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513900000094

第94章

次明五度治患不同。如经中说。多贪众生教观不净。贪有五种。对治各异。何者五贪。一者色贪。男女相爱。以不净观而为对治。二亲戚贪。亦名淫贪。眷属相怜名亲戚贪。亲情相爱寻续不断名为淫贪。如多日雨名为淫雨。多日之风名曰淫风。此亦如是。不同世人奸逸名淫。此之淫贪舍无量心而为对治。故杂心云。舍无量心对治淫贪。三者财贪。吝惜身财。檀度为治。四名闻贪。求善称誉。身空为治。五善法贪。爱著善法。法空为治。今此偏说色贪对治为初度门。以此过重受生根本故偏说之。色贪有二。一爱自身。观五不净而为对治。二爱他身。九相为治。爱他身中有四种欲。一威仪欲。二形色欲。三处所欲。四细触欲。威仪欲者。死相为治。第二形色青淤脓烂血涂为治。处所欲者胀坏虫食分散为治。细触欲者骨锁为治。问曰。九相能治贪欲。与彼十相对治何别。释言。九相但能遮伏。十相能灭。九相能伏如似缚贼。十相能灭如似杀。贼差别如是。十相之义后当别论。多嗔众生教慈悲观。慈悲二心治有通别。通则俱治一切嗔恚。则则各异。如涅槃中六门别之。第一义者。嗔有二种。一能夺命。二能鞭靻。断命之嗔粗而易舍。修慈悲能治。鞭靻之忿轻而难离。修悲方治。第二义者嗔有二种。一嗔众生。二嗔非众生。嗔众生者。应生所起性容轻薄。易除易遣。修慈能治。嗔非众生者。不应生处起性必深厚。难离难舍。修悲方离。嗔非生者。于众生处灼然亦嗔。故曰深厚。第三义者。嗔有二种。一有因缘。二无因缘。有缘生嗔应生处起性容浮薄。易除易舍。修慈能治。无缘生者性必深厚。难除难断。修悲方治。无缘生者有缘亦嗔。故曰深厚。第四义者。嗔有二种。一缘过去久因缘生。二缘现在近因缘生。缘于过去久缘生者。去境玄远嗔容轻薄。易除易舍。修慈能治。缘现生者。近境逼心忿恼必深。难裁难忍。修悲方治。第五义者。嗔有二种。一嗔圣人。二嗔凡夫。憎圣人者。可敬处起。易除易舍。修慈能治。嗔凡夫者。可憎处起。难忍难舍。修悲方治。第六义者。嗔有三品。上中及下。上嗔易息。修慈能治。中嗔次难。修悲方治。下嗔难断。修慧方离。慈悲不治。愚痴多者教观因缘。痴有四种。一迷世事。五明为治。二迷世俗因果之法。十二缘观而为对治。三迷二谛有无之理。以二谛观而为对治。四迷真实如来藏性。实证为治。今说第二为因缘观。问曰。经说。声闻钝根教观四谛。缘觉利根教观因缘。今云何言愚痴众生教观因缘。龙树释言。此愚痴者不如牛羊全无所知。盖乃外道邪见。利根迷正因果。故说为痴。以利根故能观因缘。然因缘中治患非一。今据一门且言治痴。著我多者教分别界。依如毗昙六界分别明无我人涅槃经中十八界观明无我人。是身唯有六根六尘及识故。所治之我或一二三乃至六十五种差别。无我章中已广分别。思觉多者教令数息。觉有八种。所谓欲觉.嗔.恼.亲里.国土.不死.族姓.轻侮。此义如前八觉章中具广分别。问曰。有人诸患等分以何为治。成实法中十六特胜能为对治。依如观佛三昧经中观佛三昧能为对治。毗昙法中义亦同此。以佛相好非是三毒境界故尔。问曰。何故诸烦恼中偏说对治贪嗔痴我及与觉观以为度门不说余结。以此凡夫多所起故。又贪嗔痴是三毒根。我为一切诸见根本。觉观妨道故偏治此。以为度门。余不如是。所以不说。又余烦恼皆是观收故唯说五(此二门竟)。

次就三善分别五度。言三善者。所谓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也。五度观中。不净观门是无贪性。慈悲观门是无嗔性。余三观门是无痴性。若论眷属即五阴性。定共无作是即色阴。受数为受。想数为想。心王为识。余为行阴(此三门竟)。

