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245500000027

第27章 1950—2000年经济理论创新发展(2)

(四)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兼容研究

1.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关系的理论探讨1991年5月,在浙江金华召开了“全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商品经济结合理论讨论会”。关于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会议产生了如下一些观点:

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商品经济结合的提法可以接受,但社会主义经济和商品经济结合的提法不能接受。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商品经济结合,是社会主义经济中可以包容商品经济,或者社会主义经济本身就是一种商品经济。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应该具体阐明社会主义公有制如何同商品经济结合,具体的结合如何从本质上展示实践中复杂的经济关系。

应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它与公有制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在公有制经济中,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条件都不具备,需要进行产权改革,而产权改革在公有制前提下又是无法展开的,因而商品经济与公有制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两者即使结合,也仅是外在形式上的结合。

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结合不能简单化,应予以清晰和确定的内涵。因为公有制的本质关系是按劳分配,商品经济的本质则是按价值分配。在这个意义上,两者是不能等同的,更不能把商品经济说成是社会主义本质规定。

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尽管离不开商品经济,但这种商品经济只是“准商品经济”。所谓“准商品经济”,是从属于社会主义,并受制于公有制的。

公有制和商品经济结构是有矛盾的,只有相互调适、结合才有出路。公有制和商品经济不是同一经济关系,各自都有自身本质特征的规定性。两者本质特征的规定性的区别集中到一点,就是公有制的平等原则所体现的“等劳交换”和商品经济“等价交换”之间的差异。

公有制和商品经济并非是异己的经济关系,它们本来就存在着内部的统一性。两者都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形成和建立的,不需通过外部力量或其他手段来加以结合。

2.商品经济是公有制经济本质属性的理论探讨为了说明商品经济与公有制的内在关系,至少必须回答三个问题:商品经济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商品经济是不是私有制的产物?公有制经济是否存在商品经济那种经济关系或条件?这一观点认为,商品经济是一种更接近生产力范畴的中性经济关系,它只有同某种特定的生产关系相结合,才成为现实的经济形态。

有的学者从公有制中劳动者的劳动具有个人谋生手段性质的定义出发,分析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的兼容关系。另有观点认为公有制与商品经济不是一种兼容关系,而是一种内在的统一;商品关系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是私人劳动对社会劳动的关系。商品经济与公有制之间的矛盾,并不是公有制本质规定的矛盾,而是与公有制具体实现有关的矛盾。有的学者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主张废除商品经济的,所以商品经济绝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或“内在属性”。但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证明,社会主义有兼容商品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理论不可能从经典著作中找到依据,必须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加以概括,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理论。

(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综合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础,也是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它的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改革能否顺利进行,而且在更深的意义上关系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性和进步性能否正常体现。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联系中国现实经济状况,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进行理论上的探索,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1.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市场机制作为商品经济运行机制,一般与商品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相联系。所谓商品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就是每一个市场参与者必须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经济主体)加入市场活动。价值规律及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要现实地体现在劳动者为自己特殊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自觉活动上。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必须与商品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相联系,因此中国理论界在关于市场机制与公有制关系的认识上产生了分歧。一种意见认为,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自然法则要求每一个劳动者都作为独立利益主体参与市场活动,那就必须变革生产资料公有制,变公有制为私有制。另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实行的是公有制,这是一个不可变更的既定前提,既然市场机制与公有制有矛盾,那就应当限制或不承认市场机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这种意见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概念提出质疑。上述两种意见虽然结论相左,但其认识根源却是一致的,即都将独立利益主体(经济主体)与私有制绝对地联系起来,都认为市场机制与公有制是不相容的。

由于私人劳动产品能否在交换中实现其价值与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市场机制才能以此为契机调节商品生产者的经济行为。独立利益主体所包含的两方面的含义是与商品经济的现实基础——社会分工所引起的两方面的矛盾相联系的。

社会主义分工所引起的两方面的矛盾,决定于社会分工本身所包含的两方面的关系,即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分工关系和分配过程中的财产分配关系。前者规定了不同劳动者在劳动上的分离以及所生产的使用价值的不同;后者规定了不同劳动者凭借不同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条件进行生产以及他们对自己劳动产品的占有。而社会分工及所有制的发展在根本上又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完全意义上的公有制形式是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旧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亡相联系的。而中国现阶段的公有制并不是这种形式,在生产力发展的这个水平上,中国公有制采取的是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在这种所有制关系中,由社会分工所决定,劳动者不仅在劳动上相对分离(个人劳动成为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而且在财产关系上也是相对分离的(劳动者尚不能在完全意义上“共同”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劳动产品所有权,劳动者的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还没有完全统一)。因此,劳动者在一定意义上亦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他们的特殊的经济利益同样是他们生产活动的物质动因,价值规律及市场机制也就必然要与劳动者的个人经济利益相联系而发挥作用。

