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61800000041

第41章

魏书多曲笔

魏收仕于北齐,修史正在齐文宣时,(高洋)故凡涉齐神武(高欢)在魏朝时事,必曲为回护。如《孝庄纪》,建义元年书齐献武王(高欢先谥。)与于晖等大破羊亻品于瑕邱。(《北史》不书。)二年书齐献武王与上党王天穆大破邢杲于济南,杲降,送京,斩于都市。(《北史》不书。)《前废帝纪》普泰元年书齐献武王以尔朱荣逆乱,兴义于信都。(《北史》不书。)又《尔朱荣传》内书,河阴之役,荣欲篡立,齐献武王及司马子如劝止之,乃仍奉庄帝。(《北史》谓刘炅助劝止之,而不及高欢等。)此皆深著齐神武之功也。孝武西迁为西魏,神武立孝静帝为东魏,则于西魏之君臣率多贬词。孝武之殂,则书宇文黑獭(即宇文泰。)即害出帝,(即孝武帝。)乃以南阳王宝炬僭尊号。(即文帝。)斛斯椿随入关,《北史》载其死后家无余赀,而魏收书则谓其狡狯多事,好乱乐祸,朝野莫不疾之。贺拔胜自魏奔梁,又自梁归西魏,感梁武之德,见鸟之南飞者亦不忍射。玉壁之战,追逐齐神武几获之。《北史》谓其垂翅江左,忧魏室之危亡,奋翼关西,感梁朝之顾遇。是固君子人也。魏收书则谓其好行小数,志大胆薄,周章南北,终无所成,致殁于贼中。此皆以其仕于西魏,故肆为诋訾。当时已谓其党齐毁魏,褒贬肆情,则其曲笔可知也。至《孝静帝纪》,历叙高澄无礼于帝,及帝逊位于齐文宣时,与宫嫔泣别,乘一犊车而去,后文宣行幸,常以帝自随,竟遇而崩等语。按魏收修书正在文宣时,方谄齐之不暇,岂敢直书其事?此必非收原本,乃后人取《北史》之文以足之。惟《后妃传》内,孝静帝后高氏,本神武之女,文宣妹也,而书帝崩后下嫁杨遵彦,亦似略无忌讳,故《丛考》前编谓非收原本,今细按之,正见收之谄附遵彦,欲以见其联姻帝室之荣,则此传实系收书,非钞《北史》之文也。遵彦,杨字也,史家书名不书字,今独书其字,尤见其谄而不敢书名也。然则收之书趋附避讳,是非不公,真所谓秽史也。

孝武帝与高欢不协而西迁,既入关,因闺门无礼,为宇文泰所。魏收在齐修《魏书》,宜乎详著其丑,乃《出帝纪》(即孝武帝。)并不叙及,但云帝为宇文黑獭所害,是犹存讳恶之义。或收修书时,孝武闺门之事尚未闻于齐故耶?

魏书纪传互异处

《魏书 道武宣穆皇后传》,(明元帝之母刘贵人。)魏故事,后宫产子,将为储贰,其母皆赐死,故后以旧法薨。然考纪传,道武以前,未有此事。《明元本纪》载道武将立明元为太子,召而告之曰:“昔汉武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与国政也。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于是刘贵人死,明元悲不自胜。据此则立子先杀其母之例,实自道武始也。遍检《魏书》,道武以前实无此例,而传何以云魏故事耶?《北史》亦同此误。

尔朱荣传

《北史》魏诸臣传,多与魏收书相同,惟《尔朱荣传》,当时谓荣子文畅遗收金,请为其父作佳传,收论内遂有“若修德义之风,则韦、彭、伊、霍夫何足数”等语。故《北史》此传多有改订。今按收书,大概著其功而减其恶,先叙其讨破万子乞真、(句)番和婆仑、(句)乞、步落坚胡刘阿如、(句)敕勒北列步若、(句)勒勤斛律洛阳、(句)费也头牧子等,详悉不遗。至葛荣作乱,则载其请讨一疏。明帝之殂,则载其请诛徐纥、郑俨一疏。立庄帝后,载帝加以柱国大将军一诏。擒葛荣后,载帝加以大丞相一诏,又进位太师一诏。平元颢后,载帝加以天柱大将军一诏。及荣死后,又载废帝追赠三诏。而于荣肆横无君,逞凶滥杀,及庄帝畏逼忧祸,潜谋杀荣之事,则不甚详。使阅者但觉功多罪少,此收之舞文也。《北史》则于讨破万子乞真等小贼不过隐括数语,其疏与诏一切删除。(此本《北史》体例如是,非专略于《荣传》。)而河阴之杀朝臣,(《魏书》谓千三百人,《北史》谓二千余人。)及庄帝杀荣之事,详叙之历历如绘,自是功罪各不相掩。然收书河阴之役,荣杀帝兄弟,并幽帝于别帐,将弑之,已使赵元则作禅文,因铸己象不成,乃还奉庄帝之处,亦终不能稍讳,则亦未大失实也。惟荣女先为明帝嫔,荣欲以为庄帝后,帝从祖莹言立之。此事《荣传》中竟绝无一字,则以此后后为齐神武所纳,故讳之。然则收非曲徇尔朱,乃曲徇高氏耳。

