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362000000011

第11章 膳食

当地的副食产出是较为贫乏甚至是匮乏的,但当地人立足实际,沿袭传统技艺,使得自家的膳食结构保持合理,并且营造和发扬着一种自成体系的膳食文化。

除开困难时期的食物短缺不说,当地膳食具有明显的结构合理性和品种多样性,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演替形成了独特的膳食习惯和膳食文化。

从自然环境来讲,当地气候寒冷,无霜期短,降雨稀少,土地贫瘠,只适宜种植生长期较短的小杂粮。但当地日照充分,昼夜温差大,所以植物的品质较好。小杂粮之所以被冠之以“小”,其实只是因其单位面积产量低,区域范围较窄,难以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但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论点来看,功用无比,贡献巨大。实际上,整个晋西北,甚至包括陕北、宁夏和与河北、内蒙接壤的一带,都是以小杂粮为主食。

小杂粮的特点在“杂”,品种多样,加工方法也多。黍子去皮以后呈黄色,称黄米。米上喷些水,使其湿润,然后用碾子碾压,筛面,然后和面,抓擦成块垒状,撒在笼屉里,大火蒸约二十分钟出笼,盛在面盆里,趁热猛揣,揣成团状,然后再一块一块地揪成小团,包馅,包糖、豆馅或菜馅,然后将葫蔴油烧热,下锅一炸,遂成闻名遐迩的油炸糕。那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歌里唱道:“热腾腾的油糕端上桌”,实为待客上品。

在油炸糕的制作技巧上有几个节点。一是碾面前要在米上喷水,叫做“粉”,动词,“渗”的意思,就是让干米吸收适量水分,这样可以保护米面的团粒结构,保持糕的软黏和筋道。这是传统做法,只能在碾子上碾压时才能使用,现在人图省事,都用机器,碾米磨面一条龙,很快,但因高温烧灼,品质自然下降。二是和面时要用手掌的后半部即当地人称作“手托”的部位使劲抓擦,这个工序称作“擦糕秧子”,目的是使水和面充分融合、渗透并且适中。因为黄米面本身具有较强的黏性,而且因为土地的性质和有机质含量不同,黄米的黏性有强弱之分,所以加水多少,一靠经验和判断,二就是靠“擦”。三是揣糕时要猛烈,因为刚蒸出的“糕秧子”烫手,必须用冷水降温,所以,用当地村民的话说,这个活儿要“刁抢”着做,在冷水里蘸一下手,猛揣几下,然后再蘸水降温,然后再揣,如此反复。揣糕要猛,一是因为高温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二是与第二节点“擦糕秧子”有同样的功用考虑。民间对揣糕的要求有一个“三光”的衡量标准,即盆光手光糕光,劲儿使不到,动作不利索,达不到要求。

做油糕一般是为了过年过节或招待客人,图个喜气,图个热情,实际从当地的膳食习惯来讲,人们更喜欢吃素糕,也叫“黄糕”。炖肉蘸黄糕为上品,大烩菜蘸黄糕是日常所为,实在没菜可蘸时,就用扞豆面加油炝酱蘸黄糕,这样的饭食可以待女婿。当地缺菜,实际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为了节省粮食,困难时,人们把黍子连皮磨面蒸糕吃,俗称“黍子糕”,外地人称作“毛糕”,吃久了也是一种风味。如今,当地饭馆有一道名吃,叫“黍子糕蘸鸡蛋”,要价颇高。

糕是主食,一般当午饭。早饭一般吃稠粥,用小米加土豆或加胡萝卜加南瓜均可。小米由谷子碾成,一般用来熬稀饭,晋东南地区也做稠粥,但那只是比稀饭稍稠一些,稠到刚能用筷子挑起来,实际只是一种半稠状态。而我们这里所说的稠粥已成团块状。水里下米熬,熬到水尽时,改用温火焖,焖约半时关火,然后用勺子猛揣,揣到米和土豆南瓜之类充分融会至一体时,铲到盆盘之类的容器里,掂成一团,即可蘸菜食用。蘸粥的汤菜多种多样,典型的配伍是油炝辣角烂腌菜。烂腌菜不烂,是“碎”的意思。当地有腌菜的传统,每当秋季,家家户户都把胡萝卜擦丝加切碎的圆白菜腌到缸里瓮里,接济冬春。传统的烂腌菜只加盐而不加其他调料,因胡萝卜含糖,圆白菜发脆,所以,腌好的烂腌菜酸甜脆俱备,而且红白色泽分明,色味俱佳。也有腌不好的,不脆而发黏,汤也浑浊,那便是腌制时手法不规范所致。

