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91500000004

第4章 胡适谈儒学:修仁以为己任(3)

据传《孝经》的作者是孔子及其学生曾子。但现在人们看到的《孝经》是经过历朝学者整理后的版本。《孝经》从东汉时开始跻身儒家七经之列。唐玄宗亲自为之作注,宋儒邢昺为之作疏。由于朝廷与儒林的大力宣扬,《孝经》成为古代家喻户晓的经典。其书对社会各阶层的“孝行”都有明确的规范,通过宣扬孝道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最高目标。

儒家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孝”是“仁”的具体表现之一。据《孝经》载,孔子曾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孟子则认为:“亲亲,仁也。”又说:“仁之实,事亲是也。” 成书于汉朝的《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则指出:“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

由此可见,在儒家理论体系中,“孝”是所有美德的起点,是道德教化的根本依据,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国正道。《孝经》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因此,封建王朝统治者积极吸收儒家的孝道观,并逐步将其改造为更利于维护自家统治秩序的意识形态工具。

但胡适认为,这种传统的孝道观是糟粕,应当被批判。他曾撰文指出:“我的意思以为古人把一切做人的道理都包含在‘孝’里,故战阵无勇、在官不敬等都是不孝。这种学说,先生也承认他流弊百出。所以我要我的儿子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他做我的孝顺儿子。我的意思以为‘一个堂堂的人’,决不至于做打爹骂娘的事,决不至于对他的父母毫无感情。”

胡适主张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其中封建孝道观就是一个重点批评对象。封建礼教的三纲五常中有一条叫“父为子纲”。这句话指的是子女要绝对服从家长的意志。在理学家的定义中,这就是“孝”的表现。但胡适将这种孝顺看作是流弊百出的糟粕。他公开说不希望儿子成为对父亲俯首帖耳的传统“孝子”,而要他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堂堂的人”。

当然,胡适也强调,人格独立与孝敬父母并不矛盾。否定封建礼教的旧孝道,并不是鼓励子女与双亲断绝关系,不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甚至虐待老人。而是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保持和睦的父子关系。

胡适的观点一方面来自于西方现代家庭伦理观,另一方面也与原始儒家的“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处的原始儒家指的是孔夫子时没有遭到封建统治者扭曲的儒家。胡适曾在晚年指出:“我们的老祖宗孔夫子是近人情的,但是到了后来,人们走错了路子,缠小脚、八股文、骈文,都是走错了路。”在他的观念里,后世扭曲的封建礼教孝道观并非孔夫子的本意。

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中包含了孝道观。孔子的“孝”指的是子女对双亲的敬爱与赡养。孝道的基本要求是在物质上赡养双亲,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因为人养六畜与赡养父母有着本质区别——有没有感情上的尊敬与爱戴。假如缺少了这个根本因素,那养父母和养犬马没有本质区别,都与孝道无关。

除此之外,孝道的另一体现是子女能继承父母的遗志。例如,周文王志在推翻殷商王朝,但中道崩殂。其子周武王与周公旦秉承父志,伐纣灭商,开创了周朝八百年基业。而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史记》,东汉史学家班固写《汉书》,同样是继承了父辈未竟的事业。这些都发扬了孔子宣扬的孝道观。

儒家亚圣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孝道观。他认为:“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孟子不仅崇尚孝道,还将家庭范围的孝悌之义推广到了全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种天下大同的仁政理想,是儒家孝道的最高境界。

对比后世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礼教观念,孔孟的孝道观无疑更人性化且更有人情味。两位儒家圣人一方面强调“子孝”,另一方面也注意“父慈”。

孔夫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每个人的言行举止要符合自身角色的社会规范。父亲要有个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个儿子的样子。虽然本质上还是“父为子纲”,但“父慈”与“子孝”存在一定的对等关系。而孟子的“老吾老,幼吾幼”,实际上同时包含了父亲与儿子两种身份应遵守的伦理道德。对待长辈讲究孝道,对待晚辈讲究慈爱。

到了北宋时期,理学兴起,礼教被强化。理学家张载发展了孟子的观点,他说:“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这种观念与儒家建立“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是一脉相承的。

另一方面,先秦儒家孝道观的政治属性也被极力发扬,为其走向扭曲埋下了伏笔。

儒家的孝道不仅是伦理道德规范,也是一种政治行为。《孝经》有言:“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这段话的中心思想就是孝道是王者教化万民的大经大法。只要天下人都能恪守孝道,王者就可以达到“垂拱无为而天下治”的理想境界。

