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502600000024

第24章

第五得舍分齐。于中有二。一得。二舍。得中又二。一得缘。二时节。得缘复二。一差别缘。二无差别缘。初差别缘唯在具足别解脱戒。无差别缘通在一切。差别缘有二。一得具足别解脱缘。二羯磨得别解脱缘。初缘通在佛及弟子。羯磨非佛及与独觉。然二皆通现在。灭后。且得具足别解脱缘。诸教不同。四律五论诸宗异说。四律者。一十诵律。是萨婆多宗同俱舍第十四。律毗婆沙。并杂心论。及顺正理。显宗。大毗婆沙。十诵律云。佛在竹园。告诸比丘。十种受具足。一自然得。谓佛。独觉。尽智心位自然得之。问何故许有罗汉沙弥得通无戒。不许独觉亦通无戒。皆自然得。以利根故。二见谛得。俱舍等云。谓入正性离生。即五苾刍。问何故苾刍初入见道有初得戒。诸尼初得无见谛者。胜。劣异故。若尔。即应由佛胜故见谛时得。弟子劣故无学时得。何故。佛及独觉唯尽智时得。初转法轮见谛时得。彼初解法信法增故。余则不尔。三善来得。俱舍等云。佛命善来。谓耶舍等。唯佛自作非余所能。满道被故。四自誓得。俱舍等云。信佛为大师。谓大迦叶。何故四分。迦叶自云佛建立善根上受具足。以宗别故。余人何故不自誓得。信不增故。五论议得。俱舍等云。善巧酬答所问。谓苏陀夷。其年七岁。佛问言。汝家何在。彼答佛言。三界无家。佛叹聪明善答所问。虽年未满令僧为受。非由答时即便得戒。何故鹙子不令尔耶。命善来故。西域记中。目连。鹙子皆善来得。六受重法。俱舍等云。敬受八尊重法。谓大生主。十诵律云。优婆离问。波阇受重法。即是出家成比丘尼。余尼云何。佛言。应现前作白四羯磨。若尔于时众既未满。诸尼云何后时得戒。若许初受八尊重法更有余尼。便违十诵令作羯磨。萨婆多师云何释此。萨婆多论。十四年前八敬度女。十四年后羯磨度之。便无是失。五分亦云。五百尼众亦八敬得。七遣信得。俱舍等云。谓法授尼。五分律云。淫女半迦尸。欲往兰若住处受具戒。贼欲逆路伺取彼女。女闻此事时不敢去。佛听遥遣为受具戒。先尼众中作本法竟。置受戒人于一处所。将十尼众往兰若处礼僧众足。尼羯磨师为从僧乞戒。僧羯磨师乃至为作白四羯磨已。和上阇梨将十尼众还至本处所。呼受戒人令礼众足。在羯磨师前胡跪合掌。为说僧众白四羯磨。令其听已具说二八。两四。谓八堕。四喻。八不可越。四依。乃至余所未知者。和上当为说。八边五得。俱舍等云。持律为第五人。此有释云。以无僧故。极少犹五。四人成僧。一人羯磨故。名持律为第五人。和上不入其数。同僧祇律。若减不成。阙法事故。既尔即应四人羯磨一人表白大德僧听余三非僧。或应白自。以要四人方成僧故。故五人中。一持羯磨。一为和上。羯磨牒名。余三僧体正所和白故。边地极少犹五人辨法事。摩得勒伽论。边地多僧。但取五人得名受具。僧得可呵罪九羯磨。俱舍等云。十众谓于中国。彼律通说僧尼得戒。故云羯磨。以尼受中二部极少犹须各十。犯戒缘多。必须二部对受方得。简择所宜令生羞耻不敢犯故。论唯据僧故言十众。又依论说二部各十合名十众。如边地五亦不相违。十三归。俱舍等云。三说归佛。法。僧。谓六十贤部。谓有六十仁贤众类共集。