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519000000015

第15章

三明真體在障出障之理三。初標章。二解釋二。初問。前科問意約能辨所。法身既一何故有因染法身果淨法身。今科問意約所辯能。法身既一何故得有在障出障。由法身是所障所出。染淨是能障能出。二答二。初正答前難三。初定名。障與出障有事有性。今惟從事故云心體平等無障不障。并若就二性亦復體融。文云但就染性者。染字恐悞。應云二性方應釋義。所云有障垢之名者。意謂有其障與出障垢與不垢之名。文體從略乃云障垢。恐人見下障垢之言因而改二為染。問。何故今文論障出。惟就事辨不從性耶。答。性之染淨與事染淨體同義異。今從義異不就性辨。何者。由性之染淨既是性故。故體融一味。雖有二名其實一體。不同事中炮然二體。問。曾云事法無體但有其名。今何復云事有二體。答。前豈不云夫言體者有隨名辯體有克實論體。若隨名辯體。事染以生死為體。事淨以涅槃為體。故二體不同。若克實論體。其生死涅槃但是名相。克實而論體是一性。故事法無體。問。既有隨名辨體。且性染性淨二名豈無隨名之體。何故但云事中有體。答。性之染淨名。隨名辨體者。染淨二名名從事得。隨名辨體體還是事。但約義異。以性染淨義異於事故性染淨二名。名下之體體是於性。既是於性性則真實故非二體。所以得云體融一味。如此還成克實論體。問。隨名辨體。克實論體。有所自乎。答。理義既正何必求文。恐不信者。今為證之。荊溪云。立名之法各主所詮。故云對體(此同隨名)。今開顯竟。名無別趣體無別理(此同克實)。然復今文。與前因果用義不同。前有二科。一以二事辨法身。以法身起二事。若依此義。今文應云法身起障出障。今文乃云真心違性起事染。真心順性起事淨。乃與前文所起雖同能起有異。二約二性辨法身。約二性起二事與今文能起所起雖同。其取染淨有異。由前不取所起。乃取能起辨二法身。今文不取能起。乃取所起辨障出障。問有此同異者何。答。前約染淨辨二法身。故通取性事染淨以辯法身。今約法身明障出障。故別取事染事淨以論在障出障。良以性染性淨體融一味不可斷故。豈得論於在障出障修惡可用修淨斷之。故就事辯障與出障以體。約體中不取所起者。由以事約體。已曾辯故。能起有異。以事約體者。由染淨二性同法身故。

二此義下釋相二。初正釋在障出障二。初在障。此文法有五種。能所三重。五法者。一染業。二染用。三真如。四染性。五淨性。前二是事後三是理。事體雖一。由約因果或約過現故分業用。理體雖一。由約體德故分如性。其能所者。一染業為能熏。真如染性為所熏。二真如染性為能起。染用為所起。三染用為能違能障。真如淨性為所違所障。由此淨性與真如一體故。故以所障稱為法身。但以此義消釋。文相坦然自明。問。淨性為所障。染用為能障。且染性者是所障耶。是能隋耶。答。若以性從染。染體同事。即屬能障。若以染從性。性體同理。即是所障。今祇云染性為能起。而不云為所障能障者。由取名異義異故。由性染不同性淨故。但說順用照性為所障。此取性染性淨二名異故。由染性不同染事故。但說染用為能障。此取性染事染二義異故。若非以體同義異而辨者。於上下文消釋之際恐難的當。二若以下出障。法亦有五。能所有四。法五者。一淨業。二染用。三淨用。四真如。五淨性。能所四者。一淨業為能熏。真如淨性為所熏。二真如淨性為能起。淨用為所起。三淨用為能除。染用為所除。四淨用為能顯。真如淨性為所顯。若與在障對辨者。在障中無淨用。今無染性在障中。無能除所除。故能所祇三。有此不同者。由在障時未有事淨之用故。由出障中染性非顯故。由事淨之用非所破故。應知皆是隨時辯義用與不同。且染性者何非所顯。若非所顯豈得謂之佛有性惡。且淨用者何非所破。若非所破豈得謂之闡提斷善。今不以染性為所顯者。且順淨照之名欣羨便故。今不以淨用為所破者。且順正論破顯必就反妄歸真辨故。文云。圓覺大智并波羅蜜者。即智斷二德但名淨用。文二照字性事不同。尋者可了。二以是下辯頓具漸具。初頓。次漸。三然此下結示。

