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85700000013

第13章 权臣当道(1)

1、 “不孝子”光宗

1189年,孝宗禅位给第三子光宗赵惇后,就搬进了重华宫。重华宫就是高宗晚年所住之德寿宫,孝宗住进来后,把它改名为重华宫。

光宗当太子一直当到四十多岁,他希望孝宗早点让位给他,但直到高宗逝世,孝宗才把位置传给了光宗。于是光宗对老爹孝宗很有意见,继位后就把老爹忘到了脑后,经常不去重华宫去看他,借故缺席孝宗组织的家宴。

1193年九月,孝宗生日,大臣们连连给光宗上奏章,请求他驾临重华宫,给孝宗拜寿。光宗的反应很冷淡,不予理会。

一位大臣劝光宗说:“父子的关系是天底下最亲的,没有什么可以跟它相比的。太上皇对陛下的爱,就像陛下对嘉王(光宗的儿子)的爱一样,发自内心,合乎天理。太上皇年纪已经很大了,如果哪一天去了,陛下怎么对得起他,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呢?”

光宗被说服了,命令摆驾前往重华宫。大臣们一听,赶紧都来到宫殿门口等候,陪光宗一同前往。

等了很长一段时间,光宗才走出大门,大家都迎上前去,刚想请皇帝上辇,突然伸出一只手,一把抓住了光宗。大家一看,却是李皇后。只听得李皇后娇嗔地说道:“天气这么冷,皇上再喝点酒,暖和暖和身子再说。”

光宗对皇后是又爱又怕,她一拦,便没了主意,转身要回去。一位大臣急忙走近,抓住光宗衣服的后幅,大声叫道:“皇上,不要回去啊!”

皇后理也不理,用力一拉光宗,大臣抓不住,光宗就进门去了。

另一位大臣大胆地跟了进去,皇后一见,怒目圆睁,喝道:“这里是皇宫,你一个读书人,怎么这么不懂规矩,乱闯皇宫,不怕杀头吗?”大臣只好止步,哭着退了出来。

皇后大怒,派了一个太监出来问道:“哭什么哭?你什么意思,给我说清楚?”

阿龙记事贴

终身制苦了下一代人

中国的皇帝都是终身制,要是皇帝活得太长的话,那他的下一代可就苦了。所以要是评选最受诅咒快点死的人,皇帝一般来说是稳居前三名的。南宋前几位皇帝都有过发“太上皇”的经历,宋高宗做太上皇时,已经做了三十六年皇帝;孝宗做太上皇时,已经做了二十七年皇帝;所以光宗很郁闷,即位时已四十三岁,皇帝只做了大约五年,就被逼着升级为太上皇,1194年,他让位给儿子宁宗。

大臣引经据典地答道:“礼经有句话:儿子劝说父亲,父亲不听,就应当哭着求他听从。臣子,臣子,大臣是天子的儿子,天子是大臣的父亲。父亲不听我的劝告,按照礼经规定,我就应当哭。”太监一听这让人倒胃口的话,哭笑不得,只好进门去了。

皇后一听,更加恼火,对大臣们说:“皇上从此以后再也不去重华宫了。”

这边,皇后又把光宗拉回桌旁,一边劝酒,一边说道:“皇上,给那老不死的拜什么寿啊。他死了倒干净。”

光宗无语。刚才一阵折腾,让他很没面子,但又不敢对皇后发脾气,只好泪往肚里流,自己生闷气。

皇后见光宗不说话,就说起孝宗坏话来,想彻底打消光宗的念头。皇后说:“老不死的没安什么好心,他一直想废了您呢。”

光宗一听,稍微回过神来,问道:“你又在胡乱猜测什么?”