佛遣无学为说三归。便得具足。毗尼母云。诸阿罗汉。教令剃发染衣凭伏三宝。归依心成即发具足。故名三归得。亦名三语得。何故诸尼无三归得。无贤众故。二四分律是法藏部。五种得戒。一善来。二上法。古来相传解。谓成无学证有余灭名为上法。即便得戒。故四分云。若修道成阿罗汉果。即名出家受具足戒。罗汉沙弥非此宗义。三三归。四八敬。五羯磨。彼宗意说。自然即上法。得无学果成受具故。不唯属在佛及独觉。其见谛得即是善来。律中自云。六群比丘互论。迦叶不如憍陈善来受戒。不如毗舍离跋耆子三归受戒。亦不如婆卢波斯那羯磨受戒。云何与诸比丘布萨羯磨。迦叶答言。我在多子塔边。世尊为我建立善根。第一受具足故。初见谛即是善来。由此亦无信佛为大师。迦叶自言上法得故。其问答。遣信边五。中十。俱作羯磨。皆羯磨摄。故唯说五。三僧祇律是大众部。四种得戒。彼律云。成道五年比丘清净。自是已后渐渐为非。随事制立说木叉戒四种受具足法。一自觉具足。谓佛自觉。初证菩提善受具足。二善来。佛自觉已。在竹林园告诸比丘。如来处处度人。汝等当效如来度人。诸比丘由此亦善来度人。时诸比丘善来度人不能如法。为世所讥。身子默然举以请佛。俱名善来。有如。不如。云何令比丘善具具足皆悉如法。佛因于此而制十众。三十众。彼律云。和上十众内不名受具。合十一人。四分等但言十众。和上在中。四五众。彼律初标。虽言四种受具足戒。乃言。爱道尼言。佛为尼制八法。我等得广闻不。佛为具说八相。八相之中。初六与四分别。后二法同。以此理推应有第五受八重法。不尔诸尼初云何得。前唯说僧。是故唯四。此宗意说。见谛。信佛为大师二。亦自觉得。得阿罗汉成受具故。从佛为名名为自觉。其问答。遣信不异中十。俱十众故。无三归得。所以不说。四五分律。是化地部。律有五受具足。一自然。二善来。三三归。四八不可越。五羯磨其八不可越。彼律兼有五百尼众。彼律云。为汝制八不可越。若能行者即是受具足戒。大爱道言。若佛说八不可越。我及五百当共顶受。又佛言。爱道及舍夷诸尼。亦得戒。此宗意说。见谛。信佛为大师二种皆自然得。其问答。遣信。边五。中十。四种皆即羯磨。更不别说。此中自然与上受具足。名字虽殊。义推亦与四分稍同。五论别者。一毗尼母论。二众各五。总即为十。比丘五者。一善来。二建立善根上受具足。谓得阿罗汉果。三敕听谓论议。言下即得。四三语。谓三归。五羯磨。其见谛信佛为大师。自然皆上受所摄。边五。中十即羯磨故。尼亦五者。一善来。二上受具足。三师法。谓八敬。四遣信。五羯磨。合有七种。一善来。二上受。三敕听。四三归。五八敬。六遣信。七羯磨。二磨得勒伽论。十种得戒。一无师即自然。二见谛。三问答谓须陀夷。四三归。五自誓谓迦叶。六五众。七十众。八八重法谓大生主。九遣信。十二部谓诸尼。此宗乍观同萨婆多。然无善来。来舍俗相后更与受故。边五中十唯在僧中。故尼加二部众。即是十众二十众也。三善见论。八种得戒。一善来。二三归。三敬授。即见谛。因佛教已敬受佛语便得戒故。四问答。五受重法。六遣使。七八语。谓尼。于二部中。义推遣信即十二语。八白四羯磨白四即四语。此说弟子无自然。信佛为大师即羯磨。羯磨已方得戒故。或信佛为大师即敬受得。边五中十即羯磨故。