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贵阳的初步印象真是开门见山。在贵阳仅仅呆了三天,可是这几天我所见到的山却比来贵阳以前所有见过的山都多。早上拉开窗帘,放眼望去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去黄果树瀑布的路上,沿路的两侧也是一个个如同守护神一样的大山;就是机场侯机厅的窗外也依然是山。
拥有群山,就拥有了大自然,也就有了和其它地区和城市不同的风貌和特色。从市中心打出租车不到10分钟就到了贵阳的黔灵公园。我没搞清楚这个公园到底有多大,反正一进入公园的正门,你的前方,左侧和右侧都是山。沿着左侧的山向上爬,你就会遭到‘抢劫’。而‘打劫’是那些可爱的猴子们。对大人他们似乎很礼貌,最多就是翻翻你的袋子;而看到儿童就会把手中吃的东西抢走,然后逃之夭夭。在半山腰的地方有座香火很旺的庙,不少人都来此烧香。和我去过其它的寺庙相比,这个庙很真实。门票只有两元,在庙的里面没有向你推销香和供品。而在刚去过阳朔的鉴真寺,导游告诉每位客人可以免费抽一个签,然后去有10多个僧人站成一排的地方免费解签。在别的庙每个客人得到的都是同样的忠告,即你的家人在近两年可能有不祥的事情,你一定请几柱香,以保他们的平安。请最高的龙香,价格是399元,而这些僧人一般都建议你烧上两三柱龙香的,为了家人的平安,客人即使是囊中羞涩也会烧的。而在贵阳这座山的这座庙,却没有这些,一切是那样的平和,那样的真实。我仰视着那座高大而又慈祥的释迦哞尼像,双手合在胸前,深深地拜了三次。
翻过这座山,你就会惊讶的发现山脚下居然是一个犹如一面镜子的湖泊。再往前看又是绵延不断的山,在群山环抱之中能有这样一个湖泊,真是贵阳的福分。不知道这个湖究竟有多大,凭经验,应该和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的大小差不多。也许整个贵州的旅游还没有形成一种气候,所以在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里,却没有多少游客。不管是在下山的小道,还是依在湖边的栏杆,除了听到你自己偶尔踩在落叶上的沙沙声,和感受来自湖水柔风的亲吻以外,你能看到的就是蹲在地上卖烤豆腐干的小贩。这时候你才感觉到你真正地回归了大自然。湖的右侧是一座拔地而起的山,抬头看去应该有几百米高,它就是关刀岩。我不知深浅的就向山上爬,上到一半才知道是如此的艰难。上到三分之一处,我便脱掉了羽绒服,三分之二的时候脱掉了毛衣,当筋疲力尽终于登到山顶的时候,连最后的体恤衫都被脱掉了。山上和山下的温差有3度左右,树上的水成了一串串冰珠,就连我那汗水湿透了的头发也冻硬了。不过站在山顶享受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的时候,就是再冷再累也值得了。
贵阳周围的自然风光更是胜出一筹,最引人入胜的当然是中国第一瀑布——黄果树了。经过多年的努力,黄果树瀑布景区的综合开发已经初具规模,即使是在冬季的枯水期,高74米,宽81米的黄果树瀑布依然很壮观。据说瀑布的上游修建了水库,所以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来调节瀑布的水量了。像黄果树这样天工杰作是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的,还是用徐霞客的那句古话来概括它吧:‘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不过从整体来看,黄果树景区仍然有不少的遗憾。例如瀑布谷的对面是不少贴着白色瓷砖的民房,显得很不协调。如果把他们用木头或者竹子修成苗寨,可能会更吸引游人。或者可以把所有民房的颜色统一起来,例如房顶可以是红色的,墙体可以是白色的。总之协调才能产生美。
从黄果树瀑布返回贵阳,会途径侗族和苗族的村落。为了使苗族的经济发展起来,当地政府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向游客开放苗寨。当我们走进苗寨大门的时候,一个小伙子立即吹响了号角,通知寨子有客人到了。然后几位苗族村民走过来,把酒倒在了一个可以盛半斤酒的牛角里面说:欢迎你们,我先干为敬,便一饮而尽。然后再到满牛角,递给客人。你要是用手接过来,那你必须要喝完。如果你不喝完的话,就是对他们的不敬。如果你不想喝的话,就双手背在身后,用口沾一下就可以了。只有我和司机两个人,村长却召集了20多位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为我们两个表演节目。苗族的服饰很有意思,女人戴的帽子分有一个尖和两个尖的。一个尖表示已经结婚了的,而两个尖的则表示未婚。小伙子的腰上如果系了漂亮的腰带,就表示已经有心上人了,因为腰带一般是心上人送的。20多个人近一个小时的表演只收了我们100元钱。当我又给每位演员一些小费时,他们的眼光充满了感激,同时也看到了对脱贫的渴望。一个小伙子感激得硬要拉着我到他们家里做客,请我们吃腊肉。这种感觉我已经好久没有了。我们汉族人在收到别人的恩惠时一定也要把同样价值的恩惠还给对方,因为是不想欠别人的。而苗族的回报,完全是一种感激,是一种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胸怀。
在回贵阳的路上,眼睛呆呆地看着一座座擦肩而过的山,想起了人们印象中的贵州,即‘地无三尺平,人无三两银’。山多阻碍了当地与外界的联系;山多也限制了农业的发展。无论从什么角度看,相对来讲,贵阳还是一个欠发达的城市。在我住的酒店旁边是三家鞋店,每个店的门口都有一个巨大的扩音器,都在同时反复播着降价之类的信息,声音如此之大很难听清楚在讲什么。每个店都贴着倒闭前最后一天清仓大甩卖的标语。两天后我再路过那里,标语依然在那里,高音喇叭还是吵的听不清楚。市场营销的广告竞争形式很多,而在贵阳这种比较原始的形式则到处可见,在一定意义上,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商业发展的成熟程度。
从一个非贵州的游客角度来看,我希望贵州,特别是那里的少数民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永远能保持自己的特色和风俗,至少保持那种古朴和真实。但是在强大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下,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特色,古朴,风俗,真实到底还能挺多久呢?
2005年2月24日星期四 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