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60700000021

第21章

疏波頗三藏者按傳云波羅頗迦羅蜜多羅唐言作明知識或云波頗此云智光中天竺人也本剎利王種姓十歲出家隨師習學誦一洛叉大乘經可十萬偈受具已後便學律藏博通戒網心樂禪思又隨勝德修習定業因循不捨經十二年後復南遊摩伽陀國那爛陀寺值戒賢論師盛弘十七地論因復採聽以論中兼明小教又誦一洛叉偈小乘諸論傳燈受教同侶所推承化門人般若因陀羅跋摩等學功樹勣深達義網今見領徒本國匡化王臣所欽波頗與道俗十人展轉北行達西面可汗葉護衙為戎王信伏時武德九年高平王出使入番因與相見將使東歸而葉護君臣留戀不許王即奏聞下敕徵入乃與高平王同來謁帝以其年十二月達京敕住興善寺翻譯等然今鈔引般若燈論序云貞觀元年即武德九年改貞觀元年也。

鈔云十一月二十日傳云十二月傳且通舉耳鈔云頂戴梵文至于京輦傳由高平王奏請宣入有小異耳。

▲鈔波頗蜜多亦梵語之略且如上傳唐言朋友者傳云作明知識知識即友義也。

▲言附杙(音亦橛也)傳身舉烟召伴者據曇無竭傳說過龜茲沙勤諸國登葱嶺度雪山障氣千重層氷萬里下有大江水急若箭於東西兩山之脇繫索為橋十人一過到彼岸已舉烟為識後人見烟知前已度方得更進若久不見烟則知暴風吹索人墮江中(故此云舉烟召伴也)行經三日復過大雪山懸崖壁立無安足處石壁皆有故杙孔處處相對人各執四杙先拔下杙手攀上杙展轉相代三日方過乃到平地至罽賓國(即附杙傳身也)上傳說曇無竭往西域今敘三藏自彼而來故先附杙傳身度雪山而次過索橋也。

▲言冐氷霜而越葱嶺者據法顯傳云葱嶺冬夏積雪有惡龍吐毒風雨沙礫山路艱危壁立千仞奘三藏又云葱嶺據贍部洲之中南接雪山北是熱海東漸烏鎩西極波斯縱廣統國各數千里冬夏積雪巖崖隘嶮過半已下多出山葱故用名焉昔人云葱嶺停雪即雪山也今親目覩則知其非雪山乃葱嶺之南。

▲言犯(干也侵也)風熱而度沙河者法顯傳云自長安西度流沙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為準東西人骨以標行路耳屢有熱風惡鬼遇之必死今三藏自彼而來先過葱嶺次度流沙也。

▲言娵觜者(上子于切下音咨)爾雅云娵觜之口營室東壁也注云室東壁(營室即室宿合是壁宿在室宿之東故云營室東壁)星四方似口因以為名其年壁宿直歲即下亥年也。

▲言秦徵重壽等者傳云鳩摩羅耆婆此云童壽以童稚時已有耆壽之智或云羅什羅字梵語之略也以其善解文什故云羅什即華梵相兼也言苦用戎兵者以前秦符堅時有德星現於外分野遣呂光伐龜(音丘)茲(音慈)取什公已如前引。

▲言漢請等者漢明帝夢金人飛空而至明旦召之通人傳毅曰聞西域有神人其名曰佛陛下所夢將必是乎帝悅即遣郎中蔡愔博士秦景等往天竺尋訪佛法行至中途果見摩騰竺法蘭白馬馱經像而來乃同至洛陽教法始興也詎可下比對顯勝(奏見音現也)。

鈔耆闍法師者法華玄義云耆闍寺凜法師立一即毗曇二即成實論三即大品三論四者法華云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五即涅槃華嚴等常住佛性本自湛然也六即染淨俱融法界普圓義。

▲言前四名即衍公四宗者即隋朝大衍法師所立然以後二宗不同故今但云前四名即衍公也此凜法師但以如幻法名不真宗真空理為真宗並是衍公不真宗故故次破云其三與四但法喻之別也衍公真實宗明法性真理佛性等教即凜法師常宗也。

▲言在立宗之初者宗趣通局之初也彼當破之言又真宗下玄義亦云真若非常真則生滅常若非真常則虗偽。

▲言但法喻之別者三不真宗但以幻化等喻顯真理即與第四真宗但法喻異耳何分二宗耶以有此等妨難故疏並不引也。

疏第二明西域等者探玄記云即西域本立性相二宗今現傳性相二宗依附於彼多異少同。

鈔然真諦等者問真諦等亦是西域法師何以敘此方中收由探玄記科屬西域故以然字牒之而答也以親到此方判教故屬此方中收下二大德只在西方分教不來此土故別為西域耳言笈多者具云達摩笈多此云法密隋開皇中至京城然前不敘此師今所以指者以下立宗中敘故。

