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72300000009

第9章

定圣行者略为三。一世间禅。二出世禅。三上上禅。世禅复二。一根本味禅隐没有垢无记。二根本净禅不隐没无垢有记。根本者。世出世法之根本也。大品云。诸佛成道转法轮入涅槃。悉在禅中。若能深观根本。出生胜妙上定。故称根本也。隐没者。闇证无观慧也。有垢者。地地生爱味也。无记者。境界不分明也。此有三品。谓禅也等也空也。即十二门禅也。初修方便。当善简风喘明识正息。安徐记数莫令增减。若数微细善解转缘调停得所。当证前方便法。或粗细住。皆有持身法起。进得欲界定或未到定。八触发动。五支成就是发初禅。大论云。已得离淫火则获清凉定。如人大热闷入冷池则乐(云云)。若欲进上离下者。凡夫依六行观。佛弟子多修八圣种行者。于初禅觉观支中。厌离觉观。以初禅为苦粗障。二法动乱定心故苦。从二法生喜乐故粗。二法翳上定故障。二禅异此名胜妙出。总而言之。一知过不受著。二诃责。三析破得离初禅。是修二禅相。善巧攀厌则内外皎然。与喜俱发四支成就故。论云。是故除觉观得入一识处。内心清净故定生得喜乐(云云)。二禅中既离觉观。不得作方便。出定时修习厌下进上。亦有六行。如弃初禅方法(云云)。尔时泯然不依内外。与乐俱发五支成就。故论云由爱故有苦。失喜则生忧。离苦乐身安。舍念及方便(云云)。欲厌下进上亦有六行如前(云云)。善修故心豁开明。出入息断。与舍俱发空明寂静四支成就。若能知乐患见不动大安。忧喜先已除。苦乐今亦断(云云)。行人既内证四禅。欲外修福德。应学四等。此有通修别修。通修者。大论云。是慈在色界四禅中间得修。此语则通。别修者。初禅有觉观分别。修悲则易。喜支修喜易。乐支修慈易。一心支修舍易。复次初禅修悲易。二禅修喜易。三禅修慈易。四禅修舍易。此则修四无量定之处所也。复次修时缘前人离苦得乐。欢喜平等之相而入定。发时内得喜乐平等之法。外见前人离苦得乐。或内得外不见。或外见内不得。分别邪正(云云)。行人欲出色笼。修四空定。灭色存心。心心相依故名四空。方便者。须诃色是苦本。饥渴寒热色为苦聚。赞空为净妙。离诸逼迫过一切色与空定相应。不苦不乐倍更增长。于深定中唯见虚空。无诸色相心无分散。复次得空定故出过色界。故名过一切色相。空法持心种种诸色不得起。故名灭有对相。已得空定。决定能舍色法不忆恋。故名不念种种色相(云云)。诃下攀上皆有方便。委在禅门(云云)。根本味禅竟。根本净禅不隐没无垢有记。与上相违。此又三品。谓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等也。涅槃是妙。此六能通故言六妙门。此三法为三根性。慧性多为说六妙门。此一一门。于欲界中即能发无漏。若定性多为说十六特胜。故下地不发无漏。上地禅满乃能得悟。定慧性等为说通明。通明观慧深细。从下至上皆能发无漏。此是随机之说。若作对治则复别途(云云)。若广明修习则摄一切诸禅。今但次第相生一辙竖意。修此六门修证合论则有十二法。佛言游止三四。出生十二。即此修数证数。乃至修净证净。修数者。行人初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是名修数。与数相应者。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自住数。息微心细是名证数。若患数粗当放数修随。乃至净亦各如是。然观有三义。一慧观观真。二得解观即假想观。三实观此中初用实观。后用慧观。修实观者。于定心中以心眼谛观此身。细微入出息相如空中风。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实。内外不净甚可厌恶。复观定中喜乐等受。悉有破坏之相。是苦非乐。又观定中心识无常。刹那不住无可著处。复观定中善恶等法。悉属因缘皆无自性。如是观时能破四倒。不得人我定何所依。是名修观如是修时。觉息出入遍诸毛孔。心眼开明。彻见身内三十六物。及诸虫户。内外不净众苦逼迫刹那变易。一切诸法悉见无自性。心生悲喜无所依倚。得四念处破四颠倒。是名与观相应。不能具记(云云)。佛坐树下内思安般。一数二随等。正是此禅。十六特胜者。释名(云云)。此从因缘得名。修相者。知息入知息出者。此代数息调息。绵细一心随息入时。知从鼻至脐。出时知从脐至鼻。随照不乱。知风喘气。为粗知息为细。入粗即调令细。如守门人。知入知出。恶遮好进涩滑轻重。冷暖久近难易皆知。知息为命所依。一息不还即便命尽。觉息与命危脆无常。不生爱慢。知息非我即不生见。若知息长短对欲界定。知息遍身对未到地。除诸身行对初禅觉观支。受喜对喜支。受乐对乐支。受诸心行对一心支。心作喜即喜俱禅。心作摄即二禅一心支。