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人们都把诚信当作安身立命的准则: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睦,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做人讲诚信,你会得到朋友;创业讲诚信,你会得到财富。诚信,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1)人无信不立。
“狼来了”对国人来说,是一个“老掉牙”的故事。站在山下,第一次喊“狼来了”,大家慌忙从家里绰起家伙就去杀狼救人,去后才发现那是“喊着玩儿的”。第二次喊“狼来了”,大家说那人真无聊,头也不抬地忙自己手中的活计。但这次是真的,狼四平八稳地把那人吃了。
那人因为把“诚信”拿来“玩儿”,结果,把命玩丢了。
不要说“那人只玩了一次”,一次也不行。
再成功的企业,再雄厚的资本,你可以花钱“玩心跳”,买飞机当椅子坐,但你可别拿诚信开玩笑。金钱,玩完了可以再赚;诚信,玩完了就没有了。
吕布用一生的经历,写了一篇关于“诚信”的故事。他临死之际听了一句话,说了一句话,两句话都与诚信有关。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听的那句话,是刘备说他不讲诚信;他说的那句话,是指责刘备没有诚信。
那经典的一幕是这样的:曹操在下邳擒住吕布以后,与刘备一同坐在白门楼上,把吕布用绳子紧紧地缚着丢在面前。吕布躺在地上说,愿当曹操的副手,共安天下。曹操没有直接回答吕布的话,有意转过头去问刘备:“怎么样?”刘备也没有直接回答曹操的话,只反问了一句:“你难道忘了丁建阳、董卓的下场?”吕布听了刘备的话,不知道内心作何感想,他只是大骂刘备:“你这个龟儿子最不讲信用。”
刘备说的两个人,都是吕布的“父亲”,都是吕布不讲诚信的牺牲品。
吕布是跟着义父丁建阳出道的。那是董卓到京城以后,在京城召开大会,想在会上通过自己“废少帝立献帝”的动议。当时担任荆州剌史的丁建阳,在会上第一个站出来{L-End}表示反对。董卓恼羞成怒,掣出佩剑,就要去杀丁建阳。董卓的谋士李儒,冷不丁瞅见丁建阳身后,站着一个彪形大汉,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正怒视董卓,就赶紧把董卓劝开了。那个人正是被称为人杰的“吕布”。
第二天,丁建阳和吕布带着部队,在京城大门口,大骂董卓,坚决要向董卓讨说法。董卓出城,还没有来得及解释,就被吕布冲过来杀败,只好退进城去。董卓退回相府,仍是心有余悸,他对李儒说:“吕布非常人可及,我如果得到他,坐天下还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同在相府的虎贲中郎将李肃说:“我跟吕布是老乡,我知道他这个人,有勇无谋,见利忘义,凭我的三寸不烂之舌,可以说得吕布自己乖乖来降。”
董卓一听大喜,立即牵出自己心爱的赤兔马,加上金银珠宝,让李肃作为利物去劝降吕布。李肃乘黑夜来到吕布营寨,先对吕布恭维一番,感叹吕布是明珠暗投;接着,又拿出利物,说董卓倾慕已久,让吕布“择主而事”。吕布不禁大为高兴,谦逊地说:“我去见董卓,可惜没有拿得出手的礼物。”李肃引导他说:“礼物就在翻手之间,只看你肯不肯干。”吕布受到启发,对李肃说:“我把父亲杀了,带着部队去投董卓,怎么样?”李肃称赞说:“贤弟若能这样做,功劳实在是太大了。”李肃告别以后,吕布提刀进入丁建阳帐中。丁建阳正在研读兵书,他见吕布深夜进来,心想可能有什么事,就问道:“儿子这么晚过来,有什么事吗?”吕布这会儿听到“儿子”两个字觉得特别剌耳,他向丁建阳吼道:“我堂堂男子汉大丈夫,怎么能做你的儿子呢。”冲过去只一刀,毫不费力地把丁建阳的头砍了下来。丁建阳至死都不会明白,“儿子”怎么会这样。
董卓也成了吕布的父亲。吕布杀死丁建阳后,提着“父亲”丁建阳的脑袋,当作一件厚礼去见董卓。董卓一见吕布,大喜过望。在酒席桌上,也不顾自己的高贵身份,反先向吕布下拜,说:“我今天得到将军,就像大旱时期得到了一场透雨啊。”吕布见董卓如此礼贤下士,心下十分感动,很快就闪出了认父的念头。他赶紧把董卓扶到椅子上坐定,自己朝着董卓倒身下拜,情真义切地说:“你要真的不嫌弃,请答应我认你为父亲。”董卓凭空拣了一个这么能干的儿子,更是喜上加喜,立即封吕布为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
吕布知道,凭自己的本事,认谁作父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董卓忘记了一点,自己可以利诱吕布,难道别人不会照方抓药,如法炮制?