西魏书

魏自胡太后临朝,孝明帝崩后,尔朱荣起兵,沈太后、少帝于河,立长乐王子攸,是为孝庄帝。帝以荣肆横手杀之,尔朱兆等称兵害帝,立长广王晔;又以晔诏禅位于广陵王恭,是为节闵帝。(《魏书》谓前废帝。)高欢起兵讨尔朱氏,废节闵而立平阳王修,是为孝武帝。未几,帝与欢不协,乃西迁关中,依宇文泰。欢别立清河王子善见为帝,是为东魏,而孝武为西魏。按欢废节闵时,会朝臣议,佥谓孝文不可无后,故立孝武,天下共以为主。已三年,始西迁,是魏统自应属孝武。孝武崩,文帝立,文帝崩,废帝、恭帝继之,皆魏之正统也。魏收在北齐修《魏书》,欲以齐继魏为正统,故自孝武后即以东魏孝静帝继之,而孝武后诸帝不复作纪,此收之私见也。魏澹作《魏书》,以西魏为正统,自是正论。惜其书不传,故西魏文帝等纪年纪事,转见于《周文帝(即宇文泰。)纪》内。幸《北史》增《文帝》诸纪,名分始正,而《魏书》究不得为完书。近日谢蕴山藩伯另撰《西魏书》,以次于《魏书》之后,诚得史裁之正也。其采掇亦甚详,可称良史,惟列传尚有遗漏,如八柱国内少李弼、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十二大将军内少侯莫陈顺、宇文遵、达奚武、李远、豆卢宁、宇文贵、杨忠、王雄。按柱国本尔朱荣官号,荣败后,此官遂废,魏文帝以宇文泰功大,始命为之,其后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亦居此职。自大统十六年以前,任者凡八人,泰统百揆,元欣皇族,其余六人各督二大将军,分掌禁旅,出则征伐。是诸臣乃大统十六年以前功臣,虽皆宇文泰擢用,然是时魏祚未移,泰亦尚为魏臣,诸人方与泰比肩事魏,则皆西魏臣也,岂得无传。又苏绰在魏,仿《周礼》定官制,与卢辨同事,今绰有传而辨无传,亦属挂漏,曾属蕴山补之,未知增入否。

附谢蕴山答书

前过常州,快聆麈论,得慰积怀。昨惠手书,过蒙期许,拙诗复宠以序文,感何知之。承示《西魏书》挂漏处,极费清心。所有宗室内少元育、元赞,八柱国内少李弼、独孤信等,十二大将军内少侯莫陈顺等,诚属疏略。然断代为书,列传当有限制,尝怪汉之臧洪、陶谦、荀、公孙瓒、董卓、二袁诸人皆未臣魏,陈寿载之《魏志》,殊失史裁,范蔚宗收入《后汉书》是也。然黄初诸臣曾仕建安者甚多,使俱入《汉书》,则无此义例矣。弟为此书之初,搜罗周、隋两朝之曾仕西魏者,凡三百余人,《周书》列传非西魏臣者,十无一二,势难废《周书》而改为《西魏》,故拙撰列传,以宇文受禅为断,其下仕周、隋者,即不立传,虽尉迟迥、独孤信辈,勋业烂然,亦从删削。然《封爵表》载其爵秩大事,《异域表》载其勋略,柱国大将军之制载于《百官考》,似可与列传互为补苴,不致缺漏矣。此区区作书之旨,不识高明以为然否?大抵吾辈著书,得失参半,一人见识既单,精力有限,不得良友正之,则疑无从改订。尚祈不吝教言,尤荷高谊,吾兄近日著述如已脱稿,亦望寄示,或可效一得之愚也。诸惟鉴原是幸。