心作解脱即三禅乐。观无常即四禅不动观出散即空处。观离欲即识处。观灭即对无所有处。观弃舍对非想非非想处。观弃舍时。即便获得三乘涅槃。若横论观慧。即对四念处(云云)。通明禅者。行者观息色心三事无分别。谛观出入息。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来无所经去无履涉。如空中风性无所有。息本依身身本不有。先世妄想招今四大。围于虚空假名为身。头等六分三十六物。四微一一非身。观身由心心由缘起。生灭迅速。不见住处相貌。但有名字。名字亦空。如是观息色心。不得三性别异。既不得三事。即不得一切法。此是修相。证者。内证真谛空如观解次第通达此身色息分明。亦知世间天文地理与身相应。能具三界禅定。能知非想有细烦恼。破惑发真得三乘涅槃。悉在禅门。世间禅竟。二明出世间禅者。即有四种。谓观练熏修。观者。谓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通称观禅。行人为破淫火。必须增想纯熟。随所观时与定相应。想定持心心无分散。能除世间贪爱。破六种欲。有人著赤白黄黑等色。或著相貌端严。或著威仪姿态。或著语言娇媚。或著细滑肌体。或著可意之人。此六欲渊沉没行者。能修九想除此六贼。死想破威仪言语两欲。胀想坏想啖想。破形貌欲。血涂想青瘀想脓烂想。破色欲。骨想烧想。破细滑欲。九想通除所著人欲。又啖想散想除著意人。此九既除于欲。亦薄嗔痴。九十八使山动。虽是不净初门能成大事。如海中尸依之得度(云云)。八背舍名(云云)。背净洁五欲舍离著心。故名背舍。修者行人。持戒清净发大誓愿。欲成大事。端身正心谛观足大指。想如大豆黑胀趼起。此想成时。更进如狸豆大。更如一指大。更如鸡卵大。次二指三四五指。次观跌底踵踝[跳-兆+專]膝髀臗。悉见膀胀。次观右脚亦如是。复当想大小便道。腰脊腹背胸胁。悉见肿胀。又观右胛臂肘腕掌五指。又头颔等。从足至头从头至足。循身观察唯见肿胀。心生厌恶。复当观坏脓烂。大小便道虫脓流出。臭剧死狗。己身既尔。观所爱人亦复如是。内破见我外破贪爱。久住观察除世贪爱。次除却皮肉谛观白骨。见骨色相异。谓青黄白鸽。如是骨相亦复无我。得此观时名欲界定。次观骨青时。见此大地东西南北。悉皆青相。黄白鸽色亦复如是。此是未到之相。又观骨人眉间出光。光中见佛。是初背舍成相。如是次第。乃至八背舍发相。具如禅门(云云)。八胜处者。初两胜处位在初禅。三四两胜处位在二禅。后四胜处位在四禅。三禅乐多心钝。故不立也。前背舍缘中多少不得自在。是故胜处更深细观察少多好丑悉使胜知胜见。如快马能破阵。亦能自制其马(云云)。十一切处者。以八色两心更相淡入。广普遍满转变无碍。具如禅门(云云)。练禅者。即九次第定也。上来虽得八禅。入则有间。今欲纯熟。令从初浅极至后深。次第而入。中间无有垢滓间秽。令不次第者次第。故名次第。亦是无漏练于有漏。除诸间穬故名练禅。亦是均调诸禅。令定慧齐平无间也。阿毗昙明熏练。但言以无漏熏四禅今以无漏通练八地。即是次第入无间三昧也。熏禅者。即师子奋迅三昧也。前是次第无间入。今亦是次第无间入。亦能次第无间出。除粗间及法爱味尘。犹如师子能却能进奋诸尘土。行者入出此法。能遍熏诸禅。悉令通利转变自在。如熏皮熟随意作物。修禅者。超越三昧也。近远超入近远超出。近远超住。是禅功德最深故名顶禅。于诸法门自在出入(云云)。又九次第定。善入八背舍。奋迅善出八背舍。超越善住八背舍。善入出住百千三昧。即此意也。譬如画师五彩相淡。出无量色。如世间果。但以四大出一切五阴。定法亦尔。但以观练熏修。出生一切神通变化。无种不备。大经云。菩萨住禅得堪忍地。地能持能生一一禅中。皆有慈悲誓愿道品六度诸行无不具足。何者。若于戒定中。明观慧即共念处。单论观是性念处。通取戒定等境智文字等是缘念处。又不净观破净颠倒。是身念处。观诸禅中心受苦乐。三世内外受不可得。破乐颠倒。是受念处。观诸禅心以有心故造作善恶。无心则无作者。破我颠倒。是法念处。观心生灭前后际断。破常颠倒。是心念处。复次八背舍观四念处。九次第定练四念处。奋迅熏四念处。超越修四念处。二乘为自灭度修此五禅。成四枯念处。不名堪忍地。菩萨为化众生深观念处。慈悲誓愿荷负众生。成四荣念处。是摩诃衍名堪忍地也。问无色无身云何具四念处。答毗昙云。无色有道共戒。戒是无作色。以无漏缘通故。此戒色随无漏至无色也。成论人云。色是无教法不至无色。舍利弗毗昙云。无色有色。当知。小乘明义即有两意。大经云。无色界色。非诸声闻所知。若尔四念处通无色。亦复何妨。问诸禅中但得明念处。尚无正勤云何具道品。答约位为言。念处无后品修行为义。念处具道品也。大论云。初修善有漏五阴于有为法中得正忆念。即念处智慧也。四种精进即是正勤。定心中修名如意足。五善根生名为根。根增长名为力。分别道用名为七觉。