四萨婆多论。七种受具。一见谛。二善来。三三语。四三归。五自誓。六八法。七白四。此说弟子故无自然。三语即遣信。此初一至彼一来后一。其问答。边五。中十。皆白四故。此是萨婆多宗。与俱舍等同。增减数异。体性不殊。五明了论。三乘得戒合有九圆德。圆德者四万二千功德无不具满。称曰圆德。声闻有七。比丘有四。一善来。二三归。三略羯磨。四广羯磨。略羯磨者。佛初成时。闻法得戒故名略羯磨。即见谛得。其信佛为大师。及论议边五中十。皆广羯磨摄。尼有其三。一善来。二遣使。即法授尼。瞿娄多达磨敬尊重法。遣阿难传语遥为授故。三广羯磨。即遣信。二部等。上来七种声闻得戒。第八独觉有量功德至得。九佛无量功德至得。此二皆自然。大乘之中无别教文。多分且用萨婆多宗十种得戒。然敬受八法不唯大生主。非但同彼萨婆多论。亦同五分律。佛言。爱道及舍夷诸尼。亦敬受八不可越得戒。上得具足别解脱缘。次羯磨得别解脱缘者。昔来相传四分律具四缘。八比丘中解。一羯磨者。比丘若受大戒者僧数。满足缘。二白四羯磨如法成就。教法成就缘。三得处所者。结界成就。界内不别众缘。四住比丘法中者。年岁满足身无遮难缘。要具此四是大比丘得成大戒。亦即灭诤五法现前中。除其灭诤。别所为者具四现前。一能秉僧。二所秉法。三秉法处所。即界现前。四所为事。谓人现前。今此受戒即别所为。故具此四即能发戒。僧祇律六缘。即是释八比丘文。毗尼母论五缘。一和上如法。二阇梨如法。三七僧清净。四羯磨称文。五界内和合不别。此之五缘。四中初三摄。初三是第一缘。次一教法缘。次一不别众缘。今依四分四缘具足。于前四缘中第四身无遮难之中。瑜伽五十三云。由六因故不应为授苾刍律仪。即是解彼遮难所以。恐文繁广至后当释。于第一僧数满足缘中。瑜伽又云。又除阙减能作羯磨。阿遮利耶。邬波托耶。住清净戒圆满僧众。此中义意。其上坐部。及萨婆多师。犯重不舍戒。故受戒时。阇梨。大众必须清净。和合与戒发戒胜缘。故和上不定。其受戒时除去和上外。彼受戒者名。及诸难名。三衣名等。若不牒标有所亏阙则不得戒。大众捡验有所阙故。非和合故。其和上名牒。与不牒。及在众内不在众内。若清净不清净。并悉得戒。大众但知某为和上。令其摄录所受戒者。非要发戒之胜缘故。然具牒和上名。身在众内戒清净即无罪。若不牒名及不在众。若知和上无戒破戒与他受戒。彼虽得戒。现前大众得突吉罗。羯磨但言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不言从和上乞受戒故。设复和上戒德清净。大众阇梨有所阙少。戒德有犯。即不得戒。无胜缘故。制多山部等并同此说。又有诸部说。但和上清净。大众不净。亦得大戒。和上胜缘发其心故。大众但是访委受者无遮难罪。和合与之令堕僧数。故羯磨云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非是发起彼胜心缘。何要清净。其大众部律。和上大众并须清净。然始得戒。和上亲教最是胜缘。发彼胜心亦由和上。又若持戒便是众僧。犯戒非僧。何得教诲成师资道。又戒从僧乞。僧和合方得。众既戒行不清净。先非堕入僧数。何得辨其法事辄说戒律之言。又僧亦是受者胜缘。