这个理念进入执行层面时,就变成了强化各种封建礼教秩序。

不同于先秦儒家的人文关怀,儒家的宋明理学鼓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胡适批评的缠小脚、八股文等违反人文关怀精神的封建糟粕,也恰好出现在这个时期。而此时的儒家孝道观也不再像孔孟时期那样讲究父慈与子孝的对等关系,而是片面地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并认为这才叫作“孝顺”。

如此一来,孝子实际上失去了独立的人格与思想,只是一味地服从封建大家长的“谆谆教诲”。这在崇尚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胡适看来,是万万不可取的。

因此,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期间猛烈抨击以儒家孝道观为代表的封建礼教旧道德。但与此同时,他也注意到了原始儒家孝道观与后世儒家的区别。所以在其他学者高呼“打倒孔家店”的时候,他只赞成摘掉封建礼教的烂招牌,并不主张彻底否定孔孟的孝道观,而是有意识地将两者区分开来。

儒家的孝道在如今还有什么用?

儒家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变成了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到了宋朝时更是获得了真正的独尊地位。这使得儒家学说与封建社会成为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命运共同体。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儒家学说也遭到了各种新思潮的强力冲击,最终在新文化运动的打击下彻底丧失了原有的主流地位。与此同时,儒家孝道观也被当成旧道德而一同否定。如今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各界经过全盘西化思潮的洗礼后,又转而呼吁恢复传统文化的精华,于是儒家的孝道又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那么,在与百余年前天差地别的如今,儒家的孝道还有什么用呢?回顾一下胡适对儒家孝道的评判,也许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人将胡适对儒家孝道的态度定义为“同情的理解”。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胡适并不像新文化运动的其他旗手那样全盘否定儒家孝道观。他将儒家分为了“原始儒家”(指先秦时的孔孟儒家)与“后儒”(主要指宋明时的程朱理学家),并指出两者在孝道观上的差异。这个观点在当时可谓是独树一帜。

胡适对后儒孝道观的批评可谓是不遗余力。

传统的儒门道学家主张“父为子纲”,认为天下没有不好的父母,鼓吹子女对父母只有无穷无尽的义务与绝对的服从。胡适对此嗤之以鼻,他曾驳斥道:“我不赞成把‘儿子孝顺父母’列为一种‘信条’……假如我染着花柳毒,生下儿子又聋又瞎,终身残废,他应该爱敬我吗?又假如我把我的儿子应得的遗产都拿去赌输了,使他衣食不能完全,教育不能享得,他应该爱敬我吗?又假如我卖国卖主义,做了一国一世的大罪人,他应该爱敬我吗?”

不难看出,胡适对“父为子纲”的传统孝道观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他认为,所谓“顺者为孝”的旧道德是错误的,“孝”应该建立在父子双方权利义务对等的基础上。

按照胡适的观点,父亲只有尽了做父亲的义务时,才有资格要求子女履行孝顺的义务。上述一连串“假如”,都是父亲不履行应承担义务的表现。故而胡适认为,这种父亲不值得享受权利,而子女也有拒绝“以父为纲”的权利。以对等关系为前提的孝道,是胡适倡导的新思想新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胡适看来,孔孟时代的原始儒家与后儒不同,其孝道观更接近于自己提倡的新道德。

孔孟不仅宣扬“子孝”,还要求“父慈”。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父亲与儿子都要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然后才能享受应得的权利。原始儒家的“慈”与“孝”是对等关系,而后儒只是单方面讲子女的“孝”,剔除了父辈的“慈”。从这个意义上说,胡适批评的传统孝道观,实际上是后儒扭曲过的封建孝道,而不是原始儒家富有人情味的相对开明的孝道。在胡适的眼中,两者泾渭分明,不应混淆。后儒的糟粕必须毫不留情地批判,但原始儒家的精华也应当继承发扬。

胡适认为儒学发展到近现代时已经与原始儒家相差甚远,甚至与开山祖师孔子的初衷背道而驰。虽然原始儒家的大部分内容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消极成分也不少。后儒没能正确理解原始儒家的积极内容,反而发扬了其消极的一面,并将其变得绝对化,这才产生了新文化运动中千夫所指的“旧思想”和“旧道德”。

就实而论,评价一种思想时,应该结合其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不应该脱离具体环境泛泛而谈。原始儒家的精华演变成后儒的糟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

儒家的孝道原本用于调节家庭甚至家族伦理关系。古典社会是“家国同构”,“国”的构造形态与“家”是一致的,只不过规模不可同日而语。正是以这种相对简单的社会结构为前提,儒家学者才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存在必然联系。若没有这个前提,儒家以道德教化治理国家的主张就是空想。而在道德教化中,孝行是家庭伦理之本,“齐家”的关键。由此推之,治国也应当借助弘扬孝道来教化全社会。