▲鈔那爛陀者此云施無厭者按唐三藏傳云贍部洲中寺之最者無高於此矣五王興造供給倍隆故因名焉其寺有五院或云九院同一大門周圍四十八里閣高八丈許並用甎壘其最上壁猶厚六尺廓三重墻亦甎壘高五丈許中間各繞極深池壍備有華畜嚴麗可觀自置已來防衛清肅女人非濫未曾容隱常住僧眾四千餘人外客道俗通及邪正乃出萬數皆周給衣食無有窮竭故復寺號為施無厭也(以前云菴沒羅園中有池池中有龍名那爛陀寺近龍池從彼立名又云佛昔為王建都此地常行惠施物念其恩故名也)中有佛院備諸聖迹精舍高者二十餘丈佛昔於中四月說法彼國常法論師有智識清遠王給封戶乃至十城漸降量賞不減三城現有受封大德三百餘人通經已上不掌僧役自烏耆已西被於海內諸出家者皆多義學任國諸師皆無隔礙故學徒博聞該贍也。

▲言按唐三藏傳似智光乃戒賢弟子者故傳說南印土般若麴多明正量部造破大乘論七百頌時戒日王討伐至烏茶國諸小乘師寶重此論以用上王請與大乘師決勝時王作書與戒賢可差四僧善大小內外者詣行在所擬有議論時戒賢差弟子海慧智光師子光及奘應命而行評曰此智光決戒賢弟子也又按傳說那爛陀寺大德師子光等立中百論破瑜伽等義奘曰聖人作論終不相違但學者有向背耳因造會宗論三千頌以呈戒賢諸師稱善准此則奘師在彼時師子光等已立中百論宗既云師子光等必智光亦在其中奘師雖為會通應後時智光中百論盛行故與戒賢同時在那爛陀寺弘宗也若今鈔兩楹猶未定斷。

鈔無行禪師書云等者正證西方有其二宗兼證其勝劣也言玄飈纔舉者龍猛持亦幡五天立論無有勝者今云玄飈恐是斯類言無著牽羊者意說無著宗義墮故也此用左傳彼云宣公十二年春楚子圍鄭旬有七日鄭人卜行成不吉卜臨(去聲呼也)于太宮且巷出車吉國人大臨(去聲)守陴者皆哭楚子退師鄭人修城進復圍之三月克之入自皇門至于逵路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聽其俘諸江南以實海濱亦唯命其翦以賜諸侯使臣妾之亦唯命若惠顧前好徼福於厲宣桓武不泯其社稷使改事君夷於九縣君之惠也孤之願也非所敢望敢布腹心君實圖之左右曰不可許也得國無赦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幾乎退三十里而許之平潘尫入盟鄭伯之弟子良出質又宋微子啟紂之庶兄武王既克殷啟乃持祭器造于軍門肉袒面伏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武王乃什之(注曰肉袒牽羊示為臣僕也)言翎羽暫騰者翎羽即羽扇也此用諸葛武侯秉白羽指揮三軍令龍樹宗論義亦然也言陳那亂轍者亦左傳魯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即莊公也)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能未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于長勺(音杓)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車迹也)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鈔躬親問之者探玄記說賢首自問日照三藏云西域諸德於一代聖教頗有分判權實以不日照云近代天竺那爛陀寺同時有二大論師一名戒賢一稱智光並神解超倫聲齊五印羣邪稽顙異部歸誠大乘學人仰之如日月獨步天竺各一人而已以所承宗別立教不同等。

疏戒賢遠承彌勒等者先有室商佉王威行海內酷虐無道摧殘釋種拔菩提樹絕其根苗選揀名德三百餘人坑之餘者悉充奴[(上/矢)*(入/米)]時戒賢將就坑為賊擎出潛淪草莽後復於那爛陀寺盛興佛法(其室商佉王即為戒日王所滅戒日王因至菩提坑發願若我有福統臨海內堪見佛法願菩提樹從地而生言已尋視菩提已萌坑中上踊遂舉其誅室商佉王也)當奘師見時已年一百六歲眾所欽重號正法藏戒日王增邑十城科稅以入戒賢以其所得成立寺廟焉言遠承彌勒無著者無著初得小乘空觀意謂未安因乘神通往兜率天諮問彌勒菩薩為說大乘空觀還閻浮提如說思惟即便得悟時地六震既得空觀因此立名阿僧佉此云無著爾後數至兜率問大乘經義還人間為人說之人多不信因發願請彌勒下閻浮提解說大乘彌勒如其願夜下人間放大光明廣集有緣於說法堂誦出十七地經隨誦隨解經于四月夜解之方畢雖同一堂聽法唯無著得近菩薩餘人但遙聞聲無著夜聞晝即解說釋曰戒賢盛弘十七地論(即瑜伽論是也)木因彌勒誦出解釋無著復申解說故云遠承也言近踵護法難陀者據二師注唯識等義西域弘唯識者乃杖林山勝軍論師亦奘師所宗今云戒賢近踵者以瑜伽唯識並法相宗唯識乃瑜伽十支中高建法幢一支也故作此敘耳或護法難陀非唯弘唯識也。

鈔護法難陀未有得聖之文者准唯識摳要云護法菩薩臨終之日天樂霄迎悲聲動域空中響報婆羅門曰此是賢劫千佛之一佛也若爾乃權菩薩也今就迹而言亦當時英彥爾英謂英傑彥謂俊彥言近踵者足踵謂後人躡前人之踵迹也。