司徒王允就是个聪明人,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把董卓的那一招学得很到位。他见吕布不仅贪财,而且贪色。心想,利诱之法,董卓已经用过,恐怕不太好使了,于是改为色诱,用貂蝉使“美人计”,让吕布去杀董卓。李儒曾经劝过董卓,就把小妾貂蝉赏给吕布算了,别为一个妇人,坏了执掌天下的大计。董卓又气又急,对李儒说:“你的老婆肯让给吕布吗?貂蝉的事,谁也不准再提,再提我就杀了他。”李儒是董卓的女婿,董卓说这话一定是气昏了头了。
细想想,董卓的话也有道理。老婆是可以让人的吗?更何况老夫少妻,恩恩爱爱,谁能割舍得开。
董卓不愿意让老婆,吕布杀父亲却是轻车熟路。
既然认义父如此容易,今天杀了这一个,明天还可以再认。
董卓被杀的时候,也是念念不忘“儿子”。他临死之际,说的一句话也带有“儿子”,与丁建阳如出一辙。当时,董卓已被王允派的人围住,他一见情况危急,脱口喊道:“我儿子吕布在哪里呀。”
吕布就在董卓的轿子后头。他立即跑到轿子前头来,说了一句:“我奉皇帝之命来讨贼。”话还没有说完,就用手中的画戟,把父亲董卓的喉咙戳了个“穿心过”。
吕布杀了董卓,抢了貂蝉,算起来与司徒王允应是翁婿关系,他有没有再认王允作父,罗贯中没有写。
吕布共有三个父亲。第一个父亲姓吕,当无异议,只可惜死得太早。第二个父亲姓丁,第三个父亲姓董,后两个父亲都被已经深明大义的吕布“大义灭亲”了。
吕布爱杀父亲的习惯非常不好。在虎牢关大战张飞的时候,张飞喊他为“三姓家奴”;在徐州大战袁术的时候,袁术喊他为“背主家奴”。落下这样一个名声,再也没有人愿意跟他玩儿了。
董卓死后,董卓的部下造反,攻入京城,吕布匆匆外逃。去投袁术,袁术说他不讲诚信,拒而不见;去投张扬,张扬差一点把他杀了;后来与曹操在濮阳战败,准备去投袁绍,走在半路上,听到报说袁绍反而派兵来杀他,转身就逃,狼狈到了极点。
人无信不立,吕布至死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只是太晚了。
吕布要办企业绝对不行,去银行贷款,银行会担心资金的安全;跟企业打交道,企业会担心受骗上当。赚点钱,都不是太容易,谁也不会拿钱去打水漂。
诚信是企业的生命,有远见的企业家都是这么认为的。
(2)诚信值千金。
被吕布指责为不讲诚信的刘备,倒是时时刻刻都把诚信挂在嘴上,因此赚得了一个“宽厚仁德”的好名声。
不仅刘备这样,他手下的诸葛亮也是这样。诸葛亮不皱眉头,就能计上心来。他在间不容发的战争中,一计接着一计地用,时常让敌人苦吞钓饵,自觉就范;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从不以失去诚信为代价。他知道,失去诚信,赢得战争,吃亏的还是自己。赔本的买卖他从不去做,放在谁身上也输不起。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靠“坑、蒙、拐、骗”四位仁兄,每位出现一次,都可能会一时得逞,发一些小财,发一些意外之财。但这四位老兄终归是靠不住的,更可怕的是,你想赶他们走都已经赶不走了,如影随形,跟你一辈子,走到哪儿都让人害怕。
讲诚信的企业,好运、金钱奔着你那儿直飞,挡都挡不住。
诸葛亮太精了,他知道诚信是一笔无尽的宝藏,必须好好地呵护它,珍惜它。它就像垒起的沙雕,有时候,糟蹋一点,整个形象全没了。