安稳道中行名八正道。初善有漏中已能具此。何须见道方有八正。若念处既具三十七品者。暖顶等例然。观禅既尔。练熏修等亦然。然菩萨于一一禅中。随所入法门。慈悲众生如父母得食不忘其子愍伤痴闇。不从内自求乐从他外求。耽荒五欲求苦得怖失忧。诸欲无乐为此起悲。夫欲患如是何能去之。得禅定乐则不为所欺。是故起慈有四弘誓也。又诸禅中修六度者。众生缚著世间。生活业务不能暂舍。菩萨弃之一心入禅。是名檀。若不持戒禅定不发。又入禅时杂念不起。任运无恶是尸。拘检身口捍劳忍苦。制外尘不著。抑内入不起。是为忍。初中后夜系念相续。行住坐卧心常在定。间念不生是名精进。一心在定不乱不味名为定。若一心在定。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深识邪伪名般若。一切众行皆于禅中具足。一一禅中能生诸功德。慈悲荷负。是故得名堪忍之地。三出世间上上禅者。即九种大禅。如地持所释。今不具论。自性禅者。即是观心实性名为上定。一切诸法颇有不由心者。心摄一切如如意珠。此九大禅皆是法界。一切趣禅造境即真。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二乘尚不知其名。况证其定。前根本旧禅如乳。练禅如酪。熏禅如生苏。修禅如熟苏。九大禅如醍醐。醍醐为妙也。复次根本禅。爱味心中修即成乳。自度心中修即成酪。慈悲心中修即成生苏。慈悲次第心中修即成熟苏。实相心中修即成醍醐。余四味亦如是。若不以实相心修。皆名为粗。若开粗显妙者。阿那波那即是摩诃衍。法界实相摄持诸法。离此之外更无别妙。故知诸佛成道转法轮入涅槃。皆在四禅。四禅中见实相。名禅波罗蜜。何况余定耶。此即绝待妙义。定圣行竟。慧圣行者。谓四种四谛慧(云云)。生灭四谛慧者。还观九想背舍依正两报。膀胀烂坏不净之色是逼迫相。现相三苦相。是苦谛慧以不起迷著依正。作恩爱奴运动身口。起三品十恶业。感三途等生。生长相转相二十五有相。又知世间因果不净过患。深愧厌耻终不杀他活己。夺彼闰身。耽湎不净隐曲求直。离合怨亲间构荣辱。内谄外佞引纳无度。纵毒伤道邪僻失真。不为不净作十恶业。惭愧羞鄙行三品十善。感三善道生。亦是生长相转相二十五有相。是名集谛慧。观依正不净破净颠倒。观诸受即三苦破乐颠倒。观诸行和合破我颠倒。观诸心生灭破常颠倒。别相总相善巧正勤。如意根力觉道向涅槃门。慈悲誓愿六度诸行等。即大乘相。亦是戒定慧相。亦是能除相。是名道谛慧。倒不起则业不起。业不起即因不起。因不起故果不起。是名寂灭相。亦二十五有灭相。亦名除相。是为生灭四谛慧。无生四谛慧者。观不净色色性自空。非色灭空。如镜中像无有真实。洞达五受阴空无所有。解苦无苦而有真谛。是苦谛慧。知集由心心如幻化。所起之集亦如幻化。一切爱见与虚空等。是名集谛慧。道本治集所治既如幻化。能治亦如幻化。是名道谛慧。法若有生亦可有灭。法本不生今则不灭。若有一法过涅槃者。我亦说如幻化。是名灭谛慧。虽知五阴众生如虚空。而誓度如空之众生。虽知集无所有。而断诸妄想。如与空共斗。虽知道不二相。而勤于空中种树虽无众生得灭度者。而灭度无量众生。约此即事而真。论道品六度等(云云)。是名无生四谛慧。无量四谛慧者。大经云。佛说四谛若摄法尽。则不应言所不说者。如十方土。摄法不尽应有五谛。佛言四谛摄尽。无第五谛。但苦有无量相。集灭道等皆有无量相。我于彼经竟不说之。若是空者空尚无空。云何无量。当知出假分别之慧也。此慧遍知十法界假实差别。名苦谛慧。遍知五住烦恼不同。名集谛慧。遍解半满正助等行。名道谛慧。解半满十六门诸灭门不同。是灭谛慧。二乘但服四谛药。治见思病自出生死。于分别则闲。菩萨作大医王。须解诊种种脉识种种病。精种种药得种种差。约此起种种慈悲。行种种行诸度道品。成种种众生。净种种佛土。广说如止观(云云)。是名无量四谛慧。无作四谛慧者。解惑因缘而成四也。大经云。宝珠在体谓呼失去。忧愁啼哭但见其体及疮。不见宝珠及镜。唯有忧悲无复欢喜。此迷道灭而起苦集。若解疮体即是宝珠。则喜不哭。因灭无明。即得炽然三菩提灯。此解悟因缘即是道灭。道灭即苦集。苦集即道灭。若尔则四非四。四既非四无量亦非无量。无量既非无量则假非假。假非假故则空非空。何但即空非空。亦即假非假。双亡正入。即寂照双流。大品云。一切种智即寂灭相。种种行类相貌皆知。名一切种智。寂灭相即是双遮双亡行类相貌皆知。即是双流双照。无心亡照任运寂知。故名不可思议。即无作四谛慧。大经云。无苦无谛有实。无集道灭无谛有实。实即中道如来虚空佛性。如此观时。无缘慈悲拔二边苦。与中道乐。修色非净非不净。即空即假即中。非枯非荣中间论灭。一切道品无不具足。遍舍十法界依正名檀。中道道共到尸彼岸名戒。住寂灭忍二边不动名忍。二边不间名牢强精进。入王三昧住首楞严名禅。实相般若名智慧。无谋巧用名方便。