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048800000005

第5章 如何重塑当代哲学的公共性?

一、何谓公共性的存在样态?

有一次去游泳的时候,偶然听到两个孩子在水边的对话。第一个孩子拿着漂亮的游泳圈,问第二个孩子:“这是我的游泳圈,你的呢?”说这句话实际上是在等待赞美,对方可能回答:“这个游泳圈真漂亮,能借给我用一用吗?”但第二个孩子没有给出这样的答案,他的回答是:“我会游泳,不用游泳圈。”这句话给第一个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第二个孩子说这句话实际上也是在等待赞美,他期待的答案可能是:“你真棒,能教教我怎么游泳吗?”但对话没有以这种方式进行。第一个孩子感到很烦恼,有如此漂亮的游泳圈,居然没有得到赞美,而对方竟有自己目前还不具备的能力,于是,他给出了一个愤怒的回答:“我不会游泳,但我可以打死你!”然后,两个孩子追逐打闹起来。孩子的话是随意表达的,但是,如果我们对此作语言分析,可以得出一个令人震惊的逻辑:你不赞美我,我就要消灭你!这种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逻辑,不是公共性的应然逻辑,而是公共性致力于扬弃的两极对立思维模式。

公共性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持久存在的哲学境遇,因为人的存在不可能居于孤立的境地,而总要在与他者的合作和交往中呈现出自身的价值。置身于社会并体认公共性,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即使是个人的事情也往往因为与他者的关联而无法与共同体(community)隔离。在这个意义上,正如马克思所说:“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进行直接联系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尽管这种联系未必直接、频繁,但作为人的活动必然是社会的。

无论是西方从古希腊以降的哲学家,还是东方自中国春秋战国以来的思想家,都自觉地论述了人的公共性存在,对后世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启示。哲学起始于对物理学世界背后的意义世界的探究。这个意义世界从确立之时起就是属人的,而这种从属自最初开始就表现为复数存在,也就是说,现实的人的存在表现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追求个性实现的同时,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避免与他人的个性之间的冲突,为此必须顾及他者个性实现的条件。但是,前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在相对稳定的地域与文化环境中,生产生活尚未走向世界,因而对公共性的理解缺乏更广阔的视野。这一境况随着现代市民社会的产生而得到显著的改变,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来临更是使整个世界的联系空前地增强了。

在现代社会,公共性问题比以往更凸显,普选制广泛实行、社会运动蓬勃兴起、全球化进程加速等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公共生活体验。公共事务、公共管理、公共利益、公共舆论、公共关系、公共权利、公共政策等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活动的急剧扩张和人们生活理念的更新也带来很多不容易解决的社会问题,甚至引发了令人烦恼的公共危机。

公共生活危机、公汉娜·阿伦特

德裔犹太人,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以其关于极权主义的研究著称西方思想界。著有《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条件》、《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论革命》等。

共政治危机、公共精神危机、公共环境危机给人们提出了很多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有识之士致力于探讨各种有效的理论与实践的解决方案。这不仅表现在《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罗马俱乐部的环境问题报告等对人类未来生存境遇的深切关注,还表现在阿伦特、罗尔斯、哈贝马斯等当代哲学家对公共生活存在样态的思考。这些思考关注人类公共生活的困境,对人类如何走出这种困境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

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的世贸大厦被袭,浓烟滚滚。这个事件震惊全球,也引发了人们多方面的思考。公共事件都是以显现的方式表明人类社会的现实问题,而对尚未上升为公共事件的问题,人们往往不太重视。据美国《基督教箴言报》报道,“当天,全世界死于饥饿的儿童就超过3.5万,而此后的百余天里饿死的儿童更多达392万,相当于‘9·11’死难人数的1000倍”。这些数字引人深思。当代哲学家反思这些潜在的公共问题,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反思与重构公共性。正如罗素所说:“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作出的独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为此,当代哲学家必须以思想的方式反映同时代的公共生活,并为人们提供创造性的思维。面对现实的生活世界日益广泛的公共性存在,当代哲学当然不能成为无视生活变迁的私语独白,而应在全球化进程中自觉地表达人们在历史通往未来途中的现实渴望,依托时代发展的契机,探索人类共同发展的可能路径。

