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91500000014

第14章 胡适谈佛学:心有净土,随遇而安(1)

中国古代有“三教九流”之说。其中“三教”分别是儒、道、佛。不同于土生土长的儒教与道教,佛教本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外来思想学说,而经过千百年发展,佛教终于彻底融入了中国文化。佛教中国化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大事件。毫不夸张地说,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不谈佛教。而高度本土化的中国佛教,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三大流派。老百姓接触最多的,实际上是禅宗佛教。因了此故,研究范围广泛的胡适,在长期以来都保持着对禅学的关注。

当代学术界通常认为,禅宗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对于中国老百姓而言,机巧而深奥的禅门公案,是包含了无穷智慧的谜语。无数善男信女一生礼佛,许多人也像僧侣那样打坐参禅,试图领悟如佛陀般圆满通达的智慧。但真正大彻大悟的智者却少之又少。

胡适对儒学与道学(不包括道教)的评价较高,却对禅宗乃至整个佛教进行了猛烈抨击。这与其西方学术根基实用主义哲学是分不开的。而他对佛学的认识也招致了佛门中人与学术界的广泛批评。虽然胡适的研究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对今人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为什么要研究禅学?

胡适曾在晚年感叹不知自己的本业是什么。因为他研究的范围太广,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只是程度有差异而已。其中,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三教”是胡适的重点研究对象。关于禅宗演变史的研究,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学术生涯。虽然他是一个无神论者,但佛教禅宗显然是种有神论学说,两者的分歧可谓势同水火。既然如此,为什么他始终没有放松对禅学研究的关注呢?禅宗学说真有那么大的研究价值吗?

中国文化以包容力强著称。当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后,往往会经过一个“本土化”阶段,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新血液。最能体现这个规律的,就是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徒首次踏入中原的时间,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据传沙门室利防等18名佛教弟子曾在秦始皇时期进入中国。但佛教正式在中国传播大约在两汉时期。经过南北朝的发展,佛教达到了一个鼎盛阶段。隋唐大一统格局的形成,更是让佛教禅宗达到了新的高度。禅宗哲学不仅深入朝野人心,还对后来的宋明理学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尽管佛教源自印度,但在唐朝时已经高度中国化。为了更好地传教,佛门中人将佛理与儒家伦理、道家学说融为一体,并让沙门遵守中原王朝的世俗礼法约束。故而,大唐的义净法师到天竺留学时,深感中土佛教已背离了印度佛教的原貌。这也正是唐初三藏法师(即唐僧)西行取经的历史背景。

由此可见,任何人研究中国中古思想史时,都无法忽视佛教哲学(尤其是禅宗)的影响力。

佛家对中国哲学的主要贡献是推动了心性论思辨的发展,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在此之前的魏晋玄学探讨的重点是本体论,即世界万物的本源是什么。而佛家将哲学思辨的重心从本体论转为心性论。在佛家语境中,心性就是佛性。通过修佛来找到自己的佛性,从而彻悟人生的真理。这就是佛教禅宗给世人的主要印象。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堪称最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它兴起的背景,恰恰是佛教其他流派走向衰弱的时期。

在隋唐时期,统治者采取了包容三教的态度。重视佛经的佛教与儒教、道教三足鼎立,共同维护封建王朝的礼法纲常。然而到了中唐之后,朝廷日益衰落,藩镇割据严重。佛教赖以生存的寺院经济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唐王朝为了弥补越发捉襟见肘的财政,取消了寺院与出家人的免役免税特权。这使得佛教势力锐减,各个以讲解佛经为传教方式的流派先后淡出舞台,唯有禅宗逆流而上。

在很大程度上,禅宗是凭借主动改革而兴起的。禅宗顺应时势,抛弃了传统佛教依赖寺院庄园经济剥削劳动人民的生存模式,通过制定清规与参与劳动来融入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如此一来,禅宗与中国封建社会彻底融为一体,从而焕发出勃勃生机。