八自在我名力。无记化化禅名愿。三智一心中得名智。一波罗蜜具十。亦具一切佛法。一行无量行。无量行一行。是如来行。是名无作四谛慧。修此慧时。即得住于无所畏地。即初欢喜地。离五怖畏。谓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大经云。不畏贪欲恚痴。此内无三毒外离八风。则无恶名畏。若言不畏地狱等。即无恶道畏。若言不畏沙门婆罗门。即无大众畏。见中道则无二死畏。实相智慧常命立。无不活畏。得入此地具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显二十五有我性。我性即实性。实性即佛性。开佛之知见发真中道。断无明惑显真应二身。缘感即应百佛世界。现十法界身。入三世佛智地。能自利利他。真实大庆名欢喜地也。此地具足四德。破二十五有烦恼名净。破二十五有业名我。不受二十五有报名乐。无二十五有生死名常。常乐我净。名为佛性显。即此意也地持说离五怖畏者。修无我智我想不生。云何当有我爱众具爱。是离不活畏。不于他人有所求欲。常饶益一切众生。是离恶名畏。于我见我想心不生。是离死畏。此身命终。于未来世必与佛菩萨共会。是离恶道畏。观于世间无与等者。况复过上是离大众畏。十地经亦同。十地论解云。是中第一依身。第二依口。第三第四依身。第五依意。活者依身所用众具能资于生。名资生。生为活也。此就因中说果。菩萨无此畏。复次名字言说皆依口失护名。不为利养心不悕望他人恭敬故名无恶名。第五依意可解。三四依身。爱善道憎恶道。无爱憎身故无恶道畏。亦不爱憎身故无死畏。私谓。不畏贪欲等。无作集坏。不畏恶道。此名无作苦坏。不畏大众。此是无作道立无不活无死畏。此是见性得常。无作灭立。复次破二十五有。有能含果。有破故集谛坏。果破故苦谛坏。得二十五三昧者。道谛立。见二十五有我性。我性即佛性灭谛立。破二十五有则无烦恼是净德。破二十五有果故无苦是常德。得二十五三昧是乐。见二十五我性是我。四德宛然矣。今释二十五三昧名。依四悉檀意。一随时趣立。如人多子各立一名。使兄弟不滥。二十五三昧亦复如是。各举一名令世谛不乱。岂可定执也。二随其义便。各从所以而立一名也。三随事对当。各有主治从对得名也。四理实无名而依理立字。虽有四意多用对治。约理以立二十五三昧也。通释二十五。各为四意。一出诸有过患。二明本法功德。三结行成三昧。四慈悲破有一一皆尔。地狱有用无垢三昧破者。地狱是重垢报处。报因则是垢。谓恶业垢见思垢。尘沙垢无明垢(其一)。菩萨先见此过。为破诸垢。修前来所明根本戒。破恶业垢。修前来所明背舍等定。伏见思垢。修前来所明生灭无生灭慧。破见思垢。修前来所明无量慧。破尘沙垢。修前来所明无作慧。破无明垢(其二)。破见思垢故。真谛三昧成。破恶业垢尘沙垢故。俗谛三昧成。破无明垢故中道王三昧成(其三)。菩萨自破地狱诸垢时。句句皆有慈悲誓愿。冥熏法界。彼地狱有。若有机缘关于慈悲。以王三昧力。法性不动而能应之。如婆薮调达。示所宜身说所宜法。彼地狱中若有善机。以持戒中慈悲应之。令离苦得乐。有入空机。以生无生慧等慈悲应之。令得真谛。有入假之机。以无量慧慈悲应之。令得俗谛。有入中机。以无作慧慈悲应之。令得王三昧。先自无垢今令他无垢故。此三昧名无垢也(下去例如此。不复委记也)。畜生有。用不退三昧破者。畜生无惭愧退失善道。则是恶业故退见思故退。尘沙故退。无明故退。菩萨为破诸退。修前持戒破恶业退。修于禅定伏见思退。修生无生慧破见思退。修无量慧破尘沙退。修无作慧破无明退。见思破故得位不退。真谛三昧成。恶业尘沙破故得行不退。俗谛三昧成。无明破故得念不退。中道三昧成。本修诸行皆有慈悲誓愿。冥熏法界彼畜生中。若有机缘关于慈悲。以王三昧力。不动法性而往应之。宜示何身宜说何法。为龙为象鵽鸟大鹫。若有善机。以戒定慈悲应之。令出苦得乐。有入空机。以生无生慧慈悲应之。令出有得无。真谛三昧成。有入假机。以无量慧慈悲应之。令免空得假。俗谛三昧成。有入中机。以无作慧慈悲应之。令出边入中。王三昧成。菩萨自既不退令他不退。故名不退三昧也。饿鬼有。用心乐三昧破者。此有常奖饥渴恶业苦。见思烦恼苦。客尘闇障苦。无明根本苦。菩萨为破诸苦。修前持戒破恶业苦。修定伏见思苦。修生无生慧破见思苦。修无量慧破尘沙苦。修无作慧破无明苦。破见思苦。无为心乐三昧成。破恶业尘沙苦。多闻分别乐三昧成。破无明苦。常乐三昧成以本行慈悲冥熏法界彼饿鬼道。若有机缘与慈悲相关。王三昧力不动法性而往应之。示所宜身说所宜法。若有善机。以持戒慈悲应之。手出香乳施令饱满。有入空机。以生无生慈悲应之。令到无为岸。有入假机。以无量慈悲应之。令游戏于五道有入中机。以无作慈悲应之。令净于三毒根。成佛道无疑。菩萨自既得乐。又令他得乐。是故名为心乐三昧也。阿修罗有。用欢喜三昧者修罗多猜疑怖畏。