当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公共性的重构提供了新的可能,这种可能并非旨在延续公共性的历史形态,而力图扬弃以往的弊端以使之获得历史性的超越。由于以往的很多共同体是以极端的思维方式确立的公共空间,对个人生活空间的侵蚀使人之生成陷入了困境,人之为人的社会存在竟成为阻碍人类自由发展的力量,实在是人们始料未及的。问题不在于人的公共性存在方式,而在于人应当以何种方式进入其社会存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获得自身生成的契机,继而在对话与交往的过程中确立当代共同体的和谐实践图景。

当代哲学家理解公共性的突出特征在于看重日常生活世界的实证层面,也就是从事实出发,探究事物的现实状况及其潜在意蕴。尽管“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是现代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根本前提”,但是,不乏当代哲学家致力于事实与价值的融通,避免无视事实而空洞地诉求价值的理论阐释。从以往人们对公共性的态度来看,当事实的变化危及公共性的程度还不够深的时候,人们往往无视这种变化;而当其使公共性陷入困境即产生公共事件的时候,则立即从价值层面加以批判,人们对价值的重视往往超出对事实的重视。当代哲学家对实证性的重视基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形成的科技理性。沉迷于科技理性往往造成人文理性的缺失,只有恰当运用科技理性,并借以丰富人文规定,才能为价值批判提供现实的栖居地,使之对公共性的把握切合实际。

面对人们侧重于价值情怀而对公共生活的事实表现出某种未尽合理的“偏好”时,当代哲学家应在引导公众的意义上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而不能放弃理应担负的社会使命。在面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公共性问题,尤其是当人们致力于理想公共性的建构却适得其反时,我们不能将公共性的问题归咎于公共性本身。当代哲学家着力对此作出恰当的解释,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探究改善人类处境的路径,融通人与社会的内在关联,确认美好生活和社会和谐的理想状态,对很多现实问题作出了富有时代感的哲学解答。在反思公共性的历史弊端并对之加以当代重构的同时,当代哲学家同样关心人类共同体的理想规定与现实可能,因为这关乎现代人超越物欲世界而获得精神生命的实践生成。可以说,现实共同体是公共性理念的实践载体,共同体的重构与公共性的重构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进一步思考共同体的生活方式。

具有现实性的人有史以来便以复数的方式存在,这种复数具有多种形式,不同的形式反映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水平和人们对日常生活世界的认识程度。荀子早就告诉人们,人之“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群居增加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能力,使人们能驱使牛马为其所用。人群的初始阶段仅限于部落与氏族。当生产与交往扩大之后,人们逐渐产生了社会存在的意识,对生活的思考渐渐从社会角度着眼。但是,社会存在并非人唯一的生活方式,因为人还具有实现个性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当个体的合理追求遭到社会的束缚时,个体往往表现出对其所处社会的失望,甚至进行反抗。在历史上波澜起伏的各种社会运动乃至冲突之中,都不同程度地包含着人们对非理想生活方式的反抗。尽管其出发点存在着悖谬与正确的差异,但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人们追求理想生活的现实需要,反映了人类生活的主体性规定。

丰富公共性的当代内涵,最重要的路径在于重构理想共同体,并积极参与其中。共同体反映了人类的共在性(common existence)、共同性(common)、共生性(living together)与共意性(consensus),是比群体与社会更具有精神意蕴的人类存在样态,是人的活动的有机体形式。有的学者认为,“有机体的稳定性依赖于该系统的所有部分能够信息畅通、共同参与,并为了维系整体而恰当地行动。有机体的稳定性因而不受地方局限地遍及整个系统……这便是有机整体(相对于机械整体而言)的激进本质;在这种情况下,全球性的统合与地方性的自由都达到最大化,而各个部分所接受的控制程度同它们的敏感程度和响应程度则是一样大的”。人类生活的理想共同体务必呈现稳定性,并具有确保“全球性的统合与地方性的自由都达到最大化”的文化张力,以使共同体的成员能够广泛地共同参与、协调行动。

毋庸置疑,传统的现实世界不足以承载现代人性的丰富与自主。全球化进程中的人与社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詹姆逊指出,“上帝之死”与“哲学的终结”“把现代人置于焦虑和危机的情境之中,现在,一个更加人性化、社会化和‘文化化’的社会似乎全神贯注于这种焦虑和危机。浸透和抵消这个社会空间的不是新价值,而是消费主义的视觉文化”。消费文化的视觉冲击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使日益拥有较多的自由时间的人们在如何利用这些时间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时遭遇困境,而发端于西方世界的酗酒、吸毒和精神空虚甚至成为人类公共生活的难题。面对自由时间为人们的个性发展提供的契机,当代人应当塑造崇高的价值追求,继而构筑良好的世风。