皇后接口道:“上次我去看他,当面向他提起立嘉王为太子的事,他一口就否决了,说您刚继位,不要这么快立太子。您说,我是明媒正娶的皇后,嘉王是我的儿子,嫡长子,就应该是太子,他凭什么就不同意呢?我看他一直想立那死去的大哥的儿子为太子呢。”

光宗听得半信半疑。皇后继续添油加醋地挑拨孝宗光宗父子的关系,说光宗前年生病时,孝宗就曾秘密配置了一副药,准备等光宗去重华宫看望他时给光宗吃。最后,皇后故作神秘地说道:“您知道吗?那可是毒药。宫里的太监都知道,就瞒着您。”

光宗觉得对,又觉得不对,脑子一下子理不清楚,便坐着发呆。皇后见光宗不走了,便叫来酒菜,陪光宗小酌起来。

到1195年,孝宗生起病来,一连三个月没见好,也一连三个月没见光宗过来问候,就派人去打听消息,原来,光宗不仅没听大臣们的劝说,反而有点变本加厉,和皇后优哉游哉地天天喝酒游乐。

孝宗一听很是伤心,自己眼看快不行了,特别想见儿子最后一面,但左顾右盼,左等右等,始终不见儿子的身影。孝宗彻底心碎了,无奈地流泪,在遗憾中撒手去了。

大臣们告诉光宗孝宗的死讯,光宗还有点不信,以为是圈套,躲在宫里,说病得厉害不能出门。

见光宗狠心到如此田地,丧事也不主持,大臣只好请出孝宗的养母、高宗的皇后、八十多岁的吴氏来主持,把孝宗安葬了事。

宋光宗本人虽然对老爹有意见,但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他有个“好老婆”才是光宗不孝的根源。

阿龙辞典 父子两家人

光宗多年不去看望孝宗,老爷子很不高兴,这天他在宫里楼台上站着,听到外面巷子里小孩子们在玩闹,口里喊着“赵皇帝”“赵皇帝”,老爷子撇撇嘴,说:“这个赵皇帝,我喊他他都不来,你们喊顶个屁用!”早些年都城流行着一首童谣:你不来我家,我也不来你家。有人说,这正是皇帝父子两家人不和的预兆啊!

阿龙看热闹

帝王家的翁媳战争

有人说,有女人的地方,就有“战争”,只不过有些时候女人是战争的源头,而有些时候女人是战争的直接参与者。这话有一定道理,女人对内的战争,往往发生在翁媳(婆媳)、姑嫂和妯娌之间,战争的内容无非就是争夺家里的领导权,尤其是对老公(对翁婆而言则是儿子)的领导权。这样的情形,在帝王家也不例外。问题是,帝王家的媳妇比平常人家的媳妇难做得多,翁媳战争的后果也会严重得多,女人如果不懂得随着地位、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姿态,受伤受害的就会是自己。

2、 “虎妞”李皇后

光宗的皇后李女士,其父亲是庆远军节度使。俗话说:“将门无犬子”,用在李后身上就是将门还生虎妞。

“虎妞”李后长得艳惊天下,但性格骄横阴险。光宗对她是爱恨交加,无可奈何。

一次,光宗由一名宫女服侍洗漱,看见那宫女的手细小嫩白,在接递毛巾的当儿,不小心有点肌肤相触,光宗感觉她皮肤滑腻,整个人儿柔若无骨,不觉叫了一声“好”。

谁知这事不久就传到了李后耳中。没过几天,光宗就收到了李后送来的一个食盒,以为里面是什么好吃的,打开一看,血肉模糊的一只手,正是那名宫女的。这时光宗也不觉叫了一声“啊”,觉得恶心、难受,便赶紧叫人拿出去掩埋了。

光宗不敢对李后发作,但又觉得是自己害了那名宫女,只好一个人自怨自艾,落下了心病。

光宗还有一个很宠爱的贵妃,姓黄,是孝宗所赐。李后因对孝宗很有意见,对黄贵妃也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看她怎么都不顺眼。