则有恶业疑怖。见思疑怖。尘沙疑怖。无明疑怖。菩萨为破是诸疑怖。而修诸行。修持于戒破恶业疑怖。修诸禅定伏见思怖。修生无生慧破见思怖。修无量慧破尘沙怖。修无作慧破无明怖。见思破故空法喜三昧成。恶业尘沙破故。一切众生喜见三昧成。无明破故。喜王三昧成。以本诸行慈悲誓愿。冥熏法界彼修罗中。若有机缘关于慈悲。以王三昧力。不动法性而往应之。示所宜身说所宜法。有善机者。应以持戒身。慈悲令离恶业怖。有入空机应以生无生慈悲令离见思怖。有入假机。应以无量慈悲令离无知怖。有入中机。应以无作慈悲令离无明怖。自证三喜令他无复三怖。是故名欢喜三昧。此前悉用对治立名也。弗婆提有。用日光三昧破者日朝出于东。随便为名耳。日譬智光能照除迷惑。东天下人。有恶业闇。见思闇。尘沙闇。无明闇。菩萨为照此诸闇故。修前戒光破恶业闇。修禅定流光伏见思闇。修一切智光破见思闇。修道种智光破尘沙闇。修一切种智光破无明闇。破见思闇故。一切智日光三昧成。破尘沙闇故。道种智日光三昧成。无明闇破故。一切种智日光三昧成。以本行慈悲誓愿。冥熏法界彼弗婆提。若有机缘。关于慈悲王三昧力。不动法性而往应之。示身说法。若有事善机以持戒慈悲应之。令免恶业闇。有入空机。以生无生慈悲应之。令免见思闇。有入假机。以无量慈悲应之。令免无知闇。有入中机。以无作慈悲应之。令免无明闇。自既破闇亦令他破闇。故称日光三昧也。瞿耶尼有。用月光三昧破者。月夕初现于西。亦随便立名。月亦照闇例同日光(云云)。郁单越。用热焰三昧破者。北方是阴地冰结难销。自非热焰赫照终不融冶。北天下人。冰执无我难可化度。若非智火慧焰。无我所心终不得度。彼无我所乃是妄计。犹有自性人我法我真如我。菩萨为破诸我。修生灭无生灭慧。破性人我。修无量慧破法我。修无作慧破真如我。得人空成真谛智焰。得法空成俗谛智焰。得真如空成中道智焰。以本慈悲冥熏法界彼郁单越。若有机缘关于慈悲。以王三昧力。不动法性而往应之。示身说法。有善机。应以戒慈悲令免妄计无我。有入空机。应以生无生慈悲令免性我。有入假机。应以无量慈悲令免法我。有入中机。以无作慈悲应之令免真如我。自破妄我令他破妄我。故名热焰三昧也。阎浮提有。用如幻三昧破者南。天下果报杂杂寿命。等不定犹如幻化。此则从心幻出业。幻出见思幻出无知幻出无明。菩萨为破诸幻。从于持戒幻出无作。破结业幻。从于禅定幻出背舍。从生无生慧幻出无漏。从无量慧幻出有漏。从无作慧幻出非漏非无漏。见思幻破真谛幻成。无知幻破俗谛幻成。无明幻破中道幻成。故经言。如来是大幻师彼阎浮提。有诸机缘关于誓愿。以本慈悲随感应之。自破诸幻成他诸幻。是故名为如幻三昧。余如上说。四天王有用不动三昧破者。此天守护国土游行世界。则有果报。动见思尘沙无明等动。菩萨修诸行。破诸动成三昧誓愿熏机缘感。以本慈悲令他破四动。成三不动。是故名不动三昧。委悉如上说。三十三天有。用难伏三昧者。此是地居之顶。即是果报难伏。见思尘沙无明等难伏。菩萨修诸行出其上。破诸难伏自成三昧誓愿熏他。若有机缘。以本慈悲令他得证。是故三昧名为难伏。余如上说。焰摩天有。用悦意三昧破者。此天处空无刀杖战斗。以之为悦。此是果报中悦。而未有不动业悦。亦无无漏道种智中智等悦。菩萨为破诸不悦。而修诸行。自成三谛悦意三昧。誓熏法界。有机缘者。以本慈悲令他意悦。是故三昧名为悦意。余如上说。兜率陀天有。用青色三昧破者。真谛三藏云。此天果报乐青。宫殿服玩等一切皆青。菩萨为破诸青。修第一义非青黄赤白。而见青黄赤白。第一义非戒定慧。而戒定慧。以戒破果报青。以生无生慧破见思青。非真见真非假见假非中见中。亦复如是。三青障破自成三谛三青三昧乃至感应成他三昧。例上可解。黄色三昧破化乐天有。赤色三昧破他化自在天有。白色三昧破初禅有。皆是果报白等。例青色三昧。大意可解。白色三昧者。初禅离五欲为白。未离觉观故是黑。见思尘沙无明等黑。破此诸黑修诸行白。自成三昧。又成他三昧。如上说。种种三昧破梵王有者。梵王主领大千界。种类既多。即是果报种种。未见种种空。种种假种种中。破此种种修种种行。自成种种亦成他种种。如上说。二禅用双三昧者。二禅独有内净喜两支。余支与余禅共。此即果报双。而未见双空双假双中。例如上说。三禅用雷音三昧者。此禅乐最深。如冰鱼蛰虫。是果报著乐。又著空乐假乐中乐。为惊骇诸乐。修诸雷音之行。余如上说。四禅用注雨三昧者。四禅如大地具种种种子。若不得雨芽不得生。一切善根在四禅中。谓业种三谛种。修诸行雨自生三昧慈悲应机生他三昧(云云)。无想天有。用如虚空三昧者。外道非空妄计涅槃。谓果报非空。三谛皆非虚无修诸空净之行。自成成他(云云)。阿那含天。用照镜三昧。此圣无漏天。虽得净色但是报。净色未究尽色空如镜未极明。未知色假如镜未有影。未知色中如未达镜圆。余如上说。空处用无碍三昧者。此定得出色笼。即果报无碍。未是空假中等无碍。余如上说。