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此之三人,並方外之士,冥於變化,一於死生,志行既同,故相與交友。仍各率職試,迷其情政云:誰能於虛無自然而相與為朋友乎?斯乃無與而與,無為而為,非為之而為,與之而與者也。猶如五藏六根,四肢百體,各有司存,更相御用,豈有心於相與,情係於親疏哉。雖無意於相為,而相濟之功成矣。故於無與而相與周旋,於無為而為交友者,其義亦然乎耳。
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
〔注〕無所不任。
〔疏〕撓挑,猶宛轉也。夫登昇上天,示清高輕舉,遨遊雲霧,表不滯有中;故能隨變化而無窮,將造物而宛轉者也。
相忘以生,無所終窮?
〔注〕忘其生,則無不忘矣,故能隨變任化,俱無所窮竟。
〔疏〕終窮,死也。相與忘生復志死,死生混一,故順化而無窮也。
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友。
〔注〕若然者豈友#17哉?蓋寄明至親'而無愛念之近情也。
〔疏〕得意忘言,故相視而笑;智冥於境,故莫逆於心。方外道同,遂相與為友也。
莫然有問而子桑戶死,未葬。孔子聞之,使子貢往待事焉。
〔疏〕莫,無也。三人相視,寂爾無言。俄頃之問,子朵戶死。仲尼聞之,使子貢往弔,仍令供給喪,事將迎賓客。欲顯方外方內,故一寄尼父琴張。
就編曲,或鼓琴,相和而歌
〔疏〕曲,薄也。或編薄織簾,或鼓琴歌詠,相和歡樂,曾無槭容。所謂相忘以生,方外之至也。
曰:嗟來桑戶乎。嗟來桑戶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猶為人猜。
〔注〕人哭亦哭,俗內之邊也。齊死生,忘哀樂,臨尸能歌,方外之至也。
〔疏〕嗟來,歌聲也。朵戶乎以下,相和之辭也。猜,相和聲也。夫從無出有,名之曰生;自有還無,名之曰死。汝今既還空寂,便是歸本反真,而我猶寄人問,羈旅未還桑梓。歌齊一死生,故發斯猜欺者也。
子貢趨而進曰:敢問臨尸而歌,禮乎?
〔疏〕方內之禮,貴在節文,鄰里有喪,舂猶不相。況臨朋友之屍,曾無哀哭,琴歌自若,豈是禮乎?子貢怪其如此,故趨走進問也。
二人相視而笑曰:是惡知禮意。
〔注〕夫知禮意者,鈴遊外以經內,守母以存子,稱情而直往也。若乃矜乎名聲,牽乎形制,則孝不任誠,慈不任實,父子兄弟,懷情相欺,豈禮之大意哉。
〔疏〕夫大禮與天地同節,不拘制乎形名,直致任真,率情而往,況冥同生死,豈存哀樂於胸中。而子貢方內儒生,性猶偏執,唯貴贏透,未契妙本。如是之人,於何知禮之深乎。為方外所嗤,固其宜矣。
子貢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脩行無有,而外其形骸,臨尸而歌,顏色不變,無以命之。彼何人者邪?
〔疏〕命,名也。子貢使還,且告尼父云:彼二人情事難識,修己德行,無有禮儀,而忘外形骸,混同生死,臨喪歌樂,神形不變。既莫測其道,故難以明之。
孔子曰:彼,遊方之外者也;而丘,遊方之內者也。
〔注〕夫理有至極,外內相冥,未有極遊外之致而不冥於內者也,未有能冥於內而不遊於外者也。故聖人常遊外以弘#18內,無心以順有,故雖終日揮#19形而神氣無變,俯仰萬機而淡然自若。夫見形而不及神者,天下之常累也。是故睹其與群物並行,則莫能謂之遺物而離人矣;觀其體化而應務,則莫能謂之坐忘而自得矣。豈直謂聖人不然哉?乃鈴謂至理之無此。是故莊子將明流統之所宗以釋天下之可悟,若直就稱仲尼之如此,或者將據所見以排之,故超聖人之內迸,而寄方外於數子。宜忘其所寄以尋迷作之大意,則夫遊外弘內之道坦然自明,而《莊子》之書,故是涉俗蓋世之談矣。〔疏〕方,區域也。彼之二人,齊一死生,不為教逵所拘,故遊心寰宇之外。而仲尼子貢,命世大儒,行裁非之義,服節文之禮,銳意哀樂之中,遊心區域之內,所以為異之者#20也。
外內不相及,而丘使汝往弔之,丘則陋矣。
〔注〕夫弔者,方內之近事也,施之於方外則陋矣。
〔疏〕玄儒理隔,內外道殊,勝劣而論,不相及逮。用區中之俗禮,弔方外之高人,芻狗再陳,鄙陋之甚也。
彼方且與造物者為人,而遊乎天地之一氣。
〔注〕皆冥之,故無二。