一天,李后外出,一回来,发现光宗不在中宫,便问太监。太监说看见皇上往黄贵妃的住处去了。

李后一听,一时间醋劲加恨意齐上心头,急匆匆来到黄贵妃住处。“哼,我出去没半天就跑到那个死女人那里去了,看我怎么收拾你?”李后心头之火噌噌噌往上冒,脚步嗒嗒嗒往这边赶过来。

李后没让太监通报,直走进屋里,一掀门帘,就看见光宗和黄贵妃正相依相偎,窃窃私语。“好啊,感情是一对亲密恋人啊,把我这元配搁哪去了?”李后气不打一处来。

算了,今天当着这么些人的面,还是得给皇上面子,这个小妖精以后再慢慢收拾。想到这里,李后压了压火,站在门口大咳了一声,说道:“皇上,您病刚好一点,应该节制节制,保重一下龙体,怎么跑到这里调情来了?”

光宗一听李后的声音,吓得小腿直发软,一把推开黄贵妃,赶忙起身。黄贵妃更是吓得魂不附体,顺势跪下来迎接李后。

“哼,都知道害怕了,刚才的亲密劲儿哪里去了?”李后理都没理黄贵妃,只是冷眼望着光宗不说话。

光宗想树立起皇帝的威风,但一见李后那横眉立目的样子,就浑身直打哆嗦,没了底气,于是乖乖地,像闯了祸的小孩一样,走过去,拉着李后的手回去了。

阿龙记事贴

光宗的反击

男人“怕”老婆不是坏事,但也要掌握火候,火候过了,也会影响家庭和睦。1191年,宋光宗决定杀掉一批帮着李皇后做坏事的太监,但事情泄露,太监们跑到李皇后那里哭泣求情,这事就不了了之。但这一次的反击失败,无疑给光宗的政治生涯种下了恶果。

黄贵妃跪在地上,很久才站起来。

两人回到中宫,李后忍了下来,没有深入追究。光宗一路心扑扑跳,不知李后要怎样刁难他。谁知李后只提出要立她的儿子嘉王赵扩为太子。这让光宗松了口气,暂时放下心来,对李后说:“父皇还在,应该先征得他的同意。”

李后在孝宗那儿没留下什么好印象,知道这事一时难办,便提出要用国库的钱给娘家的祖宗修庙。光宗像找到了一个台阶、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过了一段时间,光宗去祭祀天地宗庙,按规定,这段时间得住在皇宫外的宫殿。李后趁光宗不在,把黄贵妃叫了过来。

“你这个狐狸精,一天没碰着男人就受不了,连皇上身体都不顾。你说,你安的是什么心?是不是想串通那老不死的退位皇帝谋反,把皇上给弄死,啊?”李后越说越气,越想越恨,“给我打这个死女人,看她还把我放不放在眼里?给我打!”

太监拿来用刑的棍子,摁倒黄贵妃就啪啪打了起来。

“给我重重地打!”李后又一声厉喝。太监们哪敢怠慢,用力打,打得黄贵妃叫了几声,就晕了过去。再几棍子下去,黄贵妃就翻了白眼。

“还给我装死?”李后还不解气,走下座去踢了黄贵妃几下,又抢过棍子,打了几下,确定黄贵妃已经死了,便叫太监把她拖出去埋了。

待光宗回来,李后就说黄贵妃不小心得重病死了。光宗一听,心里咯噔了一下,惊得魂儿都飞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哭又不能哭,问又不敢问,他感到很害怕,身子轻飘飘的,只想躺下来睡过去,不想醒。

光宗回到寝宫,夜里很晚才朦朦胧胧地睡过去。睡梦中,他看见黄贵妃身上全是血,走过来向他诉冤。谁知一声怪响又把光宗给惊醒了。光宗睁着眼睛,一会儿想想可怜的美人黄贵妃,一会儿想想禽兽般的李后,心里像有了魔障一样,身上一阵热一阵冷,又病倒了。