由此,市场机制作为商品经济运行机制,它的基本作用是与商品经济的现实基础相联系的。只要一个社会经济表现为商品经济,那么,社会分工所引起的两方面的矛盾必然使劳动者在经济利益上相对分离,价值规律及市场机制也就必然通过对劳动者经济利益的制约和激励来调节劳动者的经济行为,进而调节社会经济运行。

2.经济利益与产权关系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质在于反映人们在生产中的经济利益关系。任何生产过程都是人的劳动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劳动产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劳动者的人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关系如何,决定了人们与自己劳动产品的关系,决定了人们的生产关系及利益关系的性质。因此,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生产资料所有权、劳动力所有权、劳动产品所有权在劳动者身上是统一的。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解决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以及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所有权相分离的矛盾,因此它决定了劳动者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以及劳动者的利益追求与生产发展的一致性,这一切使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提高,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但是,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要使劳动者的经济利益与他们的劳动效果直接联系,要使生产资料所有权、劳动力所有权及劳动产品所有权在劳动者身上达到统一,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还存在着很大的障碍。中国实行的是国家所有制。它的过渡性质一方面决定了生产资料不为任何私人所有,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劳动者个人与生产资料所有权不是直接结合的。在劳动者身上,生产资料所有权、劳动力所有权及劳动产品所有权这三种权利不是绝对统一的,这一过程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劳动者作为独立经济主体或利益主体身份的不完整。要完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运行,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必须理顺产权关系和利益关系,改变产权太抽象化因而谁都不负责任的状况,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劳动者与企业产权发生一定的直接联系,从而健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

总之,要完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就必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就必须使企业的财产关系明确化和人格化,使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与企业产权发生直接关系,使他们的经济利益与企业的经营效益和资产增值发生直接关系,使他们对自己的经济活动的效果负有相应的财产责任。为此,就必须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对现行产权体制进行调整,在国家、企业和职工之间形成一种稳定的、法律上的财产权利制约关系,他们各自根据自己所拥有的所有权份额,获取相应的收益,承担相应的责任。

3.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宏观运行的讨论中,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关系是理论界关心的重要问题。各种观点的分歧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如何结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对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规律及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性作深层分析。

与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展相联系的现代商品经济的一个客观要求,就是在生产要素及经济资源充分自由流动的前提下,在社会范围内对生产要素及经济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以求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及效益的最优化。宏观经济管理作为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经济调控手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反映社会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计划调节与反映价值规律要求的市场调节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一致性。从经济运行的分析角度看,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都是社会劳动最优配置的调节手段。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是供求及社会生产自动均衡的规律。市场机制是体现和贯彻这一均衡规律的调节机制。计划调节则是把社会劳动按照社会需求的客观比例自觉地分配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以使经济平衡发展,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既然计划经济(计划调节)和市场经济(市场调节)作为社会经济运行和管理的不同体制,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相同的作用、目标和基本功能,那么,两者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就具有互相结合的客观必然性。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中共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

1.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研究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中,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思想是一个重要的、极富理论创见的部分,并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理论内涵经济体制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相应的决策、管理、调节体系解决经济运行的微观效率和宏观均衡问题,以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经济的均衡、稳定、持续增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对社会主义本质以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上长期存在着片面强调生产关系性质的倾向,以致严重影响了思想认识的科学性和经济发展的绩效。邓小平在总结了中国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科学的界定,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理论内涵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及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标准的深刻认识和创造性发展。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演进学说就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点之上的。邓小平准确地把握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这一原理,结合中国及世界上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深刻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的本质及根本任务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只有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在实践中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根据具体的经济发展状况及生产力发展要求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以使其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计划与市场结合的体制改革思想分析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在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渗入市场调节因素为突破口的。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核心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及结合问题。邓小平一再强调:我们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不能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正式推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模式。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重要理论。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明确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1990年12月,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该建议指出,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所以,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遵循着邓小平的设计,围绕着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而展开的,其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既体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性又符合商品经济基本规律的经济运行和管理体制。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改革设计被实践证明是卓有成效的。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经济体制的历史性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产生的。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确立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这一改革目标,指出这一体制在运行上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这是对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在认识上和实践上的一大发展。十三大以后,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讨论曾一度活跃。

