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88800000062

第62章 官员开博,看上去很美

官员开博应放下架子,把博客当做私人化、性情化的交流沟通载体,而不是代表官方发言的渠道。

近年,我国官员开设博客人数逐渐增多。从最初官员公布电子邮箱、上网解答民众疑难,再到开设博客,民众能清晰地感受到,网络行政的脚步在悄然前进。

但一些官员的博客,不但文章寥寥数篇,长时间不更新,而且文风官腔十足,缺乏真情流露。更有不少官员“看帖不回帖”,与民众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交流。

这就难免重蹈以往一些官博的覆辙——刚开博时受追捧,被寄予很大期望,但因上述种种原因,最终遭到民众冷落,以至基本被人遗忘。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成言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官员在属于私人空间的博客里讨论公共决策问题,难免会导致公私难分,引发官博‘身份’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失去博客应有的本义。”

官博“看上去很美”

那么,到底全国有多少官员开博呢?由于网络具有虚拟特质,官员开博很少公开身份,所以至今没人能统计出一个确切数字。但有人估计,我国博客作者队伍十分庞大,官博数量也不会太小。

据资料显示,2002年博客开始引入我国,用户数量不足1万。短短几年,博客人数一直以惊人的速度猛增。2009年1月6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卢麟透露:“截至2008年11月底,我国博客空间超过1亿,博客作者规模超过5000万。”

官员开设博客涉及各个领域,但在与民众关系最密切的教育、卫生、物价等领域,人数相对较集中。在博客内容方面,既有杂谈、随感,也有解释和介绍政府政策,或是对所涉行业热点问题发表议论和观点。

据记者了解,其中官员就行业热点问题发表议论和观点,是官博中最受民众关注的部分。有一位官员曾感慨:“每天不少记者守在我的博客上,只要我就热点事件发表观点和看法,他们就立刻写成新闻发表。”

“官博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行政模式,是新形势下行政管理与时俱进的体现。”李成言表示,“在信息获取和信息交流方面,网络具有便捷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优势。官博做得好,平等对话、在线交流、沟通信息,可以拉近官与民的距离。反之,那等于官员自毁形象。”

据报道,2008年7月,重庆北碚区交通局开通官方博客,曾创下2天跟帖6页的纪录。但在引起轰动后,该局却对网友的意见和建议置之不理,博客长达4个多月没有更新和回复,被民众质疑为“作秀”。

记者熟识的一位互联网资深人士,在浏览一些官博后也苦笑着摇了摇头说:“这些官博缺乏个性,充斥着类似学习总结和工作报告的日志,显得高高在上,根本放不下架子和民众交流。”

“我们这里不少领导都把开博当成一种时髦。”有一位在云南某市给领导做秘书的朋友向记者透露,“可这些领导很少自己写博客,都是让秘书或雇请‘枪手’写好,经过领导审核,最后以领导名义发到博客上。”

折射出“信息饥渴”

在传统的政治气氛中,官员往往有一种神秘感,而政府行为,也往往被视为政府内部的事情,秘而不宣。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众权利和民主意识的提高,政务公开逐渐成为广大民众的内心期盼。民众迫切希望建立起一种全新的信息沟通机制和利益表达机制,将自己的合理诉求及时传递给官员。

2008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并指定机构负责本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

在此背景下,官博的出现就被民众寄予太多的关注和期盼,比如江苏宿迁市官员集体开博,不到一年已有80多万的点击量;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于军首开博客时,一天的点击量就超过了3万多次。

“我国民众在目前的公共政策参与方面,还缺少透明性和制度化的途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尹韵公研究员接受采访时表示,“官员开博之所以能成为新闻,也正好说明现在民众与官员的沟通还不很顺畅,民众期待产生一种更为通畅和方便的交流渠道,希望政治参与的空间能够更大一些。”

但民众对官博的出现,却有着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不少受访者认为,目前我国官员并非缺乏沟通民意的渠道,如果各级、各部门接受举报、投诉的专门机构能够切实做事,以及各类举报、热线电话、信箱等真正发挥作用,官员开博就没什么“珍贵”了。

人民网曾经推出一项题为“近期党政官员争相开博客,您对此有何看法?”的网上调查。仅仅一天,有近2000名网友参加了调查,其中有56.1%的网民认为官员开博“实属作秀”,有29%的网友认为“作用有限”,投赞同票的只有12.7%。

“在官员博客上,我希望能看到官员展示普通人中私人化、性情化的一面,而不是像现在的很多官员博客一样板着面孔、端着架子解答什么政策法规。”北京市宣武区诚实胡同一位姓张的市民说。

“官员开博红火背后有隐忧,目前其制度建设意义不大。”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毛寿龙教授认为,“官员开办的博客受到网友欢迎,是值得鼓励的。不仅可以更好地做工作,还有利于在官员和公民之间建立良好的基础性的信任关系。”

另外,毛寿龙也提出两个担心,一是担心政府机关和官员建博客,很可能昙花一现。二是担心政府机关和官员建博客,会公私不分。

会否冲淡电子政务?