识处用常三昧者。此定谓识相续不断为常。此乃定报。非三无为常化用常常乐常。例如上(云云)。不用处以乐三昧破者。此处如痴。痴故是苦乃至无明苦。例如上(云云)。非想非非想。用我三昧破者。顶天谓是涅槃果报。犹有细烦恼不自在乃至无明不自在。修行破之。得真我随俗我常乐我。例如上(云云)。此二十五皆称三昧者。调直定也。真谛以空无漏为调直。出假以称机为调直。中道遮二边为调直。故皆具三谛。则通称三昧。又称王者。空假调直未得为王。所以二乘入空菩萨出假。不名法王。中道调直故得称王。一一三昧皆有中道。悉称为王。大经云。是二十五三昧名诸三昧王。即其位高义若入是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即其体广义。应二十五有机即其用长也。无畏地中。具得二十五三昧种种力用。须弥入芥不伤树木。毛孔纳海不娆龟鱼。虽处地狱身心无苦。变通出没不动而远。即其妙义。盖乃慧圣行成。能有是力也。问三昧破有。乃是涅槃之文。何得释此。答第三云。破有法王出现于世。随众生欲而为说法。四意明文宛然具足。又涅槃明菩萨破有。此经明法王破有。弥显其义也。明圣行竟。二梵行者。梵者净也。无二边爱见证得名之为净。以此净法与拔众生。即是无缘慈悲喜舍也。菩萨以大涅槃心。修于圣行得无畏地。具二十五三昧无方大用。尔时慈悲是真梵行。非余梵天所修四无量心。亦非三藏通教。众生缘法缘等慈悲也。以今慈悲喜舍。熏修众行无不成办。大经云。若有人问。谁是一切诸善根本。当言慈是。慈既是行本故言梵行。若依圆语亦如大经慈即如来。慈即佛性。慈若不具佛十力四无所畏三十二相者。是声闻慈。若具足者是如来慈。是慈即是大法聚。是慈即是大涅槃。慈力弘深具一切福德庄严。故名梵行。三天行者。第一义天。天然之理。此语道前由理成行。此语道中由行理显。此语道后今约由理成行。故言天行。菩萨虽入初地。初地不应住。以有所得故。修上十地慧十重发真修慧。由理成行名为天行。天行即智慧庄严。上求佛道故。有圣行天行。下化众生故。有梵行病行婴儿行也。四婴儿行者。若福慧转增实相弥显。虽不作意利益众生。任运能有冥显两益。天行力有冥益。梵行力有显益。众生虽有小善之机。无菩萨开发不得生长。慈善根力如磁石吸铁。和光利行。能令众生得见菩萨。同其始学。渐修五戒十善人天果报杨叶之行。又示二百五十戒。观练熏修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品。同二乘婴儿行。又示同习六度三阿僧祇。百劫种相好柔伏烦恼。六度菩萨小善之行。又示同即色是空无生无灭。通教小善之行。又示同别教历别次第。相似中道小善之行。皆是慈心之力。俯同群小提引成就。从慈心与乐起婴儿行。大经云。能说大字。所谓婆和。此即六度小行。而求作佛故言大字。又云。不见昼夜亲疏等相。即同通教菩萨即色是空意也。又云。不能造作大小诸事。大事即五逆。小事即二乘心。此即同别教。别教非生死故无五逆。非涅槃故无小乘心又云。杨树黄叶即同人天五戒十善婴儿。又云。非道为道以能生道。微因缘故即同二乘婴儿也。慈善根力能出假化物。同小善方便引入佛慧。作圆教婴儿也。经云。不能起住来去语言。如经(云云)。又判粗妙。开粗显妙例可解(云云)。五病行者。此从无缘大悲起。若始生小善必有病行。今同生善边名婴儿行。同烦恼边名为病行。以众生病则大悲熏心。是故我病。或游戏地狱。或作畜生形。化身作饿鬼等。悉是同恶业病如调达等。又示有父母妻子。金锵马麦寒风索衣热病求乳。此示人天有结业。生老病死之病。又示道场三十四心断结。示同二乘见思之病。方便附近语令勤作。三藏通教菩萨亦如是。又同别教寂灭道场。初断尘沙无明之病。是故菩萨悉同彼病。遍于法界利益众生。次第五行竟。问圣行证三地。梵行证两地。天行病行婴儿行。何不证地。答圣梵两行名修因。故论证地。天行正是所证。病儿两行从果起应。故不论证耳。又有义。经显别义从地前各入证。经显圆义登地同一证。又地前非不修圆。登地非无有别。互显令易解故不烦文。地前别者戒行从浅至深证不动地。定行从浅至深证堪忍地慧行从浅至深。证无畏地。地上去并同者。岂有三地条然永别。秖登地时不为二边所动。名不动地。上持佛法下荷众生。名堪忍地。于生死涅槃俱得自在。名无畏地。无畏地从我德立名。堪忍地从乐德立名。不动地从常德立名。净德通三处。登地之日四德俱成。则无增减。盖化道宜然。例如朝三暮四之意耳。从登地去地地有自行。地地有自证。自行秖是修天行。自证秖是证天行。故不别说天行证也。若地前化他名梵行。慈悲喜是化他之事。行一子地是其证。舍心是化他之理。行空平等是其证。此二地亦不条然。登地慈悲故言一子。慈悲与体同。故言空平等耳。地地有悲同恶名病行。地地有慈同善名婴儿行。证道是同故不别说。佛地功德。仰信而已。岂可闇心定分别耶。略答如此(云云)。