1992年春,邓小平作南方视察,发表一系列谈话,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便是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月18日,十四大决议明确“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在全党正式确立。

20世纪后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清晰地显示出一条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轨迹。这一改革过程是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现实体现,反映了这一思想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功能。20世纪后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及实践发展表明人们对上述特点的认识演化,也显示了随着体制变革的推进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中国的经济已进入一个加速增长的时期。当然,由于涉及一系列制度、观念、利益等方面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将是一个艰难的、长期的历程,但这肯定是社会发展的趋向,并且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的经济能否实现现代化。

2.理论界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反响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在经济理论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上海《文汇报》于1992年7月15日发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评论员文章,指出市场是配置资源和提供激励的有效方式,它通过竞争和价格杠杆,把稀缺资源配置到能创造最好效益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带来压力和动力。

许多学者从摆脱姓“资”姓“社”束缚的角度讨论中国经济改革及经济理论的深化发展。对于一项改革措施,不应用姓“资”姓“社”去判断,而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加中国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那些主张讨论姓“资”姓“社”的人,实际上是对改革开放疑虑、不满,甚至反对。

理论界还对关于市场取向改革的争论提出了新的见解。不少学者指出,由于传统体制排斥市场和市场机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改革就是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和比重,借助市场的力量使国民经济活跃起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为把整个国民经济搞活,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和高效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市场取向改革需要同计划指导和宏观控制相结合。

关于为何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学者较早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进行解释。第一,经济运行的核心问题,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规则设定,即通过一定的经济体制,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因此,衡量各种经济体制优劣的根本标准,是它们能否有效地实现这种基本功能,发展社会生产力。第二,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即以计划指令为基本配置手段的集中计划体制不能有效地完成上述功能,经常造成资源的误配置和生产的低效率。因此,必须以一种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的新经济体制取代旧体制。第三,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以市场交换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较之集中计划体制更有效率,因此,经济改革的实质,是以前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取代后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3.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中共十四大报告正式确立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明确提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大力发展全国的统一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并依据客观规律,运用好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4.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和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更新计划观念,改进计划方法,重点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中共十四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二)经济学界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讨论

1.市场经济、商品经济、计划经济

(1)什么是市场经济第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既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商品生产者的商品交换,也不能简单地与商品经济画等号。市场经济是个动态的发展的范畴,是一个适应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市场经济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市场化,二是市场现代化。

第二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即市场导向经济,反映的是一种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和主导的经济运行形态,本质是通过供求规律、价值规律来进行全社会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

第三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是高度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商品经济,具有统一的市场和完整的市场体系,一切活动都以市场为中心并受到市场机制的调节。

第四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是具有一定社会化程度的商品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是社会资源的基本配置者。

第五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是商品经济以市场为核心的制度化。市场经济制度是以市场为基础,以市场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从而围绕着市场建立起一整套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经济制度。

第六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具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经济形式。

第七种观点认为,舍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市场经济”可以定义为:

市场经济是强调市场作为重要特征的既定政治地理区域内各相互关联的生产部门的总体;特指国民经济时,它是社会经济在国家层次上的概括,表现为市场在一国范畴内与政府及其他非市场部分结合在一起形成具体的国民经济各部分的总和。

第八种观点认为,广义地说,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狭义地说,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商品经济,使市场充分发育,形成了完备的市场体系,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力量的商品经济。

第九种观点认为,从理论上说,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自我实现的形式;从实践上看,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手段。

第十种观点认为,什么是市场经济?得先从什么是市场谈起。所谓市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广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2)关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市场化的商品经济。当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覆盖全社会的程度,社会化、市场化商品经济成为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时,市场就从一般意义上的商品交换场所,发展成为调节经济生活、实现资源配置的手段;社会经济活动、企业的经营活动,就主要由各类市场进行调节;社会经济资源主要由市场来配置,社会经济也就形成市场经济。因此,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是社会产品和生产要素高度商品化、市场化的商品经济。

有的观点认为,凡商品经济,其运行总体都是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形式的整体运转由市场决定,因此,其运行总体成为市场经济。

还有种意见认为,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提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商品经济是从经济本质的角度提的,市场经济是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提出的,它指的是劳动产品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要通过市场,在市场体系中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

