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101500000044

第44章 参考文献(2)

Lawlor,Clark. Consumption and Literature:The Making of the Romantic Disease.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7.

Leary,Ralph M. Uncertainty in Harold Pinter’s Play:Playing with the Responses of the Spec-tators. Dis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1984.

Lorber,Judith and Lisa Jean Moor. Gender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of Illness. New York:The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ing Group,Inc.,2002.

Lupton,Deborah. Medicine as Culture:Illness, Disease and the Body in Western Societies. London:SAGE Publication Ltd.,2003.

Merritt,Susan Hollis. Pinter in Play:Critical Strategies and the Plays of Harold Pinter.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0.

Myers,David G.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McGraw-Hill,1992.

Myers,Kimberly R. Illness in the Academy:A Collection of Pathographies by Academic. West Lafayette:Purdue University Press,2007.

Peacock, D. Keith. Harold Pinter and the New British Theatre. London: Greenwood Press,1997.

Pinter,Harold. Harold Pinter Complete Works(1-4). London:Faber and Faber,1991.

—. Harold Pinter:Collected Screenplays Three. London:Faber and Faber,2000.

—. Harold Pinter:Various Voices:Prose,Poetry,Politics. London:Faber and Faber,1998.—. Poems and Prose:1949—1977. New York:Grove Press,1978.

Prentice,Penelope. The Pinter Ethic:The Erotic Aesthetic. 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 Inc.,2000.

—. Harold Pinter:Life,Work and Criticism. Friderieton:York Press Ltd.,1999.

Prosser,Allan David.“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The Body Politics of Trauma in Pinter’s The Dwarfs,The Room,A Slight Ache,and The Homecoming. Diss. Simon Fraser University,2005.

Raby,Peter,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arold Pinter.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Regal,Martin S. Harold Pinter:A Question of Timing. Hampshire:Macmillan Press,1995. Sakellaridou,Elizabeth. Pinter’s Female Portrait. London:Macmillan Press,1988.

Santirojprapai,Anthony D. Brutal Spaces Political Discourse in the Late Plays of Harold Pin-ter,1980-1996. Diss. Saint Louis University,2008.

Silverstein,Marc. Harold Pinter and the Language of Culture Power. Lewisburg:Bucknell University Press,1993.

Simpson,J. A.,J. A. H. Murray and E. S. C. Weiner,eds.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 Oxford:Clarendon,2004.

Sontag, Susan. Illness as Metaphor and AIDS and Its Metaphors. New York:Penguin Groups,2002.

Strunk,Volker. Harold Pinter,towards a Poetics of His Plays. New York:P. Lang,1989.

Sugarman,Susan. Freud on the Psychology of Ordinary Mental Life. Maryland:The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ing Group,2010.

Taylor,Russell John. Harold Pinter. Harlow:Longmans Green and Co.,1969.

—.“A Pinter Power Struggle”. The Best plays and Players:1963-1968. Ed. Peter Robert. London:Methuen,1988.

The Holy Bible. The Authorized King James Version. The Salt Lake City:Deseret Book Company,1859.

Trussler,Simon. New Theatre Voices of the Seventies. London:Eyre Methuen,1981.

Wandor,Michelen. Postwar British Drama:Look Back in Gender. London:Routledge,2001.

Williams,Raymond. Key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安托南·阿尔托,《残酷戏剧———戏剧及其重影》,桂裕芳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巫漪云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彼得·琼斯编,《意象派诗选》,裘小龙译。漓江出版社,1986。

柏拉图,《蒂迈欧篇》,陈村富编:《古希腊名著精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陈宏薇,《战后英国戏剧中的哈罗德·品特》。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邓中良,《品品特》。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多米尼科·斯垂德菲尔德,《洗脑术:思想控制的荒唐史》,张孝铮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弗雷德里克·F.卡特赖特,迈克尔·比迪斯,《疾病改变历史》,陈仲丹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高春常,《世界的祛魅:西方宗教精神》。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古斯塔夫·弗莱塔克,《论戏剧情节》,张玉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邓中良,“解放的面具———品特接受欧文诗歌奖在授奖仪式上发表的演讲”,《书城》, 2005(11):34。

哈罗德·品特,《归于尘土》,华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赫伯特·马尔库赛,“当代工业社会的攻击性”,伯幼、任荣译,《哲学译丛》,1978 ( 6 ):17-23。