诸葛亮因为付出了诚信,他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一是对领导讲诚信得到回报。诸葛亮三出祁山伐魏时,二十多万大军在前线与司马懿相持,连战皆捷,司马懿无计可施。正当司马懿愁眉不展之时,忽听前线报说,诸葛亮的一个运粮官投诚过来了。司马懿闻之大喜,让人把那个运粮官押到司令部来。司马懿说:“虽然你主动投诚,但我难以准信。你要能为我办成一件大事,那个时候我保你为大将。”这个运粮官名叫苟安,他因运粮不力受到诸葛亮的杖责,一气之下,就向魏军投降了。他听了司马懿的计策后,又悄悄溜回成都,找到蜀汉皇帝刘禅宫里的一个宦官,按司马懿编好的词说道:“诸葛亮在前线手握重兵,心生怨言,早晚想自己称帝。”宦官哪里懂得什么是与非呀,就赶紧向刘禅报告;刘禅哪里懂得什么是与非呀,就赶紧下诏让诸葛亮从前线回来。
诸葛亮一接诏,就立即明白是刘禅被蒙蔽了。撤吧,几十万大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取得的大好形势葬送无遗;不撤吧,会落个欺侮皇帝的千古骂名。诸葛亮咬着牙,把部队一步步地撤回汉中。安顿好部队,诸葛亮就赶往成都,面见刘禅。他问道:“不知皇上召见老臣,有什么大事相商。”刘禅面红耳赤,吭哧了半天,说道:“我好久没有见到丞相了,心里想得慌,因此把你召回来,其实什么事儿也没有。”诸葛亮当然知道其中有鬼,最终查明是苟安散布的谣言,但苟安已经又跑到魏国去了。诸葛亮一怒之下,决定“清君侧”,把那几个向刘禅打报告的宦官抓起来杀了,并把其他宦官全部赶出了皇宫。
诸葛亮对于刘禅而言,既为相也为父,尽管刘禅是领导,诸葛亮也可以找个理由不撤兵,回来后再把事情说清楚,但那是欺瞒主帅。为相的人要对主帅忠诚,要讲诚信。诸葛亮遇到刘阿斗,实在是无可奈何。但人们都说他是贤相,众口铄金,塑造着他永不磨灭的光辉形象。
二是对部下讲诚信得到回报。诸葛亮把宫里的宦官杀的杀了,撵的撵了,但胜利的战果却是无法挽回了。杨仪向诸葛亮建议说:“军士屡次出战,疲惫不堪,现在粮草又不充足,不如把几十万大军分为两班,以一百天为限,轮流出到祁山前线,循环往复,蓄势御敌。”诸葛亮觉得这个办法很好,对杨仪说:“那就这样吧,以一百天为期,循环相转,违期者按军法处置。”
通过休整,部队面貌一新。诸葛亮决定第四次伐魏。魏主仍派司马懿到祁山迎战诸葛亮。诸葛亮在囟城大败司马懿后,两军相持好一段时间,司马懿拒不出战,诸葛亮知道司马懿一定在搞什么鬼名堂。相持已久,诸葛亮坐在中军帐里思考着破敌良策,杨仪向诸葛亮报告说:“按丞相指令,大兵一百天一换,这儿的八万人中,有四万人该换班了,来接班的人也已经从汉中出发了。”诸葛亮听后,说:“既然作了规定,就让该换班的人准备交班回去吧。”正在换班军士收拾行装的时候,诸葛亮听到报说,久不出战的司马懿得到二十万生力军,杀向剑阁,他自己带兵往囟城杀来。杨仪急忙向诸葛亮报告:“魏兵来的很急,是不是把该换班的人留下来,待接班的兵到了以后再换呢?”
大敌当前,该换班的兵是走?是留?既考验着诸葛亮的智慧,也考验着诸葛亮的诚信。
诸葛亮对杨仪说:“不能留他们。我带将统兵,要以信义为本。既然有令在先,怎么能失信呢?更何况该换班回撤的人,都已经准备好行装,他们的父母妻儿也会站在门口盼他们回去。我这次就算是大祸临头,也决不把他们留在这里。”诸葛亮说完,传令让该回去的人,当天就可以走。
在诸葛亮眼里,诚信比胜仗更重要。
面对诚信与利润的诱惑,我们每个企业家是不是也在经受考验?我们每个企业家是不是也需要作出抉择?是不是会把“诚信”拿出来豪赌一把?要让诸葛亮来回答,他一定会认为:诚信比利润更重要。
那些该换班走的士兵并没有走。他们听说魏国大兵压境,他们听说丞相不顾安危让他们走,他们自愿留了下来。他们说:“丞相如此照顾我们,我们自愿暂时不回,舍了性命,也要大杀魏兵,报答丞相。”诸葛亮大为感动,劝他们:“你们执行任务已经到期,该回家了,怎么能又留在这里呢?”军士们都不走,劝都劝不回去。
诸葛亮有了这一支兵马,利用司马懿扎寨未稳的时机,杀得司马懿人仰马翻。
诸葛亮以诚信善待士兵,他得到了胜利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