在关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关系的讨论中,一般都认为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首先,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商品经济则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既然市场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和社会分工的表现,那么,市场经济自然就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和社会分工的表现。所以,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是不能分割的。

说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并不意味着商品经济就等于市场经济。随着社会生产的高度发展,自然经济为商品经济所取代,社会经济联系日趋频繁,市场范围急剧扩大,从而使市场发育成内涵丰富的大系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的商品经济,才能称得上市场经济。

有学者进一步区分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指出“商品经济”是一个俄语词汇,是苏联著作中通常采用的。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从苏联引进的,因此“商品经济”也成为中国的通行说法。而“市场经济”是20世纪初才流行的词汇,它的流行与经济学研究的深化有关。既然一切发达的商品经济都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因此就将“货币经济”、“商品经济”的经济形态按其资源配置方式,称作“市场经济”。

(3)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关系第一种观点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排斥计划经济,相反,却为计划经济准确科学地实施提供了新的客观依据和条件。

第二种观点认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互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可以归纳为:两者互不相容的“排斥论”→两者可能性结合论,但这种结合只是短暂的并且受到严格限制的“消极结合论”→两者的结合是长期的、范围广阔的,这种结合是对社会进步必要的“积极结合论”→“市场经济主体论”。

第三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并不互斥,而且具有统一的客观基础。这种客观基础表现为:作为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也要求实行计划化。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能够以市场为结合点达到统一。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能朝同一目标运行。

第四种观点认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原本只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基础,经济形态和经济结构都不同的经济运行形式和资源配置方式,既不为特定的社会所属,更不带有特定的社会性质。

第五种观点认为,传统的、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那种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不能兼容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国家计划包括指导性计划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实际上是被市场经济改造过的计划形式,与市场经济是可以相容的。

也有学者从另外一种思维角度指出,市场调节机制必须由计划调节导向和规范,因为市场调节存在着三种形式的市场失灵:一是理想条件下(完全自由竞争市场)的市场失灵;二是正常偏离理想条件下的市场失灵;三是非正常偏离理想条件下的市场失灵。即使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也有两种情况的市场失灵,原因是:市场不能解决全部经济问题;市场调节会引起经济活动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特征

(1)市场经济是否是制度性概念少数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是一个制度性概念。有人说,市场经济是一个已经约定俗成的概念,其含义不仅仅是资源配置方式,也是一种经济制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能照搬西方市场经济的一套,指导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经济理论也不宜套用市场经济这个已有其特定含义的范畴。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原先坚持市场经济具有社会经济制度基本属性的学者也已改变了其观点,关键是对市场经济的界定作了变换。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理论界已普遍接受将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相剥离、将其界定为资源配置方式的观点。原来一些坚持市场经济是指称社会制度的学者,也同意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传统的界定有区别,是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即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1999年,有学者指出,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是不恰当的,因为市场经济只不过是由市场来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并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应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说,就是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的结合,即社会公平+市场效率。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有论者指出,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说市场经济本身姓“社”,而是说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实行市场经济的体制与运行机制,正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市场经济的体制与运行机制一样。

有的学者提出,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公有主体型产权结构+劳动主体型分配结构+国家主导型市场结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是由公有制主体型产权制度、按劳取酬主体型分配制度、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制度这三项基本内容构成的,它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代解决公有与私有、公平与效率、计划与市场三大世界性基本经济矛盾的最佳模式。

(3)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难点。理论界见仁见智,提出了不少观点。有论者认为,公有制按其最本质的利益关系讲,是非商品关系,与市场经济是有矛盾的,主要表现为公有制基础上的等量劳动互换关系与市场条件下等价交换关系的矛盾,但并不否定二者可以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结合。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有人认为,应当把企业推向市场,在企业之间建立起等价交换关系;通过国民收入分配政策这一中介,把部分企业的级差收益提取出来在全社会范围内统一使用,保证等量劳动交换关系得以实现。

还有人认为,在承认公有制的前提下,通过界定公有制的产权边界,即在明确国有资产由国家代表全国人民行使财产所有权的前提下,实现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分开,资产管理监督权与运营权分开,使企业享有直接占有、使用这些资产进行生产经营并获得相应收益的权利。

有的观点认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市场经济是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全民所有制的本性是解决私有制与社会化的矛盾,使经济组织适应社会化的要求。现在不能做到,这是具体的组织形式的弊端,不是全民所有制本身的问题。

