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89300000002

第2章 灿烂一时的文明遗迹(1)

1、 河姆渡文明之谜

河姆渡,中国远古文明的摇篮,一个昭示人类古老之最的地方:出土了迄今发现最早的漆器,中国最早的水井遗迹,尤其发现的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是对中国栽培稻外来说的正本清源。

河姆渡,浙江省东部一个只有29户人口的普通村庄。1973年6月,这里意外地发现了在6000年前种植的稻谷,而在此之前,传统的说法是中国稻谷栽培技术来自于印度。

1973年夏天,村民们准备在雨季到来之前,在低洼处建排涝站,村民们发现了许多人工建造的痕迹,就把这个情况报告给考古工作人员。经过清理,考古人员发现,这里有一口深1.4米的古井。随后考古人员又清理出大量陶器,从表面留下的痕迹,专家判断它们应该是在距今6000年前左右加工出来的。

令人兴奋的发现接踵而至:当考古人员挖掘到距地面3米深的地方时,在黑褐色的土层中出现了一些金黄色的小颗粒,但很快就变成了泥土的颜色。这些混在泥土中的褐色颗粒令考古人员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东西居然是炭化了的稻谷!

在这个土层下,不断地有混在泥土中的稻谷被发掘出来。如此大量的囤积,为考古人员提供了重要证据。6000年前居住在这里的古人类当时已经发展到能够熟练地掌握水稻种植技术了。

在出土的骨制品中,其中的一件上面还缠着葛藤,这正是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骨耜。骨耜的出土为河姆渡人种植稻谷找到了重要证据。河姆渡人用水牛、麋鹿的肩胛骨制成骨耜,在较为松软的湿地上进行耕作。大量骨耜的出土,向今天的人们呈现出这样一个事实:6000多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经脱离了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进入了耜耕农业阶段。

从“有巢氏”的传说到“干栏式建筑”的发现令专家惊讶不已:河姆渡人是原始人从树上居住到陆地居住的过渡吗?

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木板和木桩。进一步的考查发现,这些带有榫铆结构的木制品是一种房屋。6000多年前的河姆渡人在木桩和木板上分别凿出榫卯,可以使木桩和木板牢固地连接在一起。接下来考古人员将这些木板、木桩及木构件进行复原,展现出了当初的建筑形式。中国的建筑专家将这种地上架空的建筑称之为“干栏式建筑”。他们从中国“有巢氏”的传说推断,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是原始人从树上的巢居向地面居住过渡的一种建筑形式。原始人最初在树枝上或树与树之间搭设木头,并用一些树叶搭成棚架,形成了原始人用双手建造的最初的巢。这种巢,扩大了原始人栖息的空间,既可以遮风避雨,还可以防止猛兽的袭击。

当原始人从树上转移到地面生活以后,也将这种树上的巢搬到了地上。在木桩和木板附近,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用芦苇编织的席子,考古人员推断,这些苇编在当时很可能是铺在屋顶上用来遮风挡雨的,也可以作为席子铺在房屋地面上,还能作为房屋之间的隔断。

对河姆渡出土文物的碳十四测定,河姆渡遗址叠压着四个文化层。最上面的一层已有4700年,第二层有5800年,第三层和第四层距今6210年到6950年。

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之前,几乎所有的出土证据都表明,中华文明在公元前3000年诞生于黄河流域,在黄河流域之外的地方还没有发现更早期人类活动的证据。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一个依据,那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仅仅局限于黄河流域一个地方,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蛮荒时期,河姆渡人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栖息?