僧既犯戒不发彼心。岂是受者之胜缘也。故要和上及大众清净。受者方得大戒。今者大乘略有二说。一者三品心犯重皆失戒。二者中下品心犯重不失戒。上品心犯重即失戒。若依后义。和上不清净。但大众清净即得戒。从彼乞故。法事辨故。和上但是教授之缘。设知不清净不从彼乞戒。何故不得。若依初义。和上众僧必须清净方可得戒。和上是胜教授之缘。未体僧前。已从和上乞大戒故。且如边方。僧众满四人法事辨故。与戒缘故。阙一犯重俱为不可。无僧非僧与戒故。瑜伽云邬波拖耶住清净戒圆满僧众。住净戒言。上属和上。下属僧众。两俱须故。上来所说。佛在及灭一切弟子。除独觉果余受具戒。非谓一切。上来所辨有差别缘。无差别缘。有诸戒通缘。应说颂曰。苾刍非自受。从他简择故。近住等诸戒。自受亦从他。表业名从他。无表唯自受。自受唯意表。无表示他故。是别解脱戒。瑜伽五十三云。此中或有由他由自而受律仪。或复有一。唯自然受。除苾刍律仪。何以故。由苾刍律仪非一切堪受故。若苾刍律仪非要从他受者。若堪出家。若不堪出家。但欲出家者。便应一切随其所欲自然出家。如是圣教便无轨范。亦无善说法毗奈耶而可了知。是故苾刍律仪无有自然受义。以简择故必从他受。此除自然及见谛二。或可。除信佛为大师。余一切得别解脱戒。彼无简择故。然彼亦由无遮难等事。方可自然见谛等得。故俱舍论说十种得戒已云。如是所得别解脱戒。非必定依表业而发。何况从他。即许除苾刍戒。余一切戒自受亦从他。故瑜伽问。若除苾刍律仪所余律仪有自然受。何因缘故复从他受。答由有二种远离恶戒受随护支。所谓惭。愧。若于他处及于自处。现行罪时深生羞耻。如是。于离恶戒受随护支。乃能具受。故从他受。此中意说。由有惭故于自处现行罪时深生羞耻。由有愧故于他处现行罪时深生羞耻。或由惭故于他自处作罪之时。顾身生羞崇重贤。善。或由愧故于他。自处作罪之时。顾世生羞轻拒暴恶。故愧现前非必有惭。必有惭者必定有愧。是故惭法最为强胜。若有如自所受而深护持。当知所生福德等无差别。由惭顾自必愧顾他。有愧顾他未必顾自惭起。虽护世名不顾己故。此说出家五众之戒。近事。近住。及菩萨戒。皆通二受。不同余宗其近住戒必从师受。故菩萨地第四十云。若有欲于三种戒藏勤修学者。若在家。出家先于无上菩提。发弘愿已。当审访求同法菩萨。已发大愿有智有力。于语表义能授。能开。于如是等功德具足胜菩萨所。先礼双足。乃至广说受戒五相。第四十一云。若不会遇具足功德补特伽罗。尔时应对如来像前。自受菩萨净律仪。四十又云。若虽聪慧于戒无信解。不善思惟。有悭贪者。大欲无足。毁戒慢缓。忿恨不忍。不耐他犯。懒堕懈怠多耽倚卧好合徒侣乐谈喜话。心多散乱。下至不能构牛乳顷。善心一缘住修习者。暗昧愚痴。劣心诽谤菩萨藏者。不应从受。是名菩萨戒师之缘。璎珞经云。若千里内无戒师时。方得自受者。令尊重戒千里寻师。非要定尔。如一女人身不自在。或贫病身欲受菩萨戒。岂要千里。故知但是一相之语。瑜伽不论处近远故但许自受。此上诸戒。若从他受必有表无表。表示他故。若自受者唯有意表。无身语表。可成无表。故瑜伽言。若自然受者。唯有意表业。纵有傍人见其自受。非是师长惭愧缘故。定无表业。或亦有表。论说傍边一人亦无自然受者。