当代人向往的公共性是一种理想生活的规定,否则人们宁愿享受孤独。比如当一个人感到很烦的时候,遇到一个他很不喜欢的人,对方看出他的烦恼,并试图对他进行心理慰藉,可是,由于烦恼者不喜欢对方,对方的所有慰藉的努力都产生了负面效应。尽管对方试图进一步努力,但烦恼者的内心独白是:“走开!”我们有时候可能不愿意参加某个活动,但是,当一个朋友甚或几个朋友来劝说我们参加的时候,可能碍于情面,我们只好答应,可是,置身于那个情境的时候,我们觉得索然寡趣,仿佛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所说的那样,成为一个景观。这样的公共性是以抑制个性为代价的,因而为当代人所拒斥。马克思论述的“类生活”正是在这个角度立意的,我们要与同类人——我们的至爱亲朋——在一起,这样形成的公共生活空间——“自由人的联合体”——才是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栖居地。

当代人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诉求需要将有形的世界与无形的世界上下贯通,既关注形而上的价值探求,又关注生活世界的日常情态。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改善可以从传统哲学中汲取思想资源,生发现代思想。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的儒家,并不注重为知识而求知识,主要的在求理想的生活。求理想生活,是中国哲学的主流,也是儒家哲学精神所在。”儒家将深远的价值理想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具体环节,对日常事物的认识从微观而入宏观,“摆事实,讲道理”,从实然的角度出发,展望应然可能,从而使价值获得可资衡量的现实维度。对公共性与共同体重构的努力可以借鉴儒家精神对和谐生活的规定,将其从封闭的传统视域中解放出来,使之发挥时代的活力,可以助益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当代人格的和谐养成。

现代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使人们对和谐生活充满憧憬,以之诊断现代性的病症,进而把握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的和谐关联。以往不计发展成本地使用自然资源以获取经济增长的结果,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工业文明病”的发生,当发生的频率提高且范围扩大时,无疑会降低“代际关怀”的可能,很难充分考虑后代人的发展处境。对“代际关怀”的漠视会损害当代人的良性发展。应当充分认识到,为后代人的发展所作的努力,诸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对非再生性资源的依赖,治理环境污染等也会促进当代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在这个意义上,从后工业社会角度理解当代工业生产模式的改进至关重要,人们应审视社会发展的文化图景,使“善待自然”的道德努力从“应有”转化为“实有”,以可持续发展的理性目光,构建当代人生活的价值根基。

当代人的生活尽管非常实际,但是,同样具有思想内涵。

诚如帕斯卡尔

法国17世纪天才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在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两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几何学上的帕斯卡尔六边形定理、帕斯卡尔三角形,物理学上的帕斯卡尔定理等均是他的贡献。他还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制作了水银气压计,同时还是概率论的创立人之一。

帕斯卡尔对人有“思想”的自豪:“人是会思想的芦苇,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亡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多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芦苇”之所以如此,在于放射思想的光芒。着眼于当代生活实际,当代人应当融通思想的高度和现实的广度,在认识社会格局的过程中重构理想共同体。

了解了公共性的历史样态,探究了当代人在共同体中的理想生活方式之后,我们应进一步思考如何实现当代哲学的社会使命,超越群体形态和个体形态而获得“类主体”形态,从而促进社会进步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二、如何理解共同体的生活方式?

每天走出家门,我们就进入了公共生活空间,公共生活空间拓展了我们的生活领域,使我们领略别处的生活世界,与他人交往并影响彼此。但是,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我们在公共空间生活得多么充实,我们最留恋的还是自己的家,我们需要私人空间。如今很多宅男宅女直接地表达了自己对私人空间的眷恋。但是,所有的私人空间都通向公共空间,比如宅男宅女们尽管很少出门,但是他们上网时间很长,而网络是虚拟和现实交织的公共空间,因此,宅男宅女们是宅在家里体验另一种公共生活。

在当今时代,尽管人们乐于享受张扬个性的生活,但是,公共性(publicity)始终是生活的常态,当代日常生活世界的公共性问题仍然是哲学研究的热点。公共性之所以成为当代哲学热点问题,因为它反映了哲学的当代“在场”方式,对公共性问题的探讨关乎当代哲学的社会使命。思考这个问题,需要了解何谓公共性的存在样态,超越以往公共性的悖谬与以往共同体的误区,进而领悟公共性问题凸显的实质。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理解共同体的生活方式,完善和谐的公共生活空间,在公共性重构的视域中思考如何实现当代哲学的社会使命。

三、如何实现当代哲学的社会使命?

