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513900000099

第99章

六种善法如大智论说。名字是何。谓善五阴及数灭无为是其六也。善五阴中有其四种。一生得善阴。宿习今成。二方便善阴。现在修起。三无漏善阴。谓三乘人缘修法身。四常住五阴。谓佛菩萨真实法身。故涅槃云。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等如前五阴章中具广分别。数灭无为略有三种。一烦恼灭。谓灭五住一切烦恼。二者业灭。谓灭有漏无漏之业。三者苦灭。谓灭分段变易之果。是等如前三无为中具广辨释。此等皆依大乘分别。六善如是。

六和敬义

六和敬者。同止安乐不恼行也。起行不乖名之为和。以行和故情相亲重。目之为敬。和敬不同。一门说六。六名是何。一身业同。二口业同。三意业同。四者同戒。五者同施。六者同见。六中前三就身彰同。后之三种就行说同。身业同者。略有二种。一离过同。同离杀盗邪淫等事。二作善同。同为一切礼拜等善。口业同者。亦有二种。一离过同。同皆远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二作善同。同为赞诵赞咏等善。意业同者。亦有二种。一离过同。同离一切烦恼业思。二作善同。同修信进念定慧等一切善法。言同戒者。略有二种。一受戒同。二持戒同。又更分二。一作戒同。二无作戒同。亦得分三。一律仪戒同。二摄善戒同。三摄众生戒同。言同施者。略有二种。一内施同。自舍己身奉给尊事。二外施同。舍余资生。亦得分三。一财施同。二法施同。三无畏施同。言同见者。见谓见解。略有二种。一世谛中见解无别。二真谛中见解无别。问曰。前三行无不收。以何义故复说后三。释言。前三是其能作。后三所作。故复说之。又前三中摄行难尽。未知前三所作是何。故复明之。问曰。所作行别无量。何故偏说戒施及见。以其略故。于六度中戒施在初。慧见在后。就初就后以彰其同。中间可知。故略不论。六和敬义辨之略尔。

六修定义七门分别(一辨相 二行义差别 三就位分别 四就地分别 五就界分别 六约智分别 七依受分别)

第一辨相。六修定者。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名为还。毗婆娑中名之为转。六名为净。初言数者。为制觉观系念数息。名之为数。数中有四。一增。二减。三乱。四等。如五度中具广分别。此数即是止家方便。所言随者。心无异行住随气息。为长为短。为近为远。为遍身中为在一处。去至何处。齐何而还心随觉知。名之为随。此随即观家方便。所言止者。于己身分眉间鼻端齐轮足指随心所宜系念令住。故名为止。所言观者。始观气息于己身中为损为益。为冷为暖。审悉观察。然此气息即是风大。毗婆娑云。为风大故等观四大。观四大已次观四大所造之色。所谓色声香味等。色依何法能有造作。谓依心法。故次观察受想行识。观察是等名之为观。所言还者。止行能也。止行成故于欲恶法若起思觉则能制之。令心还住出离觉中。名之为还。故杂心云。欲觉少行。出觉多行。毗婆娑中何故名此以之为转。转离恶觉住善觉故。又善觉中转下起上亦名为转。所言净者。观之能也。观行成故能灭诸恶。故名为净。六相如是(此一门竟)。

次明止等行义差别。如毗婆娑说。数有二事。一数出入息。二能舍恶觉。随亦有二。一随出入息。二能离恶觉。止亦有二。一能住心在于鼻端眉间足指。二不舍三昧。观亦有二。一观出入息。损益等事如上所辨。二能善取心心数相。转亦有二。一能知五阴。二能入圣道。净亦有二。一能断结。二能于谛知见清净。行别如是(此二门竟)。

次就位论。随义通论位位皆有。于中别分数随止观在五停心。还在念处至世第一法。故毗婆娑云。转出入息起身念处。如是次第乃至转忍起世第一法。名为转矣。净者在于见道已上。故毗婆娑云。净者所谓苦法忍等(此三门竟)。

次就地论。地谓欲界乃至非想。依毗婆娑此六欲界未来中间。二禅三禅方便道摄。于中别分数随二行在于欲界未来中间二禅三禅方便道摄。止观还净在一切地方便道摄。诸地皆有止观还净四种义故(此四门竟)。

次就界论。界谓三界。依毗婆娑此六初起在于欲界。后依色界亦得随起(此五门竟)。

次约智论。智谓十智。此六唯一等智所摄。世间修故。若当就位分净在于见道已上。是则净中具十智性(此六门竟)。

次约受论。受谓苦乐忧喜及舍。此六唯一舍根相应。非是根本禅地摄故。若就诸禅义说止观及与还净或喜相应。或乐相应。或舍相应。在初二禅喜受相应。在三禅中乐受相应。自余一切舍受相应。六种如是。