糜子是一种种植更为稀少的作物。糜子碾米后也呈黄色,与黍子碾成的黄米难以区分,但吃法有别。糜子米不筋道,不可以蒸糕,只可以蒸发糕,当地称“窝窝”。这是一般的吃法,另可制作两种名吃,一是与红枣一起包粽子,可与南方的糯米媲美,二是“摊黄儿”。糜子米磨面后,加“起子”发酵,然后兑水成稀糊状,火上置一鼓肚的铁鏊子,盛一勺米糊倒在鏊子中间突起的部位,米糊会自动向周围扩散,直至边缘,加盖烙约半分钟即熟,用铲子铲起半边与另一半合起,一张外边焦脆里边酥软且有甜香味的“黄儿”即告烙成。“摊黄儿”的季节一般在年前的腊月,一次摊许多,码在瓮里或缸里,作为年后一段时日中早晚的干粮。平日间也可供半大小子或受苦人作为点心或垫补。现今,这种食品已作为名吃在许多大饭店里大打招牌。“黄儿”的准确名称其实是未知的,说是“黄儿”,是因其色泽嫩黄,但当地许多人的读音其实是“花儿”,“花儿”烙熟后色泽光鲜,因其发酵,又会有中空的“眼儿”均匀满布,像极了一朵刚开的向日葵。还有读作“胡儿”的,有学者以为与反对外来民族入侵有关,但无从考证。

当地把燕麦称作莜麦,实际说的是油麦,因其表面有一种油亮的色泽。莜麦在磨面前必先炒熟,而且和面时必用开水泼,否则缺少黏性,不好成型,味道也差。莜面主要是蒸着吃,搓成棒锤状,然后按扁,即成鱼形,称作莜面鱼鱼。揪两三块面放在手心里同时搓,可以搓成饸饹状,抟成一团上笼蒸。揪一块和好的面放在手心里,用另一只手的手托儿使劲一搓即成片状,揪起用食指一绕即呈中空卷状,立在笼屉里待蒸,当地称此为莜面窝窝,莜面窝窝蘸羊肉哨子,算得上绝好的饭食。别的地方把莜面窝窝称作“栲姥姥”,土话“坷撩”的意思,也就是卷起、撩起、反转的意思,也对。用手掌搓窝窝,是一种简便的做法,效果不好,搓不到很薄,形状也不规整,缺少艺术性。标准的做法是在陶制的坛盖上搓,坛盖上有釉面,光滑,可以搓到纸样薄,规格统一,形状统一,算是极品。传说中也有在大腿上搓的,两只手,两条大腿,你来我往,左右开弓,就像美国的NBA把篮球打成了艺术,这地方的女人们也能把家务劳动做成了艺术,具有表演的意味了。这可能是调侃或演义,但绝不是凭空捏造。在过去的农村,看孩子做饭是妇女的专职,孩子哭闹不休时,只好将其揽在怀里,这就只剩一条胳膊一条大腿了,如果她身边正好缺少一件可以作搓板的工具,那么,她就只能在大腿上搓了,也可以算得上就地取材。

莜面蒸熟后,一般是蘸料吃,蘸羊肉哨子或酸辣汤,也可以与白菜土豆之类一起烩着吃,都有特别的风味。莜面是一种很结实的食品,耐饥。当地人说:“三十里莜面二十里糕,十里的稠粥饿断腰”。外地人到当地吃莜面,如果食量控制不好,有可能反胃。因莜麦低糖低脂,现在的城市人对其十分推崇,但因工艺不精和水土有别,总是得不到当地人吃莜面时那种一佛出窍、两佛升天的感觉。至于加工包装的莜麦片,那就只跟药片差不多了,人们吃它只是出于健康考虑,谈不到朵颐之快。