鈔具如西域記及三藏傳廣說者傳云奘歷諸國風聲久遠將至其寺眾差大德四十人迎奘至莊宿即目連本村也明日食後僧二百餘俗人千餘擎輿幢蓋迎引入都會與眾相慰問訖唱言令住寺又差二十人引至正法藏所即戒賢論師也年百六歲眾所欽重故號正法藏博聞強識內外大小一切經書無不通達奘禮讚訖並命令坐問從何來答從脂那國來欲學瑜伽等論問已涕泣召弟子覺賢說舊事賢曰和尚三年前患困如刀刺欲不食而死夢金色人曰汝勿厭身往作國王多害物命當自悔責何得自盡有脂那僧來此學法已在道中三年應至以法惠彼彼復流通汝罪自滅吾是曼殊師利故來相勸和尚疾今損矣正法藏問在路幾時奘曰去三年矣既與夢同悲喜交集禮謝訖寺素立法通三藏者員置十人由來闕一奘風聞便處其位日給上饌二十盤大人米一斗(即粳米也大如烏豆飯香百步唯此國有王及知法者預焉)檳桹豆蔻龍惱香乳酪蜜等淨人四婆羅門一行乘象輿三十人從然唯二十日過此漸減通一經者猶給五盤五日過已復依僧次奘請戒賢講瑜伽論聽者數千人十有五月方一徧重為講九月方了自餘順理顯揚對法等並得咨稟然於瑜伽偏所鑽仰經於五年晨夕無輟將事博識未忍東旋賢誡曰吾老矣見子殉命求法經途十年方至本國今不辭老朽力為申明法貴流通豈期獨善更參他部恐失時緣智無涯矣唯佛乃窮人命如露非旦即夕即可還矣便為奘俶裝贐送付給經論奘因至西鉢伐多國停二年學正量部根本論攝正法論等却東還那爛陀參戒賢已復往杖林山勝軍論師居士所學唯識決擇論意義論成無畏論等首尾二年從於此方漸東旋也准此奘師所學非一師歸本國偏宗戒賢故云即唐三藏所師宗也。

疏第二時中下疑云第二時中即依遍計說一切諸法自性皆空而實依圓是有何故但說於空不說依圓是有耶釋意云第二時雖依下縱然依佗下奪或上彰勝前下彰劣後可知。

鈔至下當辨者三性空有即離義中辨也言此有兩重者初說因緣故諸法生明是依佗故有次說諸法皆空即約徧計故咸空(上疏云依徧計所執說諸法皆空)三具說三性徧計所執都無體用故空依佗圓成離執寄詮名有二智境界故(依佗俗智境圓成真智境)此以第三時疏中三性一句解前二時之意。

▲二者下第二重雙取疏中具說三性三無性等二句為一對影前第二時三無性皆空第一時三性皆有第三時雙具三性三無性故非空非有也初時三性皆有者如所執實我為遍計色心等法為依佗生空之理即圓成也餘二教可知(上釋兩重大意也)。

▲故唯識云下釋三無性義也清涼釋云謂依遍計所執性說相無自性性由彼體相畢竟非有猶如空華繩上蛇故依佗起性立生無自性性此如幻事託眾緣生無所妄執自然性故依圓成實性立勝義無自性性謂即勝義由遠離前遍計所執我法性故既依三性無立三性未說三性亦有而但說三無性空故云佛密意說也。

▲謂若顯了說者成立第三教也對前密意云顯了對前不具云雙明謂不礙緣生故說有三性不礙無性故說三無性方是不即不離為中道也。

鈔下說十重者即別會二宗之初疏標十重別是也言且就深密略有四義者十重猶約宗通論四義專在深密望前二時說也一即前鈔之中第二重二即第一重問前及下鈔皆云三性空有此標何言心境空有耶答有二意一云三性心境影略而明謂深密三時約三性立妙智三時約心境立故互影取各具二義也二云彼宗三性亦約心境也依圓為心是有以五位百法皆唯識故總名為心識自性故(八識心王)識相應故(五十一位心所)識所變故(十一種色法也)識分位故(二十四種不相應行)識實性故(六種無為)五位之中前四位依佗有後一位圓成有遍計所執我法等皆名境心外境故俱空也准此前正立中應云前二時教不說唯識故或有或空今第三時俱明唯識則境空心有為中道也。

鈔此中且約下正釋疏中徧計空依圓有對二時論了不了也且者不盡之義此正立中雖標四義且約前二義明故今約第二義合前正立中明第一義故有二義也有本鈔云屬第三時含約三性三無性論者義亦通也以前第三時中含兩重義故正屬此義也言餘二門下即別會性相二宗中一乘三乘別一性五性別中顯隱以明謂性顯則相隱相顯則性隱也然約深密此四門中雙具三性三無性為了但說三性等為不了境空心有為了心境俱空為不了一乘為不了三乘為了一性皆成佛為不了五性有不成佛為了也若後妙智於四門義皆反此以論了不了也。

疏此依深密所判者即第二卷云世尊初於一時在施鹿林中唯為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法輪雖是甚奇而有上有容是未了義世尊昔在第二時中唯為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法輪雖更甚奇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世尊於今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法輪第一甚奇無生無容是真了義。