答谢蕴山藩伯书

承示《西魏书》断自宇文受禅,而以仆所指八柱国、十二大将军有不能尽入《西魏》者,具见斟酌苦心,仆深愧考核吸东,妄参末议矣。汉以后数朝皆以禅代为革命,其臣多历仕前后两朝,故作史者必先立限断。晋武时议立《晋书》限断,荀勖欲以魏正始为断,王瓒欲以嘉平为断,贾谧欲以泰始为断,后因张华谓宜用泰始,其议遂定。徐爰《宋书》旧本,列晋末诸臣及叛贼,并刘毅等与宋武同起义者,沈约修《宋书》,以桓玄、谯纵、卢循,身为晋贼,无关后代;吴隐、郗僧施,义止前朝,不宜入宋;刘毅、何无忌、诸葛长民、魏咏之、檀凭之,志在匡晋,亦非宋臣,遂一概删却。此皆古人先立限断之法。足下《西魏书》以宇文受禅为断,可谓扼要矣,然亦有未可尽拘者。陈寿《魏志》列入汉末诸臣董卓、陶谦、吕布、二袁、刘表等,诚有如足下所云,殊失史裁。然寿作《三国志》时,后汉尚未有正史,而诸臣事多与曹操相涉,不立传则记载不明。故仿《汉书》项羽、陈涉之例,遂列汉臣于《魏志》。及范蔚宗出,悉收入《后汉书》,而后汉、魏两朝人物,灿若列眉。足下《西魏书》列斛斯椿、贾显度、贺拔胜等传,正用《范书》例也。而《范书》中有荀一传,出仕即参曹操军事,始终为其谋主,佐成大业,则听其传于《魏志》可矣,而蔚宗以其心存汉朝,阻魏九锡,特入于汉臣内,此又作史者于限断之中寓变通之例。今西魏八柱国、十二大将军,虽多宇文泰擢用,其后又多仕于周者,然其先则与泰同官魏朝,且泰于魏文帝时尚不失臣节,其出师尝奉魏帝以行,所仿《周礼》六官,亦必奏而后著为令,非如操之目无汉献也,则与泰同立功于西魏者尚皆魏臣,况李弼、侯莫陈顺,当周闵帝受禅之年即卒;赵贵、独孤信,并以谋杀宇文护而被害,似不得尽指为周臣,而《西魏书》不列传也。如以仕周者不终于魏,则有《新唐书》传赵光胤、王处直之例在。二人皆唐臣,后历仕朱梁、后唐,而《新唐书》仍为立传,光胤则叙其历官知制诰而止,处直则叙其天复初封太原郡王而止,以此官犹是唐所授,以后则不复叙也。否则有《隋》、《唐》二书各传裴矩之例在。矩入唐为民部尚书,唐人修《隋书》,以其在隋朝事迹最多,特为立传。后宋祁以其说曹旦举山东之地归唐,又为立传于《唐书》。是一人两传,古亦有此例。西魏达奚武入周,有迎齐将司马消难、拒斛律敦等功,而其先战沙苑,战河桥,斩齐将高敖曹,败梁将萧循,皆魏朝事也。豆卢宁入周,有讨稽胡刘桑德等功,然其先从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平梁定,讨傍乞铁忽,皆魏朝事也。杨忠入周,有破齐师于晋阳等功,而其先从平潼关,破回洛城,斩齐将辛纂,擒梁将柳仲礼,皆魏朝事也。宇文贵入周,但有讨吐谷浑之功,而其先从尔朱荣擒葛荣,平邢杲,拒元颢,则尚在孝武以前,及从孝武入关,援贺若统,败尧雄,走任祥,降是云宝,亦皆魏朝事。魏文帝以金卮置侯上,射中者赐之,贵一发而中,帝即赐贵,且奖谕之,则更为魏帝所宠任者。窃意此诸人仍应补传于《西魏》,但叙其在魏立功之处,而入周后事迹,《周书》本有传,固不妨并存,似与《隋》、《唐》二书传裴矩、赵光胤、王处直之例相合,不必以其曾仕周,遂不入《魏书》也。前、后五代之人,多历仕数朝,最难位置。如后五代时,张全义附梁最密,而薛居正以其再仕后唐,则入于《唐臣传》;冯道历仕数朝,居正以其殁于周,亦入于《周臣传》,终觉未妥,故欧阳修另立杂传以处之。今以仕周者遂不入《魏书》,意虽严而事未备也。且前代各史,凡手创帝业,身未为帝,至其子始禅代者,皆听其入新朝纪内,而前朝不复立传。如《后汉书》不立《曹操传》,《魏志》不立《司马懿父子传》,《后魏书》不立《高欢传》是也。今《西魏书》以宇文泰为西魏功臣之首,特为立传,此与《后周书》立《杨忠传》同一卓识。泰既立传于《西魏》,而与泰同仕魏朝,同受魏封之人,反以其仕周遗之,转不免留全书之缺矣。承谕著书必资友朋订正,此诚大人先生虚怀集益之雅量,故仆敢再进瞽说,以就正有道焉。