荞麦呈三菱状,一般人对荞麦皮可能很熟悉,枕芯里装的就是。专家和普通人都认为,荞麦皮是所有可作枕芯的材料中最佳的一种,柔软度、舒适度都好,也没有异味,没有各种有毒气体,还可以吸潮。最大的优点是透气性好,睡觉时不慎被捂住了嘴鼻,不会影响到呼吸。但认识荞麦的人可能就不多了,因为即使在当地,现在荞麦的种植也很少了。现在不仅外人很少知道,就是当地也有不认识的人了。当地早先流传有这样一个笑话:儿子当兵吃粮走了三个月,回到村里后,见一老头在荞麦地里割草,儿子用刚学的官话问老头:“老乡,这红根绿叶白花儿,上边结一些三菱圪蛋儿,是些什么玩艺儿?”老头抬头一看,见是儿子,羞极气极,扬起镰刀就吓唬着往儿子身上砍,儿子惊吓不已,脱口喊道:“快来人哪,荞麦地里杀人啦!”这是讽刺那些不守本色的人,走了没几天,不仅不认识荞麦,连他老爹也不识了。还有一句贬人的话说:“你灰得狗不咬了,你说狗怕你哩,灰得狼都不吃了,你说狼忌荤哩,种上荞麦长成豌豆了,你灰得连棱角都没有了。”

说了几句笑话,一为读者轻松,二是说荞麦的长相:红根、绿叶、白花、籽粒成三菱形,表皮黑褐色。

荞麦的存在完全是大自然针对当地气候缺陷而作出的一种物种补偿。当地春旱严重,常常无法下种或下种后无法萌生,而当雨水稍多时,许多作物都过了播种期,怎么办?种荞麦!荞麦生长期极短,不到三个来月即可收获。所以,在过去的许多年间,当地荞麦的种植十分普遍。

荞麦产量不高,但品质品相都好,味道也好,可以有多种吃法。一是做成一种叫做“圪砣儿”的面食,即“猫耳朵”,浇上肉哨子吃,最好是配猪肉,再最好是配猪尾巴肉。“荞麦圪砣儿猪尾巴,你看这光景沙不沙!”猪尾巴肉与猪的其他部位肉其实没有多大差别,只是因为猪尾巴切碎后,形状和颜色与“圪砣儿”相似,讲究的是烹饪上的形色。

另有一种独特的做法,叫“生糊子粉”。荞麦去皮后,加水在小磨上磨成稀糊状,过滤去渣后熬熟,盛在碗里,冷却以后脱出,即成一个晶莹剔透的碗砣,将其切成条状,加醋加盐,加油炝葱花辣角,就是一碗品味极佳的凉粉。这种凉粉比土豆粉、红薯粉、绿豆粉在视觉和味觉上都胜一筹,只是现在连农民也浮躁,静不下心来转小磨,所以,这种精品就近乎绝迹了。现在市面上有卖荞面“碗砣”的,因是干磨面,也不过滤,工艺粗糙,质感和味道都有差池。还有把“碗砣”切条后加绿豆芽炒来吃的,称作“灌肠”,也有风味。市面上的“碗砣”多有写成“碗托”或“碗秃”的,字不表意,大概是市井白字,不值得认真计较。

众多的豆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蒸窝头、做面条、熬粥、做豆腐、生豆芽、做豆馅儿,也可以做出许多特色食品。炒豆子可以作为零食,倚门斜站时或是看戏看电影时,兜里揣几把炒豆子,边看边往嘴里扔,而不是往嘴里塞,有一种潇洒。相比之下,黑豆和蚕豆是做炒货的上品,比较酥脆,而且香甜。