疏二智光論師遠承文殊等者以文殊諸經中說法多顯般若旨趣而龍樹造智論中論正申般若旨趣故云遠承也。

▲近稟青目青辨者賢首本云近稟提婆青辨故無行書亦云龍樹提婆也今所以改之者龍樹第十三提婆十四(二十八祖中)今分遠近不可以提婆為近稟故又提婆造百論今取青目青辨對護法難陀等皆是注家故今改作也中論序云天竺諸國敢預學者之流無不翫味斯論以為喉襟其染翰申釋者甚亦不少今所出者是天竺梵志名賓羅伽秦言青目之所釋也其人雖信解深法而詞不雅中其間乖僻煩重者法師皆裁而裨之(法師即什公也)西域記云清辨論師外示僧佉之服內弘龍樹之學聞護法菩薩在菩提樹宣揚法教乃命門人往問訊曰仰德虗心為日久矣然以宿願未果遂乖禮謁菩提樹者誓不空見見當有證稱人天師護法菩薩謂其使曰人世如幻身命若浮未遑談議竟不會見論師由是乃還本土靜而思曰非慈氏成佛誰決我疑遂於觀音像前誦隨心陀羅尼經涉三年菩薩現身謂曰何所志乎對曰願留此身待見慈氏菩薩曰人命難保宜修勝善生覩史天乃見慈氏論師曰志不可奪也菩薩曰若其然者宜往馱那羯[石*禁]國城南山巖執金剛神所至誠誦持金剛陀羅尼當遂此願也於是往而誦之三載之後神出問曰伊何所願論師曰願留此身待見慈氏神曰此巖石內有修羅宮如法行請石壁當開開即入中慈氏出世我當相報矣於是又誦持三載乃呪芥子以擊石壁壁乃開論師乃與六人入石壁入已還合。

鈔等取涅槃法華等者若心境皆從緣生即空無性平等一味不礙二諦者顯依般若及中觀論十二門論百論智論等兼法華涅槃等若今趣寂二乘等普得成佛者顯依法華涅槃等兼依智論等也。

疏心境俱有等者廣鈔云心為能緣即第六識心境為所緣即四諦理等各執為有故。

▲境空心有者謂唯識觀遮外妄境名義自性差別唯有心也唯遮境有故境空(即徧計所執心外實我法皆空也)識揀心空故識有故云唯識道理。

▲言心境俱空者謂所緣若名義等境既空能緣識心不立故中邊論云以塵無有故本識即不生。

鈔上約心境空有乃至蓋影略耳者准此故知二宗所立各有心境三性二義故前後影略也言今約三性空有者初教緣生定有即是遍計以言總相執為定有為破執實我故說緣生法決定是有次教依他似有後教緣生即空平等一味是圓成也從淺至深故是則前約合故但名心境今就開義分為三性故如上二宗中前約於心境此亦約於三性故云影略也或可就自宗中前亦約於三性今亦約於心境故云影略也。

▲鈔如空澤之空者下有水曰澤今以小乘聞空時如曠野中空無水草之空也言故經者即廣百論所引契經也弘決志指為楞伽經第四無常品中文也經音義云寧者願詞也。

▲鈔但除其病下二句即淨名經問疾品中文也天台疏云如火是燒法若觸燒痛謹慎不觸即是除病不可除火除則失溫身照暗成食等用以況但除小乘緣生實有之執而不除緣生之法。

▲鈔不存依佗者不同相宗存於依佗但空徧計也顯依佗亦空故也。

▲言平等一味下此中含二義一法性宗緣生無性故空空即圓成更無二體則依佗性上無徧計性故依佗即空空即無性之理故密嚴經云名為徧計性相是依佗起名相二俱遣是為第一義圓成真空依佗緣有二體既同何故法相要留依佗但空徧計耶二空宗三性如空華依病眼第二月依捏目及本月而有故名依佗迷情計為實有即是徧計二義雖別所目之法不別此等皆無所有方名圓成但約依佗徧計空理而說亦無其體故說三性皆無性不同法相宗依於三性密意說三無性如廣鈔說已上亦以第三時教意釋前二時教也。

鈔題云分別明菩薩者題謂人題顯造論人也言人譯異者翻譯之人異耳謂分別明是波頗所譯智光是日照所譯也或譯造論之人名成異耳會義即同言釋論稱般若燈者問既釋中論云何稱般若燈故此答也意顯本論釋般若故故今本論中般若之理幽隱難彰之處如燈照了般若之燈釋論從本論以彰名依主釋也。

▲言體即般若者論中所明般若云智體也照了諸法如燈用也般若如燈持業釋也故彼論序云借燈為名者無分別智有寂照之功也然般若燈論即中論異名彼序云般若燈論者一名中論有五百偈龍樹菩薩之所造也准此則以全所釋論名為能釋論目也以今有十五卷分別明菩薩造故異本中論也。

▲鈔但依賢首引耳者探玄記云此三次第如智光論師般若燈論釋中具引蘇若那摩訶衍經說此云大乘妙智經此昔所未聞也然今波頗所譯論中即無是說恐是日照引出說耳。

▲言或云即般若經等者若據論說頻引諸部般若皆逐一標名豈獨此經而轉名大乘妙智耶故鈔主疑之而言或云也問論標為分別明菩薩今以義會乃是智光未審是戒賢弟子智光否答據波頗親依戒賢學十七地論當貞觀之初至此方奘師亦貞觀之中往天竺而師子光等已造論破瑜伽恐是時智光已有釋論解中論偈而波頗於彼傳來故譯也所以不妨智光是戒賢弟子而同時弘宗於那爛陀也。

鈔然此二三時下第二辨順違下一段鈔文科分為二。

初總相和會(二)