从出土的大量野生果实来看,这里以前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有许多野生果实可供河姆渡先民采集。就像古埃及人用绘画记录他们的生活一样,河姆渡人将他们劳作生活的片断记录在了陶器上。

河姆渡人试图用这样的方法告诉我们,他们除了掌握水稻种植技术以外,已经开始驯养家畜。在河姆渡发掘出的61种动物骨骸,分属于34个种属。它证明7000年前这里气候温暖湿润,这种地理状况和自然环境是动植物生长的天堂。

河姆渡遗址位于神秘的北纬30度线上,而这正是狮身人面像、死海、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百慕大三角区和玛雅文明遗址所在的纬度。

在对河姆渡遗址方位的测量中,考古人员吃惊地发现,河姆渡遗址位于东经121°22′,北纬29°58′,几乎在北纬30度线上。

北纬30度线是一个神秘的地带,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自然之谜和人类文明之谜都贯穿在这条线上。从地理大布局来看,这里有地球山脉最高处珠穆朗玛峰、古埃及金字塔群、狮身人面像、死海、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百慕大三角区、远古玛雅文明遗址。世界几大河流——埃及的尼罗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中国的长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都是在北纬30度线入海。

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偶然吗?

人们已知河姆渡人的生活轨迹是2000年,可在这里并没有发现他们延续下来的证据。延续了2000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为什么在距今5000年前后突然神秘消失了呢?对此,许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都进行过猜测。有人认为是战争的原因导致河姆渡文化的突然消失,也有学者认为与洪水的灾害有关。

他们对河姆渡周边的地理环境作了长达三年的调查,探查发现河姆渡遗址地层的堆积表明河姆渡文化时期至少发生过两次持久的特大洪水。第一次发生在距今6000年前后,第二次发生在距今5000年前后。第二次洪水不仅淹没了河姆渡人的家园,而且还在遗址和南部的四明山之间冲刷出一条100余米宽的河道,使原来向北流的姚江改成向东流了。

在连续不断的特大洪水的切割下,“工”字形高地终于被冲出一个大缺口,姚江完成了改道东流。海水沿河道上溯,从此河姆渡开始遭受洪水的威胁,而变成一片水乡泽国,河姆渡的先民赖以为生的水稻连遭淹没,甚至颗粒无收。他们不得不开始大规模的迁徙,离开这块生息了2000年之久的土地。

之后,河姆渡文明就这样被永远地埋在了深深的地层之下……

2、 良渚玉文化之谜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化,因1936年原西湖博物馆施昕更先生首先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命名,距今约5300—4000年。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台土冢与祭坛遗址的发掘,以大量殉葬精美玉礼器为特征的显贵者墓地被发现,以及莫角山大型建筑基址的被发现,足以表明良渚文化是中华5000多年前文明程度最高和最具规模的地区之一,良渚遗址堪称东方文明圣地。

良渚文化最著名、最有特色的就属它的玉文化,是中国玉文化的源头,并且一开始就显现出不凡的艺术魅力。良渚文化为何在5000年前就有如此出众的玉文化?先民们为何要雕琢那么多玉器,他们又是如何雕琢的?其中有许多谜等待解答。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玉在人们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玉,一般晶莹剔透,即使有少量瑕疵,也是“瑕不掩瑜”,其石料很稀有,因此非常珍贵。玉石还不能称为“玉”,要经过匠师的精心雕琢,才能成为具有各种内涵的玉器,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玉有太多美好的品质,因此往往把具有高洁品质的人和玉联系起来。可以证实,东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的礼仪。贵族、士大夫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必配玉,玉只可配君子。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首先指玉的5个特性,即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这用来比作人的五个美德:仁、义、礼、智、信。

装饰生活、美化自己是人的天性,就连生产水平极端低下的山顶洞人在闲时也不忘磨制骨、石等制作装饰品。7000年前鱼米之乡河姆渡的先民也是如此,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这就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游、长江南北、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而最为著名的便是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的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这些玉器都造型精致,刻有各式图案,有很强的装饰作用,特别是成串的玉项饰。所以说良渚文化出现如此多优美的玉器是因为装饰生活的原因也不无道理。