唯有无表业。如今对众发露受戒自誓邀期。定有表业。定道无表准对法说。法处五色中名受所引。远前方便亦从他受。正起无表。亦有从他义。如佛为说法得入见道。远尘离垢得入三昧即便得戒。若尔亦应说有表业。此亦不然。此思不发外身。语故。是无漏故。无有表业。故唯可说有无表业。然正得道定无表之时。无心外缘。云何受得。从远方便得彼受名。五十三说。若即于此所受律仪。能无缺犯。以为依止。修无悔等。乃至具足入初静虑。由奢摩他能损伏力。损伏一切犯戒种子。是名静虑律仪。此说如苾刍等。受律仪已。能无缺犯。以为依止。由无犯故无悔。无悔故心喜。心喜故心乐。心乐故心安。心安故得定。若有所犯终不得定。大集经中。佛言。我本无数劫中处在凡夫。字遮他陀。在加伦罗国。作贾客贩卖虚妄无实。造诸恶行不可具说。是时愚痴害父淫母。举国知之。与六畜无别。国王欲杀。吾怖往投异方。作沙门三十七年。以五逆罪障心不得定。后因乞食。拾得一钵。钵中有此陀罗尼。名集法咒舍苦难。经一年余诵持不绝。方得禅定。其苾刍等犯重禁已。心悔故心忧。心忧故不乐。不乐故不安。不安故不得禅定。故持戒等得禅律仪缘。若所持戒。于此身中犯重禁已。必不得定。不善思广损障深故。由咒威神。先在俗位犯五逆罪。今身可得。上说因戒而得定者。亦有初定不由戒者。如劫坏时最初一人所得禅定。法尔初故。故定律仪亦有他缘。亦有不由。其道共戒。瑜伽又说。若即于此尸罗律仪无有缺犯。又复依止静虑律仪。入谛现观得不还果。尔时一切恶戒种子皆悉永害。若依未至定证得初果。尔时一切能往恶趣惑皆悉永害。此说得超越第三果。并次第人依根本定及未至。说诸得道戒必先净定以为其缘。其四善根色界系故。其不律仪及处中戒。若生彼家。不生彼家。自发期心。或父子等自相教习。故得外缘。或不由他得。二皆无失。不同小宗。不律仪不从他得。上说得缘。得时节者。初说得表时。后说得无表时。且说苾刍。苾刍尼得表时者。谓从僧众乞戒时得。五十三云。又若起心往趣师所。殷勤劝请。方便发起礼敬等业。以正威仪在师前住。又以语言表宣所欲。造作胜业是名身表及语表业。成业论同。不能繁引。要现行思近因等起。正发身。语为转因者。是表业体。故要此时。若说前位从僧乞时心。上中下以判于业。祈愿满足。要第三羯磨时。方得表者。此小乘义。非今所宗。表业非是形色摄故。唯发身语现思摄故。其时无心。或染。无记。或异缘故。准此自余出家三众。近住。近事。皆从师前礼拜等受得表戒。此等后时虽随师言。不必有心在。而未必善。亦不决定。乃是随转非转心故。若对人前许自然受。有身语表及意表者。即于佛前求礼时得。其菩萨戒即请受时。第三周了慈悲故字时得。以决定故。定道唯无表。不说得表时。其不律仪。要作事时。或处分时。方得表业。五十三云。若有生在不律仪家。有所了别自发期心。谓我当以此活命事而自存活。又于此活命事重复起心欲乐忍可。尔时说名不律仪者。由不律仪所摄故。极重不如理作意损害心所摄故。但成广大诸不善根。然未成就杀生所生及余不善业道所生诸不善业。乃至所期事未现行。此意说言。若生彼家不生彼家。发心忍可即由成彼不善根故。从当所起为名。即名不律仪者。彼论又云。后若现行若少若多。随其所应更复成就诸不善业。