亨利·欧内斯特·西格里斯特,《疾病的文化史》,秦传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洪霞,《和平之途———当代世界移民问题与种族关系》。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申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蒋孟引,《英国史》。北京:中国社会群众出版社,1988。

金元浦,“本文中心论的衰落———现代西方文学批评史的一次重大转折”,《学术论丛》,1992(4):67-72。

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钟良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李裴,《小说结构审美》。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李银河,《女性主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林石编,《疾病的隐喻》。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

刘新民,李建民,《变态心理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

罗明洲,《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

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张寅德编:《叙述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罗伊·波特,《剑桥医学史》,张大庆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

米歇尔·福柯,《作者是什么?》,王潮编:《后现代主义的突破:外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年。

孟繁华,《叙事的艺术》。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

诺思洛普·弗莱,《神力的语言———“圣经文学”研究续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赛万提斯·萨维德拉,《堂吉诃德》,屠孟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舍斯塔科夫,《美学范畴论———系统研究和历史研究尝试》。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

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舒伟洁,《恍惚的世界:200 部电影中的精神疾病案例分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谭光辉,《症状的症状:疾病隐喻与中国现代小说》。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6。

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王燕,“论品特戏剧里的疾病”,《当代外国文学》,2(2008):72-79。

王晓路,《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维克多·雨果,《克伦威尔序言》,选自《雨果论文学》,柳鸣九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西蒙·波伏娃,《第二性》,桑竹影,南珊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解释篇》,方书春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杨文华,《西方戏剧导论》。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5。

易红郡,“英国的种族问题与种族教育”,《教育史研究》,2004(1):72-75。

余凤高,《疾病阅读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张寅德,《叙述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赵维森,《隐喻文化学》。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

周来祥,《文艺美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周宁,《西方戏剧理论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同类推荐
  • 生命中的美丽

    生命中的美丽

    每一个困境都是祝福,每一个恶人都是天使。我们经验着我们的选择,我们经验着自己的心灵。人与人需要和谐,人与自然需要和谐,人与动物需要和谐,整个社会需要和谐,而这一切和谐都离不开爱,离不开自我的和谐。爱可以让人充满智慧,自我和谐是一切和谐的基础。多年来,我努力提升自己的心灵力量, 以微薄之力改善自我所处的环境,同时,从改善自我的精神处境出发,以图在任何困难、挫折、磨难、意外等情况面前变得通达、圆润和自在,并对他人构成影响。而这种改善需要一个人不断地去学习,去奋斗,去体验,去思索,去反省,去修炼,去与物对接,与人对流,与生活讨经,与书中探秘,历经千辛万苦,一点点地觉悟,一步步地力行。
  • 郁达夫大全集(超值金版)

    郁达夫大全集(超值金版)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在新文化运动中是独树一帜的。他作品中的“伤感”与“颓废”迅速打动了那些刚从封建礼教的桎梏下脱离出来,却又陷入彷徨的青年的心,“沉沦”几乎成了战乱时代青年苦闷忧郁的代名词。本书不仅收录了郁达夫以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散文《故都的秋》《一个人在途中》,脍炙人口的古体诗,表露心迹的日记等,还还收录了一些郁达夫与亲人、爱人及友人来往的重要书信。另外,在分类上,编者没有根据以往广义的散文概念进行分类,而是把游记和自传单独编排,以求用更清晰的视角让读者领略郁达夫散文的魅力。
  • 多维视野中的《呼啸山庄》

    多维视野中的《呼啸山庄》

    关于《呼啸山庄》的研究成果早已卷帙浩繁,但是,由于经典文学文本的丰富性,往往不断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反复研读和阐释。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的心得。作者在认真、审慎、反复、仔细地研读原小说的基础上,在作品的主题思想解析、人物形象剖析、艺术建构探析、文本对比分析和故事章节评析中提出了自己的不少的独立见解,让文学研究者能更全面、更客观地去把握和解释小说内涵。该著作的五部分互为关联、互为支撑,构成一个完成的逻辑链来阐释该部小说。
  • 素怀诗草

    素怀诗草

    我与高升同志相识已经多年。最初,他给我的感觉是气质儒雅、为人谦和,后因工作关系接触多了,感到他勤于思考干事练达。近日有幸读到他的诗作,让我对他又有了新的认识,感到他才思敏锐、心存高远,大气荡然。这部《素怀诗草》小诗集,是他发自心底对学习、工作、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知感悟。内容涉及较广,既有从政从经的体会、对当代人情世故的诠释,也有对世事国事家事的观察和理解。特别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的讴歌和赞叹,表达了对祖国、对事业、对家乡及对朋友的深厚情感。
  • 雨夜看星星

