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敬礼如是。至名如理师。牒颂释也 稽首接足故称敬礼者。释颂敬礼二字 稽之言至 首之谓头。以已之首至佛之足。表敬礼敬。礼通三业。故摄论云。我以身.口.意顶礼世尊足 世亲菩萨敬虽偏说身。必具三业。颂赞是语业。稽首是身业。起二是意业 诸有具前自他利德故云如是者。释颂第三。二字 如是。即是指前有德人也 如实无倒教授诫勖名如理师释颂下三字也。言必契理名为如实。法应时机名为无倒。劝行有益名为教授。遮行无益名为诫勖。故婆沙十六云。遮无利益故名教诫。与有利益故名教授 言无倒者。倒有三种。一法倒。二人倒。三时倒。法倒则识机不识法。如知此人多贪为说慈悲观。人倒则识法不识机。如知不净观。能治多贪。不识机故教多嗔者。时倒虽识机法。而说失时。或根未熟而说。或根已熟不说。逆时即无智慧。过时是无慈悲。如来说法离此三倒故名如理师
论。如理师言至与愿神通。上明所礼之师体具三德。下释如理师名。从恩德也 如理师言显利他者。总释也 能方便说如理正教者。释有巧便智 从生死泥拔众生出者 悲拔苦也。由斯悲智恩德圆也。不由威力与愿神通者。简凡.小也 不由威力。简轮王以王威力令行十善等 不由与愿。简父母天神。但有深愿。不能救也 不由神通。简独觉等。现通教化暂令生信。不能说法令出生死。此等皆非如理师也。不能拔众生出生死泥故
论。礼如理师欲何所作。寄问生起
论。对法藏论我当说者。此下第五述归敬意标颂答也
论。教诫学徒故称为论。释论名也 教。谓教授。令修择法 诫。谓诫勖。令灭烦恼。此是对法功能故举此释论。故下文云。若离择法。定无余能灭诸惑胜方便 故称为论。结论名也 即是问答分别教诫学徒之义。名之为论
论。其论者何。已下。第二明发起序。举论名体发起本颂一切法故 文中有四。一出昔论名体。二释今论名。三明说论意四明先说人。此半颂第一出昔论名体。文中有三。初颂前问起。次举颂答。后长行释。此文初也
论。谓对法藏。释论名也
论。何谓对法。问论体
颂曰至诸慧论举颂答也。梵云伽陀。旧名为偈此讹略也。讹伽为偈又略其陀 曰者。词也 颂中有两句。上句出胜义对法体。下句出世俗对法体
论曰至阿毗达磨长行释也 就中有二。一出对法体。二释对法名 就出体中有二。一出胜义对法体。二出世俗对法体。此文出胜义也。文中有二。一自性。二眷属 慧谓择法者。出惠体也。惠能简择故名择法。是即简择四圣谛故释择法名。此以择法出慧体也 净谓无漏者。释净名也。以无漏故名之为净。无漏即是离垢为义。诸漏名垢。择法能离故名净慧 问何缘唯无漏慧名胜义对法。答由此现观诸法相已不重迷故 问既诸心.心所总名对法。何故说慧为自性。受等随行。不说受等为自性。慧等随行。答慧于见等三现观中皆有能故。生等.及色有事非余。受等唯通缘.事现观 问受等各有领纳等用。如慧能见。应与慧同。皆应得名自性对法。答受等如盲。岂得名为自性对法。不能简择四圣谛故。以于现观苦等相中。其见现观最为殊胜。于诸谛中简择转故。受等虽与净慧俱行。而慧力持趣彼彼境。故于现观非为最胜 是故唯无漏慧得自性名非受等也 问何故不说忍智.及见。唯立慧名。答忍唯见道一分。智非忍故。智不遍见道。忍非智故。见不遍无学。尽.无生非见故 慧遍一切 对法亦尔。故以净慧出对法体。净简有漏。故知。即是一切无漏慧名胜义对法 净慧眷属名曰随行者。出随行对法体也 正理论云。何谓随行。谓慧随转色。受.想等诸心所法。生等。及心。名为随转 问随转行。为同为异。答随即是随行。故正理释眷属对法云。何谓随行。谓慧随转 既以随转释于随行。明知二义亦无差别 问若尔即慧不应名转但有随转。所以知然。释俱有因中。正理.显宗皆云四句。有转非随转。谓心王 有随转非转。谓心王上生等 有亦转亦随转。谓心相应法 第四句可知 准此。慧非是王如何名转。答若举心为所随。即唯心为转。若举慧为所随。即唯慧为转。俱有因中释心为所随故。唯心为转。此中以慧为所随故。唯慧为转 问得为随行不。答得非随行。故正理出眷属对法体中。不言得故。婆沙第三解得非世第一法中云。何与彼法不相随行。又俱有因中云。以得或前或后。所以非俱有因 故知.虽有得起与法俱时。非随行.随转也 有人云。