次就地论。地谓欲界未来中间及八禅地。约此诸地分别五度。初不净观是其欲界未来中间初禅二禅五地所摄。依欲界地闻思慧心作。即欲界摄。依未来等彼慧心作。即彼禅摄。问曰。何故三禅以上不起此观。释言。欲界有二种欲。一者身欲。二者心欲。五识地中有其身欲。意识地中有其心欲。故从欲界至禅中间修不净观对治彼欲。初禅地中亦有二欲。眼耳及身三识地中有其身欲。意识地中有其心欲。故依二禅修不净观对治彼欲。二禅以上单有心欲。无有身欲。故三禅上不修此观。又三禅中乐乐于自乐。四禅以上其心寂静。不乐观此不净之事。故三禅上不为此观。设令修习小故不论。慈悲观者。依如毗昙欲界四禅未来中间七地所摄。成实法中一切地摄。大乘法中粗同毗昙。细同成实。因缘界入二种度门一切地摄。安般念者。五地所摄。所谓欲界未来中间及彼二禅三禅地家方便道摄。虽五地摄多用欲界闻思慧心作。问曰。初禅二禅三禅根本定中以何义故不为此观。释言。数息为求禅定。彼根本定定心已成。是故不为。又问。何故四禅以上不为此观。彼地已离出入息故。五停心义大况粗尔。

五圣支定义

如成实说。定能生圣。与圣作因名圣支定。圣支不同一门说五。五名是何。一是喜定。二是乐定三是清净心定。四明相定。五观相定。初禅二禅名为喜定。三禅名乐。第四禅中免三灾绝四受灭出入息名清净心定。此三犹是世俗四禅。依此三种发生理解名明名观。始观五阴苦无常等名之为明。破坏五阴观五阴空说以为观。问曰。何故世俗定中唯说四禅以为圣支。生圣强故。又问。此五位在何处。释言。前三位在外凡。后之二种闻思已去。其中辨义进退不定。一义释云。闻思位中习解方便名之为明。修慧位中现见二空说以为观。第二释云。四现忍心同名为明。无相已去齐称为观。以小类大大亦应有。大中前三亦在外凡。明在种性。观在解行。亦可明在种性解行观在地上。五圣支定略辨如是。

五圣智三昧义

五圣智三昧如成实论五圣智品说。名字是何。一圣清净三昧。二非凡所近智者所赞三昧。三寂灭妙离三昧。四现乐后乐三昧。五者一心出入三昧。圣清净者。行者在于见谛道时所修禅定。时若起烦恼则以智慧除彼烦恼令定清净名圣清净。非凡所近智所赞者。行者能破世俗假名。入无相位所得圣定名非凡近智所赞也。寂灭离者。论自释言。薄诸烦恼令贪等灭名为寂灭。此斯陀含所得之定。妙尽欲界微细烦恼名为妙离。此阿那含所得之定。现乐后乐者。于现在世证烦恼断名为现乐。未来世中得泥洹果名为后乐。此上二界一切烦恼对治定也。一心出入者。论自释言。行者常行无相心故名为一心出入三昧。此一在于无学位中。准小类大。大亦具有解行已。前名圣清净。欢喜地中名非凡近智者所赞。二地已上至第八地名寂灭妙离。九地十地名现乐后乐。佛地名为一心出入。问曰。何故说此五种。成实释言。佛明定中非但系心亦有圣智。是故说之。五圣智三昧相别粗尔。

五智义六门分别(一辨相 二定体 三漏无漏分别 四就位分别 五就人分别 六就处分别)

言五智者。一法住智。二泥洹智。三无诤智。四者愿智。五边际智。法住泥洹从境为名。相状如何。泛释有六。一就有为无为分别。知苦集道有为之法法相存立名法住智。观察灭谛无为之法名泥洹智。泥洹胡语。与彼涅槃原是一名。传之音异。二望生死增损分别。观集生苦增长生死名法住智。观道趣灭减损生死名泥洹智。又观诸法无常苦空趣向涅槃是亦名为泥洹智矣。故论说言。增长生死名法住智。减损生死名泥洹智。三空有分别。知世谛有名法住智。了真谛空名泥洹智。四望有法增损分别。观察有法从因缘集名法住智。观法无常苦无我等趣入空理名泥洹智。五事理分别。了知真实如来藏中法性常住名法住智。故经宣说。真谛之法以为法界法住。知其事灭无为之法名泥洹智。六直就真谛随义分别。知第一义法性常住名法住智。知一苦灭名泥洹智。此六种中随宗别分。初之两门是毗昙法。中间两门是成实法。后之两门是大乘法。以深摄浅初之两门是毗昙法。前之四门是成实法。六门是俱大乘之法。初二如是。无诤智者。就能为名。得此智时不与物竞名无诤智。此义云何。圣人常恐违众生心令起烦恼。凡所为作类察物情知其心欲。能以巧慧善顺随之名无诤智。言愿智者。从方便为名。圣人修得捷疾智。故于一切法随愿欲知即能知之。名为愿智。边际智者。从境为名。身报穷处名为边际。圣人修得自在智故于此边际修促随心名边际智。问曰。此智所延之报谁为集因。释言。所延之因不异。直以边际住持力故令此身报相续不坏。报不坏故酬因无尽。如似仙药延命不死。以不死故酬因不断。此亦如是。问曰。所延由边际智。边际望彼说集可得。释言。不得。失言集者能生为义。修但能治不能生果。故非是集因。譬如好器盛水不漏。非谓是水即从器生。彼亦如是(此一门竟)。

