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94500000037

第37章 诗歌(1)

第一节概述

一、军旅诗溯源

新中国军旅诗歌是新中国诗歌的组成部分。它是以战争、军旅生活和军人情感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一种特殊题材的诗歌样式。它在审美内容上的别具一格也带来了它在审美风格上区别于非军旅诗的某些特质。虽然人们在新时期军旅文学运动自成一格局以后才将军旅诗从当代新诗中划分出来加以特别的规范和观照,但它作为一种独异题材的诗歌类别,却是由来已久、源远流长的。从《诗经》(如《秦风.无衣》、《出车》、《破斧》等)、《楚辞》(如《国殇》等)、两汉乐府(如《十五从军行》、《战城南》等),一直到唐(边塞)诗、宋(抗战)词等等,或写战乱之苦,或言报国之志,或抒杀敌豪情,或唱猛士大风,它沉郁顿挫,豪迈苍凉,慷慨多气,壮怀激烈,无不闪烁着人道的光辉,震响着英雄的呼喊。作为一个遥远宏大的背景或积淀,古代军旅诗歌丰富的精神和艺术上的宝贵遗产,毫无疑问都或多或少地浸淫和滋养了当代军旅诗歌的孕育和成长。

当然,在切近地意义上说,当代军旅诗首先是现代军旅诗的合理延伸与发展。比如早期红军的歌谣;抗日战争时期艾青、田间、柯仲平等人“炸弹和旗帜”般的“鼓点式”的短章短句;解放战争时期毕革飞的快板诗,张志民、李季、阮章竞等民歌体的叙事诗等等,都是现代军旅诗的萌芽或代表之作。但是由于战争环境的动荡,由于军队整体文化素质的低下,由于服务于战争、服务于政治、服务于工农兵的文艺观念的要求,以及诸如此类种种因素的制约,所以,从严格的诗学角度看,现代军旅诗的发育还是不够成熟和完备的,至少它在现代新诗的整体格局中没有取得独立的地位和太多骄人的成就。指出这一点并不能否定它在当代的连续性,甚至恰恰相反,它不仅在运用新诗的形式表现战争和军人等方面为当代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教训,更在处理艺术与政治(战争)的关系等方面,为当代军旅诗的发展路线作了一个潜在的规定和导引,共和国成立以后军旅诗最初的繁荣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二、“战歌”与“颂歌”

中国当代军旅诗歌的迅速崛起与两个几乎同时崛起的诗群是密不可分的。当时,这两个诗群一南一北遥相唱和,就像两个璀璨的星座,一下子就燃亮了新中国诗歌的星空。同时,这两个诗群一婉约一激昂,又像两把不同的琵琶,分别弹奏着“战歌”和“颂歌”,非常巧合地为此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当代新诗的整体格局作出了一次暗示和概括。所谓“战歌”就是来自抗美援朝战场上一群青年军旅诗人的带着炮弹的呼啸和燃烧的空气的战斗呐喊。这一批诗人首先是战士,他们都是从战场走上诗坛的,未央、张永枚、柯原、胡昭等基本上都是以反映朝鲜战争题材的诗从而在50年代一举成名的。他们当时从旧中国走向新中国的斗争经历,年轻而高涨的革命激情,都使他们毫不犹豫地把诗当成战斗的旗帜和武器,从观念、内容到形式,基本上承袭了现代的战时军旅诗的传统,多为简明上口的鼓点般的短章,及时抒发了广大农村战士朴实炽烈的爱国热情。这批诗作的被广泛传唱,与其说是艺术上的成功,还不如说是感情宣泄和政治鼓动巧妙结合的胜利。这一个诗群带有明显的过渡色彩,既是战争军旅诗向和平军旅诗的过渡,也是军旅诗从一种比较单一的农民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向着更加丰富开放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过渡。