同类推荐
  • 佛说大爱陀罗尼经

    佛说大爱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流类手鉴

    流类手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好人歌

    好人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hree Men in a Boat

    Three Men in a Boa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Drift from Two Shores

    Drift from Two Shor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泽木而栖Ⅱ

    泽木而栖Ⅱ

    多年前的绑架真相被揭开,于苏木愧疚不已,远走他乡……再见面,他是人人称赞的陆教授,她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于同学。她说:“陆学长,我不想一直活在你保护下。过去爸爸做了对不起你和白阿姨的事情,我是要替爸爸还回来的,只是我还没想到,该怎样做才能还回来……”“你想还吗?”“想。”“跟我结婚。”“你真的……要跟我结婚吗?”“怎么,你不想?”“没。”“你不是说想替你父亲还债?用你的一生还,不值得吗?”“值得。”有人曾说年少时,不应该遇见太惊艳的人,否则这一生会太孤独,因为念念不忘。令她始料未及的是,那个从一开始就令她惊艳的人从此以后再也没离开过她。有生之年,择木而栖,择你而守。--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的“大学”

    我的“大学”

    我的大学不是大学,我的大学比大学还大学,我的大学就是我的大学。
  • 夜之语:第七色

    夜之语:第七色

    丫头,本大爷可是吸血僵尸,你不怕?他问。吸血僵尸不是应该这样举着手跳着走吗?而且吸血僵尸怎么可能这么帅。她答。以后谁敢欺负你你就报本大爷的大名,保你平安。他急。以后谁敢欺负你你就报本小娘的大名,一样保你安稳。她乐。
  • 醉游记Ⅰ