二料揀餘義。有二重問答。初問者向論垢障名偏約事。今問違性亦可名為障垢者。不若可名障。障即破矣。何故。前云染性與淨體融一味不相妨礙。文云應說為礙染者。染即垢矣。變文體耳。若據性名為染。前數言之。今意問障礙染。其云染垢者相帶來耳。二答。俱是等者。因上問意性應名障。故今答之。性得名障乃是障性亦名性障。云俱是者顯不獨事。又顯不獨名違。亦乃俱得名障名垢障。性性障二名翻倒者。但稱呼異爾。又對事障顯今性障。障即是性。性即是障。故有二名。云平等之差別者。差別之言。一者以過對德。或名無礙。或名為障。二者就過自說。或名為染。或名為垢。三者乃從稱呼。或名障性。或名性障。雖諸不同體實平等。云圓融之能所者。障是能障。性是所障。今即性名障。性既圓融能所豈別。又今論性。障乃是能障。既以性為能障。乃是圓融之能障也。文言所者相帶而來。結答但云勿謂相礙不融者。故知正以障礙為難。

第二問答二。初問亦應有自體在障出障者。在障即染性。出障即淨性。上文雖有能障所障。但通以真如之性為染所障名為染性。圓融能所而未顯說染性即是淨性。今問意者既云平等差別圓融能所。且染性是在障。淨性是出障。亦應染性自體是在障出障耶。據此問意為明染性。下答文中既答染性圓融同淨。故乃復出淨性圓融同染。答二。初正答。初示染性圓融。文云據違性而說無一淨性而非染者。染性之外無別淨性也。即是自體為能障者染性也。自體為所障者淨性也。染性之外既無別淨性。故云自體為所障也。自體者即染性當體也。二淨性中云無一染性而非淨者。淨外無染也。自體為能除者淨性也。自體為所除者染性也。淨性之外既無別染性。故云自體為所除也。自體者即淨性當體也。染性中見圓融故者。由自體是所障。故所障者即出障之淨性也。染既即淨是以圓融。淨性中見圓融者。由自體是所除故。所除者即在障之染性也。淨既即染是以圓融。又復在障出障之言皆通染淨。但能所不同。且如以真為能在於障。以妄為所在之障。今取所在故為染也。若取能在自屬於淨。且真為能出於障。妄為所出之障。今取能出故為淨也。若取所出自屬於染。然以染性為所除者。恐人疑之性惡不斷何云所除。今復問之。此文云自體為所除者。為修為性。若云修者。今文自云無一染性而非淨。既然是性。故知染性為所除也。更且問之。文云自體為能障者是性染不。且性染既得為能障。豈不得為所除耶。故知性之染淨而無別體。體是於修。故得乃有能障所除之名。今了一性能具染淨。故此之性名能障性。名所除性。雖有二名實無二體。故能障非障。所除非除。但有名耳無非一性。如此了者方見性無不具具無不性。不可思議天然妙體。二辨。意者由染淨二名而無二體。既無二體故染淨相即。既然相即故一味平等。雖一味平等而不礙二名。故識常同常異之法門。平等差別之道理。以此辯意究之。故知第二問答者是辨性染性淨者也。

四事用相攝之相三。初標。二問下釋二。初問。體性至可解少分者。由向所明染淨自體在障出障。染外無淨淨外無染故云圓融。義理已明故云可解。初心乍聞故云少分。又但解理而未解事故云少分。但上言事法至其相云何者。上明圓融無礙法界法門中云。故世間出世間事亦即圓融相攝無礙。世間即染出世即淨。今指上文故云事法染淨亦得無礙相攝。然上已辨事之相攝。功由即理。其旨已明。今云其相云何者。一者雖聞因理故事融。今疑何者其事有不融者。二者雖聞因理事融。而於事融之相未曾廣示。故作此問生後委釋。