所谓“颂歌”,则是发自遥远的西南边陲,它的歌手是一批差不多与前者同时崛起的以公刘、白桦为代表的青年军旅诗人。在公刘、自桦们的笔下,战争题材虽然仍旧占有一定比重,但更新鲜、更动人、更有魅力的旋律却是对和平的歌唱。也许不能说他们的诗学观念比前者有多么显而易见的区别或进步,但热带雨林的奇异风光、边疆民族的独特风情和美丽传说,以及开始脱离残酷的战争环境以后获得的相对宁静与宽松的学习条件,等等,都使他们较之于前者,在发现自己的抒情个性方面,在探索诗歌的艺术规律方面,拥有了更多的得天独厚的机遇和幸运。共同而特定地域的生活内容、自然景观和民间文化,使得他们有意无意地趋同一种新的诗美品格的追求。他们用豪迈、热烈、奇丽、清新的诗风,将战士心灵的揭示和边民情感的表现相融合,将民族风情与时代风云相交会,为50年代初期的中国诗坛吹奏起了一支又一支动听而优美的叶笛。由于政治和生活环境变迁的种种原因,他们虽然最终没有成为一个诗歌流派,但却毫无疑问地将现代军旅诗歌的艺术水准作了一次推进和提升,不仅开启了当代军旅诗歌发展的重要方向(颂歌),而且还启示性地提供了某一种抒情范式。

但是,以两个诗群为代表的青年军旅诗人,在文化素养和艺术准备两个方面都明显不足。由于高度政治化的诗歌理念的框定,他们的艺术资源主要来自民间文化(如民歌、民谣类)和“五四”新诗,尤其是来自解放区诗歌传统,而对于我国深厚的古典诗歌传统则缺乏有意识的系统的深入研究和学习,对于20世纪的世界诗歌艺术潮流,除了有选择地介绍与借鉴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少数左翼诗人的革命诗歌以外,基本上都处于隔膜状态。这种先天不足和后天封闭所造成的艺术资源的单一化,使他们13后的创作愈来愈表现出由于“偏食”而导致营养不良。正是在这样的前提和背景下,1958年的“民歌运动”才在军营获得了广泛的响应,而由郭沫若、周扬领衔主编的《红旗歌谣》则成了一时的诗歌范本,不少更年轻的军旅诗人就是在这种激昂高阔的诗风煽动下开始了他们的诗歌习作。与此同时,想像方式的简单化和象征体系的程式化(如青松、红日之类)也在军旅诗歌的发展道路上埋下了陷阱。

少数诗人是个例外。他们有更资深的革命经验和人生阅历,有更丰厚的文化准备和艺术修养,有比较富于个性的政治理念和诗歌追求。他们的声音没有被铺天盖地的大跃进民歌所淹没。郭小川以革命信念、战斗经历、政治热情与人生哲理为表达内容,以中国古典诗词严谨、丰富、独特的结构和民歌健康、朴素、粗犷的语言为表达形式,创作了军旅题材的叙事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等成功之作。与此同时,以“边疆歌手”著称的闻捷也写出了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第一、二部《动荡的年代》、《叛乱的草原》,达到了当时长篇叙事诗的最高水准,征服了大批诗人和读者,致使不少有才华有雄心的诗人总想在叙事诗方面一试身手。比如王致远、王群生在60年代就创作了长篇叙事诗《胡桃坡》、《新兵之歌》、《红缨》等。和郭小川、闻捷宏阔深情的叙事诗形成对应的,是贺敬之高远豪迈的抒情诗。《雷锋之歌》取材重大,立意深远,高屋建瓴,气势磅礴,饱蕴革命哲理,极具时代风采,再加上采用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为形式载体,使其节奏更加铿锵作响,语气分外斩钉截铁,朗诵起来如沉雷滚滚。一时间,政治抒情诗风靡神州大地,仿效者此起彼伏,但多是东施效颦,得其皮毛,不见精神。贺、郭的军旅诗影响巨大,但在军旅诗坛却不见传人,原因何在?第一,贺、郭的艺术素养之丰和语言功力之探修炼日久,不易学得;第二,贺、郭的人生境界之高和革命胸襟之大出自天然,无法学到,稍有不及,即成“假、大、空”;第三,贺、郭新中国成立后均已脱离军旅,与现实军旅生活只有精神联结,而无具象写真,难以学像;第四,因郭小川的《一个和八个》等探索之作当时即遭到质疑,涉嫌“人性论”禁区而不敢学习。因此之故,贺、郭诗体虽然覆盖军旅诗坛,冲击军旅诗群,吸引军旅诗人,但最终并没有使五六十年代的军旅诗歌发生实质性的整体改变。

三、“李瑛模式”