初賢首正會(二)

初問(然藏)後答(二)

初總答(自答)後別釋(二)

初無會(言無)二可會(三)

初總標二門(言無)二別釋二門(二)

初深密二意(二)

初攝生寬俠(初門)  後言教具缺(二約)

後妙智二意(二)

初益物漸次(第二)  後顯理增微(二顯)

後總結上意(依此)

後清涼出意(三)

初總解二了勝劣(今觀)二翻相宗了為不了(三)

初總明(二者)次別釋(二)

初攝生寬成不了(四)

初牒彼所立(何者)  二約喻反難(則得)  三約法反難(純菩)  四結成不了(是故)

後言教具成不了(四)

初牒彼所立(又如)  二約喻反難(言皆)  三約法反難(法華)  四結成不了(是故)

三結成(上二)

三出疏不引所以(恐法)

二別消疏文(疏文)

鈔藏和尚起信疏者此圭峰未移疏於論文下作注以前之古疏也當上卷伍張中文鈔。

▲各合為人悉檀者悉檀梵語此云義宗然有四種為佛所說法有此四宗義類故一世界二為人三對治四第一義若天台云悉者布也檀者此云施也若會此二義者以四義宗布施於眾生皆令霑益今言各各為人者謂或聞說空則戒定慧增長或聞說有則戒定慧增長以為眾生便宜不同故天親龍樹等宗師得佛意故不假和會亦攝論四意趣中眾生意樂意趣也於一法中或讚或毀等又成實論云佛說內外中間之言遂即入定時五百羅漢各釋此言佛出定後同問世尊誰當佛意佛言並非我意諸人愧復問既不當佛意將無得罪不佛言雖非我意各順正理堪為聖教有福無罪等故不須會也。

▲鈔即可會者以護法清辨等立宗諍故所以會之。

▲鈔一約攝生寬狹(約人)言教具闕(約人及法)二約益物漸次(約人)顯理增微(約法)鈔既皆二義下法相宗中攝生寬故了言教具故了故云二義了攝生狹故不了言教闕故不了故云二義不了法性宗中益物皆當作佛故了顯理相盡故了故云二義了益物不等故不了顯理未盡故不了故云二義不了則二宗相對各有二了二不了於理則齊探玄記云二說各據別門互不相至豈有相違。

鈔今觀賢首意下探玄記敘初門竟斷云戒賢所判亦有道理敘後門竟斷云智光所判甚有道理既彼但云亦此云甚者意似偏許智光故今作此出賢首意也鈔凡小同居下以深密云普為發趣一切乘者凡以人天乘化小以四諦緣生化大以三性等化則菩薩與凡夫同居也次云彼三且約出世為言(意顯實被五乘機故)。

▲鈔雜以無稽首尚書云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注云無考無信驗也不詢專獨也終必無成故戒無聽用疏云為人君不當妄受用人語無可考驗之言勿聽受之不是詢眾之謀勿信用之問彼依深密等立此三時何言雜以無稽耶答以彼引勝鬘證一乘是密意破句讀文引楞伽證五性不曉無性之義成立趣寂聲聞便判法華論錯此等皆考之失據並無稽之言故云雜以也。

鈔上二本是下即攝生寬為了言教具為了今成二不了言後二又成下即深密中顯法性狹闕二不了今翻成了謂攝生中彼以唯大名狹以無小及人天故今小及人天凡有心者皆當作佛何名狹耶則汝謂狹此亦名了彼以言教唯大名闕以不具五乘故今以方便有三乘實唯一故何名闕耶則汝為闕此亦成了對前益物作佛為了及顯理相盡為了故下云四種了義皆在法性。

▲言四不了皆屬前宗者益物不等故不了顯理不盡故不了并此攝生寬故不了言教具故不了為四不了也其二宗所立初時一教彼此無諍故並不言但明中後二教耳。

▲鈔恐法相下問恐生是非故疏不引今鈔引之何不恐還生是非耶答疏文不引實乃恐生是非今還引者當體斯意蓋法義當途故難默耳反生是非之情豈當文意佛地論第四說聲聞藏去佛世百年後即分二十部而菩薩藏千載已前清淨一味無有乖諍千年已後乃興空有二種異論故說正法一千年也大乘宗義隨教無邊且論空有二宗佛滅後各隨所樂結集流行造論弘傳破執生解後學不知根源隨學即當故有異同故智論云佛以無倚心說弟子以無著心受能得解脫非如外道說聽皆以著心現世闘諍死入地獄當慎誡之。

▲鈔不可受一非餘者離世間品云受一非餘魔所攝持故言不可二文雙取者圭峰云如一人訪路一令南行一令北往不可雙取。

鈔其如二經等者深密妙智各有三時之文何故皆不許耶今為下答可對疏文出二經之意以善通達故。

鈔若得經意下是知聖教在乎得旨除患為功如二儀互闕故云離之兩傷猶目足更資故曰合之雙美是以昔人云通則文文妙藥執則字字瘡疣。

疏然欲會二宗等者已上西域本立竟自下明今現傳此方性相二宗或可上唯約二經對辨但明二經之意各別為機此約宗計所宗非唯一經其意寬通故別會之。

疏三一權實者三一皆通權實也。

鈔以有聲聞等者一切有情大分五類一從無始來第八識中或惟有聲聞菩提無漏種以聲聞乘法化之二或唯有緣覺菩提無漏種以緣覺乘法化三或唯有菩薩菩提無漏種以菩薩乘法化四不定性復分四別以無漏種本有寬狹故謂三乘菩提種性中或有二有三而發心修行先後不同一聲聞緣覺不定以聲聞緣覺乘法化之二聲聞菩薩不定以聲聞菩薩乘化之三緣覺菩薩不定以緣覺菩薩乘法化之四聲聞緣覺菩薩不定以聲聞緣覺菩薩乘法化之今鈔只就此寬處云不定性人通成三乘五總無前三乘無漏種子名無種性以五戒人乘法化或十善等天乘法化也。