官博之所以不被多数民众看好,还包含着民众对投入巨资、耗费人力物力建起的政府网站形同虚设的不满。

“官员开博,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冲淡刚起步的电子政务。”尹韵公表示,“现在很多地方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做得并不好,利用好网络优势执政为民才是当务之急。”

据了解,目前政府网站做得好的并不多,内容除了当地主要领导活动日程的报道外,就是介绍当地著名的旅游资源,以及一些以招商引资为目的的政策性宣传材料,等等。

打开多个地方政府网站,会发现大多网站处于“半休眠”状态。不少网站还是创办之初的“老面孔”,显要位置发布的政策法规,是若干年前放置的,甚至有一家网站的新闻,最新一条还是数月前发布的。记者点击一些主要栏目,发现里面不是空白,就是缺乏时效性和互动性,论坛里的网民留言寥寥数语。

“现在政府网站普遍更新慢,缺少互动性平台。这样的网站,对民众来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李成言表示。

2008年,一份专业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57.5%的公众从未访问过政府网站。调查对象涉及北京、杭州、广州、南昌、哈尔滨和成都等大城市。“不需要”被调查者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占55.7%。

“行政信息公开不仅是当前一些政府网站上公布的内容,而应该涉及政府所掌握信息可以公开的方方面面,包括公共财政、行政执法、人事决策等细节,以满足民众的行政知情权。”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善鸿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更好地完善已经普遍建立的政府网站,让其充分发挥政务公开的作用,充分发挥沟通网友的作用,是一个更好的、更具有制度意义的选择。”毛寿龙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博客是只起补充作用,而不是起代替作用。”

官博仅是政府网站的补充

在我国目前的政治框架内,大多数官员在博客上还习惯性地代表自己,也代表政府发言。这样模糊的角色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官博“身份”的矛盾和冲突。

“做好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才是当前官员最需要做的工作。”尹韵公认为,“官博是个人意愿表达的平台,不是代表官方发言的渠道。因此,官员可在官博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不能代表官方表态。同时,网民也应把官博当做是一种个人与个人交流的场所。”

“官员开博不能居高临下,应真正坦露自己的真知灼见,有接纳不同意见的雅量。”齐善鸿认为,“官员博客做得好,能够让官员重新体验‘公民思维’,更好地矫正官员思维的角色僵化。这样,官民一体的理想就到位了。”

“在博客上写作,是一件相当劳神耗时的事情。多数官员平时公务繁忙,短期内把博客做好不成问题,但长期坚持做好,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李成言认为,“要让官员更加接近民众,更好地接触民意,体现民主精神,除身体力行地下去调研外,完全可努力做好政府网站,发挥各类信访、举报、热线电话、信箱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沟通机制,而不必依靠私人化很强的博客。”

“官员要认识到,博客只是与民众沟通的方式之一,其他的沟通机制还须同时加强。”中央党校谢春涛教授认为,“写博客的官员,必须让职务职责与个人化个性化的言行,在博客上有个清楚的界限。”

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官博在未来政府架构中的定位,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但可以肯定的是,官员开设博客了解民意,民众通过官博了解官员的想法,这有利于民众与官员之间的互动交流,也符合政治文明进步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同类推荐
  • 影子里的中国:即将到来的社会危机

    影子里的中国:即将到来的社会危机

    谈经济离不开政治,谈中国离不开世界。 本书是一本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国际学者把脉政治时局和经济轨迹、预测未来危机的著作。本书澄清了当下中国的改革理路,从“中国轨迹”到“危险的邻居”,从“即将到来的危机”到“未来中国的陷阱”,围绕中国经济发展轨迹、发展陷阱、金融革命、社会核心价值观与新秩序展开思考,评判中国改革成败,并预言未来中国的新危机与未来世界的新格局。焦点话题均为约稿专文论述,作者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巨大,为新一届政府提供了发展的参考。
  • 三十年间有与无

    三十年间有与无

    无论是事件还是事情,哪怕就发生在眼前,大家也不会有一个共同的认可,甚至就连这件事是否“真的发生了”也会众说纷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记录过去?也许只能以散文的方式在记忆中描述自己的意识现象。这就是我更多的灵感主要来自于小说、电影、诗歌、绘画、音乐的一个内在原因;也许只有当时的某种情绪性的感受才最为真切,因为我相信我所记述的只是我个人的历史——最好是能折射出时代中某种普遍性的东西,这就需要某种对历史的理解与解释。
  • 红灯传奇

    红灯传奇

    本书通篇以“红灯”为主线,通过一幕幕光明与黑暗生死较量的传奇场景,颂扬了红灯从“点亮”到“照亮天地”再到“光芒四射”的光辉历程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到带领人民走上今天复兴之路9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 历史与逻辑:中国外交战略发展30年

