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栎歪歪头对小和尚道:“小和尚,露两手给侯爷瞧瞧。”
小和尚听话地伸手取过郑亨案上的铜麒麟摆件,信手一搓,顿时变成了一根光灿灿的铜棍。要知道要是手上的力气大,搓扁搓圆金子银子都不难,因为金银性软,可是这可是赤铜啊,这么轻描淡写地便将赤铜摆件给完全变成了铜棍,这手功夫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郑亨见到小和尚露出这手功夫来,眼里的渴望更是掩饰不住地流露出来。
寒栎见鱼饵已下足,便好整以暇地道:“忘了跟侯爷介绍了,这位是我的师弟,自小身世堪怜,是我从小将他养大。”
郑亨动情地看着小和尚道:“你,你为何叫‘小和尚’?你的母亲是谁?”
小和尚低头合什道:“贫僧自幼被师父所拣,自然就跟着师父修行了。师父是和尚,我自然就是小和尚了。”
寒栎补充道:“原来听师父说过一回,他的母亲姓杜,生下他便去世了。”
郑亨动容道:“莫非是月蓉的孩子?孩子,你知道你父亲姓名吗?”
寒栎从怀里摸出一块玉佩来,拿在手里给郑亨看道:“这是他母亲留下的唯一遗物。”
郑亨颤抖着手接过来一见,恍惚道:“是的,这是我给月蓉的......孩子,你,你是我的儿子啊!”
小和尚摇摇头道:“我生来没有父亲,师父师兄将我养大,如今我也不需要有父亲了。”
郑亨傻了眼,对着寒栎道:“黎姑娘,你看......这怎么办?”
寒栎也不绕圈子了,开门见山地道:“侯爷是个明白人,如果侯爷能办到一件事,我自然会劝师弟认祖归宗。”
郑亨喜道:“什么事?你快说!”
寒栎冷笑道:“我的身世,侯爷想必不是没有听说过吧?您自然会知道我要侯爷怎么做。如今汉王谋逆,如果侯爷看着同袍情分一味相从,不啻于螳臂当车自取灭亡。我让师弟此时认祖归宗,难道是想让他陪着你砍头吗?!若是侯爷此时能深明大义反攻汉逆,必然会立下大功,以后封公封侯指日可待,我师弟认了你这个爹才不算亏了。侯爷,你说呢?”
郑亨怔忪坐在椅子上,一向挺直的脊背也弯了下来。内心经过无数激烈地交战,终于还是骨肉亲情占了上风,他看向小和尚的眼神充满怜爱,叹道:“我拼了一辈子,还不是就为了儿子以后能有个好前程?现在有儿子啦,我自然一切以他为重。随便他们谁胜谁负也好,我只守好我的边关,两不相帮便好。”
寒栎见目的达到,拱手一笑道:“侯爷明智,小人先告辞,待尘埃落定再将遗珠璧还。”
郑亨急道:“你们去哪里?喂!喂!别走啊,这还没认祖归宗呢!”
寒栎道:“我们还有事未办,待办完了事我自然会送他回来。”说完带着小和尚飘然而去。
青州城里,一身戎装的朱高煦按剑站在城头,面色阴沉。对身边跟着的海药道:“派去联络的人怎么说?”
海药胸有成竹地回答:“郑侯爷想必此时已经带兵来援了。咱们等候他一到,前后夹击张辅,还怕他飞上天去?等咱们吃掉了张辅,我爹爹的舰队大概已经顺着长江顺流而上,咱们水陆两路北上,朱瞻基那小儿还能有何作为?还不是一路势如破竹吗?”
朱高煦皱眉道:“算起来郑亨已经该到了,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动静?张辅此人老奸巨猾,莫非又出了什么奸计?咱们可不得不防。”
朱高煦等人又苦苦等了两天,仍然不见援军的到来。这天张辅的军中突然传出一阵锣鼓声,朱高煦以为是援军到来,急忙登上城头查看。
只见城下军中拥出一队人马,为首的正是一身铠甲的张辅。
只见他一摆手,军中有数十人一字排开,昂首挺胸,一起发声大喊:“逆王听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逆汉王朱高煦犯上作乱,人人得而诛之!今有各路总兵宣誓勤王,有辽东总兵李成梁、山海关总兵桂显、宣府总兵王大文......失道寡助,逆王可熄灭心思也。若此时开城投降,可看在骨肉亲情之分饶尔一命......”
原来是劝降来了。朱高煦听到那一长串的名字中赫然出现了“大同总兵郑亨”与“浙西舰队管带海硺”的名字!
朱高煦暴怒,一把抓住海药的领子道:“这是怎么回事?!”
海药也傻了:郑亨反水还好说,可他爹是怎么回事?五叔又是从哪儿冒了出来的?
当日夜里,走投无路的朱高煦为了全家人的性命,只好忍气吞声开城投降。被张辅挨个儿捆了,解送往京城。
张辅这次兵不血刃就拿下了青州城,也是十分纳闷,原想着汉王造反的声势如此之大,只怕又是一场艰难异常的“靖难之役”,却没想到竟然这么戏剧化地便结束了。汉王的造反竟然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
朱高煦的十个儿子中,世子朱瞻壑早几个月已经去世,新阳王朱瞻圻却是反了老子投靠了皇帝,剩下的几个成年的儿子都被一一送到京城,只有最末的幼子朱瞻垹和海宓被海药带着趁着朱高煦开城投降的功夫趁乱逃走了。
汉王一脉押送到京城后,皇帝果然信守诺言,只是将他们都废为庶人,将朱高煦囚禁于大内归极门的逍遥城,留了他们的性命。
纷乱一场,尘埃落定后,寒栎却依然不在京城露面,只是潜迹匿行,带着小和尚一路来到了北京东北怀柔的一个山间小村中,几人都郑重换了一身重孝,在孙寒柏的带领下,来到了后山的一处坟地间。只见这一片山头几乎都立满了密密麻麻的坟头,只怕不下千余个。最前面的三座大坟,墓碑上只是简单写着“海腾蛟之墓”、“海腾彪之墓”与“海磐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