《孝经》有言:“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在古人眼中,“以孝治天下”是以德治国的最佳手段。假如一个人能谨守孝悌之义,就不太可能会成为喜欢犯上作乱的反社会分子。用古人的观点说,恪守孝道的人才会忠君爱国。而统治者带头恪守孝道,才能起到“上行下效”的效果,让整个社会都达到“道德教化”的要求。

例如,西汉统治者身体力行“孝道”:从汉惠帝开始,大多数汉朝皇帝的谥号都有一个“孝”字——西汉的汉文帝是“孝文皇帝”,汉武帝是“孝武皇帝”,东汉除了光武帝刘秀外,其余的皇帝谥号都带着“孝”字。据《汉书·艺文志》的说法,汉文帝为《孝经》专门设置了博士官。汉朝从此将“孝行”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察举制主要是察举“孝廉”。

到了宋明理学兴起时,《孝经》已经不再是儒生必读的十三经之一。取而代之的是《大学》《中庸》等典籍。理学家把《大学》里的“三纲八目”作为修身做人的准则,而统治者也通过宣扬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来强化封建礼教,把讲究人文关怀的原始儒家逐渐扭曲为“以理杀人”的后儒,把原本相对平等的儒家孝道观改造为“父为子纲”的愚孝思想。

为了让所有人都养成愚孝愚忠的观念,统治者将儒家孝道观写入刑法当中,规定了许多惩罚“不孝”的科条。此外,“乡规民约”之类的礼教规范虽非强制性的法律条文,但封建社会的人们经常以此为由,对违反儒家伦理的人施加比王法更残酷的私刑。

显然,后儒的孝道观与封建礼教应当批判。但正如胡适所说,应当与原始儒家的“孝”区分开来。

孔夫子曾说:“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由这句话可知,孔子并不是片面地要求人们遵守外在的礼仪,而是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遵守礼仪。形式主义的孝不是真正的孝,而这种观念也被胡适所认可。

胡适曾讽刺道:“现在的人死了父母都称‘孝子’,孝子就是居父母丧的儿子。无论怎样忤逆不孝的人,一穿上麻衣,戴上高冠,拿着哭丧棒,人家就称他做‘孝子’。”

他认为,许多“孝子”并不是发自内心地孝敬父母,而是用礼数假装“孝子”。这样的虚伪行为完全背离了原始儒家对“孝”的定义,而胡适还针对这种社会不良现象,写了一篇《我的丧礼的改革》。

儒家孝道观最大的缺陷就是太过形式化,容易流于表面。胡适认为,“孝”是以两代人之间的真情实感为基础的。这个观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如今许多人呼吁恢复儒家的伦理道德,特别是“孝道”。但当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大相径庭,而由此形成的社会伦理观念必然迥异于古代。《二十四孝》里的许多典故在今天看来已经不合时宜,甚至充满了糟粕。继承传统文化时,应当严格遵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即继承与改良原始儒家相对平等且富有人情味的孝道观,摒弃新文化运动所批判的被异化了的后儒孝道观。

同类推荐
  • 胡适论人生:立场

    胡适论人生:立场

    收录胡适先生平生多种著述,以片断体、语录体的形式全新编排,内容详尽充实,涉及文化、治学、时政、人生、文学等方方面面,胡适的重要著作、优秀著作均收录其中。本书尽量保持原作风貌,原汁原味地再现一代大师的风采。
  • 听任志强怎么说

    听任志强怎么说

    任志强说,收了大量出让金的商品房从来都不是给穷人的。任志强说,自然与经济规律都不会因权力者的偏好而改变。任志强说,公益不是求生的工作而要靠用心去自愿地付出。任志强说,唯有读书并学会独立思考的人才会走得更长远……有时他的话锋利刺耳,让人茅塞顿开;有时他的话诚恳透彻,观点慧眼独具。地产、财税、市场、公益、阅读、人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听听任志强到底怎么说。
  • 民生与社会调查:“子牛杯”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作品选

    民生与社会调查:“子牛杯”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作品选

    大学生短期支教效果调查——以西部阳光行动为例、北京市“非典”后遗症患者生活现状调查报告——以非因工病患为主、5.12地震灾区过渡安置点居民生存现状调查——以四川省第一个安置板房社区都江堰“幸福家园”为、北京市汽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查报告、民工子弟小学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以朝阳区第一个流动儿童之家光明小学为例、近视手术安全吗?——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手术安全性调查、“高楼林立,何以为家”——高房价背景下北京无房户住房情况调查……
  • 镜像与她者:加拿大媒介与女性