〔疏〕達陰陽之變化,與造物之為人;體萬物之混同,遊二儀之一氣也。
彼以生為附贅縣疣,
〔注〕若疣之自縣,贅之自附,此氣之時果,非所樂也。
以死為決疣潰癱,
〔注〕若疣之自次,癱之自漬,此氣之自散,非所惜也。
〔疏〕彼三子體道之人,達於死生,冥於變化。是以氣聚而生,譬疣贅附縣,非所樂也;氣散而死,若疣癱次漬,非所惜之者也。
夫若然者,又惡知死生先後之所在。
〔注〕死生代謝,未始有極,與之俱往,則無往不可,故不知勝負之所在也。
〔疏〕先,腔也。後,劣也。夫附贅疣癱,四者皆是疾,而氣有聚散,病無勝負。若以此方於生死,亦安知優劣之所在乎。
假於異物,託於同體;
〔注〕假,因也。今死生聚散,變化無方,皆異物也。無異而不假,故所假雖異而共成一體也。
〔疏〕水火金木,異物相假,眾諸寄託,共成一身。是知形體,由來虛偽。
忘其肝膽,遺其耳目;
〔注〕任之於理而冥往也。
〔疏〕既知形質虛假,無可欣愛,故能內則忘於藏腑,外則忘其根竅故也。
反覆終始,不知端倪;
〔注〕五藏猶忘,何物足識哉。未始有識,故能放身於變化之塗,玄同於反覆之波,而不知終始之所極#21也。
〔疏〕端,緒也。倪,畔也。反覆,猶往來也。終始,猶生死也。既忘其形質,車體黜聰,故能去來生死,與化俱往。化又無極,故莫知端倪。
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
〔注〕所謂無為之業,非拱默而已;所謂塵垢之外,非伏於山林也。
〔疏〕芒然,無知之貌也。彷徨逍遙,皆自得逸豫之名也。塵垢,色聲等有為之物也。前既遺物形骸,此又忘於心智,是以放任於-塵累之表,逸豫於清曠之鄉,以此無為而為事業也。
彼又惡能憤憤然.為世俗之禮,以觀眾人之耳目哉。
〔注〕其所以觀示於眾人者,皆其塵垢耳,非方外之冥物也。
〔疏〕憤憤,猶煩亂也。彼數子者,清高虛淡,安排去化,率性任真。何能強事節文,拘世俗之禮;威儀顯示,悅眾人之視聽哉。
子貢曰:然則夫子何方之依?
〔注〕子貢不聞性與天道,故見其所依而不見其所以依也。夫所以依者,不依也,世豈覺之哉。
〔疏〕方內方外,淺深不同,未知夫子依從何道。師資起發,故設此疑。
曰:丘,天之戮民也。
〔注〕方內為桂桔,明所貴在方外也。夫遊外者依內,離人者合俗,故有天下者無以天下為也心是以遺物而後能入群,坐忘而後能應務,愈遺之,愈得之。苟居斯極,則雖欲釋之而理固自來,斯乃天人之所不赦者也。
〔疏〕夫聖述禮儀,乃桂桔形性。仲尼既依方內,則是自然之理,刑戮之人也。故《德充篇》云,天刑之安可解。
雖然,吾與汝共之。
〔注〕雖為世所極桔,但為與汝共之耳。明己怛自在外也。
〔疏〕夫孔子聖人,和光接物,揚波同世,貴斯俗禮;雖復降述方內,與汝共之,而遊心方外,蕭然無著也。
子貢曰:敢問其方。
〔注〕問所以遊外而共內之意。
〔疏〕方,猶道也。問:述混域中,心遊方外,外內玄合,其道若何?
孔子曰: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
〔注〕造,詣也。魚之所詣者,適性莫過深水;人之所至者,得意莫過道衛。雖復情智不一,而相與皆然。此略標義端,次下解釋也。
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給;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
〔注〕所造雖異,其於由無事以得事,自方外以共#22內,然後養給而主定,則莫不皆然也。俱不自知耳,故成無為也。
〔疏〕此解釋前義也。夫江湖淮海,皆名天池。魚在大水之中,窟穴泥沙,以自資養供給也;亦猶人處大道之中,清虛養性,無事逍遙,故得性分靜定而安樂也。
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衛。
〔注〕各自足而相忘者,天下莫不然也。至人常足,故常忘也。
〔疏〕此解釋前義也。夫深水遊泳,各足相忘;道衛內充,偏愛斯絕;豈與夫徇濡仁義同年而語哉。臨尸而歌,其義云爾故也。
子貢曰:敢問畸人。
〔注〕問向之所謂方外而不耦於俗者,又安在也。
〔疏〕畸者,不耦之名也。修行無有,而疏外形體,乖異人倫,不偶於俗。敢問此人,其道如何?