北史魏书多以魏收书为本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天狱荒神

    天狱荒神

    天地崩溃之时,太初古皇炼制了封天塔;妖兽逆乱之时,太初古皇收服了四神兽;六界平定之时,太初古皇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天地重归平静,太初古皇进入宇宙灵界养息真元,却不料封天塔崩碎,净土世界分崩离析······至尊荒神叶霄身怀封天塔,被六御大帝围攻于虚无知地,重伤身陨,得太初古皇相救,转世重生。自此,净土世界的少年叶霄,将带着重组封天塔的使命,修炼大道功法,道武双修,逆天改命,踏登天路,修天炼道,重掌仙道秩序,统御六界众生,重塑极乐净土!
  • 许你一世繁华

    许你一世繁华

    晋安侯府中的小郡主陈琬八年琅琊学成归来,发现京城已是物是人非。曾说过要娶她做王妃的儿时玩伴推着要她嫁与那位高权重的佞臣;父亲晋安侯打着如意算盘替她安排相亲,让她嫁给自己的死对头;就连那刚刚登基的九五之尊,也说要让她入主立政殿……琅琊山上自由自在惯了的陈琬,怎可能会任凭这些人随意处置她的人生?自主的人生,要从自主的婚姻开始!(每日中午12:30更新,若有二更,必在21:30-23:30之间。学生党伤不起)
  • 蛇女救世江山谣

    蛇女救世江山谣

    她为救好友一命,甘委身于他拥之一夜,缠绵过后,是爱人还是敌人!被无良院长设计弄回不知名的古代,在那里不仅知晓了自己身世的来龙去脉,而且更遇上了让自己能为之纠结的人;但真相似乎并不是如此,是利用还是真心,种种阴谋在所谓的爱情面前能否经得住考验?【纯属虚构,切勿模仿,野蛇有毒,请勿乱碰】
  • 龙探水

    龙探水

    我是专门在水中捞宝的水耗子,爱上一个在船屋中带孝的女人,交往以后才知道她身犯白虎煞,犯了水上行当的大忌讳.......
  • 衍帝歌

    衍帝歌

    风起云涌之时,她淡然微笑的面容,是我心底最深的寄托......
  • 化蝶之路

    化蝶之路

    楚岚本是一名事业顺风顺水,名声鹊起的美容师,无比美好的生活正向她热情的招手。奈何时运不济,意外穿越,附身于丞相府中最卑微的末等丫鬟。可这又怎样!凭借着自己高超的美容手段和过人的聪慧,照样在一群粉黛里风生水起。一朝破茧,化为最夺目的花花蝴蝶。且看这只蝴蝶如何在异时空里过关斩将,大放异彩,谱写自己辉煌的篇章!
  • 腹黑王爷的天价弃妃
  • 蜜恋青梅:竹马OK!

    蜜恋青梅:竹马OK!

    他们是青梅竹马,原本因意外分离,十年后又重新相聚。他们相互明白对方的感情,顺理成章地在一起,看他们天天发糖,甜宠虐狗。可偏偏误会连篇,各种困难让他们聚散离合。可再多的阻碍也围困不了他们在一起的决心。可就在他们浓情蜜意,不离不弃之时,他的姐姐回来了……一天,洛仙仙看着江箫:“如果我有一天离开了你,你会怎么办?”江箫:“找你回来。”“如果我忘了你呢?”他深情一望:“那我就把你吃了,带球认领你回来。”随即,他如狼般扑上她,提前实施自己的计划……【此小说分两部,第一部甜宠微虐,第二部神秘期待!欢迎支持~】
  • 燃烧之血

    燃烧之血

    人类天生有嗜血的天性--鲜血,让人疯狂--是遗传,是天生的战士--遇血,便将生命点燃,青春的熊熊烈焰足以燃烧掉一切--一个得了疯血病的少年,为守护一个梦,习最强杀人刀法,坚定的站在扭曲了的命运面前!
  • 文人遭遇皇帝

    文人遭遇皇帝

    中国文人,有一种奇特的品质,无论其为大名人,还是小名人,无论其 为好死者,还是赖死者,应该说百分之九十点九,都以维系数千年的中华文 化自任,绝不敢让这一线香火断绝在自己手中。对中国文人来说,功名,财富,声望,褒誉,是暂时的,只有闪烁着你 的壑智,活跃着你的思想,当然,还有流露着你的才华的作品,才是永久的 。这也是软弱的中国文人,最终能够在精神上胜于强大的秦始皇、汉武帝、 朱元璋、康雍乾这些帝王的原因。《文人遭遇皇帝》保持了李国文“直抒胸臆”的一贯特点,文笔犀利、开阖纵横,畅 快淋漓地抒发着作者对皇权、地位、荣誉的别样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