早以前缺菜时,人们常常把黑豆炒熟去皮后磨成细面,用来蘸糕,俗称沾豆面,也是在不得已情况下的一种风味吃法。早以前物质匮乏时,产妇容易缺奶,缺奶时,就把蚕豆炒熟,嚼成糊状用舌尖喂送婴儿。做豆腐也用黑豆,没见过用其他豆子做豆腐的,用黄豆做豆腐对当地人来说是一种引进。黑豆豆腐的传统做法如下,取四升约十二斤黑豆在炕席下炕干,然后在碾子上去皮,可以得到十一斤左右豆黄。将豆黄加水用石磨来磨,磨得越细,做成的豆腐质量越好,而且份量越多。磨豆腐是一个苦累活,一个人推着磨杆,在直径不到两米的磨道里不停地转,一边转,一边还要往磨眼儿里盛豆料,每次只能加小半勺,未经锻炼的人转不上三五圈儿就会头晕甚至呕吐。日常,我们把没完没了的唠叨称作“磨豆腐”,即取此意。但也有人能把磨豆腐这活儿干得十分利索,磨得细也走得快,这人就成为行家里手,受人推崇,当然也会被人“雇佣”。请他推一槽豆腐,给他买两包水烟,报酬有了,人情也有了。

豆黄磨成豆浆后要在一口大锅里煮熟,这时就成为热豆浆了,一般做豆浆也是这样的工序。但是做豆腐还有后续工序,要将豆浆煮过后用纱布过滤,滤下的细汁要继续熬煮,煮约一二十分钟,浆汁会稠,会有凝结的迹象,这时,就要添加一种老浆,并要减慢火势,促其凝结。很快,锅中的浆汁就会凝结成块状,逐渐上浮,这就是豆腐脑了。有的地方把豆腐脑称作老豆腐,正好说反了,其实是嫩豆腐。豆浆凝为豆腐脑以后,就会水物分离,将其盛在一个铺着纱布的木制的槽里,上边盖木板,板上压几块砖,压上一半个时辰,水被挤掉了,豆腐就做成了,正常情况下,一槽可出豆腐四十二到四十四斤。重点要讲一下添加老浆,这是一个关键。专用名称叫“点豆腐”。为什么叫“点”?犹如点石成金,技术要领主要在这儿。添加的时辰要掌握好,要适时,添加多少也要掌握好,要适量。豆腐做好做不好,做多做少,全看这时。老浆是什么?就是压豆腐时滤下并且放置多时的浆水。现在市面做豆腐都使用黄豆,多用卤水点,也有用石膏点的,都不好。卤水有很强的毒性,石膏点成的豆腐跟豆腐渣没有什么区别,干硬,而且豆腥气很浓。只有用料为黑豆并用浆水点成的豆腐才算得上是上品,吃起来嫩滑醇香,绝不带豆腥气,煮多久都成型,不易破相。

另有一个工序上的差别,当地的豆腐是水豆腐,做成后切块,立即放在现盛的井水里,吃不完,一直在水里养着,隔一两日要换一次水,而现在市面上的豆腐成型后就平放在柜台上,无论从品质的保护上讲,还是从工艺的讲究上讲,都有高下之分。现在有人在市面上打出了“山阴豆腐”的招牌,但是只要看他把豆腐放置在柜台案板上而不是放在水桶里,我们就可以断定他是假冒的。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当地的副食产出是较为贫乏甚至是匮乏的,但当地人立足实际,沿袭传统技艺,使得自家的膳食结构保持合理,并且营造和发扬着一种自成体系的膳食文化。

当地人称粉条为“粉干”或“露粉”,是用土豆淀粉制成的,适量的粉面加适量的白矾,泼适量的开水,和成面团,然后用饸饹床压制。刚出锅的露粉用凉水稍稍过一下,加些盐醋和油炝葱花辣角就是一碗上好的凉拌粉,味道极佳,也爽快,挑一筷子送到嘴里,稍一吸溜就见底了。粉条、豆腐、肉烩在一起蘸糕是绝配,年节时都这样做,办婚丧事待人时也这样做,是一道硬菜。谁家办事,这道菜做得量大量小、味道怎样都会在街谈巷议中被当作一件大事来讨论批判。