光宗在李后的淫威下,心病越来越重,身体也越来越差,越来越瘦。在孝宗去世后不久,他就在大臣的主持下被逼让了位。老公不是皇帝,老婆也就没人在意了。李后在被冷落之下也病了,不久先于光宗死去。

阿龙看热闹

错把贵人当绊脚石

李皇后的所有权力和好处,都来自老公光宗皇帝,而在光宗背后,政治根基深厚的前任皇帝孝宗更应是夫妇俩的贵人。这两位本该是李后要努力讨好的人,李后却错误地对待他们,把本应该好好争取的贵人孝宗当成了绊脚石,又刻薄对待本应是拉拢对象的光宗。由于对现实认识不清,一味地纵性使气,这样的人迟早要招来祸患。在职场或者在家庭政治中,这样的人可不少见。

3、 赵汝愚立皇帝

孝宗逝世,光宗生病,不见外人,大臣们议论纷纷,朝廷内外纷纷猜测,局势有点紧张。

见到这种情况,有个人很着急,他就是南宋宗室之臣赵汝愚,一个被孝宗以为很有“文武威风”的人。他觉得必须当机立断,请嘉王赵扩继位,才能稳定人心。

赵汝愚之所以有这个想法,一是光宗已同意立赵扩为太子,二是光宗通过批示大臣的奏折传话,说自己当了一阵子皇帝,很想休息休息。这似乎告诉大臣们,他也想学他爷爷、他老爹——半途退休。

而恰在这时,赵汝愚做了一个梦,他梦见死去的孝宗给了他一个汤鼎,又梦见自己背着一条白龙上了天。汤,就是把各种东西调和在一起,调理出一种味道来,这是对宰相职责的一个形象的说法;鼎,就是朝廷,就是要鼎立新人。新人是谁,就是那条白龙,而他是背着白龙的人,这就意味着让他来主持此事。他觉得这是神示,他要担起这个重任。

让皇帝下台让位给太子,这是宫廷政变,是件危险的事,弄不好要杀头,严重一点那就是全家死光光,是需要勇气,更需要谋略的。当时的宰相留正怕事,不敢负责任,辞职溜出了京城。赵汝愚觉得梦境就要成真,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

“要搞好这次宫廷政变,首先得名正言顺。怎么才能名正言顺呢?得有一个权威人士站出来,当着大臣的面宣布这件大事,而这个人非主持孝宗丧事的吴老太后莫属。她是孝宗的养母,虽说我朝不让女人干政,但孝宗还在的话,也得听她的。”赵汝愚琢磨着。

但吴老太后轻易不见人。八十多岁的人了,想清静清静,孙子不孝,还让她出来主持儿子的丧礼,就够难为她了。但也正因为如此,她应该看到朝廷目前的混乱状况,更应该认识到这一切应该立即结束,还朝廷一个安稳,给百姓们一个主心骨。赵汝愚想到这,信心开始增强。

“派谁去见老太后较为合适呢?见到了她才能说服她啊。”赵汝愚在脑子里快速地盘算。事情经过分析,到了这一点上,不能出差错,一步错,步步错,后面的事就全成了完美的理论推衍,再精准也全是瞎掰。

赵汝愚想找人商量,有人推荐了韩侂胄。对啊,赵汝愚眼前一亮:“韩侂胄?我看行。”韩侂胄的母亲是老太后的亲妹妹,他的老婆是老太后的亲侄女,也就是说,他既是老太后的亲外甥,又是侄女婿。总之,他就是老太后很亲很亲的人。这么亲的人去看望她,她应该不会拒之门外。赵汝愚就这么定下了人选。

果然是亲戚见面三分亲,韩侂胄见了老太后几面后,一提赵汝愚的方案,吴老太后考虑了几天,就同意了。

孝宗大丧的日子到了。大臣们来到了梓宫,赵扩也穿着孝服来了。赵汝愚一看,梓宫里面挂起一道帘子,吴老太后坐在后面,便立刻放了心,勇气和信心也得到了加强。

赵汝愚跪下来向老太后奏道:“皇上身体不好,不能出来赴丧,而且有意传位给太子,请老太后同意太子继位。”