胡适曾经点评道:“总之,五、六、七三个世纪为佛教思想‘中国化’时期。‘中国化’者,去其不堪的部分,选择其最精彩的部分,以适应中国人士的心理。其保存的部分之中,最重要的有三项:念佛法门;禅法;般若波罗密的哲学——‘中道’的一派。中国佛教在五世纪以后的发达不出此三途。法相之哲学,密宗之迷信皆不够资格。”

毫不扩张地说,禅宗标志着佛教在中国走向世俗化。其成功之处在于比其他佛教宗派更彻底地走自食其力路线,减少了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依附性。而历史上出现的“三武灭佛”运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过度膨胀的寺院庄园经济与僧侣阶层动摇了封建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可以说,禅宗的改革最终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转型。

禅宗作为佛教中的一个大体系,其内部也有许多分支。禅宗各派的教义,也存在不少分歧。但无论是哪个派别的禅宗,都追求引导众生完成“自我解脱”。其修行方式也不同于传统佛教宗派以讲经为主,而是追求以启发式教学法来“度化众生”,引导人们领悟禅机。

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禅宗不像其他大部分佛教流派那样通过寺院庄园搞经济剥削。由于其修行方式贴近大众、学佛成本较低,故而很快受到了广泛欢迎。

最能反映禅宗核心观点的话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并不完全抛弃佛经,但强调不要过分迷信经典格言,而应该靠自己来体悟佛法。耐人寻味的是,对禅宗影响巨大的六祖慧能,原本是个文盲。他不识字,所以看不懂佛经,只能通过他人诵读来了解其内容。但谁也无法否定这位禅宗大师对佛教中国化的巨大贡献。经过改造后的禅宗,比传统的佛教宗派更容易在民众中传播,故其可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柱。

禅宗最大的贡献是明确提出了“明心见性”的理念。禅宗主张众生皆有佛性,只要能修炼好自己的心灵,就能发掘出隐藏于灵魂中的佛性,从而达到“见性成佛”的至高境界。

需要指出的是,禅宗的“成佛”不同于道教的“升仙”。参悟佛法的人并不是指望死后能进入西方极乐世界位列仙班,更多是强调一种圆满领悟真理的境界。“佛”字来源于梵文“Buddha”,其音译为“佛陀”,意思是“觉行圆满”,可以引申为一切觉行圆满之人。禅宗一方面借鉴了其他佛教流派发展起来的庞大神学体系,另一方面又致力于佛教的世俗化。这种发展思路使得禅宗的受众远多于其他佛教流派。

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禅宗,反而盖过了正统佛教的风头。其心性之学直接影响了后世宋明理学的发展,特别是陆王心学一派的“发明本心”学说,其实际上就来源于禅宗心性之学。而对佛家思想持排斥态度的程朱理学,也在构建自己的本体论与心性论时,受到了禅宗哲学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于根基在儒学的胡适而言,程朱理学具有“科学精神”的成分来自于孔夫子,其中的虚妄糟粕则来自于佛教的影响,特别是禅宗。

胡适以“无神论者”自居。他在少时就接受了《神灭论》作者——南朝学者范缜的“形灭神散”学说。留学美国后,又皈依了杜威的实证主义,主张以科学取代虚无缥缈的“玄学”(主要指道教与禅宗)。在胡适看来,唯有正本清源,才能剔除这些封建迷信糟粕。而想要正本清源,从根子上涤除“玄学”影响,就离不开对禅学的研究。况且以佛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其必然在《中国哲学史》中占据相当重要的篇幅。

胡适对传统的佛教研究颇有微词,并将主要矛头对准了禅学研究。

胡适在讲课时指出:“凡是在中国或日本研究禅学,无论是信仰禅宗,或是信仰整个的佛教,对于禅学,大都用一种新的宗教态度去研究。只是相信,毫不怀疑,这是第一个缺点。缺乏历史的眼光,以为研究禅学,不要注意它的历史,这是第二个缺点。第三个缺点就是材料问题。禅宗本是佛教一小宗,后来附庸蔚为大国,竟替代了中国整个佛教,不时髦的竟变成了时髦的。不过中国现在所有关于禅宗的材料,大都是宋代以后的。其实,禅宗最发达的时代在西元7世纪之末到11世纪(约从唐武则天到北宋将亡的时候)。这400年中间,材料最重要,可是也最难找。正统派的人,竟往往拿他们的眼光来擅改禅学的历史……”