二答三。初正答前難二。初總立。若偏就分別等者。須知分而言之法理有三。一者能執妄情。二者所執事相。三者所依真理。以所執之事從能執之情。其事一向不融。以所執之事從所依之理。其事可得相攝。云就分別妄執之事者。正以事相從情。云據心性緣起依持之用者。正以事相從理。故其事相通融不融。問。若依此說。理融情礙。事非融礙而亦融礙。何故曾云事是融礙。答。若了事即平等體性非事非理。故此之事非融非礙。若事從當體故乃是礙。若事從所依故乃是融。共而言之事亦融礙。曾云事體是礙者。正從當體也。今文云妄執之事不融者。正是事之當體故乃不融。心性緣起之用相攝者。正是事。由所依故乃相攝。問。上來何不直從事當體以說。而復云事從情為礙。答。以事相所得之由乃有二義。若從當體則依妄情而有。因不覺故則境界生。若從所依則依真性而有。由即不變而為隨緣。故此事相有二根本。當體從情。所依從性。如楞嚴云。一切眾生不知二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為清淨體。即汝今者識精無明能生諸緣之所遣者。由此義故。故云事相從情為礙。從性為融。問。但可云體相從情為礙。何故云事相當體是礙耶。答。由事相之體有所依體。有當體體。性為所依。情為當體。此義難見。今以波而喻之。波之所由有二根本。一由於水。二由於風。若論波體者。以動為當體。以水為所依。曰波之動者。動必由風。故知即風為波當體。即水為波所依。以喻觀法其理可知。既然當體同情。故知當體是礙。問。可云即水為波當體不。答。亦有此義。問。與動為當體何殊。答。若隨名辯體。故波以動而為當體。若克實論體。故波動無體但是相爾。克實而論以水為體。問。祇可以水為所依體。何云以水為波當體。答其實以水為波所依。當體之名從初而得。初以動為當體。今以克實奪之。此之當體全即是水。意顯別無當體全是所依為當體耳。若依此義斯亦可云。下之當體即融即妙。或曰如前之說其理不然。夫事相當體常即常融實非隔異。但由情執為離為礙。礙之在情實不在事。却取波水之喻而明其理。波如事也。水如性也。波常即水。性常即性。波未有離水之日。事未有不即性之時。但由癡人謂波非水。如事非性。癡如情礙非于事隔。故不可云事體是礙。今曰事當體者虗妄也。性當體者真實也。從妄而知者為迷為情。從實而知者為悟為智。迷其實而從妄乃妄謂事之不融。故事不融者是迷。實而從妄。迷性而為事。此皆妄也。悟其妄而從實。乃實知事之能融。故能融者是了妄而從實。指事而即性。此皆實也。妄謂不融。事體是妄。故事不融。實知能融。實體是性。故性能融。融之功者在性。礙之功者在事。故事體是礙也。所云波常即水者。由全水為波。故波常即水。此水之功也。波不即水者。水體靜。波體動。動隱於靜而但見其動不見其靜。此波之功也。實而言之。本既是水。何曾不即。此取知者為言。妄而言之但見其動不見其靜。謂波非水。此取迷者為言。迷者正從今日但見動處為言。故波是不即。知者正從元本見水為言。故波乃即。不即者妄也。常即者實也。妄從事得。實從性得。故事礙性融其理照然。今為昧者復更言之。法界法體不出事理。事是情迷虗妄之體。理是智悟真實之體。智實乃融。迷妄為礙。所以融之功者在理在智。礙之功者在事在情。若言礙之功者在情不在事。必須融之功者在智不在理。若云由智稱理故能融。必須由情順事故能礙。或謂礙之功者在情。融之功者在事。必須差之功者在情。無差之功者在事。若爾。事體不得為差別矣。若云事是無差之差。不同情之定差者。此乃迷名而不求義也。由以情迷故。從事之當體而失於理故曰定差。以智了故。從事之所依而得於理故曰無差之差。其實二差體同。但由於理得失致有二名。豈可情差而非事差。然情智者能迷能悟也。事理者所迷所悟。迷雖事理俱迷。但迷之體者在事。故云迷謂內外。悟雖事理俱悟。但悟之體者在理。故云悟惟一心。眾生但理者。正從事上論功。諸佛得事者。正從理上說義。此旨幽隱人而窂明。若也不達其如之何。