老太后说:“那就写个东西上来,我批了就是。”

赵汝愚拿出早就准备好的诏书,递了上去,老太后瞅了几眼,用红笔一画,准了。

赵汝愚又说:“现在太上皇身体不好,为了他们父子之间不生意见,也为了不惊着太上皇,请老太后派人宣读诏书为好。”

于是,老太后又叫来读诏大臣,传旨赵扩继位。

赵扩听到他们一来一往的说话,心里早就不安。现在又看见几个人来扶他即位,更是一个劲摆手,绕着柱子逃避,连连说:“这样子不好,对不起父皇,不符合孝道。”

赵汝愚托着传国玉玺,走上前去,对赵扩说:“皇上,天子以安定社稷为孝。您坐了这个位子,老百姓心里有了寄托,天下安稳了,您也就对得起列祖列宗了。太上皇也得听列祖列宗的,您就从了吧。”

赵扩一听,觉得这话很有道理,心里很是欣赏,就站住了。赵汝愚递上传国玉玺,指挥大臣们把赵扩扶到皇帝的位置上,给他披上了黄袍。

赵扩这时一切听从安排,在孝宗的棺材前施了施礼,算是即位。他就是宁宗皇帝。吴老太后撤去了帘子,让赵扩主持丧礼,把孝宗给下葬了。

就这样,在赵汝愚的精心策划下,南宋江山实现了政权的平稳交接,朝廷内外安然无事。

阿龙辞典 皇家子孙赵汝愚

同类推荐
  • 锦衣儒生

    锦衣儒生

    这是一个与地球截然不同的世界,这里没有各种各样的高科技,却有着各式各样的法术,武技和神通!这里没有地球上多如牛毛的神仙,只有高悬天空的帝星,文武曲星和众多繁星,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修炼的根本就是源于星星的力量。这个世界和地球唯一相同的就只有如古代历史一样的朝廷与门派,这里的朝廷名为明皇朝!高智商反社会型人格的柳仙穿越到高武世界,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锦衣卫。原本是儒生要考科举的他如何用手中的绣春刀干掉一个又一个想取其性命的敌人?新人,新书,求推荐~挥泪求票~书友群:577728719
  • 三国之龙啸江湖

    三国之龙啸江湖

    我的新书,(龙啸九尊),一个关于三国的玄幻故事,求围观。下面的推荐部分点一下。汉末从此更加精彩,踏步江湖,龙啸九尊!求支持,票票收藏俺都要啊。
  • 历史上群星闪耀的时刻

    历史上群星闪耀的时刻

    本书分为中国篇和外国篇,展述历史英雄人物的事迹。在那已然褪色的画卷中,将纷乱交错,遥不可及的人与事呈现出来,虽然不尽详述,但也可从中追寻到历史曾经的蛛丝马迹,在未来的方向中偶尔回首过去的沧海桑田。
  • 血宋

    血宋

    宋朝,一个动荡不安内忧外患的朝代,避战求和的皇帝,忠奸互斗的臣子,水深火热中的人民,被血侵染过的河山,愤怒与绝望并存,战斗与信念共进,还我河山!多少忠贞义士为此血染疆场!多少的等待多少的奋战,一切都将慢慢从历史的尘埃中重新浮出……
  • 麻辣近代史:1885—1905

    麻辣近代史:1885—1905

    本书分为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日俄战争、名人列传五章。内容包括:日本这个民族、好人与坏人、义和团真相、两强争霸、慈溪那些事儿等。
热门推荐
  • 禁宫不禁