真正使当代军旅诗歌艺术臻于成熟和规范,并使之产生广泛而久远的影响的还是李瑛。尽管李瑛也是从炮火硝烟中走来,早期也一直在战争题材领域辛勤耕耘,但由于他气质、个性等因素的制约,他的声音始终被另外一些更为尖锐、强悍和激烈的“战歌”所淹没,直到50年代中期才算是脱颖而出。这时候,他将自己主要的抒情形象明确定位为和平时期的战士,通过大量平凡生活(站岗、巡逻、潜伏、行军)中不平凡的发现,来表现一种近乎神圣的责任感、自豪感、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质。在这里,他细腻的艺术感受和丰厚的诗歌素养也得到了理想的结合与发挥,使他有可能将公刘开创的那种从具象描摹到哲理升华的构思与表达方式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完善与发展,从而以一批短诗,建构起一种优美而又刚健、雄奇而又委婉的,精致、单纯、严格、和谐而又主旨明确的个人风格,一种稳定而特征鲜明的“李瑛模式”。一方面,是这种“风格”的艺术品位在当时适应并引导了中国军队这支农民的武装力量取得胜利以后开始提高与变化了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是它所传达的健康明朗的思想感情与当时的时代精神比较趋于一致,把艺术与政治的均衡关系处理到了一种极致;另一方面,则是它的易懂、易学和易于把握的艺术方式。三者合一,使“李瑛模式”很快地风靡一时,不仅将战时诗那种粗糙、直露的诗歌形式(枪杆诗、快板诗)取而代之,而且逐渐成为和平时期军旅诗歌的主导形式。从五六十年代之交到70年代末,这种模式深刻影响当代军旅诗坛长达20年之久。

朝鲜战争的结束,使北方这个军旅诗群自行瓦解;而1957年“反右”运动中公刘、白桦等人的先后罹难,又使西南边疆的军旅诗群中途夭折。在这种情势下,“李瑛模式”的和平军旅诗歌逐渐取得了垄断地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乃至此后的大批青年作者,几乎都是以李瑛的诗集《静静的哨所》、《红花满山》等作为自己学习写诗的蓝本。70年代初《解放军文艺》作为最早复刊的刊物之一,曾以大量篇幅来发表诗歌,也给当时的学诗者提供了宝贵的发表园地。铁道兵、工程兵部队先后出版的几本诗集就是这些诗歌新人的最初收获。这些诗作虽然稚拙和简单化,但毕竟透出一股健康、明朗、甚至活泼的情绪,充溢着一种粗犷、朴实、甚至鲜活的生活气息,在当时百花凋零的诗坛上还保持了一点生气和生机。这种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连续出版的李瑛诗集《枣林村集》(1972)、《红花满山》(1973)、《北疆红似火》(1975)、《进军集》(1976)相映生辉,就形成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个独特景观。表面看来,当时军旅诗坛似乎进入了一个“繁荣期”,甚至与渐趋沉寂的当代诗坛形成了一种极鲜明的反差。但是,略加考察便不难发现,如果从艺术个性和审美风格的角度出发去辨识不同的“诗群”已相当困难了,充其量只能从题材的划分来区别他们(譬如写空军的周鹤、宫玺、廖代谦,写坦克兵的纪鹏,写骑兵的石祥,写工程兵、铁道兵的叶文福、韩作荣、喻晓、峭岩……)。这是一个庞杂而单一的军旅诗群,繁荣背后埋伏了危机,活跃的表象掩饰了僵化的本质。从这种意义上说,此时的“李瑛模式”已经成为当代军旅诗群继续前行的桎梏。

四、突破与超越

当代军旅诗人们冲破和超越“李瑛模式”乃至整个17年军旅诗歌的努力是从新时期开始的。它的冲击主要来自如下四个方面:

1.部分诗人超越惯常的军旅诗歌的思考视野和思维定势,进入到社会的、政治的、文化层面的反思和批判,将军人的职责与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加以重新审视和观照,勇敢地拨响时代琴弦的最强音。代表作品主要是几首政治抒情长诗,如李瑛的《一月的哀思》、叶文福的《将军,你不能这样做》、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他们热烈地呼应了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军旅诗赢得了新时期最初的声誉和影响。

2.在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和南疆局部战争的感召下,更多诗人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军营内部和军人自身,或者在战争的背景下重新思考战争与和平的深刻命题(如《山岳山岳丛林丛林》等),或者在和平的日子里重新寻找军人的价值定位(如《三十天》等)。军人的人性觉醒导致了军旅诗人的抒发情感方式的根本变化,程步涛、杜志民、马台省、贺东久、刘立云、陈云其等人在开掘军旅生活更新的领域和更深的层面方面都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还有一部分女青年诗人如阮晓星、辛茹、尚方、康桥等则在军旅爱情诗方面进行了尝试和突破,为军旅诗苑增添了新的风景。