另一种说法是,良渚玉器大量产生不仅仅是装饰,而是有更深的文化内涵,把玉作为装饰品反而是更后的事情了。此说的证据是从良渚玉器本身的情况来说的。

良渚玉器以体大著称,显得深沉严谨,不是很适合随身佩戴的装饰,是否用于装饰住所还没能考证,但在当时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基本上不会产生这样的需求。

良渚玉器最大的特色是形制多样、数量众多,如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等。良渚玉琮系软玉雕琢而成,从外观看呈外方内圆、上大下小形,每个面的转角上有半个兽面,与其相邻侧面转角上的半个兽面组成一个完整的兽面。这些物品充满神秘气息,现在看来其形状和图案也是令人惊异,隐隐透出一股凉气。

这些玉琮的用途应该是与宗教祭祀、财富权力有关。战国《周礼》书中曾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之说法。东汉郑玄注“璧圆像天,琮八方像地”,都说明玉琮与对鬼神的崇拜相关。

因此有人认为良渚玉器更深的文化内涵是对鬼神的敬畏,玉器是用于祭祀的神器,由此衍生出“玉”被作为权力的象征。这一点从后来的“玉”的地位可以得到证实。“玉”不仅仅作为装饰,作为美好品质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里,“玉”从一开始就更多的是作为具有神圣地位的、能显示权力的神器。

长江中下游一直就有神秘的巫术气息,可能就是从此地久远的文明——良渚文化继承的。有人认为,良渚文化就是以“蚩尤”为首领的部落的文化。据考证,良渚文化时期已经有初步的政权,可以称为良渚古国,后被中原炎黄部落为首的青铜文化所打败,共同汇入中华文明之中。

从历史上看,良渚文化时代的玉文化不仅没有随良渚文化的衰亡而消失,反而被后来的夏、商、周三代王朝全面继承下来,成为古代中华文明最具特色的内容。夏、商、周三代从良渚文化中继承的玉文化,包括一些具体的礼器,如象征军事统帅权的玉钺,祭祀天地的玉琮、玉璧、玉圭、玉璜等,甚至连玉琮上那个表征良渚文化宗教信仰系统的神人兽面纹,都被夏、商、周王朝全面继承下来,成为三代礼乐文明的重要内涵。

良渚文化是神秘而又辉煌的,而如此多的玉器,主要是因为装饰,还是因为祭祀尚不能确认,不过良渚玉器形制奇特,肯定包含着许多先民神秘的思维。

3、 “三星堆文化”之谜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南兴镇北,这里有一条古河道叫“马牧河”。河道北岸的阶地形似月牙,人们便给它起了个美丽的名字——“月亮湾”,而三星堆则得名于河道南岸的三个大土堆。

三星堆遗址的最初发现是非常偶然的。1929年2月的一天,家住广汉市太平镇月亮湾的燕氏父子在浇灌农田的过程中,锄头锄到了一块石板,他们满怀惊奇地撬开石板,竟发现了满坑光彩夺目的玉石器。不懂文物的他们肯定这是宝物,于是燕氏父子便在深夜偷偷将一共300多件玉石器取出,搬回家中。过了一年,燕氏父子见周围并无异常反应,便携带这些玉石器到城市的少城路——以前最大的古董市场去卖。据说这些被他们变卖的玉器至今仍下落不明。如此多的罕见之宝涌入市场,一时间,广汉玉器在古董商和古玩家之间炒得沸沸扬扬。大批所谓的“淘金者”纷纷涌向月亮湾去寻觅宝物。

三星堆遗址能以真面目示人也得益于一个机缘,就在燕氏父子出卖那些玉石器的时候,也带了一些送给当地驻军旅长陶宗凯。此人乃一介武夫,对古董一无所知,但他找到了当时在华西大学地质系任教的葛维汉先生,请他帮助鉴别。