    禁宫不禁

    自古后宫妃嫔娘娘,哪一个对冷宫不是闻之色变,避之不及!走进禁宫的女人更是被打入死牢,永无翻身之日!然而娘亲却是含着嫣然的笑,走进了那高挂着“禁宫”宫匾的围墙!自小便成长于与外世不通的禁宫,娘亲的离开,只剩下一个哑巴女侍照料着我,从此我也跟着做了哑巴!
  • 那纯然灵透的眼神

    那纯然灵透的眼神

    《那纯然灵透的眼神》将曾有过的情谊、挂念、怀想默默地留守在心的底潭。许久许久之后,那将会成为心底之泉,泪溢欣甜。一阵大雨,天即放晴,被大雨淋漓过的碧郁松柏还滴挂着晶莹的雨珠,倾泻着新阳的山林,散发着沁入心扉的气息。古老中透出了新鲜的力量,那力量动撼人心。一生桀骜的老人,动情之时竟能号啕得泪流满面,可想而知,这泪水里饱含了多少不堪回首的怆楚。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劫情总裁,请息怒

    劫情总裁,请息怒

    一场祸端,许家家破人亡;许麦蓝吃尽苦头,重获自由之后却不幸掉入神秘男人布好的陷阱;无法逃离,只得被迫承受。谢云恺自从遇见许麦蓝,最大的乐趣便是折磨她,逼她服软;他常说,许家姐弟欠他的,一辈子也还不清;既然她愿作胞弟的替罪羊,他当然乐得成全她。从相看两厌,到情愫暗生,当年一桩悬案真相,也在两颗真心的较量中浮出水面;旧欢如梦,是去是留?情债已销,是选择逃避,还是直面真心?如果相遇是劫数,我想我已万劫不复。
  • 包川作品选2:浅尝辄止

    包川作品选2:浅尝辄止

    本书在塑造普通人物形象时,总是将视角聚焦在小人物美好的品格和情怀上,努力地发掘他们的心灵美。善于在社会万象中采撷最具代表性的人和事,截取生活中的小片段,从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最有人情味的闪光点人手,如邻里和谐、朋友互助、母子情深等,以细腻的笔触表现人们的喜怒哀乐,倾注着对人物真诚的理解和同情。
  • 汉朝的故事

    汉朝的故事

    汉朝是汉文化的滥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展阶段。刘邦一个贫农子弟出身的下级官吏,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和灵活有效的处事风格,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为了开辟民族的生存空间做了艰辛的努力。经过长期的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民族群体——汉族。汉朝文化统一,科技发达,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化圈建立,为华夏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
  • 古拉的游戏

    古拉的游戏

    一位教授的游戏世界,它会很难吗?不会,但是你进去了就别想出来了
  • 青埂峰石文集

    青埂峰石文集

    一部集短篇小说、散文诗和现代诗歌的文集,希望书友们多多支持哦!
  • 九州凤凰录

    九州凤凰录

    她是华夏的凤凰圣女,光明的女王,隐藏于快节奏的今天,降妖除魔,惩善扬恶,遇到了各式各样的爱恨纠结,悲欢离合,本以为看透了苍生,看透了感情,没想到当有一日,自己遇到了那个终将遇到之人时,还是乱了心,动了情,可是,他与她,绝非同类。他是血族的王子,暗夜的帝王,当他们相遇相知相爱,正与邪,爱与恨,是与非,善与恶。家族与爱情,责任与温柔,她该如何选择?如何平衡?如何取舍?他唤她的名字,一个字,百转千回,温柔的像是刻在骨头里。今生今世,再难忘记。他说,我给你的爱,是一片海。我会等到你心甘情愿。外加火爆傲娇的神偷狐女,冷酷毒舌的帅哥警察,掌握预见之术的闺蜜。五人相遇,精彩连连,故事,由此开始。
  •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下)

    这是一部美不胜收而又博大精深的巨著,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托尔斯泰通过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的悲剧,和庄园主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时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全景式展现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对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进行了最真实的展现,堪称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