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以相信的态度喜爱古代文化,我私自和我那老彭相比。”
老彭有可能说的是彭祖。彭祖是殷商时期人,传说活了八百来岁。彭祖长寿,所以孔子说他和彭祖都是好古之人。孔子喜爱古代文化,他对古代文化进行不断的阐述,当然也就渗入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实际也是在创作,在前人基础上更新完善。所谓儒家理论就是孔子阐述和创作的结果。
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内心默默地认识事物,努力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孔子在自省,这些方面我做得怎样呢?没有做到的就要继续努力做到。同时,他也是在教育他的学生,这些方面做到了吗?没有做到的一定要做到。这是孔子站在老师的角度来要求他自己和他的学生。
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说:“品德不培养;学问不讲习;听到义在哪里,却不能亲身赴之;有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哩!”
一个人的品行不是天生的,要靠后天培养;学问不讲习,自己容易遗忘,也得不到广泛传播;见义忘利,有不足的地方就改正,这些都是君子品格。孔子有忧虑,一方面是忧虑自己,怕哪一方面做不到,另一方面也是忧虑大众,他希望大家都能做到。
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孔子在家闲居,很整齐的,很和乐而舒展的。
闲而不散,散而不乱,安贫乐道,君子风度。
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
他说他梦见周公了,其实在他事业兴旺精神头很足的时候,是不会梦到周公的,现在梦到了,是在他衰老和不得志的时候,就像一般人也总是在这种时候才会梦到故去的人一样。那么,为什么孔子梦到的总是周公呢?因为他崇拜周公,信仰周公,即使衰老,即使将逝,孔子首先想起的仍然是周公,如同毛泽东一谈到死就说“要去见马克思”。这里涉及到一个信仰问题,人就应该有信仰,而且都应该矢志不移,这样的社会才不至于乱象丛生。
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说:“目标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而游弋于艺术之中。”
遵守道义,修好品德,拥有仁爱之心,游弋于艺术的海洋之中,这是孔子竭力倡导的,也是君子应该做到的。有人担心做不到,觉得这些离自己很远,不对。讲义气,讲品德,讲仁爱,这有什么难的?乐于助人就是讲道义,不做坏事就是好品德。至于艺术,孔子这里说的,实际是当时的一些学科,称作礼、乐、射、御、书、数共六艺,不一定都会,喜好即成,喜好就能增加知识,就能陶冶情操。
7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说:“只要送给我一把干肉条这样的见面礼,没有我不教的学生。”
孔子说过一句“有教无类”的话,就是“谁都可以教、也应该教”的意思。这里说的也是这意思,只要给我一点见面礼,谁都可以当我的学生。文革时批判这句话,说既然是有教无类,为什么还要干肉条?穷人连饭都没得吃,哪来的干肉条?有点秀才遇兵的意味。
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愤发想学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方面,便不再教他了。”
这是一种教学的技巧,当教师的应该细心品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实际就是“启发式教育”。“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就是成语“举一反三”的原句。
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孔子在死了亲属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怜悯之心。人家在那里伤心,你在这里大嚼大咽,没有表现出怜悯之意,有失君子之风。
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孔子在这一天哭泣过,就不再唱歌。
哭因悲伤,歌因欢乐。忽悲忽乐,岂不神经?
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孔子对颜渊说:“想用我的时候就用;不用就藏起来不闻不问了。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
子路就问:“你若率领军队,找谁共事?”