葛维汉先生来自美国,对古董有所研究,他看到这些玉石器后,眼前为之一亮,没想到如此精美的玉石器也会出现在西南地区,他初步认定了这些玉器是周代礼器,是稀世珍宝。

就在1933年秋,葛维汉先生与同是华西大学教授的林铬钧先生、戴谦和先生等人组成了对三星堆遗址进行考察的考古队。考古队在发掘中发现了许多陶器、石器、玉珠、玉圭等稀世珍宝。1936年,考古队将发掘所获加以整理分析,在《华西边疆学刊》上发表了《汉州初步发掘报告》的文章。在报告中,他们把有关遗址文物称为“广汉文化”。不幸的是,第一次发掘工作仅仅持续了4年,就被1937年开始的日本侵华战争阻断了。

第二次正式的发掘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配合宝成铁路的建设,考古学家们又一次来到了月亮湾进行考古调查,继续十余年前对遗址的勘探。他们采集了大量石器和陶器标本,根据初步考证,他们确定该遗址可能是西周时期的古遗址。

1963年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发掘是由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学教授冯汉骥先生带领他的学生们进行的。他们来到月亮湾的高地上,极目远眺,顿感这是一个不凡之地。冯先生深有感慨,他认为这里极有可能是古代蜀人的“都城”,而后来的考古发掘证明了他的预言是正确的。

1980年,在全面发掘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由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的对三星堆遗址抢救性的发掘全面展开了。这次历时3个月的发掘收获颇丰,不仅出土了不少的陶器、玉器、石器,还发现了大量的房屋遗址和4000多年前的墓葬。这些陶器、石器让人们了解了4000多年前古蜀人的文化特点,从而也让人们从它们身上见识到了古蜀文化和古蜀人的生活方式。

在这次成功发掘的激励下,考古学家们锲而不舍地继续前进,试图进一步揭开古蜀王国之谜。

同类推荐
  • 寻宝大冒险(科学大探险)

    寻宝大冒险(科学大探险)

    本系列漫画共8本,以布瓜博士、乐乐淘等主要人物的冒险经历为主要内容,通过他们的探险故事,穿插故事中出现的科学知识点,让小读者在趣味阅读的同时可以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除了惊险刺激的内容,图书的每个章节都还有相对应针对本章所讲述的主要内容的百科知识介绍,这些知识学习也是以漫画的生动形式表现出来,将集趣味性与知识性融于一体。
  • 青少年必懂的情调

    青少年必懂的情调

    本书包括了“无言的恋情”、“无尽的亲情”、“无悔的爱情”、“无华的感情”、“无边的乡情”、“无间的友情”、“无限的激情”、“自由颂”几个章节。
  • 玛雅人是“外星移民”吗?

    玛雅人是“外星移民”吗?

    神秘的百慕大、金字塔,神奇的恐龙世界,千奇百怪的动植物,还有遥远的太空及外星人,以及历史上数不清的传奇人物和故事,对孩子来说,都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对历史知识、生物知识、未解之谜等特别感兴趣,而探究这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孩子增加阅读量,加强知识的储备,更重要的是孩子能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对小学生思维的训练和潜能开发起着重要的影响。
  • 灵灵狗卖鼻子

    灵灵狗卖鼻子

    第一、第二辑是专以张果老为主要角色的幽默寓言,其中第一辑写的是张果老从出生到成仙的故事,第二辑写的是张果老成仙后的故事,这两辑的寓言篇篇幽默诙谐,而每篇寓言后都附有“果老心语”借张果老之口说出的人生哲理,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使人开卷有益。第三辑是套装寓言,每篇寓言都由几则寓言组成,形式新颖,内容丰厚,如彩虹一般七彩缤纷。第四辑是传统寓言,篇篇短小,寓意深刻,如夜空里的星星,闪闪发光。
  • 最精彩的成长故事全集

    最精彩的成长故事全集

    成长的故事很多很多,有欢乐也有悲哀;成长的岁月很长很长,需要我们一点一滴去感悟。岁月不会回头,抓住今天的每一秒,把希望系于明天的彩云,成长就是希望编织的彩带,串联回忆和向往。本书精心挑选了400多个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成长故事,是亲子共读的首选范本。
热门推荐
  • 状元之死