次辨体性。此五皆用慧数为体。于中别分法住泥洹。小乘法中一切智为智体。小乘之人总能知一切法故。大乘法中或一切智或一切种。是义云何。大乘法中知世谛者名一切种。知真谛者名一切智。于彼法住泥洹智中差别非一。为是不定。若就世谛知有为法名为法住。知无为法名为泥洹。是则二种莫不皆用种智为体。问曰。何故二乘知此名一切智。如来知此名一切种。释言。二乘但能总相知一切法。故名一切智。如来于中种别知。故名一切种。故龙树云。声闻缘觉有一切智。诸佛如来有一切种。若就真谛知理常住名法住智。知理寂灭名泥洹智。二种皆用一切智为体。若知世法名法住智。知真谛空名泥洹智。是则法住种智为体。泥洹智者一切智为体。若说了知真谛常住为法住智。了知世谛事灭无为为泥洹智。是则法住一切智为体。泥洹智者种智为体。第三无诤巧智为体。善巧随顺众生心故。第四愿智无碍智为体。知法种捷疾无障碍故。第五边际自在智为体。修促知心得自在故(此二门竟)。

次就有漏无漏分别。法住泥洹毗昙法中通漏无漏。等智观者是其有漏。圣智观者是其无漏。成实法中泥洹无漏。法住不定。在见道前说为有漏。在见道上义有两兼。一切圣人名用心起不生漏。故名为无漏。非是现观空断漏行。故名为有漏。大乘法中义别有二。一约境分别。于此二中知世谛者是其有漏。知真谛者是其无漏。二就心分别。心中有三。一等智观。二俱有漏。二者缘照无漏智观亦漏无漏。缘修治障名为无漏。性是妄想分别心法名为有漏。三真智观一向无漏。后之三智毗昙法中一向有漏。等智摄故。成实法中亦漏无漏。无学圣人名用心起不生漏。故名为无漏。非是观空断漏行。故名为有漏。大乘法中义别有二。一约境分别。此三知于世谛法故一向有漏。二约心分别。心有真妄。分相论之妄心所起一向有漏。性是妄想烦恼法故。真心所起一向无漏。体非妄想烦恼法故。随义通论妄心所起亦漏无漏。与成实同。名用心起故名无漏。非是观空断漏行故名为有漏。真心所起亦漏无漏。体出妄想名为无漏。作用随世名为有漏。有漏无漏辨之粗尔(此三门竟)。

次就位论。位分有五。一者外凡。二者内凡。三者见道。四者修道。五无学道。小乘法中法住泥洹初位中无。后四位有之。后之三智第五位中有。前四无之。以是增上胜功德故。大乘法中除边际智余之四种初位。中无。后四有之。边际一智位分不定。将小类大。局在地上。学穷处论在第十地。后身菩萨于生死边得自在故。以实通论种性已上皆悉得之。生死之中粗细无量。随在何边际皆自在故(此四门竟)。

次就人论。人谓凡夫声闻缘觉菩萨如来。凡夫之人五智皆无。缘觉人中但有法住及泥洹智无余三种。以后三智依教修起。缘觉出世无教可依。是故无之。声闻菩萨如来齐具。声闻之中法住泥洹一切皆有。后之三智增上利根罗汉有之。余者皆无。以此增上胜功德故。以利根者得愿智故。能于三千大千世界神变自在。乃至无色诸众生心亦能知之(此五门竟)。