随转有二。一俱有因故名随转。二相随顺故名随转 随行亦有二。一俱有因故名随行。二相随顺故名随行。若诸论中说得为随行.随转。据相随顺说。若诸论中说得非随行随转。据非俱有因说 弹云。既不见文岂得斟酌。有何文证而为此释。详其言义得非随行。亦非随转。随转。随行皆是定俱起义。非不定偏俱起名曰随行。如欲界心起时无随转色。起彼心时虽定有色。非心随转。得既或前或后非俱有因。有何文证云定是随转。虽许得与所得名为随顺。义亦无违。随顺非是行转义也。无文说相随顺名随行故 问随行为摄慧不。答慧为自性。受等随行。由此分其自性。眷属。若谓受等与慧互相随者。亦应展转名为自性。自性既唯独慧。故知随行亦唯受等。故正理云。受等虽与净慧俱行。而慧力持趣彼彼境 亦不可说慧随慧行。准下文云。染心眷属少。三蕴随从故。善心眷属多。四蕴随从故 既心非心随转。心非心眷属。故知慧不随慧行。亦非慧眷属 有人引婆沙八十一出喜无量体云。喜者以喜根为自性。若兼眷属相应随转。欲界者四蕴为自性。色界者五蕴为自性 引此论文证慧为随行。今详此文。慧非随行。何者。彼文以喜根为自性。如此论。对法以净慧为自性若兼取相应随转。即四蕴五蕴性者。如此论。若兼随转即五蕴性。彼文出喜无量体。随转非喜根。准知。此论随转亦非取慧。又引正理.显宗。三念住中相杂念住。皆摄于慧证慧为随行者。彼论两文名义不同。此云随行能随所随别。彼云相杂互相杂也。因何将相杂文证随行耶 有人虽有两解。然自评取慧为随行为胜。未知凭何理.教 如是总说无漏五蕴名为对法者。结随行对法体也 此即胜义阿毗达磨者。结胜义对法体也 言胜义者。真实之异名
论。若说世俗至诸慧及论。举颂出体。此实非对法。与真实对法为资粮假名对法。如业.异熟.漏等资粮(刀杖等为杀业资粮异熟受境为异熟资粮女人等境为漏资粮) 假名业等。所以得知。胜义.世俗是真.假之异名者。旧俱舍云。若假名阿毗达磨。谓能得此诸智及论。故知世俗对法即是假名。又应云真谛.俗谛。即是胜义。世俗谛之异名 故知。阿毗达磨有正。有俗。有真。有假。正谓净慧有力持余趣彼彼故。具有三种现观能故。假谓受等。随他转故。无见能故。净慧随行名真对法。对向涅槃对观谛理不重迷故。有漏慧等无上能故。非是胜义阿毗达磨。是真因故假名对法 有人。云无漏故名胜义。有漏故名世俗 误也。无漏.有漏皆通胜义.世俗。何得无漏是胜义因。有漏是世俗因。应言胜义者无漏。世俗者有漏
论。慧谓得此至慧及随行。此出世俗对法体。即是释颂第二句也。先近后远。故先说修慧等。四种善根定唯修慧。总别想念处定是思修。五停心等通闻.思.修。非生得慧。受持十二分教唯生得慧 婆沙四十二云。评曰应作是说。若于三藏.十二分教。受持读诵究竟流布。是生得慧。准此论文。闻慧.思慧。虽亦缘名及发身.语。然不能受持十二分教。用各别故 及随行者。释随转也。若是修慧。五蕴为性。若是思.闻.生得四蕴。为性。无随转色。虽闻.思.生得皆能发戒。然所等起非心随转。不名对法。非随转故 有人。云是随转者非也
论。论谓传生无漏慧教者。即是六足.发智等论。因教起闻。因闻有思。因思有修。因修有胜义对法。故云传生无漏慧教
论。此诸慧论至阿毗达磨。释世俗对法得名所以。已上出二种对法体也 言诸论者。谓六足及发智等论 言六足者。舍利子造集异门足论。一万二千颂。略本八千颂(舍利此云百舌鸟。子是唐言也) 大目健连。造法蕴足论。六千颂(目健连此云采菽氏。大是唐言。故法蕴足论云大采菽氏) 大迦多衍那。造施设足论。一万八千颂(迦多此云剪剃衍此云种。那是男声。婆罗门中第一姓也) 已上三论佛在世时造 佛涅槃后一百年中。提婆设摩。造识身足论。七千颂(此云贤寂) 至三百年初。伐苏密多罗。造品类足论。六千颂(即是旧众事分阿毗昙也) 又造界身足论。广本六千颂。略本七百颂(伐苏密多罗。此云世友也) 至三百年末。迦多衍尼子。造发智论。二万五千颂。后代诵者广略不同。一本一万八千颂。一本一万六千颂。此本即是唐三藏所翻 前之六论义门稍小发智一论法门最广。故后代论师。说六为足。发智为身。此上七论是诸论根本也。唐三藏。唯施设足论未翻。余之六论皆悉翻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