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过河而不用船只,这样死了都不知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一定要事到临头便知道惧怕,用谋略来解决问题。”
颜渊是孔子的学生,师徒俩年岁相差不大,共事多年,不讲客气了。这也算是君子之交。
孔子对有勇无谋的人是不以为然的。漫说打仗,平日做事,也应该多动动脑子,看看会伤了谁,谋划谋划路线,考虑考虑成本。脑子一热就抄家伙,非死即伤。孔子是在侧面鞭策子路:不仅要有勇,还要多谋。
12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说:“财富如果可以求得的话,就是做保安我也干。如果求它不到,还是我干我的罢。”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说要来路正当。如果要通过不正当手段去获得,孔子就不干。我们大家也不要干。
13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孔子所小心慎重的事有三样:斋戒,战争,疾病。
斋戒是敬鬼神,战争和疾病都有可能死人,这三样都是大事,所以要谨慎。
这里的“慎”,不仅指小心,还有惧怕的意思。因为有惧怕,所以才要谨慎对待。怎样做到谨慎呢?尽量避免,不沾染就是了。战争和疾病沾染不沾染不全由咱,离鬼神远些是可以做到的,听从孔子的教导:敬鬼神而远之。
1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很长时间吃不出肉味,于是就说:“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到了这种境界。”
精神生活是至高无上的。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听到一些类似于《洪湖水》之类的老歌也有这种感受。当然是要高尚的音乐。“老鼠爱大米”、“狼爱上羊”之类不一定会有这种效果。
15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冉有说:“老师赞成卫君吗?”子贡说:“那我去问问他。”子贡进到孔子屋里,问:“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是古代的贤人。”子贡问:“他们两互相推让,都不肯做孤竹国的国君,结果都跑到国外,是不是后来又怨悔呢?”孔子说:“他们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怨悔什么呢?”
子贡走出,答复冉有:“老师不赞成卫君”
这里有一个故事:卫国的卫灵公在位但不掌权,他的夫人南子独揽大权。卫灵公的儿子蒯聩得罪了南子,怕南子杀他,就逃到了晋国。卫灵公死后,卫灵公的孙子,也就是蒯聩的儿子被立为卫国君主。儿子当了君主,晋国就把君主的父亲也就是卫灵公的儿子蒯聩送回来,想借此侵略卫国。卫国抵御晋兵,自然就拒绝蒯聩,也就是现在卫国国君的父亲回国。这里实际就有父子争夺王位的意思。伯夷和叔齐是两兄弟,与这件事毫不相干,但他俩曾经在王位面前互相推让,都不肯当王,而且两人都为此跑到了国外。两件事拿来一比,一是父子争王,一是兄弟推让,谁优谁劣,一看就明了。孔子夸两兄弟有仁德,自然就是不赞成卫君了。很明显,孔子是站在伦理道德的角度看问题。
别把卫灵公的儿子也看成是南子的儿子,皇帝老婆多。就是现在也不能这样想,还有“小三”、“小蜜”,不能套用传统伦常。
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乐趣。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我看来好像浮云。”
仍然是安贫乐道,不吃嗟来之食,不吃偷来之食,不干不正当的事,俺老孔就是要做一个响当当的正人君子。
17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说:“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的时候去学习易经,便可以没有大过错了。”
孔老先生总是希望自己做得最好,最完善,总是觉得自己有不足的地方。实际他老人家已经做得很好,已经是圣人了。如果大家都能像孔子这样力求完美,全社会真就和谐优雅了。
18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孔子有用官话的时候,读诗、读书,行礼,都用官话。
雅言就是官话,是当时各诸侯国通行的语言,类似于现在的普通话。现在农村教师中也有学说普通话的,日常对话用方言,教授课程时用普通话。教师用普通话,一是有推广要求,二是为了准确教授,但孔子不是,孔子用雅言是在学习和教授诗书礼乐时表示庄重,有虔诚和庄重的意思在内。
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为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告诉他:孔子的为人,发愤做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保持乐观,忘记忧愁,不晓得衰老会要到来,如此罢了。”
子路不回答,是因为子路有忌讳。学生评价老师怎么评价?光说好,别人不一定相信,说不是,又不愿意,所以不说了事。孔子自己评价自己就没什么顾虑了。
发愤读书,忘了吃饭,时常欢乐,不记忧愁,连自己将要衰老都不晓得,这就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生乐观,欢乐一生。一生悲观,悲痛一生,是喜乐还是悲痛,很大程度上就掌握在自己手里。
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靠勤奋敏捷去追求的人。”
谁都不是一生下来就博学多才,都需要学习,需要实践。只有勤奋学习、踏实做事的人才能不断地获得知识,增长才干。
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不谈怪异、武力、叛乱和鬼神。
怪异的东西都是用来蛊惑人心的,包括鬼神,包括所谓的特异功能。特异功能有没有?看怎样来认识。硬气功、软气功我们都曾见到过,但那都是通过锻炼得来的。而耳朵听字之类就都被揭穿了。人有潜能,但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至于武力和叛乱都是充满杀戮、充满血腥的反人道行为,不谈为好。对于这样的事,我们可能难以阻止,但能声讨。不谈就是一种无言的声讨。至于鬼神,敬而远之。
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块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他们有长处我就学习,有短处我就改正。”
所谓老师,不一定就是教书先生。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有缺点。用他们来当参照,有优点就学习,有缺点就避免。这样,我们就能不断地完善自己,成为高人。
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说:“上天在我身上生了这样的品德,那桓魋能把我怎样?”