当代哲学家在审视以往公共性与共同体之悖谬的同时,着意对其加以时代重构,这种重构公共性与共同体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从公共性演变角度看,当代公共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当代公共问题从地域性转为全球化,当代公共领域的复杂性程度远超以往,当代公共精神呈现多层化图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哲学家任重道远,在治疗现代社会病症的过程中,当代哲学家必须反映当代人深层的发展潜质,对大众公共生活失范与盲从的现象加以现实的引导。

与公共性的历史形态比较而言,当代公共性的样态更为丰富多样,但现代社会的公共性危机也更为棘手。现代生活的物欲世界使大众生活成为公共生活的代名词,正像马尔库塞所说的:“大众交通与传播工具、吃穿住日用品,具有非凡魅力的娱乐与信息工业输出,这些也同时带来了人为规定的态度、习俗以及多少舒适的方式使消费者与生产者结合并通过后者与整个社会结合起来的某些理智与激情反映。这些产品灌输、控制并促进一种虚假意识,这种意识不因自己虚假而受影响。”重构当代人的公共性理念与共同体实践,无疑应摆脱“虚假意识”的控制,使当代人以主体性的方式确认自身的在场,规避大众生活的价值误区,使当代人清醒地认识到个体与共同体的内在关联:任何独特的个性存在都与其所处的公共生活须臾难分。

赫伯特·马尔库塞

著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激进的代表人物之一,“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者,被誉为“新左派哲学家”。主要研究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主要著作有《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一种批判的分析》、《爱欲与文明》、《理性和革命》等。

现代生活中有很多人觉得自己很聪明,甚至将这种聪明看作智慧,这实在是降低了智慧的层次。我们知道,哲学是“爱智慧”,而不是爱聪明。这不是说哲学家希望人们别太聪明,而是说哲学家看重精神的更高层次。智慧远远在聪明之上,而且是无法测量的,看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测测智商就可以了,而智慧的深度要经过漫长的生活才能够渐渐显现出来。所以,人们说到聪明的时候,可能在前面加一个“小”字,而说到智慧的时候,往往在前面加一个“大”字,“小聪明”和“大智慧”这两个表述比较通俗地反映了聪明和智慧的差别。现在食品安全问题引人关注,我曾收到这样一则手机短信:“吃苏丹红鸡蛋,喝三聚氰胺奶,泡香精茶叶,用地沟油,买避孕药鱼,炒农药残留蔬菜,发尿素豆芽,辐射算神马!”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发生,在于人们谋利的短见。之所以有这种短见,在于人们缺乏公共性的眼界。据说,往蔬菜上过度喷洒农药的人自己是不吃这样的蔬菜的,制作三聚氰胺奶的人也不会喝自己的产品,生产地沟油的人也不是为了自己消费,但是,过度喷洒农药的人可能会喝三聚氰胺奶,吃地沟油;制作三聚氰胺奶的人也会吃地沟油和农药残留蔬菜。人们以为自己很聪明,但是大家都这么聪明起来,就一起愚蠢了。他们应当好好学习哲学,了解人的公共生活方式与共同体的存在价值。

与忽视大众日常生活的书斋呓语比较而言,当代哲学家在面对大众问题的时候感到自身使命的光荣,认识到探讨当代公共生活的现实重构意义重大。贺麟先生说过:“真正伟大的哲学并不是智巧的卖弄,而乃是精神上的清茶淡饭。真正伟大的哲学家,其伟大之处即在于能道出人心之所同然,能启发人的灵性……所以哲学如果有生命的话,是应该与大众见面的;大众如果要过有意义的生活的话,也应该设法与哲学亲近的。”当代哲学家致力于道出公共生活的“人心之所同然”,启迪当代人的公众情怀,培养当代人的社会角色,在公共视野中关注人的命运。可以说,从改善公共生活的现实境遇角度促进当代人的自由个性实现与全面发展,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关键。