疏又初二卷等者探玄引第二云乃至更說法要謂相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乃至諸聲聞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同此一究竟更無第二乘依此故密意說言唯有一乘非於一切有情界中無有種種有情種性或鈍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別解云此約三乘同一所觀無性道故密意說此名為一乘理實三乘各證涅槃非是一也(上並是探玄文)。

鈔雖明有性無性者通妨也妨云此科正明三乘為了何故引經言有性無性耶故此答也可知。

▲鈔小乘中說者佛性論第一云薩婆多等諸部說一切眾生無性得佛性但有修得佛性菩薩十迴向已上即得佛性今約不許有佗方佛者云釋迦一人有大覺性(准百法鈔此宗但許一三千界中有佛出現不許餘三千界別有佛出不唯同時別無亦立理唯一世尊普於十方能教化故若不爾者於薄伽婆功能有礙又若有一處一佛於中無教化能餘亦應爾此引證云契經說無處無位非前非後有二如來出現於世此會違者問若餘三千世界無佛者何故梵王經說我今於此三千大千諸世界中得自在轉有宗會云彼有密意謂若世尊不起加行唯能觀此三千大千若時世尊發起加行無邊世界皆佛眼境故無相違也)。

▲鈔次一向成下圭峰云此是彼宗指法性唯說一乘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得成佛為第二時教非深密經本文深密判第二時但說空也鈔有性皆成下唯有菩薩菩提無漏種者名一分及聲聞菩薩不定緣覺菩薩不定名半以不定性中非全故即一分半眾生皆有大乘性故成佛非不及也聲聞定性緣覺定性無種性此名三分及四不定性中聲聞緣覺不定云半即三分半眾生無大乘性故不成佛非大過也。

疏又勝髮經等者經云若如來隨彼所欲而方便說唯有一乘無有二乘法苑云此意即顯攝二乘人說一乘者隨他意語彼宜聞故亦是方便說有一乘又玄贊云如勝鬘經所說一乘是權三乘實故。

疏大般若下以經初善勇猛請說般若等如來讚歎已復問言汝以何意請問般若菩薩言我欲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故請問般若何以甚深般若通攝聲聞獨覺菩薩乃至正等正覺一切法故等同疏文陳此意畢如來方說般若空義玄讚疏云諸論雖說聖亦迴心今說不受變易生死以迴心者故言未入正性離生又大般若四百六十五云若成第八已成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能入菩薩正性離生無有是處乃至成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已能入菩薩正性離生必無是處(言第八者以見道苦法忍望前七方便名第八也)。

鈔五段引經等者前三段單引經四引楞伽經莊嚴論瑜伽論依附經文例引出之五引善戒經地持論附之而出雖此段中亦附瑜伽論然與前第四段中瑜伽論合故但是附出地持論是以下云三論附出也。

▲鈔不定性人下梁攝論第十五云小乘說聲聞若至頂位不定性以不免四惡趣故若至忍位名為定性以免四惡趣故(百法鈔云加行四位中初位具造三界五趣業第三忍位但造人天業不造三塗業故)故俱舍二十三云轉聲聞種性而成佛三餘麟角佛無轉一坐成覺故長行論釋曰聲聞種性暖頂已前(煖頂二位名不定性)容可轉成無上正覺若得忍位無成佛理謂惡趣已超越故菩薩利物為懷必往惡趣彼忍種性不可迴轉是故定無得成佛義聲聞種性暖頂忍三皆有可轉成獨覺義在佛乘外故說為餘麟角佛言顯麟角喻及無上覺暖頂忍世第一並無移轉向餘乘義皆以第四靜慮為依一坐便成自乘覺故此以四善根為緣覺及菩薩定性。

▲今言未入見道者聲聞忍位已前緣覺及小乘六度菩薩暖位已前為不定性也言若入見道者問若言入見道為正定者何故下鈔說世第一位為正定耶答下鈔約世第一決定近能引入見道故作是說問淨名云若見無為正位者不能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公注云苦法已上也(謂見道十六心苦法智忍已上八無間八解脫證入擇滅無為得初果也此上方為正定位也)則與今鈔正同何故前梁論等說入忍位為定性耶答前諸論等約尅體而言云至忍位定性也淨名及今鈔皆約聲聞定性者相顯處說云見道已去定性故不相違是以梁論亦云小乘說若得未知欲知等三根(見道已去)則名定根已得聖故若未得定根性則可轉小為大若得定根性則不可轉小為大若爾梁論前文何故說至忍位名為定性耶答以免四惡趣故問准涅槃說五果迴心八六四二萬十千劫方至十信何故鈔今依般若未入正性離生之言說聲聞見道終無迴心作菩薩人耶答此般若經為約漸悟(從小至大名漸)二乘劣根(廣慧二乘對大乘名劣)說大乘法未顯大乘特(奇也)異(未說五果迴心故)猶尚隨彼小乘宗轉變理門(隨順彼宗轉大乘理且作是說故也)帶小說大故云入見道後不許迴心理實二乘五果皆許迴心則般若涅槃各別約一類不定者說也鈔至下更釋者離世間品疏抄云正性離生即見道異名一名聖諦現觀一名正性離生一名正性決定言正性者有釋云正性即是涅槃之理體性離邪妄故名為正性言離生者即見道無漏智名離生生者謂道所迷煩惱能令有情三界受生故名為生或能令有情善根不熟名生故離生有二初離却生二離生澁等。