桓魋是宋国的一个掌管军队的大官,他曾想谋害孔子,不成。孔子很自豪:我身上有太多的优秀品质,桓魋能把我怎样?不仅桓魋不能把孔子怎么样,谁都不能把孔子怎么样。人的威望到了一定高度,就有了护身符,这个护身符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桓魋杀了孔子,怎样向人民交代?
24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孔子说:“你们这些学生以为我有所隐瞒吗?我对你们是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一点不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当老师与当师傅是不一样的,当师傅传授的仅仅是一门技艺,是挣钱的本领。挣钱的本领存在竞争,有了分店就会来分享利润,所以,古来就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一说,也有“传男不传女”的定制。当老师主要是传道、授业和解惑,传授的是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这里不存在竞争,却会提高社会群体的整体素质,所以,天下的老师在教学生时都会不遗余力。也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承包地上或另有副业的,那可能是因为待遇问题。
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历代文献,社会生活实践,对待别人的忠诚,与人交往的实在。
历代文献是过去的知识,社会生活实践是现在的知识,两方面都掌握好,知识就全面了。光有知识和才能还不算,还要有良好的品德,这就是诚实,是信誉,否则,没人会跟你打交道。
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孔子说:“圣人,我不能看见了,能看见君子就可以了。”
又说:“善人,我不能看见了,能看见有一定操守的人,就可以了。本来没有却装做有,本来空虚却装做充足,本来穷困却要豪华,这样的人便难于保持一定的操守了。”
圣人其实是不可企及的。让我看,能够成为君子,就是做人的高境界了。
善人不是没有,多的是,但善和恶总是纠缠在一起的,一个人有时是善良的,有时又会做坏事,说坏话,这都与环境和境遇有关。可以这样说,做善事的人很多,但他不一定称得上是善人,因为他有时也会做出不善的事情来。孔子所说的善人是纯粹的,一如既往的,这就与圣人差不多了,所以孔子说看不见,确实看不见。那就让我们来做一个有操守的人吧。操守是什么?就是遵守国家法律,遵守民间道德。一句话,遵守做人的标准,行善、守孝、敬业、诚实待人,诸如此类。能做到有操守,其实就与君子差不了多少了。
27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孔子钓鱼,不用系有很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射鸟不射归巢的鸟。
这就是善举,跟我们现在所说的保护动物爱护环境差不多。现在的人取鱼有用电击的,有用小网眼鱼网捕捞的,甚至有用装备现代高科技仪器打猎的,小小动物怎能敌得过如此强大的人类?只能灭绝。所有的动物都灭绝了,人类也就离灭绝不远了。善待动物,善待身边的一草一木,实际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孔子说:“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捏造的人,我没有这种毛病。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采纳;多多地看,全记在心里。这样得来的智慧,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人无生而知之者,所谓天才,除了有一定禀赋或特长以外,都是靠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得来的。多听、多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是靠什么成功的,是因哪方面失败的,这些经验教训都是可以为我所用的。即使真是天才,真是“生而知之”者,忽略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也会成为一个凡人,甚至是庸人,这有太多案例。
29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互乡这地方的人难说话,一个当地童子得到孔子的接见,弟子们都很疑惑。孔子说:“我们赞成他的进步,不赞成他的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别人把自己弄得干干净净而来,便应当赞成他,不要死记住他那过去。”
按照弟子们的意思,因为互乡人难说话,所以,孔子就不应该接见互乡这童子。孔子不这么看,哪和哪呀!第一,不是所有的互乡人都难说话;第二,童子不一定难说话;第三,即使童子也是个难说话的人,那他既然肯来求见,就说明他是来好好说话的,进步了,就应该按进步来对待,不能纠缠以往,更不能以偏概全。多鼓励,少责备,少惩罚。这种教育理念在现在来说也是先进的。
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要它,它就来了。”
仁德不是钱财,不难求得。你想要,马上就能得到。求财是从别人的口袋里掏钱,别人不愿意,你啥时都掏不来;而仁德是从自己的身上放射光辉,照亮别人。你只要不关闭闸门,这光辉就一直存在。我们有什么光辉?就是好的言语和行动,也就是孔子说的德性。人想要有好德性,不关别人,全在自己。所以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
31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司败向孔子问鲁昭公懂不懂礼,孔子说:“懂礼”。
孔子走了出来,陈司败便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然后说:“我听说君子无所偏袒,难道孔子竟有偏袒吗?鲁君从吴国娶了位夫人,吴和鲁是同姓国家,不便叫她做吴姬,于是叫她做吴孟子。鲁君若是懂得礼,谁不懂得礼呢?”