同类推荐
  • 香山县乡土志

    香山县乡土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Old Peabody Pew

    The Old Peabody Pew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普光坦庵禅师语录

    普光坦庵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东汉演义

    东汉演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湘中记

    湘中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清庵莹蟾子语录

    清庵莹蟾子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JENNY

    JENN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末世基地降临

    末世基地降临

    主角王皓在丧尸横行的末世之中机缘巧合之下获得了红警主基地车还可以召唤大秦朝的各路英雄。传奇,就此拉开序幕!!
  • 考古密档2:神农墓虎

    考古密档2:神农墓虎

    高长胜从新野归来以后,与妻子林颖经历了生离死别之痛,最后决定南下经商,然而在神农架生活的何大壮寄来了一封信,让高长胜又踏上了追查铁鬼与林颖下落的旅程。扑朔迷离的封魂铁树,二百多年前来过神农架的殷祖族人,血鬼母,可怕的神农墓虎,长发男人的再现,血鼠的追杀,一系列神秘而诡异的事件,高长胜能搜寻到什么信息?
  • 与爱牵手的幸福

    与爱牵手的幸福

    与爱牵手,每一天每一秒的时间都是浪漫的;有爱滋润,感觉每一天的天空都是自己喜欢的颜色;有爱相伴,感觉镜子里的你越来越美,不化妆皮肤也有活力,生活就像一块浓情巧克力香浓甜美;有爱守望,感觉生活满满的都是幸福的甜蜜……--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站住!我们恋爱吧

    站住!我们恋爱吧

    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女孩向薇薇,在得知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三个月时,便隐瞒着一直爱她并苦苦追求她的男孩欧阳夜熙,且想方设法与之分手。欧阳夜熙与她约定,只要她找到比他更好的男生守护她,他便愿意放手。于是向薇薇找上了高帅富的风子皓,让他假扮成自己的男友,并与他约定了爱情游戏的契约。一次意外,她得知自己的心脏病可以医治,可这时,风子皓对她的厌恶转为深爱,霸道野蛮地将她束缚在身边,而欧阳夜熙也一直不愿对其放手,仍在暗中给予她关怀和爱护,两个男生强烈的爱情争夺战由此展开……
  • 红尘人世

    红尘人世

    红尘难渡,人世悲。万世同悲,怎渡红尘?一个凡人,一步步踏入不凡的经历。
  • 风华绝代:妖女非妖

    风华绝代:妖女非妖

    以德报怨?我不会!我只知道在乎的人,我得用命去保护。说我妖女?那有何妨,我虽是无拘无束,却从不滥杀无辜。那些曾伤害过我爱的人的人,这些仇恨我会一点一点讨回来。何为善?何为恶?就让我来告诉大家。没错,我就是要逆天,我要让这天,这地完全的认同我,并且臣服于我。
  • 民间风情:三百六十行

    民间风情:三百六十行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我们再耳熟能详不过的话。社会百业,就是我们俗称的三百六十行。所谓三百六十行的行,最早似乎是指街巷所设的贩卖摊和商店的行列,这点可以在唐人小说文献中得以证明。传统的三百六十行,是我国农耕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特别是指人们赖以为生产、生活,即与衣食住行用等紧密相联的手工业、商业的泛称。
  • 幻刃镇魔曲

    幻刃镇魔曲

    楚汉时期,绝世剑客莫玄妻女双亡,悲痛欲绝之下悟通一招毁天灭地的剑法,撕开空间裂缝,穿越时空,来到了未来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