过去,城里人每到秋冬要贮存大白菜,村人也存,每家一个地窖,叫作窨子,存放土豆、萝卜、白菜之类。除此以外,村人还要晒干菜,把长白菜的根部切开,茄子切成条状,豆角切成丝状,晾在房顶上或窗户台上翻晒,干后收起过冬。干菜配肉最好,没肉油多也好,味道好,也有嚼头。过去没有大棚,晒干菜只是一种权宜之计,现在的城市大饭店有把这作为风味菜和招牌菜招徕顾客的,但在加工过程上与传统有异,图省事,不翻晒,干不透,质量和色泽都差。值得一提的是干苦菜,吃时用开水煮透,可以凉拌,可以作烩菜,还可以剁馅儿包糕,那一丝淡淡的苦味不仅不使人生厌而且能让人食欲大开,不计饥饱。

腌菜也是一种贮存方式。胡萝卜装在缸里,加水加盐,放置一段时间后即可食用,称作“圪达子”。吃时擦丝。有一种叫做玉蔓菁的,个儿奇大,外包绿皮,内白。去皮后切成大块,也可腌制。把胡萝卜擦成丝状,与切碎的圆白菜一起腌,称作“烂腌菜”,色泽艳丽,红白分明,味有甜脆,是一种佐餐佳品。现在超市里各种咸菜酱菜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唯独不见“烂腌菜”,可能是地域性太强的缘故吧。

以上主要讲膳食中的小杂粮和副食品,顺便牵扯到一些相关的知识,可能有些繁杂,就此打住。实际上,即如这样如数家珍的细述也只是一些皮毛。作为一种农耕文化的研究其实应该更细致些,出于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其实也应该更全面一些。

现在,让我们来总结当地的饮食习惯及其利弊。

其一,主食以小杂粮亦即粗粮为主。这与当地的物产有关。同时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收获,那就是,在过去的许多年间,当地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极为稀少,近些年来,杂粮在主食中虽仍保持较大份额,但面粉和大米对其有较大挤占,特别是年轻人和小孩,似乎已经偏离传统,更中意细粮。

其二,很少吃炒菜。这可能与蔬菜的品种不多有关,也与耗油有关。当地习惯,早晚不吃热菜,只以腌菜或凉拌菜佐餐。中午一般是烩菜,无论什么菜都可以烩在一起。烩菜的好处是可以省油、省事,吃起来热乎,营养成分多。

其三,口味较重。副食种类少,为节省,就必须加重口味,以调料来代替蔬菜,经年不断,即成习惯了。实际上,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除辣角可以自种外,花椒、大料、生姜之类也是不易多得,所以,廉价的盐和自种的辣椒就被常用了,所以就养成了过嗜咸辣酸的食性。嗜酸是因多吃腌菜而养成的。

其四,蘸着吃。我们知道,在小麦主产区,人们吃馒头是就菜吃,吃面条面片时是加哨子加卤拌起来吃,南方人吃米饭配炒菜,那是一种席面上的吃法,唯有我们研究的这个区域范围内的人们多数时候是蘸着吃。吃糕必须蘸菜,没菜可蘸时就蘸汤料,蘸豆面,蘸“沾豆面”。那么,没糕可吃时又用什么来蘸呢?好办,拿别的面来做糕就是了。有一种特殊的食品很少被外人了解,叫“拿糕”,就是把面撒在开水锅里用筷子使劲搅,搅到能够成型时,铲在碗里盘里,掂几下,就成糕状了,就可以“蘸着吃”了。“拿糕”种类很多,几乎除白面粉面和糕面以外的所有面粉都可以搅拿糕,玉米面、高粱面、莜面、豆面、荞面,甚至在困难时期,连碾荞麦时剩下的下脚料人们称之为“荞麦花子”的都可以用来搅拿糕。秕稗之类的粗面也可以搅拿糕,缺少粘性,就放些蒿籽面、榆皮面,总而言之,在当地人的习惯中,只要能够做“糕”,就尽可能将其做成“糕”来“蘸着吃”。这也算是一种执著,或曰嗜好。

别以为拿糕是凑成品,不好吃,不对。好吃不好吃看菜,看汤料。实际上,当地人无论吃糕还是吃拿糕都不怎么嚼,在嘴里“忽揽”那么两三下就囫囵咽下了。在当地人眼里,细嚼慢咽地吃糕不算是一种正当的吃法,只有听到下咽时的“咕噜”声,那才算正儿八经的吃糕,当地人称作“逮糕货”。说谁是逮糕货并不全是贬义,也有夸赞的意思:吃糕得法。