    醉游记Ⅰ

    身为二十一世纪的新新人类,我只知道花式滑冰有双人的,乒乓有双打的,可是有没有人告诉我,为什么连穿越时空这么不华丽的事情也可以是双人的?而且还是混双?聂小青你这个死丫头,本少爷这回被你害惨啦!现代大学生王曦就这样穿越时空到了清朝,成了前大学士明珠的小儿子、著名词人纳兰容若的弟弟纳兰锡若,而聂小青却不知去向。重生后的纳兰锡若来到皇宫中充当十四阿哥的伴读,发现他的“青梅竹马”竟摇身一变成了康熙的十六格格……而皇子们的斗争也从幼年时就开始了,幼时的他们居然和后世记载中的形象有很大出入。小霸王十四阿哥,才情过人的八阿哥,豪侠仗义的十三阿哥,万年冰块脸的四阿哥……既然已卷入其中,锡若又该如何自处呢?
  • 跨越时空的对话

    跨越时空的对话

    没有怀疑一切的精神,就不可能有社会的任何进步。李华平的这本书原来的名字就是“批判一切”,“批判一切”就是“怀疑一切”。思想界要想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只有“怀疑一切”和“批判一切”。作者通过与27位已故名人的对话进行了严肃的学术探讨和理论思考,要想和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以及政治家进行对话,必须了解他们时代的背景、著作精华和社会评价,可以想见作者读书之广、思考之深。与其说这本书是作者与已故名人的思想交流,不如说这是作者以超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表现出作者对超越时空对话主题的自己的价值判断。“政治”和“思想”,在作者身上已经和“生命”高度融洽在一起了。
  • 我的王妃

    我的王妃

    她只是皇宫中的一个小宫女,暗恋着他,身份显贵却落寞冷酷的王爷,本以为这段暗恋会伴随着她一辈子,变成她永生的回忆,却不想有朝一日她能出了皇宫,跟他入了府,还做起了他的掌事丫鬟,打理府中一切事务,甚至还得给他安排通房丫鬟…究竟命运是如何安排的,她能不能成为他的王妃,跟他一生一世?在三妻四妾的男权社会,他又能不能经受的了考验呢?从上学时,我就爱写些小说,自娱自乐,不觉一眨眼,已经变成了一个一岁宝宝的妈妈,每每趁孩子睡觉时,便写写小说,就怕自己有一天因为家庭琐事忘记了写作的初衷,在写作时还能缅怀曾经的青葱岁月,此书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发表在此地,因为是新人,又是新书,还需要大家的鼓励,不过,我是绝对会用心的写每一篇章,纯粹个人爱好,与赚钱无关,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写作初衷。
  • 洛宁传记

    洛宁传记

    当年秦羽白日飞升,几万载岁月,时光变迁,潜龙大陆为秦式宝藏而再起波澜,一个本该平淡一生的少年,却被卷入其中,家破人亡,逃亡他乡。有奇遇,有机缘,有阴谋,有爱,有恨,不一样的星辰变,功法一样,但道路不同,方向不同,又该引发怎样的故事??
  • 玛利亚·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方法

    玛利亚·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方法

    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一种全面提升儿童素质,发展儿童潜能的教育方法。她巧妙的利用儿童自身的成长要求,在不损害儿童的自由与快乐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的目的。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存在着与身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不断发展的,具有无穷的力量;而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展;儿童不是成人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泥和蜡,教师和父母必须认真研究、观察儿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儿童自由与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获得身心发展。据此,蒙台梭利为学前儿童创造设计出一整套有效引导儿童迅速成长的训练方法。
  • 凤倾梦归

    凤倾梦归

    懦弱,人的最大的弱点。但当失去一切时,又能在懦弱吗?南宫璃雪凤凰转世?真的是未来的皇后吗?一个善良,处处为人找想的女子,能胜任这一位子吗?当父亲死在战场上,她认为自己还有母亲和妹妹,她会为他们而活下去;而当母亲死在自己面前,她还有妹妹要照顾,她必须撑下去。一步一步走向城门,手中抱着一位不满七岁的女孩,女孩身上的血,染红了璃雪的衣服。接连的失去,世上又有几人能承受。夕阳西下,断肠崖上,微弱的阳光,照在女子白色的衣裙上,将衣裙染成了红色。女子面无表情,犹如千年不化的寒冰。“爹娘,妹妹,你们放心,不管怎么样,我都会为你报仇,就算被凤凰吞噬,永世不得超生,我也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 红颜恩仇录

    红颜恩仇录

    明末,名门之女舒雪弥因一场政治斗争家破人亡,在神秘女子紫苏的引导下,加入江湖组织逸鹤轩。随之身世之谜,感情圈套的揭开,走上复仇之路,策马江湖,快意恩仇,在她峥嵘绮丽的人生道路上,又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