    镜像与她者:加拿大媒介与女性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准的提高,大众对媒介越来越接近,越来越依赖,媒介作为社会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对女性群体的调研显示,绝大部分的女性认为传媒在自己的生活中有重要位置。据调研,中国女性中每天花在电视传媒上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的占80%以上,大众传媒已成为女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所以媒介传播与女性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可割舍的联系,媒介的传播对女性的生活与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全世界范围内,女性仍处于较低地位,在与媒介的关系中,女性也仍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加拿大也不例外,部分媒体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或政治利益的需要,往往存在着忽视弱势群体的现象,包括女性。
  • 校园灾害危险预防管理与教育

    校园灾害危险预防管理与教育

    城市的孩子物质条件优越,忧患意识淡薄,安全话题、危机意识、自救常识对于他们就显得格外陌生。利用2008年“汶川地震”这一契机开展主题活动,使学生增长自然灾害方方面面的知识。通过亲历亲为,他们的忧患意识得到增强,关爱他人、互帮互助的优秀道德品质得到了完善;面对危机,镇定、勇敢的良好心理素质已经形成。
热门推荐
  • 网游之造神计划

    网游之造神计划

    没有流泪的成功本身就是失败,在这里没有唾手可得的神器,在这里主角不是只靠幸运吃饭的花架子,在这里主角的成功每一步都充满艰辛和汗水,在这里有美女相伴却无花瓶左右,在这里主角实力强劲却非千万人杀不死的GM角色……
  • 灵魂回归

    灵魂回归

    他是平凡无奇的一名孤儿,身上却隐藏着巨大的秘密,他年少气盛追名逐利,一次意外万念俱灰,然而谁知这才是宿命的开始!三界因他的到来而风云莫测。双魂同体,万法皆通,在这群雄争霸的乱世无往不利。论排兵布阵疆场对弈,没有人比他更懂得这杀伐之道。这一次他誓要冲破所有阻碍,成就不朽传奇!
  • 超越团队

    超越团队

    合作型工作制度指为获得预期商业成果而在组织的不同部门除制度化价值观、行为和实践以促进合作之外,就取得合作而制定战略、政策和结构所作的有意识的努力。许多组织呼吁支持团队工作和合作,与此同时,合作型工作制度着力于为组织提供工作程序和文化机制以确保和强化合作脱颖而出。将合作型工作制度作为一个重要方面的新型组织仍在出现。以团队为基础的组织和自我管理的组织代表着合作制度的类型。计算机革命使得网络、细胞以及全球化组织形式成为可能,这代表着合作有更多的组织形式。
  • 星戒

    星戒

    林天,本是普通大学生,却因家传灵戒,拥有着进入那些世界并带出物品的能力,一切将变得与众不同!武侠文明、魔幻文明、修真文明、晶卡文明、灵魂文明……想进便进,随心所欲!
  • 鬼谷凌天

    鬼谷凌天

    人有三魂七魄,天地亦有二魂二魄。三魂七魄为凡,五魂九魄为仙,天魂地魄不可得,人一生下就能拥有三魂七魄,还有一魂一魄需要自己感应,能够感应到另外的一魂一魄皆是修炼者,修炼者修四魂八魄,等得到天道认可便可获得五魂九魄,从此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 天道残剑

    天道残剑

    他本是个无法修炼的小乞丐,巧遇天级强者,改造身体骨骼,成为极品天才!他本是个胸无大志的小人物,却爱上漂亮公主,从此发愤图强,立志要成为大人物!他本是个厌恶杀戮的好孩子,却因为心爱的人,从此走上一条杀伐的征途,终成一代战神!且看他一统人类江山,征战九州天下,纵横万族之中,缔造人类辉煌,建立生死轮回,开创三界新纪元!天道招人呐!喜欢天道的朋友都御剑而来吧!傷芯人自己创建的天道群
  • 毗沙门仪轨

    毗沙门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阴人祭

    阴人祭

    妈怀胎七月被爸活活打死,未足月的我被从我妈的尸体中剖出,阴人生,命犯阴煞,是爷爷的“孽种”……
  • 前世今生之梦

    前世今生之梦

    或许这就是命运,人的今生都和自己的前世有着千丝万缕....我的命运又会是怎样一个开始,怎样的一个结局。。。
  • 杨辉逍遥传

    杨辉逍遥传

    杨辉苍鹰特种部队特种兵十五岁就被爸爸送去当兵在部队五年射击冠军有一天他接到了爸爸的电话让他回家接管家族的生意可是内心张狂的他不想接管家族的生意他想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张狂不可一世的杨辉是怎么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的这一切尽在本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