是谁发明了拿糕?当然是“穷”。当吃饭不是享受而只是为了填饱肚皮不致挨饿时,如何把可吃不可吃的东西都当作食物来吃时,好不好咽下就成为一种必须来考虑的因素了。许多替代品因其质地粗糙,是很难笼络到一块的,即使想办法笼络到一块,也很难下咽,比如蒸成窝头,不是到嘴即化,就是干硬难咬,越嚼越多,咽食犹如咽药。怎么办呢?搅成“拿糕”。“拿糕”含水多,榆皮面、蒿籽面都有黏性,比较光滑,这样就容易咽下了。人对贫困的记忆是会转化为感情并会留恋的,所以,富足时也会有人拿好面来“搅拿糕”,品质变好了,用料讲究了,也夹带有回味的成分了,当用料和工艺都有讲究时,“搅拿糕”也就成为习惯甚至是时尚了。现在的许多风味饭店的食谱里也有“搅拿糕”赫然在目,显然已经受到了食客们的追捧。拿糕做法简单,成型快,但容易夹生,有“十拿九生”的说法,这是一种经验,所以,拿糕搅成后,一定要用慢火多焖一会儿。拿糕好搅锅难洗,“硬爬十里坡,不洗拿糕锅”。拿糕搅成后,锅上会结上一层干厚的糊巴,为避免麻烦,当地妇女的拿糕锅一般都不当时洗,而是放在水池里,然后就急慌慌打麻将去了,做晚饭时一并收拾。这当然说的是现在,困难时期,妇女不洗拿糕锅则只是为了节省时间,去做更多的碎活儿。

蘸着吃也有可能来自于外来民族,或者兼具。北地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又不可能有细致的做法,只是把大块的牛羊肉煮来或烤来吃,吃时蘸些调料或汤料。当游牧民族的入侵变为占领进而统治后,民族的融合就成为必然了,饮食文化的融会在所难免。

其五,实行分餐制。炒菜是盛在盘子里,大家从中取其所需夹其所好。而烩菜是盛在碗里,每人一个“手托碗儿”,蘸着吃、就着吃均可。因为以烩菜为主,所以,分餐制就在无意中形成了。事实上不止烩菜要分,别的也分。主食中的馍或窝头都在笼屉里,用时一个一个地取,是分着的;吃糕时,大块的糕放在糕盆里,放一个铲子或一双筷子,谁用多少取多少,也是分着的。当地吃饭很少用餐桌,一般是在炕席上铺一块油布,主食副食搁放其上,大家围坐在炕上,各取所需。为保温起见,粥锅和分剩下的菜就放置在灶台上,谁用多少就由做饭的主妇来盛,还是分着。这之中家庭主妇总是比其他的成员辛苦。她们做饭时,男性成员一般不会来帮,而只在炕上抽旱烟等待饭熟。饭熟以后,做饭的妇女要分菜分饭,有人不足,需要添加时,也是由她们来做。所以,为了方便,家庭主妇吃饭时一般不上炕,而是搭坐在炕头与灶台的夹角部位,这是她们的专座。

由于食物种类不同,饮食习惯不同,环境和现实条件不同,还有可能受到某些我们未曾了解和掌握的相关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当地事实上的分餐制。这从卫生的角度讲是值得推崇的。中国整体的饮食文化中有许多早就应该摒弃,其中以“不分餐”为最。吃饭是最具个体性的行为,西方世界一直是自助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讲求氛围?一定要大家共在一盘菜里挑来拣去呢?