为此,胡适下了很多功夫去钻研佛教,甚至到法国国家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查阅此前被殖民者夺走的大量敦煌佛经,并写下厚厚的研究笔记。他回国后特意撰写了学术专著《禅学指归》,从哲学、文化、艺术多个角度来梳理佛家禅学的来龙去脉。尽管他的研究成果在佛教界与学术界引发了持久的热议,但此举无疑开创了中国佛教研究的一大先河。

胡适如何看待佛家?

少年胡适早早地接受了“无神论”思想。他对一切有神论观点都不以为然,甚至曾经恶作剧,在新年里将几个泥菩萨丢进泥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他对儒家与道家的评价较高,既有超出中外学者意料的赞美,也有尖锐的批评。但对于佛家思想,胡适基本上持抨击态度。这在同时期的知名学者中,可谓独树一帜。

1925年,胡适发表了《从译本里研究佛教的禅法》,这是他研究佛家思想的起点。此后,他一直没有疏忽对佛学的研究,甚至直到1961年还与日本学者探讨关于禅宗的问题。

无论研究哪家哪派,胡适都采用了杜威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他非常讲究证据与科学性,这导致其在研究佛教禅宗发展史时碰到了很大的困难。

胡适曾说:“民国十三年,我试作《中国禅学史稿》,写到了慧能,我已很怀疑了;写到了神会,我不能不搁笔了。”他之所以遭遇研究瓶颈,是因为发现流传于世的禅宗史料大多被后世禅宗门人修改过。如此一来,史料自然无法如实反映禅宗早期发展的真实情况。这个发现促使胡适另辟蹊径,将研究重点转为搜集禅宗早期发展的原始资料。

1926年,胡适作为“中英庚款委员会”成员,远赴欧洲。他在旅欧期间,专门到法国巴黎与英国伦敦寻找敦煌经卷。他在这些经卷中找到了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神会大师的语录。这个发现颠覆了他此前对禅宗历史的认识。4年后,胡适将此次收集到的史料编纂以《神会和尚遗集》的名义出版,还另写了一部《荷泽神会大师传》,以阐述自己的新观点。

学术界对这些资料的评价颇高。胡适则说:“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工作上,我在1930年还有一桩原始性的贡献……我认为是中国禅宗佛教的真正开山宗师神会和尚的四部手钞本的收集。”

按照胡适的观点,中国禅宗的真正开山祖师并非世人熟知的六祖慧能,而是慧能的弟子神会。

胡适在《荷泽神会大师传》中说:“神会的教义在当时只是一种革命的武器,用顿悟来打倒渐修,用‘无念’来打倒一切住心入定求佛作圣等等妄念,用智慧来解除种种无明的束缚。在那个渐教大行烦琐学风弥漫全国的时代,这种革命的思想自然有绝大的解放作用。但事过境迁之后,革命已成功了,‘顿悟’之说已成了时髦的口号了,渐修的禅法和烦琐的学风都失了权威了……”

禅宗在发展过程中分化出许多流派。神秀大师领导的北宗禅主张“渐悟”佛法。例如,慧能大师及其弟子神会领导的南宗禅主张“顿悟”佛法。在神会的努力下,修行方式繁琐的渐修禅法没落,“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顿悟禅法兴起,成为禅宗的主流。

由于胡适整理了敦煌经卷关于神会的记载,其在国际佛学界获得了一定的地位。但他骨子里并不认可佛家思想。

胡适关于佛学研究的著作多达几十万字,内容主要围绕禅宗展开。不同于传统佛学家的是,他更重视“考据”历史,而极少谈论佛理。胡适对此的解释是,只有先理清真正的佛教发展史,才能给它的思想做一个客观的评价。但他毕竟是无神论者,完全不信佛教。所以,其研究方法是用实验主义精神来辨伪禅宗史料,从而恢复其“本来面目”。但胡适不愿意提佛教,对其进行直接与间接的宣传,因为佛学与其所崇尚的科学完全是两种路线。