从公共性实践功能的发展趋势看,当代生活中伦理功能日常化、政治功能深层化、社会功能综合化的趋势日益显著,人们开始关注整个社会,关注多元纵深的复杂性网络有机体,在伦理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等综合视域中提升公共性的功能,把握其日常化、深层化与综合化的特质。探究公共性实践功能的发展趋势,首要的前提是完善公共性功能的当前样态,发挥个体在共同体中的独立性与创造性,走出主体性的困境,因为“共同体的活力依赖于其成员的活力”。与此同时,必须深刻认识个体与共同体的共时性存在格局,认识到完善共同体与实现个体的自由发展是一致的。因此,从公共性角度理解人的社会存在,可以清楚地看到当代人实践生成的现实情态。

总之,哲学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规则、样态的理解和展望提高了当代公共生活的质量。当代哲学的公共视野与社会使命反映了哲学问题的流变,当代社会生活是在全球化视野中追问人的公共性与共同体的存在的。这种问题意识使当代人在把握哲学理念的当代形态与分支哲学的现实论域的过程中,从更宽广的视域思考问题。当代社会公共性的存在样态与共同体的实践样态使人们深刻体悟哲学理念的发展与分支哲学的特质,对公共性话题的探讨使哲学理念的当代形态以常说常新的方式回答亘古以来的哲学问题。分支哲学在不同领域纵深的同时,实则在更广泛的界面延伸当代哲学的“元”意义,回答当代人在公共生活实践中遭遇的问题,探究超越当前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的可能。

公共生活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生活样态,由于以往的公共生活束缚人的发展,现代人渴望享受张扬个性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由于缺乏对他者个性张扬条件的充分关注,造成了很多棘手的现代性问题。当代哲学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在对“类生活”的憧憬中超越自我。通过探究公共性与共同体的当代性,实现了对当代人与当代社会的探究,进而体现了当代哲学的社会使命。可以说,审视当代社会发展图景的当代人在领悟当代哲学的过程中走进理想共同体的深处,在生发个体与共同体共处的文化张力的同时,将人的生活境界内化在“社会理想”的构建中,使公共性理念得以现实地栖居。

推荐阅读书目

1.[法]帕斯卡尔,思想录:论宗教和其他主题的思想,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德]马尔库塞,单面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3.[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4.[匈]阿格尼丝·赫勒,日常生活,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5.[美]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法]福柯,必须保卫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7.[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8.许纪霖等编,公共性与公共知识分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9.郭湛主编,社会公共性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冰鉴(第四卷)

    曾国藩冰鉴(第四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问佛陀:《碧岩录》里明心见性大智慧

    问佛陀:《碧岩录》里明心见性大智慧

    此书著于宋徽宗政和年间,以雪窦禅师精选的一百则佛家公案作为底本,由当时的佛家名宿圆悟禅师加以点评而成。《碧岩录》运用垂示、本则、颂古、着语、评唱等形式将公案故事讲解得通俗易懂,帮助研习者荡涤心中杂念,启悟潜藏已久的智慧,对于参禅悟道与明心见性极具启发功用。因此,《碧岩录》被禅林弟子称为“雾海之南针,夜途之北斗”。
  • 趁父母还健在

    趁父母还健在

    2006年一次社会大调查,题目是“老年父母最希望的事情是什么”,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10000对老年夫妇。在“老年父母最希望儿女为自己做的事情”一栏中,98%的老人都选择了“抽时间多陪陪父母”这一选项,而选择“给父母大量的生活和消费费用”的仅占不到1%。在“最希望过的日子”一栏中,竟有87%的老人选择了“和儿女一起吃团圆饭”这一选项,而选择“外出旅游”的不到10%。理由是跟儿女在一起时心情最愉快。
  • 易经与辩证法杂说

    易经与辩证法杂说

    本书所讲“易经”,包括“经“和“传”,行文时或注明“经”,或注明“传”,或注明为后来学者论述,或总称“易经”或“易学”。全书收录了略说易经与辩证法、易经的对立统一律、易经的质量互变律、易学循环论的再认识——否定之否定律等近40篇文章。
  • 培根论人生事业(大师的人生忠告丛书)

    培根论人生事业(大师的人生忠告丛书)

    培根是近代美国思想最伟大的人物,也是人类史上最优秀的人物之一。本书收集了培根论说手札数十篇,充分显示了哲人的睿智,是一本见解独到的传世佳作。
热门推荐
  • 异能者行