3.80年代初崛起于西北边陲的“新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周涛把一股粗放豪迈雄浑的大气带进了军旅诗坛,在诗风上反李瑛而行之,它的近效果是带出了一批“豪放派”,它的远效应则是陆续产生了一批千行“大诗”,如马合省的《老墙》、李松涛的《无倦沧桑》、朱增泉的《京都》、王久辛的《狂雪》等等。

同类推荐
  • 观照

    观照

    《观照》是诗人柳文龙的一本诗集,作者用这么大的一个词,来形容他的诗集,体现了他与一般江南诗人在写作抱负上的差异,走上了形而上的路子,一个与世俗价值观拉开了距离的写作者,他必然是纯粹的;一个对周遭美学情趣富于警惕的作者,他必然是浩大的。
  • 我与朔师

    我与朔师

    尚连山,朔县师范校长;刘伟,朔县师范校办主任。该书为庆祝朔县师范建校六十周年文集,收录朔县师范校刊“我与朔师”征文活动中获奖、特约和优秀文稿168篇,体裁多样,题材广泛,从不同角度再现了朔师六十年来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发展历史。
  • 最浪漫的88个爱情故事

    最浪漫的88个爱情故事

    人生是一本大书,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本书88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或苦涩,或甜蜜,或凄婉动人,或回味无穷,但都能让人体会到爱情的温馨美好。初恋情怀,是青春岁月的最初悸动;长相厮守,是柴米油盐聚集的细节。回首过往,也许有些人永远不会在一起,但是有一种感觉可以藏在心里,守一辈子。人生有很多幸运,也有很多遗憾,爱情同样如此。曾经的相识相知与相依相伴,或许最终都成为记忆里最美的风景,那些令人怅惘的爱情故事将让你真切体味“此情可待成追忆”的别样滋味。
  • 容斋随笔(中华国学经典)

    容斋随笔(中华国学经典)

    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毛泽东的字条

    毛泽东的字条

    本书收录作者在大陆出版的《文艺报》、《中国电视报》、《中篇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人民网、楚汉文学网等及香港出版的《文艺报》、《中国文学》等76个单位刊载的作品。体裁有小说、散文、诗、杂文、随笔、评论等共165篇,有26篇获奖。
热门推荐
  • 美女总裁的贴身神医

    美女总裁的贴身神医

    小医生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美女总裁,从此飞黄腾达,演绎了一场风花雪月的开心故事
  • 独占总裁

    独占总裁

    她身为杀手,拥有倾城美貌,奉行的格言:背叛她的,一个字:死!陷她于不义的,四个个字:废了你在杀!奉行的原则: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当她路者:杀不赦!他遇见了一个想要结婚的人,从此她说杀,那就杀!她说K,那就K,管那人什么身份地位,他只知道老婆的话决不能否!搞毛!她都没有让他去死,他居然给她来个死翘翘,天杀的,她要她血债血偿。情景再现“老公,他打我,我不想再看见他。”一个漂亮到不行的女人嘟着一张小嘴坐在男子身旁,很是委屈的指着电脑里一个男子的头像。上面写着:亨氏集团现任董事长-亨利男子的嘴有些抽搐,还是很淡定的道“李扬,去把我老婆说的那个人杀了,别留痕迹,”叫李扬的那个人在一旁感觉浑身起鸡皮疙瘩,赶紧远离这两个腹黑的夫妻档。”老公,他把我的糖抢走了,我想让他的手废了“看,她多善良,抢走她的糖,她只是废了他一只手而已。老婆的话就是最大的,所以身旁的男子习以为常的对着李扬说道“怎么做,自己看着办吧”李扬的头上更是三条线一起下雨,这是什么世道呀,还好他没有惹到这对夫妻。“老公,老公,我没要你死,你怎么给我死翘翘,你说过你会宠我到永远的。”一个女子怕趴在男子的身旁,哭诉着想让他起来。她愤恨的看着李扬“谁干的,”简短到不行的话,偏偏下的李扬浑身冒冷汗,知道这位姑奶奶发威了,他想死,可是这是老大说的不能让嫂子知道他的计划。“是你身旁的人,我只知道老大被陷害变成这样的,”李扬心虚的低下头。“好,我要让那人血债血偿,”女子咬牙切齿的样子,野兽般的眼神,冷血的语气,足可以让在场的人害怕不已。“快把我老公秘密送到自家的医院,还有,封锁一切关于我老公的消息,在外只传已经死了,懂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到让李扬愧疚不已。“是,我这就办”“老公,哪怕你到了天国,地狱,我都会把你抓回来,世上只有我说死,你才能死”女子现在看不出什么情绪看着被抬走的男子。
  •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