1930年,有人写了本名叫《佛法与科学》的书,请求胡适给点意见。胡适却借此机会,毫不客气地痛斥了“玄虚可恶”的佛学。他在“科玄之战”中坚定地站在科学派阵营,对以佛学为代表的“玄学”持否定态度,认为佛教与科学是势不两立的关系。胡适甚至在某些学术演讲中多次抨击佛教对古代中国造成的危害。

胡适在《禅学指归》中说:“一般来说, 我对印度思想的批判是很严厉的。‘佛教’一直被国人认为是三教之一(另外两教是‘儒教’与‘道教’)。可是无疑的‘道教’已被今天的一般学术界贬低为一团迷信了。道教中的(一套‘三洞, 四辅’的)所谓圣书的《道藏》, 便是一大套从头到尾, 认真作假的伪书。道教中所谓(‘三洞’)的‘经’——那也是《道藏》中的主要成分,大部分都是模仿佛经来故意伪作的。其中充满了惊人的迷信,极少学术价值。”

在胡适看来,佛教是来自印度的思想,与中国本土的儒家与道家不是一个路数。他将佛教的传入视为中国的“印度化时代”,并认为佛教的传播导致中国人的信仰“印度化”。

同类推荐
  • 抗争与合作

    抗争与合作

    随着国家正式权力逐步退出乡村社会,传播正成为乡村治理中的主要策略。通过对江苏省J市的田野调查,提炼出乡村治理中的主要传播策略:强制型传播、灌输型传播、交易型传播、监督型传播和对抗型传播。最后本书提出一个理想型的乡村治理模式——协同型传播。
  • 中外名记者的梦想与追寻

    中外名记者的梦想与追寻

    本书是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科普及课题的成果,列举了中外著名新闻工作者的生平、职业生涯、新闻思想,其中有梁启超、王芸生、林肯·斯蒂芬斯 、亨利·卡迪尔·布列松等中外著名新闻工作者,这些人也正是中外新闻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这些中外名记者的梦想与追寻为当代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方向指引。
  • 法宝:宁夏“继续解放思想推进跨越式发展”研讨文集

    法宝:宁夏“继续解放思想推进跨越式发展”研讨文集

    明确提出,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思想上的不断解放,观念上的不断创新,实践上的不断开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欣欣向荣的新阶段。
  • 教师课堂教学的十大技能

    教师课堂教学的十大技能

    本书系统而又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课堂教学的十大技能,如导入技能,语言技能,讲授技能,提问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强化技能,控制技能等。全书内容密切联系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指导的一些理论和实际进行分析,致力于使广大中小学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标准,使教师在教学中能有效地将教育教学理念创造性地引入日常教学实践中。
  • 中华歇后语(第九卷)

    中华歇后语(第九卷)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热门推荐
  • 阴阳枭雄

    阴阳枭雄

    张小凡,一个摆弄地摊,贩卖古玩的小贩子。原以为,自己这一辈子,不过是平庸度其一生。但不曾料想到的是,某一天,让他意外得到一令牌,而他的命运,也即是从那一刻起,随之发生改变………从此往后。忙碌时,行走阴阳两界。破墓开棺、超脱亡魂,消灭邪灵恶鬼、僵尸鬼怪。闲暇时,和牛头马面吹吹牛皮,与黑白无常对酒当歌,便成了他的快活日子!
  • 妃本佳人

    妃本佳人

    世人皆知东离大国,天之娇女,姬千雪。本该,我是最高贵的公主,非玉露而不饮,非雪锦而不着。笑容灿烂,天真无邪可却,我是天雪山的诛颜,银白的长发直至脚裸,身畔跟随一只数丈长的雪蟒。手执凤凰羽剑,杀人不过眨眼间…这一世的宿命,才刚开始,我爱你,可以为你生,为你死。我在赌…当我某一天剪断羁绊,让过去都过去,我会赠你一份好礼,让你永世不忘,何为生不如死…
  • 心愿之旅(共同关注系列丛书)