此意说言。后若自作。若处分他作少多事。虽未命断等。即成杀生若身若语不善表业。若后彼事自。他作已。前生命断等少多遂心满本愿故。方成无表。不同他宗前事究竟。表与无表俱时发得。初发胜思起身语业。即是表业。其事究竟是随转非转。得无表故。得名不律仪。表业如今说。处中表业或发期愿。或处分时。或作方得。上说身。语二表得时。其意表业举心即得。上说得表。得无表者。别解脱无表得有三类。一出家大戒。第三羯磨竟是事如是持时得。其菩萨戒。亦第三羯磨答言能持时得。先发期心所邀胜颜今满足故。僧众法事此时具故。虽由前位思表熏种。法事今竟。虽或无心。或别缘心。由彼先期今愿满故。从初念后防恶思种用。倍倍增名为得戒。有说思种体。倍倍增名为得戒。此亦不然。法事竟时。彼或无心。或异性缘。既无现思现表熏习。如何种子体忽尔得新生。由此故知。随彼遇缘新。旧种子。若别若总。现行缘因思所熏种。今缘会满。用倍倍增名得无表。以随心戒虽念念中是未曾得。若非用增是体增者。岂念念中皆现熏种。定。道无表既是现思。无一心中有多思故。准此别解脱无表亦非体增。初刹那位一七用增。第二刹那即二七支。乃至未舍运运增长。决择第六十云。不善业道若到究竟。即此亦名由涂染过成于重恶。成大不善能引增上不可爱果。何以故。若有用染污心能引发他不可爱乐欣悦之苦。彼随苦心威势力故能引发苦。补特伽罗思便触得广大之罪。是故名为涂染过失。此意说言。若身自作。若令他作不善业道。令他命断等。事究竟时法尔威势。能自行者及处分者思。便触得广大之罪。先心今满他苦亦满。故自触罪名为涂染。彼论又云。彼虽不发如是想心。诸能引发我之苦者当触大罪。然彼法尔触于大罪。譬如礠石虽不作意诸所有铁来附于我。然彼法尔所有近铁。不由功用来附礠石。此中道理当知亦尔。日珠等喻亦如是知。又于思上无别有法。彼威势生。来相依附说名涂染。当知唯是此思转变。由彼威力之所发起。此意说言。即思种子由前期心今时满足。他苦圆满。功用便增名思转变。更无别物。犹如魔王惑媚无量娑梨药迦诸婆罗门长者等心。令于世尊变异暴恶。非于彼心更增别法。说名惑媚。唯除魔王加行威势生彼诸心令其转变成极暴恶。此亦如是。翻恶业道有此善故。故成涂染。用倍倍增方成无表。十种得戒中。佛自然得者。有诸菩萨初地即得变易生死。或八地得更不经生。其别解脱乃至有种一得不舍。转成圆满无漏之法。不定种姓声闻无学回心向大受变易生。亦复如是。此说别受别解脱戒。非菩萨戒中律仪戒也。何故得名自然得戒。若约成佛之位。现非受得。亦名自然得。自然得者解脱道时即得无表。设有表业非发无表。成佛已后不熏习故。独觉之心解脱道位。犹不发身语。何处得有表。见道得戒亦复如是。五人见谛亦无表业。初入见谛即得无表。此初时有非于后时。后有僧故初未有故。善来耶舍言之下即得无表业。此等众多但唤善来。鬓发自落袈裟变成为沙门者。皆是此类。信佛为师者。犹未见佛。遥闻即信。信时即得。亦无表业。有说见佛信忍为师方得无表。非未见时。问答得者。唯苏陀夷一人言下即得。亦无表业。亦有说言。年未满二十。因其问答佛令为授。敬八尊重法者。时无尼故。闻教敬授时便得无表。未有尼故可言无表与表俱时。亦言别时。初表后无表唯初非后。