西方人分餐,一般用长桌,各吃各的,不劝让,也很少高谈阔论。而我们用的是圆桌,许多人共进一餐,大家的筷子都在一个盘子里搅和,不卫生。大家互相劝酒,高谈阔论,说话时唾沫飞溅,也不卫生。当然,我们说当地分餐也是相对的,说的是日常,有婚丧大事或有需要讲些排场的时候,他们也要“坐席”。

同类推荐
  • 梦宋

    梦宋

    宋神宗说:这皇帝不当也罢,11佳丽三千,看来看去,怎还不如赵府一个丫鬟合朕心意?王安石说:变法难啊,赵公!老朽厚颜,又来借钱来了!西夏梁太后说:啥时候再来黑水城陪奴家一起数星星看月亮?辽主耶律洪基说:狗日的赵子凡,若不是看在女儿面上,老子早把他阉了!李师师说:赵叔,人家不小了啦,再过三年,你就把我娶了吧!《宋史》记载:赵公行之,少聪慧,旷达豪爽,设民信局通达天下,乃当世豪杰也!且看赵子凡如何戏花魁,弄金枝,玩转大宋天下!~~~~~~~~~~~~~~~~~~~~~小弟新书《无烬之门》书号:2243684已经上传,请大家多多支持,下面有直通车!
  • 夫诸列传

    夫诸列传

    暗潮涌动、危机四伏、步步悬发。一幅悲歌封建政治残酷的画卷、一曲悯怀大义贤主的长歌。封建官场,阴暗权谋,体验只手遮天的权力,畅饮一剑封喉的烈血。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战国策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战国策

    刘向编著的《战国策》是汉人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著作编辑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史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 战士传说

    战士传说

    西周末期,周王无德,各路诸侯纷纷露出不臣之心,外虏强敌趁机窥伺中原,这时一群来自天下各方、各阶层的战士用他们的热血、生命捍卫民族和国家的尊严,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传说。
  • 大秦武夫

    大秦武夫

    少年白承,为了掌控自己的命运,在这个乱世拼杀不休!
热门推荐
  • 二手皇后太嚣张

    二手皇后太嚣张

    皇上很帅很英明么?切,纯属一个大变态!反正,她,不稀罕!冥域圣子很厉害吗?她,不鸟他!咦,这个像妖孽一样美艳的男人竟然是第一国师?好!她要他当她的跟班!乌龙穿越又如何?过气皇后又如何?她风琉璃可不是好欺负的,吼吼!哪管它歌舞升平还是乱世浮华,我自轻狂红尘任逍遥
  • 中华对联(第六卷)

    中华对联(第六卷)

    本书是一套中国关于对联的 作品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普及读物。
  • 六阴六阳

    六阴六阳

    少年人一无所有,凭借着自己一个人在这乱世拼搏,最终得悟天道。
  • 异世逍遥官

    异世逍遥官

    应天赐,本是修真界一个无所不为的混蛋修真者。一天,当他在炼制他那仙丹,竟然产生了修真界千年难一遇仙丹渡劫,眼看就成功了。谁知最后来了一个紫黑色劫雷砸在了他身上,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到了一个不知名地方。且看他如何在华夏界实现他在修真界未实现的伟大梦想……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驭鬼无道

    驭鬼无道

    鬼也有好坏。有不好的怎么办?拍扁、磨碎,做成蓝色小药片;专门给心术不正的人服用。这叫以毒攻毒!头顶长疮、脚底流脓的,敢来就敢治!*************************************在此推荐‘遂意而飞’小说《我在阴间等你》。
  • 天价冥婚:独宠娇妻夜夜欢

    天价冥婚:独宠娇妻夜夜欢

    我被卖到了豪门,配了冥婚,结婚对象不是牌位,却是一个充气宝宝!以为抱着娃娃独守空房就好了,可事情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新婚之夜出现在我房里帅气的男子又是谁?他说,他是鬼,我是他的新娘。这个呆萌帅气的男人......怎么会是鬼?--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御剑穹天

    御剑穹天

    萧痕出生御剑世家,却不懂御剑,在族人眼中他就是废物一枚。但这些都拦不住他成为强者的决心!强者只有站在最高峰才能一览众山小,俯视天地,破天辟地,这就是我萧痕。新书求收藏!求推荐!
  • 生命中不易察觉的谬误

    生命中不易察觉的谬误

    本书从生活与事业两个方面来阐述生命中不易察觉的谬误。内容分:世情中的谬误、人际中的谬误、生活中的谬误、职场中的谬误。
  • 幽灵小姐

    幽灵小姐

    总是能看见她在操场角落里科室的角落里楼道的角落里总是一副吓人的表情但是她只是孤独而已不想别人受连累而已
  • American Civil War

    American Civil Wa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