要改变传统的企业组织制度和形式,要反映出全民所有制的本性。

也有观点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否融合,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否融合,判断的标准是生产力,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优劣是由生产力来决定的。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能没有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现实的全民所有制全民不“全”,主体不存在,客体也不存在。改革的思路是要重新塑造全民所有制。

也有学者怀疑在公有制的基础上能否建立市场经济。认为单一的公有制是排斥市场的,在单一的公有制基础上不可能发展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关系,更不可能建立市场经济。

3.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与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的确立,是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创新,推动了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1)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主要途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新界定相联系的。有学者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解释为“效率和公平”,认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主要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质上是一个公平问题。而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主要途径,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经济。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发挥作用的必备条件,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成为市场经济组成部分之一。市场经济既能获得高效率,又能获得社会公平,使二者结合起来,就克服了在计划经济下牺牲效率迁就公平的弊端,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最好形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使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将市场经济引入社会主义制度,不仅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是一个伟大创举,而且它还将社会主义运动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为社会主义运动开创一个新纪元。用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这不是枝节末梢的改革,而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涉及社会主义的整个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使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在所有制的改革上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对国家所有制进行改造,实行多种公有制并存,这就必然会引起社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方面的变化。在上层建筑方面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作相应的变化。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上也会改变过去那种教条主义的僵化观念,更注意经济效益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秩序、人们的行为规范、价值判断、工作方式、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变化,这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一次质的飞跃。

第三节 本章小结

1950—1978年期间,虽然中国经济学界受苏联的影响,同时又受政治运动及“左”的指导思想的干扰,使得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学术性大打折扣,但也有不少经济学工作者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在一些理论问题上做出创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重要的理论创新包括工业化理论、生产力理论、人口理论以及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商品生产与价值规律等。1979—2000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重要的创新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结合,使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了理论指导。

重要概念

工业化理论生产力理论人口理论商品生产与价值规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思考题

1.如何认识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是怎样形成的?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同类推荐
  • 聚焦新秩序

    聚焦新秩序

    本书由肖钢倡议和牵头撰写,作者选取了5年来国际金融领域的60个热点问题,从历史、现状、趋势、对中国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以短小精悍的篇幅、通俗易懂的语言、平实生动的评述,加以阐释。这些问题涵盖财政货币政策转变、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塑造、金融业重组与变革、金融基础设施完善等五大领域,为各级领导和有志于从事国际经济金融研究的人士提供了难得的、鲜活的史料参考。
  • 中国宏观调控三十年

    中国宏观调控三十年

    本书包括政府经济调节职能与加强宏观调控、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市场主体行为分析、价格管制与宏观调控、当前宏观调控政策困境下的制度转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回顾与展望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启示等内容。
  • 区域经济发展难点问题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难点问题研究

    本书内容包括: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评估、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设计、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构建等。
  • 你不可不知的12个关键经济指标

    你不可不知的12个关键经济指标

    本书谈到的12个经济指标是大多数分析工具都会参照的重要经济指标,浅显易懂地阐释了每一个重要经济指标的涵义、应用、计算依据及解读方法。无论你是投资者、投资中介、研究人员、新闻工作者还是学生,通过阅读《打开央行行长的公文包:你不可不知的12个关键经济指标》都能够独立地对经济指标和经济走势做出更加客观的分析和判断,而且《打开央行行长的公文包:你不可不知的12个关键经济指标》也是普通读者学习现代经济学的一本很好的入?性读物。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是各国中央银行(我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的第一大职能,也是进行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那么,央行又是依据哪些经济指标来制定货币政策的呢?
  • 数字时代顾客忠诚度的消失与再造

    数字时代顾客忠诚度的消失与再造

    企业培养忠诚度都有哪些方法以及该对什么样的企业报以忠诚,反过来鞭策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数字时代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改变了每一个人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交方式。
热门推荐
  • 衣冠楚楚:总裁老公滚远点

