而韩信的将略兵机也得以尽情展示,汉家开国元戎的地位,因此而更加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