    雨夜看星星

    为博少年一笑,蹂躏着青春,这些文字权当记忆,只为过往的人和物。《雨夜看星星》选于作者高中部分散文、小说,凌乱的笔风下更多的是一种无处逃避的生活。如序言所说:当一切都成为过去时,再美丽的誓言和回忆也已变质,败给了时间。
热门推荐
  • 诡异同学录

    诡异同学录

    诡异的同学录,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为什么这本同学录上的照片从现在起就开始毁坏,而对应的人也开始一个个的死亡,这答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拨开重重迷雾,寻找答案吧。
  • 重生之惑国鬼妃

    重生之惑国鬼妃

    穿越加重生到了一代皇后的身上,小七这是赚到了?可这皇后竟然是一个已经被做成人彘的家伙。既然如此,那还不如死了呢!不过,这位皇后为了报仇,也是拼了,竟然用自己的万劫不复换取她为自己报仇的机会!这又是何苦?不过,对小七来说,这买卖还算划算。毕竟不会断腿断手了,手脚健还能白活一世,那可真是美好!什么?前世帮夫君夺取帝位后,却被过河拆桥打入冷宫?又被庶妹做成人彘!靠!还有比你更惨的吗?重生?好!我替你活过一回,报了此仇,顺便还一个美好人生给你。且看杀手小七穿越加重生后如何翻云覆雨,运筹帷幄。当然了,欠她的她要全部拿回来,她欠的,连带那性命也要还回去!
  • 未日鬼神

    未日鬼神

    鬼剑士分为四种!主修身体气血之力的狂战士,领悟精神波动之力的阿修罗,抛弃自身使用鬼神之力的鬼泣,以及只修武器追求武道极限的剑魂!但我的选择是什么呢?对了,四种合一才是真正的鬼神啊!
  • 书的故事

    书的故事

    历史上反复上演禁毁书籍、屠杀知识者的暴行,而书籍仍得以流传,总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将它们珍藏起来。对于书的怨恨从久远年代的黑暗中流淌出来,它从来没有停止过,而对于书的爱甚至比恨来得更早,可以说发源于一种尚且无书的蒙昧时代。
  • 爱上另一个自己

    爱上另一个自己

    蓝晴晴踏入高中的第一天就被冒失男撞倒在地,连句对不起都没有还说她走路不长眼,天理何在啊。。”你给我记住,我不会放过你的!“正情绪低落的她,一个长得如天使般让人无法呼吸的男生出现在蓝晴晴面前……她会与哪位王子擦出爱的火花?
  • 老街

    老街

    这是一本厚重的散文集,放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秋后收获的果实。这让我联想到了有那么一些人,在当今经济大潮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在坚守,在默默耕耘,在无私奉献,他们是中国文化的脊梁和良知。
  • 尚论后篇

    尚论后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深化学院

    深化学院

    一个研究基因的实验室隐藏在了这所学院里。因为有了成功的研究成果,所以得到了别人的窥视。一场奇袭后实验室的成果许多被人盗去,而剩下的基因实验品也融合到了在校学生的体内。经过基因的变化,也得到了一些动物的特长。他们也用此保护校园,保护实验室。
  • 绝色嫡女凰傲苍穹

    绝色嫡女凰傲苍穹

    前世的我是杀手界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却丧命在唯一的朋友手中。重生异世,尽管被称是废材,但灵珠在手,加上前世的经验,绝对能傲视苍狼大陆。可是已经决定今生绝不再相信任何人的时候,这个不断的出现在我的眼前的腹黑傲娇男,却一直宠我溺爱我,又怎么都甩不掉,而我竟然慢慢的开始相信他,为他心动,真的是够了。
  • 傲绝武修

    傲绝武修

    他叫方夜,曾经的超级天才。一次试炼,为了救心爱的美女,他失去天赋和修为,受到埋伏追杀,可天不绝他,让他融合了一颗至尊心脏,再一次走上强者之路。妖孽的天才,强大的敌人,未知的危险,还有掌管一切的武神至尊,总有一天,方夜会将他们踩在脚下,傲绝群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