次就处论。处中有三。一者身处。二者心处。三者境处。言身处者。法住泥洹三界身中皆得修起。余之三种声闻人中唯在欲界。三天下人能得修起。除郁单越。依说起故。故论说为三方依矣。菩萨不尔。于一切处皆得修起。言心处者。法住泥洹从欲界心乃至非想皆得修起。问曰。欲界何心修起。依如毗昙欲界地中闻慧思慧二种心起。成实大乘欲界地中三慧心起。彼说欲界有禅定故。后之三智小乘法中依第四禅。胜功德故诸佛菩萨粗同小乘。以实通论一切地心皆得修起。心自在故。言境处者。法住泥洹及与愿智用三界法以为境界。无诤智者。唯欲界中未生恼心以为境界。彼观欲界未生恼心护令不起嗔恚。唯在欲界地中。故论说言。缘于欲界未生恼矣。边际智者。小乘法中唯以欲界身报为境。边际唯在欲界修故。诸佛菩萨以一切处身报为境。一切身中皆自在故。五智如是。

五忍义两门分别(一释名义 二就位分别)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4

    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4

    “一个人完全可以用心理学的方式来彻底解剖。无论你身在何处,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无论你在家庭中承担什么角色,无论你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心理学始终是对你最有帮助的一门学问。”本书荟萃100多个问题,配以通俗易懂的讲解,全面介绍了心理学领域的基础知识,让你一学就通!
  • 相爱不如爱黄鸭

    相爱不如爱黄鸭

    找到你是我最大的成功我不在乎活得平凡辛苦日子渺小重复儿时做的梦褪色荒芜我不孤独在有你的旅途我就心无旁骛陪你看日出在暮色中散步我愿糊涂背着爱的包袱走得义无反顾一生的脚步为你灵魂停驻很专注很幸福
  • TFBOYS之爱恋四叶草

    TFBOYS之爱恋四叶草

    一场神秘的穿越,让一切的一切再次发生巨大的变化。再一次的时空之门开启,是倒霉还是庆幸?她是黑白界的老大薇含。她是精英中的女杀手祁弥。她是冷酷无情的女强米粟。突然袭来的插曲,让女主支撑不住是老天在给男主悔过的机会吗?女主失忆,男主悔悟可不知一切都发生了铺天盖地的变化...
  • 苍穹神君

    苍穹神君

    本为神界六大主神之首的四海领主龙破天被属下偷袭而坠入自己的故乡,魔灵大陆!但是事情却不会就此停息,神界的叛乱,将魔灵大陆卷入神与神的战场!最终,龙破天得到传承,成为苍穹神君!
  • 你若成风我便成雨

    你若成风我便成雨

    宁雪妍为保护家传秘籍,面临叔叔伯伯的威胁下,她竟奋不顾身的跳下悬崖。一阵耀眼的光芒后,她竟然穿越了!于是,宁雪妍的古代爱情之旅启程了。
  • 外星生存记

    外星生存记

    宋远辉携女友杜月眉回到偏僻的山村老家搜集祖父失踪前的痕迹,却大意走入时空洞,从此脱离地球的先进文明,流落到了遥远的原始星球。在原始人统治的星球里,他们怎么生存下去?
  • 易命

    易命

    你相信,命是可以交换的吗?第一次见到美女占卜师灵,她便对易重生做出死亡预告:你,将会在旁晚时分死在广场的喷水池旁。易重生从来不信命,可不祥的预感让他迫不及待的想要离开这个地方,然而一连串几乎不可思议的事件接二连三发生,一直把他拖到了傍晚。
  • 少帅秘爱隐妻

    少帅秘爱隐妻

    【民国+烧脑】城中有传少帅男女通吃,把少帅府搬了是为追求项家大少。谁知项大少一朝变成女人,他却枪杀未来岳父,撕破她的脸皮,拿枪指着她……她中枪倒下!后来,他带兵追她的“尸首”,她死也不让他见到尸首。再后来,听说她要另嫁他人,他扬言会纠缠至死。结果,他朝自己身上刺一剑,称还她一命,只要她回到他身边,等以后她老死,他会陪她一起死再还她一命。
  • 鱼跃剑

    鱼跃剑

    林跃是一风华少年,福伯与他相依为命,本想让他平凡的过一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林跃才知道自己竟然并不姓林,而是鱼跃山庄的遗子。家族流传的鱼跃剑,传闻内藏机密,可得大道。在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他选择了艰难的复仇之路。且看他如何逃避生死,报仇雪恨。最终他是否又能终成大道,永登上世……
  • 末世逆行者

    末世逆行者

    当末世危机来临,众生陷入绝望之际,总有一个人会浴火重生、逆路而行……他也许是个英雄,也许是个豪杰,但更大的可能性,他也许是个……人间败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