    状元之死

    书中以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风趣浓郁的社会逸闻和力透纸背的笔力,重点描写了宋代状元、招远人王俊民的坎坷悲壮命运、南宋状元丞相文天祥的忠烈之气和中国惟一女状元、太平天国女丞相傅善祥的花开花落,以及明代解元唐伯虎的状元梦殇、明代状元赵秉忠殿试状元卷的扑朔迷离、清代康熙皇帝亲自审理江南科考弊案的曲折离奇等,同时概括了颇具传奇色彩的中国状元之最等精粹珍闻、悠悠1300年科举历史的历史梗概,并集纳了迄今为止最完备的中国文武状元全名录,勾勒出了一幅昔日科举的全景图,描绘了一群古代状元的众生相。
  • 怪老头入小学

    怪老头入小学

    儿童阅读又必须从儿童的接受心理和阅读兴趣出发,从不同年龄阶段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思维特征、社会化特征出发,因而必须坚持因材施教、分级阅读。分级就是分年龄。阅读规律表明:年龄越小,群体性的阅读差异性就越大,如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不同年龄的孩子在阅读兴趣、理解接受能力方面就有很大差别。
  • 盗墓魔女:绝色唤魂师

    盗墓魔女:绝色唤魂师

    她,是地球的女魔头,人人惧怕;她,是泛古大陆的火族的傻子小姐。当她变成了她,泛古大陆的尸体们沸腾了……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狼王传奇

    狼王传奇

    上古时期,被天神选中的狼王,它和它的后代将永生永世受狼群追随。一匹幸运被天神选中的狼王,他和配偶生下个小狼王后,小狼王在一次狼王争夺战而逝。“嗷”狼王发出一声悲惨的嚎叫,在狼王的号召群狼最终杀死了那个企图争夺狼王之位狼。疾此后的路会如何?
  • 类经

    类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长生之争

    长生之争

    拥有着无上财富,权利,不死不灭的世界上主天帝突然陨落。九界壁障崩塌,长生不死的奥秘掉落人间。人,妖,神,魔,被掩埋已久的野心重见天日。在东方传奇世界的壮丽山河上。年轻的修士重整行囊,妄图四海名扬,独领风骚,古老邪恶的力量卷土重来,势要重掌天下,帝廷仙辈围困九界之路,苦苦支撑最后的秩序。风起云涌,英雄人物尽出。围绕着长生不老的至高境界,东方神话体系下的又一个传奇。遗失在莽荒大陆上的凡人少年,卑微弱小,但又无所畏惧的修仙之路。
  • 备课,磨刀不误砍柴工

    备课,磨刀不误砍柴工

    本书在指导教师备课的自主教学理念下,介绍教师备课的技巧与方法,鼓励自主研究,提高能力。是一本为充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参考图书。
  • 邪医仙术

    邪医仙术

    “每个人都是自私的,越强大的人越是如此,而我只是表现的明显一些罢了!”“我喜欢友情和爱情,因为它们可以让一个自私的人,偶尔不再那么自私!”——叶离语录普通的华夏某大学学生叶离,在一场从天而降的大祸之后,觉醒了前世作为一方仙尊的记忆,从此,他成为了末法时代的地球上,惟一一个掌握了修真科技的人!(本文主角阴险毒辣,自私残酷,爱高大全主角者请勿靠近,免受荼毒!)(另、喜欢本书的朋友请多多收藏,多多推荐,多多打赏,多多支持——虽然这话一般没什么用处,但我还是说了!)
  • 语言艺术全书3

    语言艺术全书3

    说话实在小觑不得,所谓人情世故。一大半是在说话里体现。良好的口才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塑造的。语言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传达思想的工具,更是门艺术。人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生存。而我们用来交往的基本手段就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