遣使受者。表在遣时得无表者。在所使尼彼受竟时。五众十众即从师受。如前已说。三归表发。在初归依创求礼时。无表得在三归竟时。此十皆是佛在有之。佛无之后唯有三种。一自然独觉。二十众。三持律为第五人。余非无佛可得有之。上初类说。第二类者。其出家三众。近事得无表。即三归竟得。俱舍论云。起殷净心。发诚谛语。自称我是邬波素迦愿尊。忆持慈悲护念。尔时即发近事律仪。出家三众后说戒相非发无表。无表亦是三归竟得。第三类者。其近住戒有二义。一云三归竟得。与近事无别。二云若尔何故俱舍不说三归竟即得近住戒。何故说相不同近事。近事别说五戒之相。近住连环三周说相。又彼颂云随教说具支。不说近事亦随教说。故知近住非三归得。其心广遮一日夜。故非前即得。由此故知随师后说。第三周竟方发无表。静虑无表。初起上地初未至地一品之心。即名初得。后随所起何地根本未至定心皆名成就。对法第八说。静虑律仪所摄业者。谓能损害发起犯戒烦恼种子。离欲界欲者所有远离。离初。二。三静虑欲者所有远离。彼自释言。离欲界欲者。谓由伏对治力。或小分离欲。或全分离欲。唯初未至于犯戒非。是断对治。已上皆是远分对治。且七作意初六是未至地。其了相胜解二作意。为损伏对治。犹未断惑远离作意方始断惑。此有二释。一言了相犹为闻思间杂。创观欲界为粗。上地为静。未能断障。胜解于此数数思惟。从此已往一向修相。此二作意故名厌坏。至第三远离作意方断上三品。犹损伏对治。已是修慧。故了相胜解俱已得定戒。上三品断惑要至第三作意。故说远离方能断惑。二云了相断上上。胜解断上中。远离断上下品惑。上品都尽得其断名。非了相中不伏烦恼。故定俱戒初心即得。亦无妨难。应说颂曰。定戒唯无表。初近分名断。余持远分性。是名定律仪。若无漏无表。初得见道无间道俱即名为得。色界五地得入见道。皆断对治。余色无色皆成远分。此长徒义。若依色界六地。无色下三种。预流果超证第四果。犹如刈竹。横断烦恼。于欲界中修道烦恼。有断对治。余名远分。虽有经说依未至地得此初果。更不进修上无漏义。非定唯尔。可如前说。不尔无色无断对治。此定。道戒应随心转。但得彼心即名为得。不待表发。法尔定道。性违于恶。故此二俱必有无表。不律仪无表得者。其不律仪依瑜伽第九。有十二种。一屠羊。二贩鸡。三贩猪。四捕鸟五。罝兔。六盗贼。七魁脍。八守狱。九谗刺。十断狱。十一缚象。十二咒龙。对法第八有十五种。一屠羊。二养鸡。三养猪。四捕鸟。五捕鱼。六猎鹿。七罝兔。八劫盗。九魁脍。十害牛。十一缚象。十二立坛咒龙。十三守狱。十四谗构。十五好为损等。涅槃经中说十六种。牛。羊。猪。鸡为利故买肥已转卖为四。为利故买买已屠杀即为八种。捕鸟。捕鱼。猎师。劫盗。魁脍。两舌。狱卒。咒龙复为八故。杂心说十二。非此所宗。此皆意乐损害即广。即与其名。非唯定尔故对法言乐为损等。此等无表得之时者由前表引。至后满遂其宿心已即成无表。故对法云。所期现行彼业决定者。谓身语方便为先。决定要期现行彼业。故表在前后行彼业。杀令命断。盗令离处。变异覆藏养成属己。捕入罝网。皆名现行。定成无表。处中无表要自作时。或初发愿。或处分时。事满本心即得无表。如遣杀生。生后命断方成无表。名涂染过。义如前说

