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真心脏之脉至,则坚而搏,坚者牢实,搏者搏击,复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者,坚急而无根也。色赤黑不泽,水刑火也,亦必毛折乃死。如真肺脏之脉至,则大而虚,谓无本也,如以毛羽中人肤,谓无末也,色白赤不泽,火刑金也,亦必毛折乃死。若真肾脏之脉至,则搏而绝,搏者,转索之状,搏而绝者,转索而若断也。
如指弹石,辟辟然者,硬而呆实,无胃气也,色黑黄不泽,土刑水也,亦必毛折乃死。如真脾脏之脉至,脏气虚,故脉弱,不能达于四脏,故乍数乍疏,色青黄不泽,木刑土也。亦必毛折乃死。此明真脏之脉象,必本末皆尽而后死,亦补上文未尽之义。
黄帝曰,见真脏曰死,何也?真脏之脉,藏而不见,见则必死,帝既反复详明,更欲推其所以死之故,故探诸岐伯以发明之。
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帝曰∶善。真脏者,脉无胃气也。夫五脏者,皆禀气于胃,是胃者,乃五脏之本也。肺朝百脉,手太阴主之,然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肝心脾肺肾五脏,各以其时,自为弦钩毛石之脉,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由于五脏之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脉无胃气,故真脏之气,独见于脉。独见者,病气胜于脏也。病气胜脏,故曰死。此亦回则不转,乃失其机之义,故帝曰善。此一节,帝承玉机之义,而申明真脏也。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复其时。帝既明玉机真脏之义,而形气色脉,皆有神机,故复言之,凡治病者,必察其形之与气,及色之润泽,脉之盛衰,与病之新故,乃立法以治之,更须无后其时。
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肺弱以滑,是有谓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易,去声。试以形气色脉之顺者言之。形气和谐而相得,病可治也。面色润泽外浮,病易已也。春弦夏钩,秋浮冬营,脉从四时,病可治也。脉弱以滑,是有胃气,病易治也。形气色脉皆顺,虽久病亦为可治。治之无后其时,故曰取之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