疏深密第二大意同此者即前探玄所引非於一切有情界中無有種種有情種性等此大意與大般若同也。

疏又云一切等者此文連前探玄引文也連次云何以故由彼本來唯有下劣種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恐畏眾生故。

疏又十輪下地藏十輪經第九云為聲聞乘補特伽羅說聲聞法不為彼說獨覺乘法及大乘法為獨覺乘補特伽羅說獨覺法不為彼說聲聞乘法及大乘法為於大乘補特伽羅說大乘法不為彼說聲聞法獨覺乘法隨諸有情根器所能說法釋曰既隨根器定故說三乘法故疏云皆性定五故。

疏故楞伽下四卷云有五種無間種法性七卷云有五種種性十卷云我說五種乘性證法三經廣釋大同小異其第五無性下性宗中引釋即十卷文也。

▲言大莊嚴論者即種性品論云種性有體由四種差別一由界二由信三由行四由果由界差別者眾生有種種界差別應知三乘種性有差別由信差別者眾生有種種性信可得於三乘隨信一乘非信一切若無性差別則無信差別由行差別者眾生行行或有能進或有不能進若無性差別則亦無行差別由果差別者眾生菩提有上中下因果相似故若無性差別則亦無果差別(次下論釋有性竟次釋無性有二種謂時邊畢竟即下疏引者是今同楞伽皆順相宗引也)。

▲言及瑜伽者三十七云補特伽羅成就者略有四種有聲聞種性者以聲聞乘而成就之有獨覺種性者以獨覺乘而成就之有佛種性以無上乘而成就之無上種性以善趣而成就之。

疏善戒地持者即菩薩善戒經并地持論也據開元錄云菩薩地持經亦名菩薩戒經亦名菩薩地持論今編入律中存其經名除論錄目故今在律藏中名地持經也今鈔引者名論爾若善戒經即善行性品經云菩薩發菩提心名之為支菩薩隨發心行具足得阿耨菩提是故名支(由經標十法攝一切善法第一名支若地持第一名持上即有種性者也)若菩薩性者雖復發心勤修精進終不能得阿耨菩提是故當知非因發心勤修精進有菩薩性以是義故菩薩性者名之為支若地持論即種性品文云初發心名為菩薩行方便持菩薩依行方便滿足阿耨菩提是故當知雖不發心不修行方便猶得名為種性持評曰經論大同小異疏中撮略二處文爾其但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者此清涼義用瑜伽等意非善戒地持等文故然次疏云無性瑜伽亦同此說者意雖似言上瑜伽三十七云無種性者以善趣而成熟之亦同此善戒經說其實以善戒經同瑜伽論中說也思之。

鈔彼論云種性有二一有種性二無種性等者若地持論云云何種性略有二種一者性種性二者習種性性種性者是菩薩六入殊勝展轉相續無始法爾是名性種性若從先來修善所得名習種性若菩薩戒經云云何名性性有二種一者本性二者客性言本性者陰界欲入次第相續無始無終法性自爾是名本性客性者謂所修集一切善法得菩薩者是名客性然鈔舉有無二性恐是性習二性未敢詳定。

▲言無始法爾等者法華明鈔言總意別故意顯第六意處中第八識內(以三科攝百法中十二處攝法第六意處收八王故故八在六內)含藏無漏勝種子故不同自餘有漏諸法故名殊勝自無始來法爾而有展轉相續窮未來際相續不盡(種子引種子故)即性種性也以此種子在藏識中第八識體屬意處攝是故總名六處殊勝而言亦云下正是七卷楞伽第二云五者無性復次大慧此中亦闡提何故於解脫中不生樂欲已捨一切善根故謂謗菩薩藏言此非隨順契經調伏解脫之說作是語時善根悉斷不入涅槃十卷楞伽云不得涅槃四卷楞伽第一云不般涅槃故善戒等不能得無上菩提之言全同楞伽不得涅槃之義以前段疏引但言五者無性不引彼楞伽經釋無性之義經文故今例釋疏家不欲繁文但言亦云也。