六三昧义

六三昧义如成实义。名字是何。一一相修为一相。二一相修为种种相。三一相修为于一相及种种相。四种种相修为种种相。五种种相修为于一相。六种种相修为种种相及一相。相状如何。论释不同。有论师说。修第四禅名一相修。修五圣支定名种种相修。五圣支定广如上辨。言一相修为一相者。修第四禅为得罗汉果。言一相修为种种者。修第四禅为得五通。言一相修为于一相及种种者。修第四禅为得罗汉及五禅通。种种相修为种种者。修五圣支为得五通。种种相修为一相者。修五圣支为得罗汉。种种相修为种种相及一相者。修五圣支为得五通及罗汉果。此之一义成实不立。故彼非言。五圣支中前三犹是世俗四禅。得罗汉时于四禅中随依一禅。云何说言修五圣支得罗汉果名为一相。又复明观二圣支中亲依观支得罗汉果不依明支。故知不以修五圣支为得一相。成实所立定守一缘名一相修。慧心见法种种差别名种种修。言一相修为一相者。论言。依定还生神定。如从初禅生二禅等。言一相修为种种者。依定生慧。言一相修为于一相及种种者。依定生定及生智慧。言种种修为种种者。依慧生慧。如闻生思如思生修。言种种修为一相者。依慧生定。言种种修为种种相及一相者。依慧能生一切定慧。问曰。是中定慧相生为是有漏。为是无漏。论无定判。义释有三。一就通以论。能生所生一切定慧悉通有漏及与无漏。二就定慧隐显互论。定唯有漏慧唯无漏。三就能生所生定慧隐显互论。能生定慧隐一向有漏所生定慧一向无漏。六三昧义辨之云尔。

六摄义

六摄之义出地持论。录物从道目之为摄。摄处不同。一门说六。六名是何。一者顿摄。二增上摄。三者取摄。四者久摄。五不久摄。六者后摄。六中前三化事分别。三中初一所化中顿。第二一门能化身上第三一门化具圆备。后之三种随根分别。初一下根。次一中根。后一上根。故有六种。言顿摄者。于一切生作父母想。随己力能以一切种安乐饶益。是名顿摄。增上摄者。菩萨居尊摄取众生名增上摄。依论有三。一者为王善摄人民。二为家主巧益亲属。三者为父于子等益。情无偏党。言取摄者。能以财法摄取众生。言久摄者。软根众生久化乃熟。不久摄者。中根众生易化近净。言后摄者。上根众生于现世中堪任清净。化益之穷故名后摄。问曰。此六于四摄中何相所收。释言。四摄通于六中。不别相对。六摄如是。

七善律仪义四门分别(一辨相 二开合广略 三对境分别 四支因具不具)

无作之善说为律仪。律仪不同。一门说七。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言不杀者。论说有三。一者因离。二果行离。三对治离。因离有二。一者共因。谓贪嗔痴。诸业皆悉用此为因。故名为共。二者不共因。谓离杀心畜刀枝等。此唯杀因故曰不共。问曰。若言远离杀心是因离者。何故论中说为果离。释言。杀心所望不定。若望贪等是其果行。若望正杀是其因行。今据后门说为因离。言果离者。正离杀业。对治离者。所谓慈心安隐心等。慈能与乐。安能授善。以此二种能治杀业故名对治。言不盗者。亦有三种。一者因离。二果行离。三对治离。因离有二。一离共因。谓贪嗔痴。二离不共因。所谓盗心及无资生。故地经中资生满足名为因离。言满足者。常修少欲知足之心无所须欲。故云满足。果行离者。正离盗业。对治离者。所谓布施。言不淫者。亦有三种。一者因离。二对治离。三果行离。因离有二。一离共因。谓贪嗔痴。问曰。论中宣说。邪淫唯贪心成。今云何言离贪嗔痴为因离乎。释言。终成其唯在贪。远则从于贪嗔痴起。是故离之通名为因离。二离不共因。所谓淫心及无妻色。故地经中自足妻色名为因离。云何自足。于现在世梵行有余。心无求欲名足妻色。以自足故心无悕欲。故离淫因。果行离者。正离淫业。对治离者。常修梵行。不净观等。不妄语者。论释有二。一对治离。所谓实语对治诳心。二果行离。正离妄语。据实具论亦有三种。一者因离。二果行离。三对治离。因离有二。一离共因。谓贪嗔痴。二离不共因。谓诳他心。果行离者。正离妄语。对治离者。常修实语。问曰。是中实具三离。何故论中但云二乎。释言。为彰口言易发不藉远因。是故不说离贪嗔痴以为因离。离诳他心虽是因离能治诳心。对治中说故不别论。故地论云。对治诳心即是因离。不两舌者。亦有三种。一者因离。二对治离。三果行离。因离有二。一离共因。谓贪嗔痴。二离不共因。离破坏心。果行离者。正离两舌。对治离者。修和合语。不恶口者。亦有三种。一者因离。二果行离。三对治离。因离有二。一离共因。谓贪嗔痴。二离不共因。谓侵恼心。果行离者。正离恶言。对治离者。常修濡语。不绮语者。亦有三种。一者因离。二果行离。三对治离。因离有。一离共因。谓贪嗔痴。二离不共因。谓绮语心。果行离者。正离绮语。对治离者。恒修正语(此一门竟)。