    异能者行

    充满未知的土地上有一群异能者,他们只是这片土地上的一小部分,却充盈着整块大陆,让大陆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他是无知的闯入者,对这一切都很陌生,还好,天道酬勤,总会给人留一条合适他走的路。
  • 盛世独宠:爷的倾城傻妃

    盛世独宠:爷的倾城傻妃

    顾聂寒本是一世佣兵,在猎杀任务后,被人蛊追赶了三天三夜。岂料一阵邪风吹过,沙子迷了眼,又逢贼偷走了井盖,竟跌至下水道死亡。魂归地府,原来是被黑白无常抓错了人,竟又运气好的碰上了抽奖,本想着寿终正寝,结果魂穿异世,成了顾府痴傻四小姐,得,扮猪吃老虎,她喜欢,从此顾府永不安宁。战王殿下,白玉面具,气质如莲,奈何丑颜。一道圣旨从天而降,世人皆叹:痴傻配丑颜,此乃绝配。她‘呵呵’大笑三声说“本小姐嫁!”“寒儿,本王看了下日历。”“恩?”“今天...”还没等他说完,某女一把扑了上去。“你干嘛?”“今天适宜造人!”某女恶狠狠地说。“呜,寒儿,你误会了,我想说今天不宜出门。”“废话少说!”
  • 千年绝恋

    千年绝恋

    一千年前,她救了他,并且把他带在身边,但是那时她是属于另外一个人的,他只能默默的祝福她,决心就这样守护她。她刚出生时,除了脖子上的一块玉就什么也没有了。但是从小到大,都有人在资助她,让她过的衣食无忧,她从心底感谢这个资助人,期待着有一天能见到他,好好的感谢他。但是没有想到第一次见到那个资助人,就被他给吃抹干净,她想逃离,但是……《前世的情,今生还》续集
  • 古文关键

    古文关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习惯影响一生

    习惯影响一生

    本书分为十个章节,分别从心态、自信、应对挫折、培养成功、做人、做事、工作、学习等十个方面,论述好习惯的重要性,然后让你一步步地去认识日常生活中习惯的力量,然而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招手即来,挥手即去的。
  • 隐形伤害

    隐形伤害

    写一个底层人的悲惨命运,可能是因为相貌长相非常糟糕,可能是因为地位低下糟糕,总之这样的底层人其命运都是相当悲惨的,都是遭遇人们欺负的,但是他们还是有一个极限,他们也会勃然大怒。
  • 系统君咱能认真点吗

    系统君咱能认真点吗

    沉惜,一个小说狂热者,但还是身为学生党的她居然在考场上被吸进了一个什么系统里==于是,左手一个逗比系统君,右手一堆哀怨女配们。好吧,就让我们开始这群女配华丽丽的逆袭吧!
  • 重生之找个人宠我

    重生之找个人宠我

    如果自己的人生再来一遍,你会怎样,也许有大作为,也许挥霍,但是有很多时候平平凡凡才是真,但是,重来的人生还是会有不同,心境变了,环境变了,身边的人变了,这样的生活中有酸甜苦辣,可是终归我可以自己掌握人生,可以改变自己想要改变的事。重生,也许就是幸福的开始······本来还在为自己的未来打算,结果却意外重生到小时候;本来不想恋爱,却意外的早恋,并被伤害;酒后吐真言,倾诉的对象却成了暗恋的对象;其实她的目标很简单,找个人宠自己,只是不知道会不会成功??????
  • 相亲亦相爱

    相亲亦相爱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一大批大龄男女无暇解决个人情感问题。他们也想在色彩斑斓的城市,寻得一个知心合意的伴侣,一起领略大城市的美丽、繁华,一起为美好的未来奋斗拼搏。但是,生活并不如想象那样容易,那样光明,生活的道路上总是会出现种种苦难,种种阴暗,所以,必须时时督促自己,让自己强大起来,为家人、爱人、友人提供一个依靠,给他们带来幸福与快乐。
  • 情牵寒羽

    情牵寒羽

    她和他同属一个世界,前世两人分开,重生再次相遇相认再爱。她沐轻羽,沐侯府的千金之女,更是凡城一大家族的少主,看惯世态,沉稳聪敏,前世失去爱人使她封闭了自己的心,重生的她凭心而过…他陌凌寒,苍浩国的寒王爷,三皇子,更是凡城一大家族的家主,他冷酷睿智,作为皇子无心帝位,却是最佳皇储,被迫建立起自己的势力,只为报答皇帝,守护浩苍再次遇到她,紧紧地握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