同类推荐
  • 撫安東夷記

    撫安東夷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大日经略摄念诵随行法

    大日经略摄念诵随行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弥勒上生经宗要

    弥勒上生经宗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陈氏香谱

    陈氏香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一山文集

    一山文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宠溺无边:鬼王的神算辣妻

    宠溺无边:鬼王的神算辣妻

    她,凤家的惊世天才,纵使一身荣光,依旧逃不过家族的迫害。当她重生在十五年前另一具身体里,又会展现何种风华?机缘巧合以童星出道,一路星途坦荡,成为娱乐圈最炙手可热的明星。却不知她御鬼抓妖、精通风水术数,更不知那地下统治者“暗皇”原来竟是女儿身。他,掌管无间地狱的鬼王,为了她不惜封了法力化身为人。她妖娆如罂粟,美艳似食人花,染指她保管吃得你渣都不剩,那些伤她欺她的且擦亮眼睛、洗净脖子等着血债血偿。他狡猾腹黑如狐,冷情狠绝似狼,招惹他定整得你尸骨不存,唯独对她言听计从、宠溺无边。
  • 心理罪

    心理罪

    监狱。不但是一个关押犯人的地方,更是一个学校。有人说,监狱是地狱。也有人说在这里,能学会常人所学不到的东西。更有人说,这里是天才的聚集地。你能否想象,一个小偷,升级成为了抢劫犯。纵火犯,成为了丧心病狂的杀人犯。强奸犯学会了吸毒与贩毒……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两个灵魂,一个天使,一个恶魔。即使在纯洁无暇的心灵,也包裹着一个雏形的恶魔。你能否想象,在这些所谓的犯人中,每一次完美的犯罪,都是一件完美无缺的艺术品,神圣不容侵犯。他们将往往是被上帝所抛弃,存于世上,苟且偷生。被唾骂,鄙视,不屑。你又能否想象,与我们擦肩而过,平淡无奇的过客。在下一刻拿起手中的武器,将你刺死。他们,与我们同在。
  • 祸妃倾天下

    祸妃倾天下

    她是京城第一美人,拥有着倾国倾城的容貌和绝代风华的舞艺。为了贤王,她不顾自己的身份涉足风月场,却不料被皇帝一眼看中,强行掳入宫中,心爱之人也另娶他人……爱人,孩子,她一个个失去;荣宠,富贵,她一样样夺到,只是那埋在心底的人,是否还记得答应过她的一切……
  • 医妃冲天

    医妃冲天

    异世重生,她成为首富千金,倾城之姿,惊才绝艳,却只愿做个隐世医仙,潇洒一生。他,是帝国的战神王爷。高官厚禄?不要!金银美女?也不要!他只愿与她牵手一生,做对快活神仙。那一眼情深缘浅,是谁迷了谁的眼。那一场惊魂之梦,又是谁沦了谁的心。当一切结束归于尽头,他们能否再次执起彼此之手,潇洒自若的笑看人生。冰冷的剑抵在胸膛,刺破皮肤,谁的心在滴血?凤眸紧眯,银牙紧咬:“你到底爱不爱我?!”
  • 专属桃花恋情

    专属桃花恋情

    她,生在21世纪,失足落水,遇上他们,该何去何从?他,飘尘若仙,俊朗儒雅,只为想要守候她一生。他,至高无上,权倾四海,只为博得红颜一笑。他,容倾天下,颠倒众生,只为与她携手于江湖。四月桃花芳菲尽,到底谁才是易雪凝的专属桃花呢?
  • 大唐保大乙巳岁续贞元释教录

    大唐保大乙巳岁续贞元释教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钓矶立谈

    钓矶立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背着爱情走天涯

    背着爱情走天涯

    到灯塔去:短短的路程,却让他们走了一整天的时间。而就是在这样的一天里,他们相互认识到了自己的爱情,并且明白允诺绝对与爱情无关。面对着孤挺在苍茫暮色中的灯塔,他们会做出何种选择?
  • 恶魔的替身玩偶情人

    恶魔的替身玩偶情人

    赵菲菲知道自己的身份只是一个玩偶而已,她需要取悦于她的主人,只有她的主人高兴了,这样他的爸爸妈妈才能好过一点。从五岁那年被那个魔鬼看中了开始,她的生活空间就只限于这桩豪华奢靡的别墅,她甚至不知道外面的阳光是什么样的,自由对于她来说太过珍贵,所以难求。十五年年来她每天的生活千篇一律,每天等着司徒浩民的到来。为了母亲,她忍受着这个恶魔的玩弄,羞辱,赵菲菲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可以脱离那个恶魔的魔掌,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遇到了一个很爱她的阳关大男孩,教会她微笑,可是心为什么会这么痛。
  • 狂蟒之灾

    狂蟒之灾

    当一次意外重生,我变成了一条蛇,为了报前世之仇,却引来了一次次的灭顶之灾,我才知道,弱肉强食,适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