次辨开合广略之义。开合不定。总之唯一善律仪摄。或分为二。一者身业。二者口业。前三身业。后四口业。或离为七。备如向辨。或复分之为二十一。此七律仪各从上中下品心起。是故通说有二十一。或复开分为六十三。前二十一各从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起。是故通说有六十三。问曰。三善常相随逐未曾相离。云何别分为六十三。释言。三善体虽同时随用强弱非无先后。如不净观是无贪性慈悲观等还无嗔性因缘观等是无痴性。三善既有别起之义。所生律仪何为不别。是故得分六十三种。若随凡圣禅地不同境界差别则有无量(此二门竟)。

次对境论。此七律仪普于一切众生处起。若不如是所受律仪便有增减。问曰。律仪为于现在众生处起。为于三世众生处起。论释不同。若依成实普于三世众生处起。缘之皆得起善心故。若依毗昙唯于现在众生处起。良以过去未来众生不可杀盗乃至绮语。为是缘之不发律仪。问曰。若于现在众生得律仪者现在众生死灭之时应失律仪。释言。不失。念念常于现在众生得律仪故。问曰。于彼非众生所得律仪不。释言。亦得。故成实言。非众生所得善律仪。问曰。直缘非众生数得善律仪不。释言。不得。故成实言。要因众生得善律仪。何故如是。于众生所远离性罪。于非众生所远离遮罪。离性为本。是故要于众生所得。直缘草等不发律仪(此三门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葡萄心情

    葡萄心情

    本书是朝左拉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完成的作品,按照现在的说法,这两部作品本应属非常“私有”的和个性化的东西,在创作之初,朝左拉本人并无意公之于众。
  •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to the Galatians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to the Galatian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难经(四库全书)

    难经(四库全书)

    中医理论著作。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撰,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 妃常嚣张:天骄小厨娘

    妃常嚣张:天骄小厨娘

    原本名门贵女,却因家族蒙冤,进入王府为奴。一场意外,竟被灶妈选中,摇身一变,成为炙手可热的天骄小厨娘。步步为营,终于洗得清白;回首之时,才知道眼前人是心上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末日之英雄召唤师

    末日之英雄召唤师

    召唤魔兽?召唤巨龙?召唤妹子?都不是,我是召唤师,英雄联盟的召唤师!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倾覆天座

    倾覆天座

    在地愿做欢乐客,在天愿为逍遥神。开朗少年齐麟误入石榴门,梦醒异世,开始一段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的热血崛起之路……“终有一天,我会用自己的方式崛起!”“别人给的自由便算不得真正的自由,即便你是天帝!”
  • 末世之植物召唤师

    末世之植物召唤师

    楚白南华市的一名普通青年。在末世来临之际,机缘巧合之下,他来到了一片诡异的空间中,在那里遭遇了,口吐人言的海系植物、模样怪诞的人鱼、遮天蔽日的食人花群,甚至一望无际的八爪章鱼。作为一名职业召唤师,面对这一切他该如何抉择。
  • 放开那只猪妖,让我来!

    放开那只猪妖,让我来!

    苏欢自认能文能武,可偏偏自家公子不这么觉得。苏欢既卖得了猪肉,也卖得了萌。一身好武艺,还能和臭道士大战三百回合……道长:公子,此女乃猪!公子曰:猪?你见过如此蠢萌可爱的猪?道长:公子!她是妖!公子曰:妖?你见过打个水鬼就被打回原形的妖?道长:……
  • 无限之最终毁灭

    无限之最终毁灭

    林渊表示,如果他不能为祸天下,那就不能证明他是个穿越者。如果他不能成为万人敬仰的存在,那就白活了一世。为了内心的野望,林渊一步步走到世界的尽头,只为尝到世界最强之人的名誉。在此之前,一切妨碍他装逼的人,都是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