    历史与逻辑:中国外交战略发展30年

    梳理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政府对外工作各个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分析了取得这些历史成绩的原因。《历史与逻辑:中国外交战略发展30年》创新性地探讨了以下问题:外交战略的谋划决定外交政策的调整;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治国风格影响国际战略转向;外交战略变化的动力机制;文化价值观对外交战略的作用;中国外交战略的未来发展等。行文采用图文并茂、史论结合、背景资料补充的写作方式,使其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兼可读性,对国际政治及时事问题有兴趣者可资参考。
  • 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

    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

    在不同的政治经济脉络中,对理想社会模式的追求各有不同。无论是我国所致力建构的和谐社会,还是西方孜孜以求的公民社会,健康的大众媒介都是重要的基石。
热门推荐
  • 都市君主

    都市君主

    傅君是天下第一大帮帮主的私生子,差点被人所害,幸得被人所救还收他为徒,教他本领,教他识子。可在他17岁的时候却被丢到一名名叫‘紫中高中学校’。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事件……
  • 六十种曲琵琶记

    六十种曲琵琶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寿元商店之都市修真者

    寿元商店之都市修真者

    胡路开了一家商店,商店里的货物强大无比。某政界大佬生命垂危:“我不想死,我不能死,家族还需要我啊!”胡路:“莫慌。本店一阶商品生命回转丹,包你满意!”某修士:“寿元已尽,突破在即!天不怜我!天不怜我啊!”胡路:“没事,本店二阶商品,定保你寿元无忧!”----胡路:“有了寿元商店,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修行了!”
  • 总裁小逃妻

    总裁小逃妻

    一场算计的复仇计划,他化身为狼,她是入了陷阱的倔强小绵羊。一场交易,一份卖身契,一出戏,她成为他身边的女人。她的倔强让自己一次次受伤,她的心在恶狼偶尔的温柔丢失。一场大火,最好的伙伴生死不明,最亲的父亲离去,她消失无影无踪。五年后,盛大的颁奖礼上,她接过他手中象征荣誉的奖颁,风情万种,“弈少,好久不见。”他倾身上前,将她纳入怀中,“你是谁?”“你猜。”她在他耳畔吐气吩兰,转而推开他,一个豪丽的转身,将他抛在身后。当狼不再只剩下野性,当羊不再温顺,一场爱的较量,精彩展开。
  • 做“财”女有“钱”途:女人一定要知道的理财知识

    做“财”女有“钱”途:女人一定要知道的理财知识

    本书共分六篇,前五篇分别从管钱、赚钱、省钱、生钱、花钱几个方面为你做"财女"指明了"钱"途;第六篇辑录了世界各地财富女性找到"钱"途的成功事例,为你走向财富之路树立了成功的典范。与传统妇女把钱放在银行里的理财方法相比。当今的“财女”已经不满足于只“吃”利息。关注投资领域,关注时尚潮流,关注自己的生活品质,已成为“财女”们营造美丽人生的三大法宝。不管是炒股票、买基金、做房地产,还是投资书画、古董,她们都没问题。“财女”们相信,只要认准投资目标并聪明理财,就能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
  • 白玉兰:若相惜

    白玉兰:若相惜

    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始终相信一切的经历都有它的理由,无论是重生还是穿越。“你可曾记得。那年有个人在那院子里为你画像。就是那时候她已经爱上你了。她曾想从此后泼墨吹蜡,点笔寒桠,只为你温纸入画。”繁华落尽皆成空。他才知有她的天下才是天下。“我弄丢了一个人,她跟你长得一模一样。不一样的是,在我弄丢之前,她很爱我。你能帮我找回她吗?”“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无论你是什么身份。我爱的人都是你。”“从前你说天下和我你选天下。如今他愿意放弃天下,陪我浪迹天涯。而我愿意成全你的天下,从此与他逍遥山水人家!”
  • 温热经纬

    温热经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列车诡途

    列车诡途

    别人坐车,我也坐车。而我坐上了一辆不知归路的列车。当你们坐在火车上,你确定周围一定是人吗。我只知道我坐的这辆车不是人。车头往西,寻死。车头向东,往生。
  • 神榜

    神榜

    三千年前,一场大战让洪荒分立九州,一千两百年前,另一场大战让平州与青州交恶。千百年后,大战再起,风云激荡,绝世天才寒雪衣与林天先后出世。仙路漫漫,唯剑作伴,叱咤三界,斩魔求仙。
  • 美味家禽菜

    美味家禽菜

    本系列图书汇集了上千款美味易做的家常菜肴,能极大地丰富您家的餐桌。“新口味”是本书的最大看点,就是利用同一种食材,运用不同的烹饪方法;或用同样的烹饪方法,换以不同的食材烹制出新的菜肴。教您举一反三,变化创造出更多、更可口的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