    本书是从叔本华的诸多著作集中选取了数十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内容涉及人生、哲学、美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基本反映了叔本华人生哲学的主要思想和理论。
  • 神脉时代

    神脉时代

    他们不求天地、不信仰诸神,完全靠着坚韧的毅力跟一股拼劲刻苦的训练自己他们拥有着远胜其他职业的强韧体魄,无视一切艰难、危险他们的拳能够撕裂虚空,他们的脚可以碾碎大地就算是不信仰众神而受到诅咒,不能装备被神明祝福的装备又如何拳头跟身体就是他们最强的武器他们的名字叫--斗士
  • 南仙

    南仙

    若不能登天路,瞰苍生,何言此生不负已,不负人?少年修仙,百死不还!
  • 夫君好凶猛

    夫君好凶猛

    不就是露出湛蓝色的眼眸,锋利的獠牙,雪白的胸膛吗?就以为能勾住她的魂?不就是俊美绝伦吗?就以为温柔一笑,她就失心给他?不就是嗜血无情,聪明绝顶吗?就以为柔情蜜意,她就“俯首称臣”?她是谁?启国幻术公主,初云。想要她身,拿你江山做嫁妆,她愿意慎重考虑下!不愿意?对不起,人给我留下,江山谁稀罕!(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早安,老公大人

    早安,老公大人

    “苍小姐,可以在你的房产证加上我的名字吗?”苍灿灿“……”“苍小姐,我爸妈养了我这么多年不容易,希望你跟我结婚之后能好好孝顺我爸妈”苍灿灿“……”“苍小姐,我不介意你是个处,但是我是个处,我希望你……”“赵先生,要不这样吧,你不要来相亲了,你爸妈既然照顾你不容易,那就回家跟他们好好过吧。”她相亲无数次,遇到的男人一个比一个奇葩。作为她的上司,他对她总是请假相亲很不满,为了员工更好的上班,他决定色诱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青麟诀

    青麟诀

    墨色凝香玉笛愁,娇颜聚兰青竹尤。莫道残局无可破,三界之道属青麟。一本绝世修仙诀,一场阴谋祸三界,一柄长剑破虚空,一壶浊酒伴浮生。人、魃、仙三界,看主人公如何傲视众生,荡剑六合!
  • 高冷女王的腹黑总裁

    高冷女王的腹黑总裁

    五年后,她再次回到这个充满悲伤的地方。她不再是五年前那个任人欺负的小女孩。现在她,拥有权利,拥有金钱,高傲的像个女王。谁知,她的过往有多心寒。当她的身份被揭开,她成为所有人的眼中钉,想置她于死地。她本想安安静静的上个学,无奈,却被逼还手。最后,复仇的念头再次涌上她的心头。复仇之花就此诞生。她说“拜你们所赐”
  • 老婆大人,请爱我

    老婆大人,请爱我

    新文《豪门惊婚:总裁真霸道》http://novel.hongxiu.com/a/865423/两年前,她和他的婚礼轰动全城,隔天却因为车祸上了报纸头条:车毁人亡。两年后,她回国,却误入圈套……落地窗前,男人从晨光中转身,附耳低语:“小姐,你和我死去的前妻……简直长得一模一样。”恐惧一寸一寸在心底蔓延,她却不得不强装镇定,“这位先生,我不认识你,我们这是第一次见!”他不语,神情深不可测。——苏子轻以为噩梦已经过去,却不料……一个月后,公司空降神秘大人物!庆祝会上,她目瞪口呆,他深谙难懂。会场无人角落,他将她抵在楼梯扶手上,沉声问:“两年前的车祸,不和我解释一下?嗯?”——后来苏子轻才知道,他并没有被蒙在鼓里,只是以此步步相逼,索欢无度。可世上女子千千万,他为何偏偏选中了她?是巧合?是阴谋?还是她不敢奢望,他不曾言说的……爱情?★☆☆★喜欢请点击下方的【加入书架】,以便第一时间收到更新通知。新人新文,收藏、留言、咖啡都是免费的,亲们多支持,谢谢。