    心愿之旅(共同关注系列丛书)

    《心愿之旅》记载了CCTV《共同关注》栏目《心愿之旅》特别节目众多报道中的优秀节目。书中既有家境贫寒但自强不息的贫困学子,又有到边远贫困地区圆支教梦的热心人;既有漫长的寻亲之旅,又有特殊的寻人启事,还有虽然身体残疾,但依然心向美好未来的一对超女时代的“正常”姐妹。每篇报道之后都附有节目记者的“采访札记”,字里行间透露着关怀、关爱的理念。这些文章涉及面广,生活气息浓烈,不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而且经常能给人提供新的视角和信息;给公众提供了立刻选择生活榜样的机会,在关注个体的现实困难时,展现了一个民族面对困难所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
  • 无敌修真王

    无敌修真王

    一介魔道太子陆尘本为短命之人,寿元将近的他为了寻找传说中可以增加千年寿元的仙丹‘星斗’,不顾面临六位正道强敌的围攻进入红莲仙府寻找仙丹,然而天命轮回,他遇到了一块神奇的五色石,诡异的变回了十六岁还未修炼时的模样,又阴差阳错的进入了天下第一大正道门派‘玄门’中成为了一介普通弟子。摇身一变成为了正道弟子的陆尘,又会怎样逆天改命,在正道仙途中闯出一道长生之路呢?原来的剧情写了一部分,发现不怎么样,所以重新写啦,这次剧情做了很多改变,不再拖泥带水,开章便打。
  • 好运恋恋

    好运恋恋

    为了母亲,为了生存,公孙嫣然不得不出卖自己。只是没有想到事情会一发不可收拾,当她不得不做更可怕的事情来换取金钱的时候,那个男人走进了她的生命,改变了她的一生……
  • 疯狂女主播

    疯狂女主播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职场暗战与较量,更是一个剩女时代的取舍与归属的故事。光鲜亮丽的电台女主播游慕冰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事业遭遇停滞不前的瓶颈,自身也在不经意间加入到剩女一族的行列。女主播病急乱投医,一系列的故事由此展开,令人哭笑不得的相亲经历,奇特的青蛙变王子场景,女性间私底下的奇谈怪论,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的同行争斗,构成极具电影画面效果的情节。是迷途知返?还是执迷不悟?展示一部广播电台内部的“金枝欲孽”。
  •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与东亚的回应:超越“中国威胁论”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与东亚的回应:超越“中国威胁论”

    本书对中国经济大国化的真实情况、大国化对中国与东亚关系和中日关系带来的变化问题,结合统计资料进行了研究,并对东亚国家如何与崛起的中国合作、实现共同的繁荣提出了建议。
  • 女神跟我的距离之苏醒

    女神跟我的距离之苏醒

    一个美籍华裔在儿时被家人抛弃在教堂,后被神父带到中国生活。从此开启他在中国大陆的奇妙历险,对抗他父亲的仇人以及保护自己心爱的女神……娱乐圈明星BY2跟男主开始了纠缠不清的纠葛,经过一番波折竟发现自身具有神秘力量,男主从此跟小伙伴们还有女神开始拯救整个世界!世界的和平来之不易,有的人还为它付出生命和永恒的代价~故事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喜欢有阳光的早上,好像什么都可以从新开始.
  • 独宠鬼颜太子妃

    独宠鬼颜太子妃

    她,相府嫡女,五岁当街调戏良家美男,七岁玩翻京城,十岁……十六岁无人问津,待嫁闺中。他,东宫太子,七岁能为国献策,十岁临朝听政,十二岁……二十岁孤身一人,太子府无一美人。一道圣旨,一纸赐婚,让处在极端的两人有了交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素颜有嘉

    素颜有嘉

    你别那么看我,我不曾后悔离开。毕竟我曾经拥有过。那个冬天,那时初一,那么甜蜜。顾宥嘉,是你牵走了我的心却放开了我的手。十年后,站在我身边的人问我;你为什么不谈恋爱?“我在等。”我一直在这里,等风也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