音釋

(子亦切功也積字)。

(如震切八尺曰仞)。

(力的切小石也)。

(所界所黠二切矛也音曬)。

(魚檢切山嶮也)。

(魚記切致果也)。

(於斟切安和悅兒音音字)。

(旬為切國名)。

(音累壘山名)。

(布遙切狂風也)。

(婢支切城上女牆也)。

(奇歸切九逵道也)。

(芳符切云軍所獲也左氏傳曰以為俘馘)。

(魯丁切箭羽也)。

(古么切要也求也又古弔切驍字)。

(居衛切利傷也)。

(甫遙切杓柄也)。

同类推荐
  • 革除遗事

    革除遗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Metaphysics

    Metaphysic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武韬

    武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修真历验钞图

    修真历验钞图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金谷怀古

    金谷怀古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剑斗凡劫

    剑斗凡劫

    人妖魔三族并立,神州分裂。少年叶洛,从他走入这个世界,就注定了不同寻常。迷离的身世、遥远的复仇之路、连连不断的奇遇,集天地之灵力,修不世之神功,得上古之神兵,破万年之凡劫!而当目标越来越近的时候,他才发现,原来,这万载的轮回,世事的无常,不过是一个人手中的棋子……
  • 公主复仇记之重封

    公主复仇记之重封

    她,曾经遗世独立,却终被卷入十五年前的阴谋纷争;她,曾单纯轻灵,却难以阻止为爱身心俱疲。一生一世一双人,却抵不过物是人非良人去。神兵忽现,龙图神秘失踪,当掩盖的真相一步步向她走近,当血淋淋地事实摆在眼前,是复仇还是放下?
  • 猎心强宠:帝少霸爱上瘾

    猎心强宠:帝少霸爱上瘾

    壁咚?床咚?这年头,不把什么地板、沙发、草地、马背通通咚个遍,怎么好意思叫霸道总裁!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男人强行认定她是他的仇人。“女人,六年前的账,我们该算算了!”“放屁!六年前我就不认识你!”“不认识?”某男欺身而上,眼神危险,“穿了衣服不认识,脱了是不是就认识了!”本以为他欺人太甚。当真相渐渐揭开,她才知道,他早已宠她入骨。
  • 分科

    分科

    分科………………………………分科………………………………
  • 故人来

    故人来

    提到上海滩里的风流人物,往往没人注意一个男人,那就是花生。苏银娣能真正记住他,不过是因为他一直跟在向寒川左右,也随别人叫他阿生。但若提到胜过百乐门的销魂窟人间天堂,那是很多浪荡子都心照不宣流连不离的地方。而幕后主人就是花生,那个有双桃花眼面若潘安的男人,同时他也是青帮里的大二辈人物,只是年纪小,被杜月笙好笑的尊称为小师爷。就是这样一个男子,三十未到就消殒世间,但每每让人烦躁时,好似又听到了他的笑闹声,夹在风里,恰似故人来、、、、、、
  • 凝欢2:乱舞

    凝欢2:乱舞

    他们本不该这么遇见,以这样无法逆转的身份。在追逐皇权的道路上,楚正越孤勇前行了多年,叶凝欢是唯一一个让他想要停歇的人——即使她生命中的光和爱都不是他。纵使是仇敌,他也冒着被天下人耻笑的风险,立她为后,陪她苦等一个渺茫的希望,亦是等自己绝境中的一线生机。宗室倾轧,见叔侄情谊;锦泰国威,留绝世红颜;千古一帝,为后世平顺。三个人的感情纠葛,江山为饵,天下为注,只为成全一个人的安稳快意。
  • 大器师

    大器师

    松源大陆上的铸器世家之子长天,背负着母仇父恨的使命,艰难的走出一条魔法修练之路,并用独特的魔法修炼成松源大陆上万人窥视的铸器秘籍《日月神籍》。并为了救出被魔法最高权威神芦塔禁锢的父亲,被迫用《日月神籍》令千年前魔法神复活。可是,魔法神的复活却为松源大陆带来了劫难,为了拯救整个大陆,他在朋友的帮助下,步入了艰难的人神之战。
  • 焚天帝尊

    焚天帝尊

    热血可沸海,一怒即拔刀,修炼至高无上者为“圣!”被定为没有任何修炼天赋的家族弃子,拼尽一切进入长生宗,追求属于自己的武道巅峰。然而面对现实的残酷,各方的咄咄逼人,他又该如何反应?天打雷劈,传承无数大能记忆,功法要多少有多少,各种传说中的战斗绝技更是令人惊叹,一身铁躯,镇压四方,战上天界,谁敢小觑!世人听此名声,皆叹大丈夫!
  • 你的将来我奉陪到底

    你的将来我奉陪到底

    天才叼着小丫头慢慢谈恋爱。她有超乎常人的听力,可以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包括过去时间里的。他是医学系天才学生,一心想学有所成,阻止他重病的母亲离开的步伐。原本都在过着平淡的生活,却因为她母亲的死,陷入了彼此都无法解开的局里。她听到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他为何最后得知真相,却不敢说出口?--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光依在:破晓

    光依在:破晓

    预言家加斯在惨死之前说过:你的终点将是被乱葬在山石之间。风靡位面的战王,太阿·圣菲达姆逆天而行,弑王而行。天昏地暗而雷霆霹雳,风狂雨怒且地裂山崩,岩浆蔓延,大陆下陷。王族、圣族、帝族的恩怨情仇。阴谋家、预言家的宿命邂逅。各大种族的矛盾纠纷。光天荣:我要结束这场恒久的战火,成为那个巅峰的王者,亿能王。热血沸腾的少年,将演绎一场精妙绝伦的奇幻史诗。哪怕万年逝去,光明依存,吾王依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