曰:畸人者,畸於人而伴於天。
〔注〕夫與內冥者,遊於外也。獨能遊外以冥內,任萬物之自然,使天性各足而帝王道成,斯乃畸於人而伴於天也。
〔疏〕自此已下,孔子答子貢也。伴者,等也,同也。夫不修仁義,不偶於物,而率其本性者,與自然之理同也。
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注〕以自然言之,則人無小大#23;以人理言之,則伴於天者可謂君子矣。
〔疏〕夫懷化履義為君子,乖道背德為小人也。是以行整躉之仁,用提趺之義者,人倫謂之君子,而天道謂之小人也。故知子反琴張,不偶於俗,乃日畸人,實天之君子。重言之者,復結其義也。
顏回問仲尼曰: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槭,居喪不哀。無是三者,以善喪
〔疏〕姓孟孫,名才,魯之賢人。體無為之一道,知生死之不二,故能進同方內,心遊物表。居母氏之喪,禮數不闕,威儀詳雅,甚有孝容;而淚不滂沱#24,心不悲槭,聲不哀慟。三者既無,不名孝子,而鄉邦之內,悉皆善之,云其處喪深得禮法。
蓋魯國。固有無其實而得其名者乎?回壹#25怪之。
〔注〕魯國觀其禮,而顏回察其心。
〔疏〕蓋者,發語之辭也。哭泣績絰,同域中之俗禮;心無哀槭,契方外之忘懷。魯人睹其外迸,故有善喪之名;顏子察其內心,知無至孝之實。所以一見孫才,遂生疑怪。
仲尼曰:夫孟孫氏盡之矣,進於知矣。
〔注〕盡死生之理,應內外之宜者,動而以天行,非知之匹也。
〔疏〕進,過也。夫孟孫氏窮哀樂之本,所以無樂無哀;盡生死之源,所以忘生忘死。既而本述難,測故能合內外之宜;應物無心,豈是運知之正者邪。
唯簡之而不得,
〔注〕簡擇死生而不得其異,若春秋冬夏四時行耳。
〔疏〕夫生來死去,譬彼四時,故孟孫簡擇,不得其異。
夫已有所簡矣。孟孫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
〔注〕已簡而不得,故無不安,無不安,故不以生死巢意而付之自化也。
〔疏〕雖復有所簡擇,竟不知死生之異,故能安於變化而不以哀樂栗懷也。
不知就先,不知就後;
〔注〕所遇而安。
若化為物,
〔注〕不違化也。
〔疏〕先,生也。後,死也。若,順也。既一於死生,故無去無就;冥於變化,故順化為物也。
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
〔注〕死生宛轉,與化為一,猶乃忘其所知於當今,豈待所未知而豫憂者哉。
〔疏〕不知之化,謂當來未化之事也。已,止也。見在之生,猶自忘遣;況未來之化,豈復逆憂。若用心預待,不如止而勿為也。
且方將化,惡知不化哉?方將不化,惡知已化哉?
〔注〕已化而生,焉知未生之時哉。方化而死,焉知已死之後哉。故無所避就,而與化俱往#26也。
〔疏〕方今正化為人,安知過去未化之事乎。正在生日未化而死,又安知死後之事乎。但當推理直前,與化俱往,無勞在生憂死,妄為欣惡也。
吾特與汝,其夢未始覺者邪。
〔注〕夫死生猶覺夢耳,今夢自以為覺,則無以明覺之非夢也;苟無以明覺之非夢,則亦無以明生之非死也。死生覺夢,不知所在,當其所遇,無不自得,何為在此而憂彼哉。
〔疏〕夢是昏睡之時,覺是了知之日。仲尼顏子,猶拘名教,為昏於覺夢之中,不達死生,未嘗暫覺者也。
且彼有駭形而無損心,
〔注〕以變化為形之駭動耳,故不以死生損累其心。
〔疏〕彼之孟孫,冥於變化,假見生死為形之驚動,終無哀樂損累心神也。
有日一宅而無情死。
〔注〕以形骸之變為旦宅之日新耳,其情不以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