    衣冠楚楚:总裁老公滚远点

    一次意外,让本来陌生的两个男女不得不奉子成婚。苏冉成了宋庭遇眼中不择手段的女人。新婚之夜,他冷笑着对她说:“苏冉你的目的达到了,可除了宋太太的头衔,其余的你休想得到。”婚后的第一天他收拾了东西飞往国外去安慰他心爱的女人。一夕之间,她成了整个安城的笑柄。一别四年。他在国外和别的女人双宿双栖,几乎要忘了她这个妻子,还有他们三岁的儿子。后来儿子病危,他不得不回国和她准备生下第二个孩子,用脐带血来救他。四年后相见,他对她依旧疏离冷漠夜夜同床共枕依旧温暖不了两颗冰冷的心。欢爱至极的时候,他甚至还不忘提醒她他们在一起的原因。她冷艳而笑,装作不在乎,可指甲却掐进了肉里:“宋庭遇,我比你更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13章,内容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就业制度与就业政策、就业协议及其法律问题、劳动合同及其法律问题、择业心态调试、求职方法与技巧、职业适应、创业基本知识等。
  • 挚爱前妻入骨情深

    挚爱前妻入骨情深

    婚礼当天,老公带着情人出场,她成为万人的笑柄。她等他回心转意,等来了一纸离婚合约!五年后,她带子强势归来,再次遇到了那个冷血的男人。他冷眼旁观这个女人,再次闯入他的世界!他看她欲擒故纵,看她用美人计,看她玩儿遍三十六计!怎么,她要逃为上计?他怎么会让这个女人,在挑起他的兴趣后,再次逃走?他会捂热她的心,再次挑起她的爱情。只是——万万没想到是,三年前,她已经没心了!
  • 凌傲玄界

    凌傲玄界

    修真男来到梦之大陆,看他如何翻手云,覆手雨,叱咤风云,梦之大陆唯我独尊!
  • 好莱坞故事

    好莱坞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好莱坞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年轻人的故事。每年,无数颗年轻的心来到这里。而他们,是如何出人头地的呢?且看本书为你揭晓!求点击、推荐、收藏
  • 奉子寻妻:将军也穿越

    奉子寻妻:将军也穿越

    卫楚两国交战,年轻的将军孙正龙救了女扮男装的庄晓菲一命,从此庄晓菲就跟在了孙正龙的身边,并由此演绎出了神奇的从古代来到现代、又从现代回到古代的精彩故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星际巨星

    星际巨星

    星际联盟,十二星国,居住星球上千,人口超过六万亿,娱乐艺术发展渐入巅峰。市级明星,粉丝百万,一曲白银,一辑黄金,一影动人心。星球明星,粉丝千万,一曲钻石、一辑星球,一影荡人情。星国明星,粉丝数亿,一曲星国、一辑星际,一影镇人魂。星际明星,粉丝成百上千亿,一曲光明,一辑黑暗,一影可落满天星辰。无数人憧憬一夜成名,成为明星,追求那千万人气,成为众星捧月的焦点。无数人渴望一日出道,成为艺人,爬上娱乐圈的金字塔,成为那塔尖上的璀璨。一个被经纪公司淘汰的练习生,宿醉初醒,以无可比拟的天赋才情、勤奋努力,写词谱曲,导影演戏,走上星际巨星之路。
  • 铁血女英续

    铁血女英续

    女军人是个特殊的群体,但在抗日战争时期却成了日本鬼子奢侈的掠虐对象。不论是国军或是共军的女军人,一旦不幸被俘,她们的命运生不如死,因为在日本人眼里,中国女人那是仙女,她们的味道是那样的鲜美,她们的身体让日军又恨又怕,如痴如迷……
  • 特工也疯狂

    特工也疯狂

    这本故事集由故事家於全军先生亲自挑选,从多年故事作品中挑出最传奇、最精彩。最能打动读者的故事以飨读者。篇幅有长有短,情节曲折离奇,想象力上天入地,时代跨度大,地域涵盖广,能让读者享用到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
  • 重生之红尘随心

    重生之红尘随心

    简介:安然,一个普通的女孩亦有一个不普通的身份,她可以是一个最普通的大学生,也可以是国家秘密训练的利刃,为了国家的利益,她付出所有包括她的生命。他天下第一首富,欧阳朔,亦是武林第一高手,偏偏对她另眼相看。他惊才绝艳的王爷,绝杀阁的阁主,喜好音律,视她为此身唯一知己。他百战百胜的护国将军,楚云天,甘愿为她而终身不他英明睿智的君王,南宫傲,后宫佳丽无数,却没有一个是我想要的。他桀骜不逊的清风,又是国色天香楼的幕后老板,一生阅人无数,独独看不懂她。究竟谁能走进她的心?与她一起笑看风云,在这红尘谱写一曲跌宕起伏的爱,致死不悔。而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不是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