巫马期把这话转告给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假若有错误,人家一定给指出来。”
陈司败是个官名,巫马期是个人名,是孔子的学生。鲁昭公是鲁国的国君。鲁昭公从吴国娶了位夫人,鲁和吴是同姓国家,按照周朝礼制,同姓不能通婚,所以,陈司败说鲁昭公不懂礼法。孔子和鲁昭公都是鲁国名人,所以,孔子不便说鲁君的不是,有些避讳。
这里的重点不是评论鲁昭公,是说孔子的谦虚礼让和纳谏如流。陈司败向孔子的学生巫马期表示不同意孔子的意见。孔子听后,觉得自己确实是有些偏袒,但他不像有些人那样文过饰非,遮遮掩掩,或者恼羞成怒,而是感觉很幸运,有了错能有人给他指出来,一般人做不到。
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同别人一道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和他。
唱得好多唱无妨。看现在的歌坛,啥歌都不断地唱,有没有人听歌不说,唱歌的人都成为名人了。
33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孔子说:“书本上的学问,大约我同别人差不多。在生活实践中做一个君子,那我还没有成功。”
孔子谦虚,或者是对自己要求过高。他觉得自己的学问比别人高不了多少,做生活中的君子也还不太够格。孔子不够,我们大家当然更不够,更需要努力。
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孔子说:“讲到圣和仁,我怎么敢当?不过是学习和工作总不厌倦,教导别人总不疲劳,就是如此如此罢了。”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公西华说得不对,我们都能学到,也能做到。孔子所说的,其实就是爱岗敬业而已。
35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孔子病重,子路为他祈祷。孔子问:“有这回事吗?”子路答道:“有的,诔文说过:‘替你向天神地神祈祷。’”孔子说:“我早就祈祷过了。”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得知,孔子对所谓祈祷之类的迷信活动其实是不屑一顾的。我早就祈祷过了,但我还病着,说明祈祷是没有用处的。孔子以前就说过要“敬鬼神而远之”。这种科学态度即使在当今也难得。
36 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
孔子说:“奢侈豪华就显得傲慢,省俭朴素就显得寒伧。与其傲慢,宁可寒伧”
寒伧一些没什么,无非有人说你没钱,买不起宝马奔驰。买不起就买不起,买了宝马奔驰又能怎的?还不是一日三餐、睡觉一张板床?虚名而已。宁可寒伧,绝不傲慢,君子就应该这样。
37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地宽广坦荡,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这说的就是一个心态问题。君子心怀宽广,能忍的忍、能让的让,心态永远是平和的。小人则不,小人都自私,涉及私利时不忍不让,锱铢必争,争不到就窝火,就报复。小人心地狭窄,缺少博爱之心,他把周围的人都当成竞争对手,都当成防备的对象,所以心理压力就大,就活得不轻松。
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庄严而安详。
这是孔子学生评价孔子的话。孔子既是老师,也是君子。他的学生都很尊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